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風雲再起

徐衛正琢磨讓侄兒徐成扶正,作涇原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就出事了。這事看起來似乎和陝西挨不着邊,卻是起了個頭。

劉光國劉光遠兩兄弟不是正打山東麼?起初打得很順利,由淮西軍改編而來的神武左軍也不是吃素的,對付山東那幫子金軍綽綽有餘。

即使有金營名將馬五坐陣,金軍還是連戰連敗,徐州這個門戶一丟之後,宋軍長驅直入,挺進了數百里地。

可劉光國封王心切,貪功冒進,馬五親自領軍,與意圖直撲濟南的劉家兄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神武左軍受挫,而且捱得不輕。按說這不是小事,理應向朝廷上報,你不能說我沒有全軍覆沒,只是敗了一陣,就當沒事。但劉光國並沒有上達天聽,而是隱瞞了戰敗的軍情,偷摸地調李顯忠增援。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你瞞得再好,也得需要糧草軍械來補充損失吧?杭州的人就從他連續數次索要補給,恰好李顯忠部也討要裝備這一點上看出了端倪。很快,事情查證出來,徐良非常冒火。再加上前些時候,神武左軍殺俘屠城,殺良冒功這兩樁事,徐六於是下省札,斥責了神武左軍種種行徑,並指名道姓批評這是你劉光國的責任。

同時,還請求皇帝下御札,責備劉光國。

皇帝趙謹聽說此事,倒打算如徐六所請,可劉皇后很是不滿。

“苦口婆心”地皇帝面前表示,臣妾的父兄在前線捨生忘死,浴血奮戰爲陛下討還山東,爲這些許過錯便嚴厲譴責,一則寒了忠臣心,二則也打擊士氣。皇帝是個沒主見的,聽皇后枕邊風一吹,便對徐六道,既然徐相已經下了省札斥責,朕就不必了吧,只叫劉光國好生用兵便是。

徐六雖然不悅,卻也不能勉強皇帝,這事就罷了。劉光國得了李顯忠增援以後,重整旗鼓,再戰齊魯。李顯忠到底是了得,他出自西軍,知道耶律馬五的手段,神武左軍兵力上來說並不佔優勢,馬五此時集結了重兵,拱衛濟南府,若強打濟南,那肯定是硬碰硬,即使得勝,也是元氣大傷。莫如退回徐州,轉兵去攻沂州,從側面迂迴進攻。

但劉光固不願意這樣作,他不是不認同李顯忠的意見,而是認爲若果真如此,那麼徐州就出現空檔,萬一馬五趁婁來取,豈是壞我大事?

李顯忠分辨說,這裡距離京畿這麼近,友軍自會有所反應,不必擔心。

他哪知道,劉光國擔心的就是這個“友軍”收復山東,乃得封王,這是朝廷對他的承諾。因此,他就是要憑神武左軍一己之力收復山東全境,絲毫不願假手他人,以免落人話柄,將來又打口水仗。

他是主帥,李顯忠無可奈何,只得整軍備戰。數日之後,宋金兩軍再次對陣,馬五見劉宣撫捲土重來,他素謹慎,也不敢大意,親自壓陣。他從燕雲帶來數萬精兵全部派上用場,兩軍將士十數萬人廝殺不休。金軍確實江河日下了,可這從燕京調來的數萬金軍精銳,着實是百戰雄師,神武左軍打得非常吃力,劉光遠親自率領部隊幾次突擊,結果死傷慘重。劉光國殺得紅了眼,誓不後退。雙方血戰三個時辰,不分勝負。

不怪劉光國沒手段,只怪他運氣不好,到了下午,本來晴空萬里,卻突然降下傾盆大雨!雨勢之猛,幾步之外就已經看不清楚子。自然,這下雨影響的是雙方,你看不清,我也看不清。問題出在宋軍的裝備上。

宋軍什麼最拿手?步軍,以重甲和強弩爲標誌的步軍。神武左軍的將士,有一部分是裝備“步人甲”的重步兵,還有相當數量穿皮甲輕甲的弓弩手,以及少量騎兵。這雨一下,身上的鎧甲衣裳浸了水,沉重不靈活且不說,宋軍步兵作戰負重本來就大,要靠陣形的配合來取勝,可沒下一陣,地上又溼又滑,一步一個腳印,極大地影響了作戰。

那些本來奉命突擊的步軍撞撞跌跌往前衝,實在艱難。

反觀金軍,極少有穿重甲的士卒,大多輕裝上陣,沒有這個煩惱。

馬五直呼天助我也,抓準戰機,全線反撲。有了老天爺的幫忙,金軍這奮力一擊打垮了神武左軍。各部開始潰退,劉光國欲哭無淚,只得在弟弟和部將們的勸說下,含恨下令撤退,以李顯忠部負責斷後。

