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

冊封諸事,自然不能是李從璟來做,契丹大勢平定之後,他即上書李嗣源,將與契丹所談各項條件,一一寫明,而後交由李嗣源定奪,待確定一切無誤,再由李嗣源派遣使臣,來行冊封之事,並且主持耶律德光的登基大典。

這些事涉及到很多繁瑣禮儀,僅是信使往來就要耗時無數,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耶律德光也不能入住皇宮,只能在西樓別尋地方安身,這對他而言或許倍感憋屈,但對耶律敏來說,時間卻是半分也浪費不得。

如今大事已定,盧龍軍接掌西樓大部分城防,李從璟更是高居城中,當仁不讓開始坐起主來,原本西樓城裡的親唐派,在經過耶律敏的大加拉攏之後,就已經勢力非常,到了如今,更是極速膨脹。

若說之前,親唐只是某些貴族、官吏的政治路線選擇,只是他們攀附耶律敏權勢的必由之路,那麼到了如今,親唐便是赤裸裸的利益誘惑,是大勢所趨。

李從璟之所以呆在西樓,久不離去,最大的原因,無非是相助耶律敏,進一步壯大契丹親唐派。在有武力做後盾的前提下,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容易得不能再容易。

這也是戰事已經結束,而威塞軍、河東軍仍要開赴西樓的原因。耀武揚威,或者是宣揚大唐軍威,震懾一切宵小之徒的不法之念,這就是近十萬唐軍要做的事。

西樓城池不小,但相比中原大城就不值一提。近十萬唐軍在城外紮營,營盤之大,遠超西樓城。以威勢論,軍營是大城,西樓倒是成了小城。在殺氣凜然、擁有鐵甲壁壘的軍營面前,西樓城就像一個瑟瑟發抖的孩童。

至於契丹軍,耶律倍與耶律德光一役,死傷無數不說,更有許多人逃散,回到自己的部落中閉門不出,西樓城外的契丹軍營中,兵馬只有只有唐軍半數。原本西樓城中倒是有些兵馬,此刻接耶律敏之令,也是老老實實呆在營中。

這些日子最高興的契丹人,拋開耶律敏不說,就數耶律敵烈了。這廝有事無事就跟在李從璟屁股後面晃悠,竭盡所能向諂臣靠攏,後來見李從璟實在不愛搭理自己,也不氣餒,轉而跑去與唐軍將領結交。

他本是身份尊貴之人,這廂又是主動率軍投降,大大助漲了大唐士氣,省去了唐軍不少麻煩,所以在他肯“卑躬屈膝”的時候,倒是贏得了不少唐軍將領好感,雖說不上左右逢源,旬日來倒也能與許多將領把酒言歡。

耶律敵烈如今已經完全成了謹小慎微之人,哪怕與李彥超等人處的再融洽,也是半個字不敢提讓盧龍軍歸還饒州軍官的事。

這日,一向對他不鹹不淡的李從璟,派人來傳他去北院宰相府,耶律敵烈不敢怠慢,懷揣一顆忐忑的心,急急忙忙趕了過去。

北院宰相府前車水馬龍,達官顯貴多如螻蟻,以門庭若市已不足形容,說是菜市場倒是更貼近一些。耶律敵烈在百步之外就不得不下馬,因爲實在是擠不進去,短短的距離讓他折騰了近半柱香的時間,才滿頭大汗找到門。

進了府之後,耶律敵烈被安排在偏廳等候,然後接待他的人就走了,半天也沒傳回來音信。

偏廳之中官吏衆多,都在相互攀談,見耶律敵烈進來,頓時臉色各異,不過能坐在這裡的人,多半是何等立場已是不言而喻.起初的怪異氣氛並沒有持續多久,馬上就有人來跟他打招呼,有些與他相熟的,更是親近的猶如自家兄弟。

耶律敵烈在廳中沒坐多久,儼然已經成了中心人物,四周圍繞他的官吏,嘰嘰喳喳將他捧上了天去,有言辭委婉的,贊他洞察先機,有言辭直接的,贊他識時務,一來二往,鬧得耶律敵烈信心大增,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故而說,大唐已現復興之相,不消多久,天可汗便要再現世間,諸位,你我該如何做,豈非一目瞭然?”耶律敵烈說這話的時候,姿態拿捏得很足,立即得到一片附和之聲。

而後終於有人過來,告之秦王傳見。

耶律敵烈趕緊起身,在一衆達官顯貴羨慕的目光中,弓着身子跟着來人出門。

見到李從璟的時候,耶律敏不出意外也在場,除此之外還有兩名官員,一個是秦王身邊的人,他自然認得,喚作杜千書,另外一個,耶律敵烈也熟悉,那是契丹國內執掌法度的頭號人物,康默記。

“臣拜見秦王殿下,下官見過宰相大人。”耶律敵烈趕緊行大禮。

“起來,坐。”李從璟指了一張案桌。

耶律敵烈落座後,李從璟問他:“饒州軍軍心如何?”

