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二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1)

李從璟回到洛陽後,起初幾日雖也進宮見了李嗣源,但基本只是言說了兩川、契丹的事,還沒有提到新政之事上來,再加之李從璟離開洛陽半載,洛陽諸事繁雜,無論是秦王府、還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一應事務都需要李從璟先交接一番,待到李從璟把諸事重新理出頭緒,時間已是過去半旬,到得此時,從西川班師的禁軍,也已回來了四萬左右。

至於剩下的李從璋部,則要暫時駐紮在西川,等兩川新軍徹底成型,才能回洛陽來——當然,這是明面上的說法,私底下李嗣源與李從璟等人,並不是這般打算。

楊吳攻楚,大唐到底要不要出兵相助,尚在兩可之間,一旦大唐決定對楚地用兵,那麼李從璋所部一萬禁軍,就可以直接從蜀中經由長江開赴楚地。

“在明眼人看來,大唐接下來是要大力推行新政,還是要出兵相助新任楚王抵擋楊吳大軍,是二者選擇其一,但在朕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難事。”李嗣源說這話的意思,李從璟自然瞭解。

這些年來,大唐明面上只編練禁軍,四年來得卒五萬,都是精銳之師,然而實際上,李嗣源暗地裡對天子六軍和侍衛親軍的整編,也在一刻不停的進行。

天成新政到了今日,雖有種種不足之處,卻也是一件大工程本就難以一蹴而就的原因,其功勞不可磨滅,在新政大勢下,耕種得到保證,各地賦稅增加,道路、河渠得到整修,運輸條件被改善,洛陽及其周邊地區,能夠蓄養的精卒,絕對不止五萬之數。

“莊宗時,因爲吞併僞樑的緣故,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曾得到過極大擴充,以至於超出洛陽承受範圍,時天下藩鎮、州縣不治,運輸阻絕,莊宗不得已,將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分出數部,令統兵之將爲節度使、防禦使,往藩鎮駐紮,這也是當時天雄軍、銀槍效節軍雖位在六軍與侍衛親軍之列,而屯兵於外的緣故。”

李嗣源跟李從璟說起這事的時候,兩人並未在宮殿之內,而是在一處亭臺上對案而坐,在場的除了李從璟,還有李從榮、李從厚兩人,其時宮中春意盎然,於亭臺中對坐,沐和習之風而觀綠樹新芽,的確比坐在大殿內受悶強得多。

“但即便有許多精兵駐紮在外,莊宗失勢時,洛陽也並非無兵,相反兵力十足,莊宗初次東征,雄兵十萬,欲二次東征時,亦有精兵數萬,其之所以爲奸人所害,豈因無兵無將?乃因不得軍心耳。其不得軍心,內外皆是如此。”

李嗣源站在亭門前,負手看向春意勃發之處,他口中的奸人當然不是指自己,而是指代殺害莊宗的從馬直軍士,“朕自即位以來,因取糧所需,先是令各軍兵馬就地駐紮,而後深感軍中兵驕將悍蔚然成風,故而並不敢委以重任,對天雄軍,朕甚至寧可悉數遷出藩鎮而殺之。”

所謂就地取糧,乃遵循藩鎮舊例:藩鎮軍在藩鎮,藩帥劃地以養,並及家屬,悉得良田。因是之故,藩鎮軍在地方,既是武裝集團,亦是利益集團。

李從璟望着李嗣源頷首道:“銀槍效節軍、天雄軍相繼覆沒之後,天下驕兵悍將之風遂亡,朝廷遂能抽調各地精銳,編練精銳禁軍五萬。但依兒看來,藩鎮之兵驕奢已久,仍多不可用,能得禁軍五萬已是極限,再徵怕是會有魚目混珠之輩。”

李嗣源回到小案後坐下,“此言不差。凡論說藩鎮之兵,庸人只知藩鎮跋扈,其兵也強,動輒殺帥據城,好似悍不畏死,其實真實情況何曾是這樣了?”