大軍一撤,金賊豈能放過這個機會?馬五下令,追擊掩殺!所幸,李顯忠死戰殿後,再加上雨勢太大,地上溼滑,神武左軍纔不至於大敗,但裝備器械這些軍資,是丟失無遺,就這麼一路撤回徐州,經清查,出兵以來,已折了萬餘人,雖不說傷筋動骨,卻也得喘上一陣。

這一次,劉光國不敢再隱瞵,硬着頭皮上報〖中〗央。

大宋的軍民還沉浸在北伐成功的喜悅之中,再加上劉光國此敗於大局並沒有什麼妨礙,因此倒也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只不過,他的郡王爵位,是想也別想了。

徐六等宰執大臣商議,神武左軍本來是從中原戰場上下來,又即刻投入山東戰場的,既然這次敗回來,山東就暫且放着,穩固既得是要緊。這仗既不打了,總得將功罰過,首當其衝的就是淮南宣撫使劉光國。

戰敗,這責任是無論如何逃不掉的。秦檜就提出,將劉光國由太尉降爲節度使,貶官一級,算是懲罰。

可其他人卻不同意,若單純只是戰敗,降一級勉強說得過去。可劉光國犯的事就此一件麼?

此前的殺俘屠城,又殺害良民冒充人頭,惹得臺諫的官員們彈劾個不休,若他戰勝,收復山東全境這事也就不提了。但如今戰敗,新賬舊賬可得一起算。徐良也是這個意思,擬出一個方案上報皇帝。

劉光國從太尉降到上護軍,從正二品降到正三品,於其職銜前加“權”字,亦即“權淮南宣撫使”這就是警告他說,你現在只是暫時代理淮南宣撫使,再有岔子……

老實說,徐六這個方案已經是考慮到劉光國“國丈”的特殊身份了。如若換了旁人,戰敗之後,丟失兵權的也不在少數。皇帝這次沒辦法,想庇護也沒門,劉皇后自知非如此,不足以平息議論,也不好再說什麼,只是對徐六很是不滿。感覺這位平章軍事重事,有意在和劉家作對。劉家當初算是西軍中一大將門,這西軍將門之間,互相攀比競爭是常有的事,劉皇后就認爲,徐良和劉家作對,就是仗着徐家如今是第一大將門,在打壓劉家。女人家,頭髮長,見識短,原不足爲奇,可這個女人要是皇后,那就不一樣了。

事情到這裡,該是告一段落。宋金兩國各自整軍蓄力,待異日,是南下,是北上,各看本事。可無風起浪,在神武左軍敗退之後不久,從馬五軍中就派出了一個使者到劉光國的帳前,傳達了一個消息。

劉光國得知此訊後是大喜過望!爲什麼?只因馬五給他傳來的消息是,宋金兩國鼻年交兵,以致赤地千里,餓殍漫野,放眼望去,山河破碎,滿目瘡痍,苦的終究是百姓。兩軍打了二十來年,都是人困馬乏,力不從心,不若化干戈爲玉帛,捨棄新仇舊恨,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講和了罷。

馬五向劉光國派出使者,不過是爲試探口風,倘若南方也有意,大金國纔好派遣正式的使團。但後者收到消息以後,首先想到的是,封王一事或許還有轉機。於是乎,他不按套路出牌。這麼大的事,他本該按程序,上報到中書,或者樞密院。可劉光國卻繞開這一套班子,

偷偷派家僕回杭州,將此事首先報告給劉皇后。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被(棉襖?),哪怕這個女兒作了母儀天下的皇后,作了國母,可父母在她心目中,還是父母。收到父親的消息之後,劉皇后就鼓搗起來。

這一日,是皿月初二。

農曆四月,江南的天氣已經悶熱了。杭州行宮大內,有處園子,喚作“弘園”倒也不大,卻小而精緻。此時,園中百huā盛開,入目各色斑斕,爭奇鬥豔,惹得狂蜂浪蝶撲騰閃爍,極是有趣。

三五名內侍宮女伺候在涼亭外,當今大宋天子趙謹和他的皇后劉氏正在亭中消暑納涼。趙謹如今也是年過弱冠,開始處理政事,不過這位趙官家委實對朝政沒有興趣。他不但對朝政沒興趣,對其他的事,也沒意思。

比如他的祖父趙佶,當年也是荒廢了朝政,可人家沒顧上朝政,卻把精力都放到藝術當中去。沒能當成個好皇帝,卻是位名傳後世的大書法家,大畫家。這位倒好,沒啥特殊愛好,一樣不沾,說他好色吧,後宮至今沒有充實,就劉氏一個皇后,旁的一個沒有。不過,若看這亭中景象,倒也覺得趙官家獨寵劉皇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趙官家就跟那兒端坐着,亭中的桌上排着幾盤果品。盛裝的劉皇后在幹什麼呢?她從盤中取出一串鮮紅欲滴,晶瑩剔透的櫻桃,放在面前的一個小銀碗裡,拿勺子輕輕攪動,清洗之後。用她那宛若無骨的纖纖玉手一顆一顆地錄掉皮,然後餵給皇帝吃。

