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

戰局在當下變得異常簡單,對幽州軍和渤海軍而言,只要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將契丹大軍限制在扶余,遏止住其進攻勢頭,這場戰爭就有望取勝。

大明安的軍事輿圖繪製得很詳細,但在李從璟看來卻也不過是聊勝於無罷了,不過渤海國的地圖雖然重要,他卻是沒有的,非是不能繪製,而是不方便。這個時候去繪製渤海國地圖,居心何在?

“爲攻渤海,契丹準備良久,天時地利人和,前者在彼,但後兩者卻在我。此番如何征戰,重心便在於此。”軍帳中,渤海軍與幽州軍高級將領齊聚一堂,李從璟解下長刀,指着輿圖說道,“扶余地勢廣闊,地形多變,山地多而平地少,不利於騎兵作戰,不利於大兵團作戰,若是戰法得當,可有望限制其二十萬大軍戰力發揮,渤海軍民熟悉地形、水土,能適應靈活多變的戰術,這便是我等取勝的機會。”

接下來,李從璟當仁不讓佈置作戰計劃,“從戰場而言,渤海軍民爲主,幽州軍爲客,凡行軍、補給,渤海軍當主其責;以戰法而言,幽州軍爲主,渤海軍爲輔,凡謀戰、令行禁止,幽州軍當主其責。在如今這塊戰場上,唯有同心協力,方有可能絕境求生!”

轉過身,橫刀立於身前,李從璟目光如電環視衆人,鏗鏘道:“耶律阿保機此戰所求,在攻滅渤海國,其最終目標,自然是上京龍泉府。契丹軍新克扶州,氣勢正盛,其大軍必定大舉往前。而我等的任務,就是阻止其向前。現,本帥分派作戰任務。諸將聽令!”

與大明安會面的當日,李從璟即以渤海國宗主國特使之身份,成爲幽州軍與渤海軍聯合軍隊統帥,負責此番與契丹戰爭的指揮,大明安爲副。

李從璟話音方落,方正百步的大帳內,數十名將領一齊起身,鐵甲碰撞聲中,聆聽軍令。

“大軍兵分三路,李彥超、大錫榮率領盧龍軍一部並渤海軍一部,共計萬人,出雙通,爲左翼!”

大錫榮是渤海軍老將,之前大明安未親臨前線時,便是他領軍坐鎮扶州。他和李彥超同時出列,領下令箭,“末將得令!”

“蒙三、李衛領百戰軍一部並渤海軍一部,共計萬人,出九陽,爲右翼!”

李衛是大明安麾下驍將,方過而立之年,在遼東戰場曾屢立功勳,也是大明安心腹。蒙三、李衛領命之時,前者瞥了後者一眼,咧嘴一笑。

李從璟抽出第三支令箭,目光落在李紹城身上,道:“李紹城領百戰軍主力,大明邢領萬五渤海軍,共計三萬人,出伊臺,爲中軍,正面阻擊契丹進犯之敵!”

李紹城、大明邢出列應諾,“末將得令!”

雙通、九陽、伊臺,在扶余東北面,是契丹軍自扶州北上龍泉府的必經之地,三者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是很好的防守線。目前李從璟和大明安的大軍主力,就集結在伊臺,各有三萬之衆,合計超過六萬人。除開徵戰之師,留守伊臺的尚有萬人,足夠作爲預備隊。

幽州軍在攻下遼東之後,停留逾月沒有任何行動,一方面固然是在穩固營州、遼東之地的防線,另一方面,卻也是爲了迷惑耶律阿保機。幽州軍北上增援渤海,有兩種戰法可以選擇,除卻進入渤海國境內,還可單獨行動,主動出擊契丹軍後方,策應渤海軍。兩種戰法各有優劣,說不上孰好孰壞。

北上之前,爲掩蓋大軍行蹤,收穫出其不意的效果,李從璟也曾讓幽州軍做出過出擊契丹軍後方的假象。

幽州軍並未盡數進入渤海國,一萬新軍在彭祖山的帶領下,坐鎮新復的遼東,與營州的杜千書、皇甫麟相呼應,在保衛戰爭果實的同時,保證幽

州軍的後方。

幽州軍征戰渤海,雖有成算,但並沒有絕對的把握能贏下契丹軍,設若戰事不利,有新軍在後接應,幽州軍至少退路無虞。

契丹軍大舉北上、東進是必然,要遏止其勢頭,不經歷幾場硬戰是斷無可能的,這是前提,否則以游擊戰拖延其步伐的戰術也就無從談起。

在耶律阿保機尚且不知幽州軍已入渤海,或者說知曉但未來得及做出有效安排的情況下,主動出擊,以攻爲守,力求以幾場勝利,來爭取第一階段戰略目標的實現,這就是李從璟的戰略安排。