李從璟笑道:“天下藩鎮數十,戰力卓絕者,始終不過鳳毛麟角,始終能稱爲精銳的,不過河北三鎮而已,饒是河北三鎮,到了晉王勢起的時候,情況也有所變化。如若不然,黃巢橫行南北,也不會無

人能制。”

他飲了口茶,“但凡軍隊,必要久經訓練,而後常有徵戰,方能稱爲可戰之兵,若是軍隊只是挾持地方,成了驕兵悍將,‘地擅於將,將擅於兵’,則不過是能對內橫行鄉里、欺壓百姓、徇私爭利罷了,到了對外的時候,心念故土財、地,臨陣脫逃,逢戰先退,輒有不利便大舉潰敗,則比比皆是。黃巢之後的藩鎮兵強兵弱,不僅要看是否久經沙場,也要看將帥之能。兵敢殺帥而據土自專,不代表藩鎮就強,只能說明兵驕將悍,朝廷不能制,則又是朝廷無能了。”

李嗣源喝了口茶,嘆道:“天下藩鎮衆多,之所以能長存百年,不過是彼此勾連,相互串通,聯手以挾朝廷罷了,而朝廷呢?禁軍不堪用,則要依仗藩鎮之兵,藩鎮若是聽從號令,尚且奉命出師,饒是如此,一旦彼此藩鎮配合不力,則又難以決勝沙場。憲宗頗有才略,然其討平淮西,還是利用了藩鎮間的矛盾,昭宗精練禁軍,禁軍卻又被宦官把持,遂先被李茂貞欺辱,而後被朱溫挾而殺之。”

“誠如你方纔所言,天下軍隊,能練兵且屢有徵戰的,能稱爲可戰之兵,然天下藩鎮衆多,真正常有戰事的,不過邊鎮之兵罷了,多數藩鎮鮮有戰事,雖也有出兵的時候,也多是出工不出力,勝則鼓譟而進,敗則一潰千里,其戰力能有多少?”

說到這,李嗣源冷笑一聲,“大唐藩鎮,擁精兵的,本就不多,且多在邊鎮,如盧龍、大同等鎮,那些深居中原的,不過張牙舞爪而已,真說起來,朕何曾將他們放在眼裡了?新政初行之時,此輩姑且不敢放手一搏,可見其不過是一羣見風使舵之輩,如今新政到了第二階段,他們還要鬧出動靜來?誠然,他們或許能‘一呼百應’,或許能聲勢浩大,或許能烽火千里,但在禁軍面前,不過是一羣紙糊大蟲而已,滅之豈不易如反掌?”

李從璟笑道:“父親擔心的,自然不是藩鎮生亂,而朝廷不能制,而是藩鎮生亂,兵將趁機禍害州縣,給地方造成莫大兵災而已。”

李嗣源對李從榮、李從厚道:“學學你們兄長,何時你們也能如他這般,大唐江山我就能‘垂拱而治’了。”

李從榮乾笑着不說話,李從厚笑容清澈,“兄長賢能誰人不知?從厚也有爲父親分憂之心,日後定會多多向兄長討教。”

李嗣源笑着點頭,“不錯,倒是有上進心。”

李從璟問李嗣源:“父親對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的整頓,都已完成了?”

李嗣源點點頭,神色頗爲愉悅道:“驕兵悍將我不會要,兵痞我也不要,怯戰唯私的我同樣不要,無論是屯駐於洛陽周邊的,還是屯駐於藩鎮的,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總共十多萬,我裁汰過半,留下了六萬可用之兵,統一編爲侍衛親軍。這六萬將士,現悉數駐紮在洛陽周邊,將校皆多用我昔年信得過且能打仗的部曲,以及演武院的學生,戰力雖說比不得先前五萬禁軍,但也非是尋常藩鎮可比。”

李從璟對此時早就有些瞭解,此時並不覺得驚訝,那許多老弱也不是瞬間裁汰下來的,而是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故而只要安置得當,也不虞他們掀起多大風浪——當然,並不是說就一定不會有風浪出現,更何況在眼下這個關頭,朝廷又馬上會對藩鎮下死手,出現風浪的可能性很大。

“若是驕兵生亂,藩鎮圖謀不軌,朝廷有十萬可用之兵調動,也不虞應付不過來。”李嗣源顯得很有自信。

他說朝廷有十萬之兵可用,並不是說天下軍隊,朝廷只能調動十萬,且不說那些屯紮在關中四方重要關隘的,便是藩鎮之兵,人數仍是不少——有藩鎮桀驁,對朝廷虛以委蛇,但也有些藩鎮節度使,是李嗣源、李從璟心腹,亦或是正直之臣,是忠心朝廷的。

這十萬之兵,是說洛陽周邊可用調動的機動兵力,是能立即拉出去征戰的部曲。而且不同於先前十多萬所謂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這十萬之兵,基本再無驕兵悍將,不僅是可戰之兵,更是精銳。兩者對帝國的分量與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從這個角度上說,楊吳攻楚,大唐在穩定新政的前提下,仍是有餘力發兵楚地。

“天下藩鎮之兵已不可選入禁軍,除卻這十一萬兵馬外,禁軍再要擴充實力,就要選募青壯入伍。”李從璟道,“不知對這批禁軍,父親有何打算?”