你說吃其他水果削皮,很正常,櫻桃這玩意值當麼?偏生劉氏真就有這耐心,一顆一顆地錄,而趙官家顯然更有耐心,等一顆吃一顆。

小兩口甜甜蜜蜜,恩恩愛愛,叫人羨慕。劉皇后雖說是出身在行伍之家,卻生得豔麗多姿。與皇帝雖沒有說話,但一送一遞之間,眉目傳情,那流轉的眼波,只勾得趙官家渾身舒坦。

“你也吃,別總顧着我。”皇帝擋住了皇后伸過來的手。

劉皇后聳鼻一笑,卻仍舊堅持,皇帝拗不過她,只得張嘴含過來,有滋有味地吃着。等他將果肉吃下,劉氏又伸過後去,接了核,放在桌上一個小盞裡。這纔拿溼巾淨了手,略一思索之後,道官家,奴有一事,本不敢隱瞞,卻又怕人閒話,因此爲難得緊。”

趙謹一聽,把身子往前挪挪,道:“何事?”

劉皇后似乎真是很爲難,那一雙快滴出水的眼睛幾番瞧向皇帝,掙扎許久,才道:“日前,臣妾孃家一名家僕,原在劉宣撫跟前。因病得回,帶來一個消息,說是官軍撤回來不久,金軍大帥便派了使者來見我父。”

趙謹雖不通軍旅之事,但聽到個也引起了注意:“金帥派使者見劉宣撫?所爲何事?”

“據說,好像是北方意欲與我朝講和?”劉皇后道。

“這倒是怪了。”皇帝有些意外。“我軍方纔受挫,女真人正該得意,如何又想講和了?哎,此事,朕爲何沒聽朝臣們提起過?”

劉氏嬌嗔道:“因此,臣妾纔開宗明義,說是怕人有閒話。父親知道這事非同小可,若報往朝廷,必起爭執。因此徑直報到官家面前,請聖上先有個主意纔好。臣妾本不願傳這話,免得有人說臣妾後宮干政,雌雞司晨。”

“哪有這說?”皇帝笑道。隨即吸了口氣,嘖嘖連聲。“女真人自南侵以來,奪我兩河,佔我中原,朕父兄兩代哎心瀝血,銳意恢復,纔有如今局面。女真人戰勝之後,主動求和,看來是真心想和。”

“臣妾也覺着是,不然,女真人既戰勝,大可捲土再來,興兵南下,何必主動求和?此事若直接報往朝廷,必是徐良等人又議定之後,再報官家。官家縱使有異議,又如何拗得過他們一班大臣?父親的用意,便是希望陛下乾綱獨斷一回,好叫這朝中大臣知道。”劉皇后開始攛掇皇帝。

坦白地說,此時皇帝心中還真沒主意。他還是想着這辜得讓徐六等宰執大臣們商議,怎麼好怎麼辦。現在皇后一拱,他面子上也過不去,只沉吟道:“茲事體大,馬虎不得,劉宣撫是什麼意見?”

“父親是武臣,不該議論朝政。不過,也是在此處,並無旁人,臣妾斗膽說一句,王師已復中原,奪回東京,這些年不知耗了多少錢糧,折了多少人馬。現在女真人既主動求和,怎不允了他?免得戰端再起,生靈塗炭,也省得那些大臣們再逼聖上御駕親征,讓臣妾在這宮中擔驚受怕,整日惶惶。”劉皇后說的這意思,怕就是劉光國的意思,所謂“武臣不該議論朝政”云云,不過自欺欺人而已。

趙謹自然不會往深裡去想,就算想到了,也不會提,只道:“正是此理,朕素聞坐大位者,當以仁孝治天下。

興暴兵,圖邊功,最是不仁。我仁宗皇帝飲譽四海,華夷共服,憑的便是一個仁字。既是女真人主動求和,自然該允,不過……”

劉皇后知道皇帝接下來想說什麼,趕緊道:“官家,此事若交由徐良處置。試想,當初清河郡王徐紹在世時,誓言與北夷死戰到底,絕不言和。他的兄弟子侄都在軍中,怕是隻想着建功立業,何曾思量一將功成萬骨枯,徐良必不會同意議和。”

趙謹雖然愛極了皇后,也知道劉氏是什麼意思,可他還真就沒底。

作難道:“繞開朝廷,獨行其事,這恐怕不妥。”

“這有何不妥?先帝不是也曾經撇開朝廷,直接指揮麟王北伐麼?”劉氏反駁道。她說的是當年先帝趙椹瞞着朝中大臣,直接授意折彥質北伐中原,奪回東京。

皇帝看她一眼,1小聲道:“可那次北伐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先帝爲此事差點沒下罪己詔,朝中鬧了好大事!”