李彥超、蒙三、李紹城與大錫榮、李衛、大明邢等將,領過軍令之後,點齊部將,帶上兵馬,即刻開拔,而李從璟和大明安坐鎮伊臺,掌控全局。

大明安雖然交出了軍事指揮權,但那更像是一種委託、授權,並非將渤海軍真正交給了李從璟。幽州軍與渤海軍的同盟關係,更像是平等合作。兩軍合兵,沒有太多時間磨合,更好的征戰方式是“各自爲戰”,然而李從璟之所以讓每路大軍都由幽州軍和渤海軍組成,卻有他的考慮。

大軍開拔第三日,前方傳回消息,各路遊騎、斥候陸續發現契丹軍蹤跡。

情報很快從各方面彙集到李從璟手中。

方圓百步的大廳中,不時有人進出,軍情處將情報彙總,參謀處甄選分析,最後由莫離拿着最終文件到李從璟和大明安面前,“契丹軍在攻克扶州之後,依例在附近州縣大行劫掠,士氣高漲,日前整軍出發,分由三路向東、北、南進軍。觀其行,我們推測,向南,耶律阿保機意在攻克南部長嶺府後,進而攻佔鴨淥府、南海府,向北,則在攻克涑州後攻向鄚頡府,其中軍則向東,直入渤海國中京顯德府。若其勢成,不出半載,渤海國半壁江山盡入契丹之手,而契丹軍也將完成對龍泉府的三面包圍,只待最後集中力量,致命一擊。”

“不出半載”云云,顯然是顧及大明安顏面,有意延長了戰事期限,實際上以契丹軍力,要攻佔渤海國這半壁江山,三個月都嫌多。

大明安聽完莫離的話,臉色很是難看,這倒不是莫離預計渤海國半載將亡,而是因爲形勢的確嚴峻。

耶律阿保機擁有二十萬大軍,揮斥方遒,征戰佈局自然是濃墨重彩,堂堂正正就是泰山壓頂之勢。

之前李從璟和大明安所想,將契丹軍限制在扶余境內,顯然太過樂觀了些。

——這是國戰。

一場參戰人數累計超過三十萬的國戰!

莫離看了大明安一眼,繼續說道:“契丹向北而來的大軍,人數三萬上下,距離我出雙通的大軍已不過兩日路程,如何區處,還有待迅速決議。”

準確來說,雙通、九陽、伊臺,都在扶州東北,涑州、鄚頡府也在其東北,前者正好位在中央,契丹北征之軍要進入涑州、鄚頡府,雙通、九陽、伊臺是必經之地。而對契丹軍來說,必經之地,即爲必克之土。正面交戰,避無可避。

渤海國全境,五京十五府,西京鴨淥府、南京南海府、中京顯德府,都是富饒之地,民衆財厚,相比之而言,涑州、鄚頡府因位在北部,土地相對貧瘠,人、財較少,城池較小,這也是爲何契丹軍在留下一部分兵力鎮守扶州後,北征之軍僅有三萬人的原因。

局勢如此,李從璟沒有與大明安囉嗦,當機立斷,道:“契丹勢大,與其主力交戰,我等斷難取勝,既然如此,柿子先挑軟的捏。集中兵力,先滅其一部,消耗其有生力量,乃是正道。傳令三軍,左翼李彥超、右翼蒙三,向中軍李紹城聚攏,合力吃下契丹北征的這三萬人!”

雙通、九陽、伊臺三城,相距不遠,三軍聚集不過需要一兩日時間。

“領命!”令箭一出,信使離營。

大戰一觸即發。

......

