一百三十四章 威而不望
龍王集之戰已經過去了三天了,前去谷城掃蕩的第一大隊和相繼去均縣掃蕩的第二大隊都已經摺回了光化,兩次行動爲樑綱帶來的相當巨大的財富和海量一般的物質,他手下的騎兵也正式突破了三百人規模。
不過這兒一切並不意味着他所面臨的局勢就有所好轉,身後的阿爾哈圖已經重整旗鼓趕回了龍王集,西面壓來的文圖,三千綠營兵也殺到了均縣外的小江口。不出意外的話,最多再有兩日,兩部清軍就會在光化的某一地會師一處。
而在谷城、均縣兩處的掃蕩中,第一大隊、第二大隊雖連搗了十多處煤窯、礦場,卻只給樑綱帶來了不足五百人力的新鮮血液補充,就這點數目還沒有先前一戰的折損來得多。主要原因就是沒人看好他們的前途,都感覺着在清軍的重重圍剿之下,他們早晚要敗。所以除了被救的苦力外,幾乎沒人蔘加。而原本一千多人的苦力在知曉一丁半點的消息之後很多人也鬧着要離開,或是直接在路上偷偷溜掉,總之拉進隊伍的人數還不到五百人。
西天大乘教也傳來了新的消息,說是宜昌鎮已經在蠢蠢欲動,大量兵丁被集中到了宜昌與鄖陽兩府北境交界處的鮑家山。從那裡清兵可以順粉青河穿過鄖陽府東端的山地,入南板倉河進襄陽府,再入築河,然後直達谷城。而武昌的樑朝桂也領軍到了隨州,其隨身帶着的就有兩千精銳提標,德安綠營也籌集了一千兵丁隨行,三千人馬馬上就要進駐襄陽城了……
總之是一句話,樑綱所部處境危險。你就是能再敗文圖部一陣,擋住了阿爾哈圖的進攻,那也不可能再扛得住樑朝桂和宜昌鎮的打擊。
江北四縣,地面上終究是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宋之清等人的意思是,要樑綱趁清軍還未到位,全軍撤進大山中保存實力爲上。而至於錢糧物資,則是該丟的就丟,該棄的就棄,留得青山在纔會不愁沒柴燒!
樑綱聽了是一笑了之,西天大乘教方面的建議在他看來毫無可取之處,是典型的只看眼前利益而不望長遠打算。
他現在手下有三千來人,全都撤進大山中,連同八百多俘虜和留守山中的數百部衆,這總人數就達到了四千五百人上下。如此一大股人馬,待在大山之中能有什麼出路?清軍只要在四邊佈下重兵,然後再逐步收縮包圍圈,剿不死,困也能困死樑綱。
到時候再多的人馬也免不了分崩離析一場空。這些部衆可不是紅朝的鋼鐵戰士,分分散散,合合聚聚,全然不成問題。他們這些人只要是一分出去,那就再也不是自己的人馬了,所以躲進大山中想要保存實力那根本就是一句笑談。
樑綱不打算這樣,就算是‘敗’他也要‘敗’的轟轟烈烈,要打着勝仗去‘敗’。然後再帶着剩餘精銳去大山中……
說真的,對於時局的把握,樑綱的看法與西天大乘教着實是存在着一些差異。雖然他此次出山把事情鬧得如此之大,還攻下了光化縣城,可樑綱並不認爲眼下就是起事的最佳時機。
在他的計劃中,眼下的這些戰陣依舊是他用來蓄養自己聲名威望的‘手段’,而不是大規模起兵舉義的前奏。可西天大乘教一幫人卻是看得歡呼雀躍,竟然聯繫樑綱說準備起兵響應。他們是認爲,樑綱的這一仗一舉拿下了一座縣城,大大的鼓舞了士氣,還擊破了襄陽府清軍的大半主力,使得現在襄陽府清軍已經是不能對地方進行有力控制了,而這個時候教衆涌起,必可短日內席捲襄陽,鄖陽也將亂作一團…………
在這一點上,前後兩者是有着本質的區別的。
樑綱自然是堅決不認同,面對着西天大乘教的急切心理和蠢蠢欲動,他去信給予了嚴厲拒絕,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樑綱不想也不敢打亂他已知的歷史進程。
乾隆六十年,就是在白蓮教大起義的前夕,貴州的苗漢等族百姓也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爲了鎮壓這次起義,清廷前後調集了十多萬兵馬去圍剿,白蓮教大起義初期,湖北地界兵力之所以如此空虛,這是有原因可循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鎮壓這次鎮壓起義當中清軍連折統帥。那和珅的弟弟和林,軍事才能如何樑綱不清楚,可是第一任統帥福康安卻是乾隆後期清軍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將帥,風頭大的要死。
拜百度大神所賜,樑綱知道福康安死的時候才四十出頭。如果不是因貴州的氣候水土等原因,他怕也不會早早就病逝軍中。那麼,今後的川楚五省戰場上,白蓮義軍面對的清軍就不會是各省分部圍剿了,而是數十萬大軍在福康安的統一調度之下……
這種情況他是絕不容忍發生的,所以現在還是忍耐爲上,小打小鬧的只在湖北清軍的可承受範圍之內折騰。別驚動福康安和和林這兩尊大神,讓他們就按照歷史上的人生軌跡一般,去貴州送死吧!
正因爲心中有着這樣的小算盤,所以樑綱根本就沒想過把自己的這一系列戰事當成引發白蓮教大起義的導火索。西天大乘教的苗頭剛露,他就給宋之清回話,明白表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
雖然西天大乘教準備起義也有了那麼一段時間,可是他們各部之間根本就沒有定下時間約定,軍械物資準備更是沒有達到充分的地步,這個時候一時興起倉促起義,除了失敗、暴露,似乎沒別的下場。
樑綱對於白蓮教大起義可是抱有極大希望的,他纔不願就這麼早的就提前引發了。
而且,就樑綱而言,只感覺着自己現今的名聲是‘威’大於‘望’,且也只限於道上的人物,能讓人敬畏卻不能讓人尊敬,尤其是貧民老百姓。
施捨救濟,幫窮救苦,圖大業不但要有‘威’,更要有‘望’,只有這般的時候,纔可以振臂一呼嬴糧景從。
樑綱的打算就是在這一仗中把自己的‘威’做足,與清軍面的面的幹上的幾仗,打上幾場。所以宋之清等人的這個南轅北轍的意見,他纔不會理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