劉皇后慫恿道:“那是北伐中原,勝負未知。如今女真人主動求和,這豈非十拿十穩?臣妾是想,既然北夷求和,總得有些讓步纔是。

如此於我朝非但無害,而且有利,朝臣們拿什麼反對?”

聽她這麼說,趙官家有些心動了。他倒是也想作點什麼成績給徐良等大臣看看,來個一鳴驚人。再者,也成全皇后。

只是,他自即位以來,軍國大事多決於中書,他自己根本沒有處理這種大事的經驗,就算是想辦,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更何況,這涉及到兩國和議,說是天大的事也不爲過。

當他沉默之際,劉皇后卻猜到了他在顧忌什麼,遂道:“此事,其實官家不必操心。便交由前方的大臣辦理即可。”她的意思,是想將此事全權交由淮南宣撫使劉光國負責,到時和談成功,豈非大功一件?

趙謹卻沒有馬上表態,仍舊低着頭細細思量。天下,畢竟是他的,縱使平時不上心,但涉及到如此重大的利害關係,卻仍舊不敢大意。只怕是一個不慎,非但沒能出個風頭,倒栽個跟頭就划不來了。

思之再三,對外喚道:“叫沈擇來。”(。

第586章 千里報捷第806章 協商起事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五百一十章第24章 梓州團練副使第728章 將二代第31章 人頭就是賞錢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778章 無限榮耀第396章 出不出兵第八百五十章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136章 失控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98章 面君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565章 鬥智鬥勇第537章 楊彥上位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590章 威震狄夷第235章 煤老闆第636章 任得敬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319章 震天雷第399章 喜事一樁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七百四十三章第138章 佈防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377章 全軍狂怒第152章 東京來客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734章 西夏完了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328章 動粗第389章 劉子羽第696章 炮彈橫飛第31章 人頭就是賞錢第357章 一樣文官兩種本色第590章 威震狄夷第344章 力拔千鈞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587章 徐處仁離任第325章 一頭驢第113章 擴編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139章 競爭第784章 未雨綢繆第200章 嚴肅點 拜堂呢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342章 又一個秦檜第117章 好險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583章 同州投降第八百七十章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400章 堵新郎第680章 割地求和第613章 蕙質蘭心第201章 洞房花燭第799章 川陝躍進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84章 橋不能燒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221章 小別勝新婚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635章 請爲附庸第797章 意料之外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八百四十五章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659章 忠奸自辨第75章 阻擊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516章 強力反擊第557章 雄心勃勃第149章 佈局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537章 楊彥上位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第92章 又見援兵第八百三十一章第347章 承壇拜將第93章 大哥第388章 有本事使出來第150章 入夥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121章 大捷第381章 意外之喜第493章 內外洶洶第439章 鎮江來人第219章 高歌猛進第72章 開戰第407章 先定環慶第148章 罷相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234章 討價還價
第586章 千里報捷第806章 協商起事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五百一十章第24章 梓州團練副使第728章 將二代第31章 人頭就是賞錢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778章 無限榮耀第396章 出不出兵第八百五十章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136章 失控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98章 面君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565章 鬥智鬥勇第537章 楊彥上位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590章 威震狄夷第235章 煤老闆第636章 任得敬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319章 震天雷第399章 喜事一樁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七百四十三章第138章 佈防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377章 全軍狂怒第152章 東京來客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734章 西夏完了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328章 動粗第389章 劉子羽第696章 炮彈橫飛第31章 人頭就是賞錢第357章 一樣文官兩種本色第590章 威震狄夷第344章 力拔千鈞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587章 徐處仁離任第325章 一頭驢第113章 擴編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139章 競爭第784章 未雨綢繆第200章 嚴肅點 拜堂呢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342章 又一個秦檜第117章 好險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583章 同州投降第八百七十章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400章 堵新郎第680章 割地求和第613章 蕙質蘭心第201章 洞房花燭第799章 川陝躍進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84章 橋不能燒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221章 小別勝新婚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635章 請爲附庸第797章 意料之外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八百四十五章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659章 忠奸自辨第75章 阻擊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516章 強力反擊第557章 雄心勃勃第149章 佈局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537章 楊彥上位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第92章 又見援兵第八百三十一章第347章 承壇拜將第93章 大哥第388章 有本事使出來第150章 入夥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121章 大捷第381章 意外之喜第493章 內外洶洶第439章 鎮江來人第219章 高歌猛進第72章 開戰第407章 先定環慶第148章 罷相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234章 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