耶律敵烈屁股還沒沾座,聞言立即起身,他一時拿不定李從璟問這話的深意,“這......軍心尚且可用,殿下放心,勇士們絕對忠於大唐!”

“你不用這般緊張,坐。”李從璟笑了笑。

“謝殿下。”耶律敵烈立馬坐下去。

“今日叫你來,是想聽聽你對契丹軍事的見解。你向來都是軍國大臣,值此緊要時候,宰相大人也希望你能有所進言。”李從璟道。

李從璟說的這些話分量可是不輕,耶律敵烈心頭一震,竟然從李從璟的眼裡看出了期許之意,這讓他如飲雞血,再看耶律敏,對方也是頗有些期待的望着他,不禁更受鼓舞。

說到軍事,耶律敵烈是行家裡手,這些時日他雖忙着與唐將結交,爲日後前程鋪路,但也不敢忘了本分,對契丹軍事格局——所謂格局,無外乎日後耶律敏與耶律德光如何劃分各自的軍事勢力,有過深入思考,這下見李從璟問題,忙整理好措辭,一一言說。

耶律敵烈雖然私心沉重,緊要關頭投靠了李從璟,但那只是德行問題,與才能無關,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極爲出衆,要不然也不會早在耶律阿保機時便就是南院大王。耶律敵烈這一開腔,就說了半個多時辰。

他對耶律敏、耶律德光軍事勢力劃分的建議很明確:讓東據西。

耶律德光勢起黃龍府,東部是他的根基之地,也是契丹八部勢力較集中的地區,述律平影響力很大,耶律敏無需與之相爭,也爭不了。

爭不成東部,就爭西部。西部多是契丹建國後新據之地,教之東部,老貴族勢力有限,且耶律倍西征,沿途留有殘餘兵馬,耶律敏正好收爲己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耶律敏與耶律德光之爭,乃是契丹新興附唐勢力,與以契丹爲本位的老貴族之爭。

又且,東部東臨渤海國,有外部壓力,而西部是黑車子室韋、韃靼部,契丹不打他們就好,他們斷然無力爲非作歹。

最後,耶律敵烈總結道:“只要宰相大人控制西部,在大唐於儀坤州駐軍之後,便能與遼東安北營、渤海國,形成西、南、東三面,對耶律德光的合圍之勢,將其困在其中不得施展。耶律德光便是想要拓展勢力,也只能往北,而北地嚴寒,並無太多富裕地域,如此,耶律德光勢困力弱,自保尚且艱難,無復能與宰相大人相爭。”

李從璟將耶律敵烈誇讚了一番,引得對方大爲振奮,這才道:“要控制西部,饒州必須納入囊中,又且饒州臨近西樓,可相互呼應,得饒州者得西樓,實爲重中之重。”

耶律敏不太樂觀,“當日耶律德光答應你的條件時,唯獨提出饒州不獻,可見他對饒州的重視,這廂要他不覬覦饒州,只怕頗爲艱難。”

李從璟笑了笑,“我自有辦法。”

說着,看了耶律敵烈一眼。

耶律敵烈不知李從璟是何意思,但這並不妨礙他大拜而呼:“殿下英明!”

耶律敵烈這等做派,讓李從璟不禁啞然失笑,“日後我王師南歸,國中還要多加倚重宣慰使,宰相大人的安危,可都交到你手上了。”

耶律敵烈心頭一震,心道原來這纔是李從璟今日叫他來的主要用意。

“有勞宣慰使了。”耶律敏也轉身行禮。

耶律敵烈收殮心思,肅然道:“宰相大人言重,下官萬死不辭。”

至此,論調算是定下來。

耶律敏執掌權柄,自立山頭與耶律德光的皇權相爭,其它方面都好說,唯獨軍事上,耶律敏在契丹國中勢力太淺,她本事對軍事也不太通曉,實在難的很。

巧的是,就在李從璟爲此事犯愁的時候,耶律敵烈率部來降,這一下可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於是李從璟打定主意,讓耶律敵烈來輔佐耶律敏,幫她支撐起軍方的半邊天。