自扶余入顯德府,需要經過涑州與長嶺府之間的交界地帶,最後渡過涑沫江,即可進入顯德府境內。

契丹中路軍,便是走得這條路線。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以及他的謀士團,都在此列。

與北路軍和南路軍相比,中路軍在進入顯德府之前,都不會有大的戰事,因而要清閒得多。

皇帝的座駕不是馬,而是由八匹頂級良馬拉動的奢華馬車,金碧輝煌,如同一座移動的小型宮殿。坐在其中的耶律阿保機,讓人遙遙仰望之,都要敬畏萬分,心甘情願臣服,併爲之戰鬥。

在契丹國,財富就代表着功績,功績背後即爲實力。

代表權勢與尊貴的馬車,是契丹將士心目中的聖地,除耶律阿保機之外,能夠登上這架馬車,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而現在,馬車裡除了耶律阿保機,就還坐着一個人。

一個相貌儒雅、氣度不凡、着二品文官服飾的中年男子。外人很難想象,與耶律阿保機同坐的這個男子,是個漢人。但若是知道他的名字,任誰也不會再覺得,一個漢人與大契丹國的皇帝相對而坐,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

他是契丹國同平章事,韓延徽。

一個教會耶律阿保機建立城邦帝國的帝王之師,被耶律阿保機譽爲世間無雙的軍政奇才。

“攻下扶州,渤海便成一片坦途,我王師所到之地,其軍民必定望風而降,滅之不出三月之期。這是愛卿預言。”閉目養神的耶律阿保機微微睜開雙眸,“也即是說,攻滅渤海國之戰,在扶州之役落下帷幕時,就已經結束了。往後的戰事,不過是走完既定的道路,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此話放在三個月前,的確無差,但就眼下而言,卻是憑空多了一份變故。”韓延徽緩緩說道。

耶律阿保機眼簾依舊沒有完全打開,他平淡的說道:“李從璟的確是個變數,而他也確實想成爲這個變數。然而可惜,他的所作所爲,不過是蚍蜉撼大樹罷了。攻滅渤海,是朕舉全國之力謀劃的偉業,他憑什麼來阻擋?憑他那幾萬幽州軍?還是憑渤海國那些殘兵敗將?”

“皇上所言甚是。”韓延徽微微躬身,頓了頓,又道:“然而大局面前,不容小失。”

“卻也不能因爲小節,而影響大局。”耶律阿保機反駁道,他擺了擺手,“愛卿應當知曉,便是李從璟能折騰出一些動靜,但朕有二十萬大軍,他翻不了天!”

韓延徽猶豫半響,還想說什麼,突然有快馬馳來。

快馬帶來一個讓耶律阿保機改變主意的消息。

“李亞子滅了蜀國?!”

耶律阿保機看着手中奏報,臉色驟起波瀾,胸膛起伏不定。

韓延徽也是大驚,“怎麼會這麼快?!”

唐軍征戰蜀國,他們是知道的,但是結果卻來得太快了些。

耶律阿保機閉上眼,平復心境。良久,他掙開雙眼,目光變得鋒利如刀,“李亞子既滅蜀國,唐朝勢力大增,不可再如前視之!”冷笑一聲,“想不到唐軍竟然如此迅捷,竟然搶在朕前面滅了對手,既然如此,李從璟不可放過!”

“皇上有何打算?”韓延徽關切的問。

耶律阿保機臉上的寒意更濃,他冷笑道:“李從璟已經到了扶余,他當朕真不知道麼!既然他一定要蹚渤海國這渾水,那就和渤海國一起下地獄好了。”

(本章完)

章三一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9)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六十四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下)章八 兄弟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八十二 帝室正統如雲煙 能飲三碗鮮血否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四十八 帝國之軍威【第二更】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二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8)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七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7)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五十一 軍失將當亡【第二更】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三 神仙山(2)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三十七 秋意日遲遲 誰解君王心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二十五 百戰安義(4)章兩百十一 安國定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中)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三十七 唐軍之北來章五十九 破城章四十四 忠誠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十六 決心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三十八 踏營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十二 襲營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
章三一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9)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六十四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下)章八 兄弟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八十二 帝室正統如雲煙 能飲三碗鮮血否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四十八 帝國之軍威【第二更】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二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8)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七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7)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五十一 軍失將當亡【第二更】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三 神仙山(2)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三十七 秋意日遲遲 誰解君王心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二十五 百戰安義(4)章兩百十一 安國定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中)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三十七 唐軍之北來章五十九 破城章四十四 忠誠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十六 決心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三十八 踏營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十二 襲營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