李從璟所說的招募青壯入伍,並不是指先前朝廷就沒有招募青壯,招募青壯是一直都有的,他們是頂替軍中老卒、傷病、陣亡名額的主要力量,若非如此,禁軍豈非一直在縮水。李從璟之所以現在單拿出來說,意思指的是大規模招募青壯,成立新軍。

李嗣源對此顯然早有打算,“三到五年內,朝廷當再募新軍十萬。”

李從璟微微頷首,這也意味着,三到五年內,除卻邊鎮邊軍,天下藩鎮將再無一兵一卒。

同樣,新政下一階段必須要順利推行,繼續深化對江山社稷的改善,如此朝廷纔有力量在三五年內,在洛陽蓄養起二十萬禁軍。

除卻邊軍與重鎮,中央禁軍必須實力強大,所謂強幹弱枝以加強中央集權,這是前提。

有鑑於此,李從璟道:“裁汰藩鎮不可用之兵,而以州縣招募青壯,組成地方軍隊戍衛地方,這是社稷穩定的必由之路。新政下一階段的推行,種種文事舉措與削藩結合,將是朝廷接下來要着力面對的大課題,事若順利,則藩鎮無兵,天下中興,賦稅充足,禁軍強勁。”

話至此處,李從璟稍稍一頓,“然,天下藩鎮畢竟衆多,新政下一階段亦是千頭萬緒,只用三五年時間徹底消滅藩鎮,是否操之過急了些?”

李嗣源看向亭外,春意深深,去歲秋冬的痕跡早已寥寥。然而沒有去歲秋冬,何來今年濃春?有些時候,去歲秋冬之寒愈烈,眼下春日之景纔會愈盛。

李嗣源靜看了許久,微微一笑,“不急了。”

李從璟心頭存疑,但見李嗣源態度堅決,卻也不好再言。李嗣源即位已經四年,再用三五年時間削藩,合在一起差不多算是八年。八年光陰,先滅天下驕兵,再滅天下藩鎮,怎麼能說不急?

在李從璟心裡,李嗣源一向持重,在國事上是穩如泰山的絕色,因爲天下積弊深久的緣故,很多時候的社稷國事,李嗣源處理起來甚至談得上如履薄冰,從不肯貿然而進。

但現在,李嗣源爲何態度堅決,不容置疑的要在三五年內盡裁藩鎮之兵?

操之過急,則易生亂,這個道理李嗣源不會不知。

李從璟不認爲李嗣源是被帝國現下取得的一些成績,而沖毀了頭腦,導致心態膨脹了。但正因如此,他更加疑惑。

李嗣源轉頭見李從璟面容略顯沉重,眼中還帶着思索之意,欲言又止,頓了頓,“從璟,我記得你領兵平蜀離開洛陽時,頭上並無白髮。這白髮,是何時生的?”

李從璟隨意答道:“也不知是何時,大抵進了劍門關就是這樣。”

李嗣源點點頭,一時再不言語。

李從璟尋思着道:“父親意欲三五年盡裁藩鎮之兵,再練十萬新軍,如是,則新政下一階段之大政綱領、具體舉措、推行進度,都值得細細研究一番。”

“這是自然。”李嗣源道,“你有何看法?”

李從璟低頭沉吟片刻,擡頭時卻說了一句好似並不搭調的話,“兒有個打算。”

“你且說來。”

“兒要在洛陽建學院!”

(本章完)

章三十五 心思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二十二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9)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兩百二二 渤海三月復三月 過三月再無三月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兩百三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1)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七十七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4)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八 一載相識十載別(2)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兩百十一 安國定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中)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一百五十三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2)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二十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四十七 序幕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
章三十五 心思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二十二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9)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兩百二二 渤海三月復三月 過三月再無三月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兩百三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1)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七十七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4)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八 一載相識十載別(2)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兩百十一 安國定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中)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一百五十三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2)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二十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四十七 序幕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