方纔耶律敏與耶律敵烈的對答,實則是定下了耶律敵烈不去大唐,而是留在契丹輔佐耶律敏的事。

至於耶律敵烈的忠誠,李從璟倒是不擔心,因爲他沒有選擇,也不可能再度投向耶律德光——投耶律德光,能得到的東西不會比現在更多,只會更少。最重要的,只要大唐強盛,耶律敵烈也不會自尋死路。

武事基調定下來之後,再說文事文臣。

這方面是李從璟不擔心的。

耶律敏治下的親唐派文臣,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契丹人,一部分是漢人。

前者由耶律敏自己牽頭,後者以康默記爲首。

這就不得不說康默記此人。

與韓延徽、韓知古一樣,他也是早年被耶律阿保機從大唐邊境擄來,而後才幹被發覺,漸漸被耶律阿保機重用,成了朝堂重臣,漢官代表人物。與韓延徽不同的是,康默記沒有像前者一樣,忘了祖宗,全心全意做了耶律阿保機的狗。

如今大唐強勢復興,而康默記身在契丹未久,心中仍念家國,自然要站到親唐派的陣線上來。

契丹國中的漢官,幾乎都是被擄掠來而後量才使用的,如康默記這樣懷想故國的人,纔是大多數,像韓延徽那等背宗忘祖之人,很少。

這些漢官,前些時候爲契丹效力,把持了契丹一部分權柄,如今大唐北壓之勢已成,他們倒向大唐、相助祖國,自然帶着一部分契丹權力。

親唐派的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由康默記的經歷和現今的舉動,李從璟不由得想到了陰謀論:若是漢人都去他國爲官,一旦一朝勢力大成把持了他國權力,就能配合祖國大軍,傾覆他國而爲漢人之國。

這種事,唯有兩個字可以準確形容:竊國!

李從璟曾不無惡意的揣度:要是耶律阿保機見到如今契丹國內的局勢,說不定會氣活過來。

李從璟對韓延徽這等人恨之入骨,但對康默記這些“間諜”,則很是欣賞啊。

以至於李從璟初見康默記時,拉着對方的手,眼淚都要流下來,情真意切的對他說:“這些年,苦了先生。請先生恕罪,孤來晚了。孤代大唐,向先生賠罪。”

彼時,康默記老淚縱橫,伏低大拜,身軀顫抖,痛哭不已,“臣等日夜南望,夙夜以待王師,幾是望眼欲穿。今終見王師北來,臣等死而無憾矣!”

李從璟見狀一愣,這才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到底忽略了什麼。

他心頭震顫,幾乎想扇自己一耳光。

在康默記身後,那些默默抹淚的漢人官員,也都齊齊下拜,哭成一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中原百姓尚且亟待王師北上,那些去國離鄉的漢人,對王師的期待又該到了何種程度?

南面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李從璟望着眼前跪倒一片的漢人官員,這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可憐人,多是滿面風霜、只剩老殘之軀,或許他們的痛苦無人能知,但他們對王師的守望,對迴歸大唐的渴望,卻是真真切切、感人肺腑。

昔年,他們到死,到埋骨荒冢,到化爲塵土,也沒能盼來王師。他們的血淚深埋在地下,歷經無數歲月,不過是化爲一聲沉重嘆息。有誰,又曾解了一分?

李從璟在這些同胞面前深深拜倒下來,以頭扣地,“從璟,來接諸位歸國。”

還好,這一世,我沒有來的太遲。

(本章完)

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1)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二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3)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七 神仙山(6)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八 一載相識十載別(2)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二十一 教育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0)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七十一 擡頭問蒼天【第一更】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三十九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0)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一百零七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2)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五十 臣面君當跪【第一更】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三十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4)章十 他的將士(第一更)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五十八 崔玲瓏抵死掙扎 第五動情用巧刑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五十六 精騎破敵甲【第一更】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七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7)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8)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四 神仙山(3)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
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1)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二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3)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七 神仙山(6)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八 一載相識十載別(2)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二十一 教育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0)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七十一 擡頭問蒼天【第一更】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三十九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0)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一百零七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2)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五十 臣面君當跪【第一更】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三十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4)章十 他的將士(第一更)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五十八 崔玲瓏抵死掙扎 第五動情用巧刑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五十六 精騎破敵甲【第一更】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七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7)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8)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四 神仙山(3)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