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失控

…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六紋句民間俗語。正道出真勉麼岫一府的繁華昌盛。可如今的真定。卻已經成爲一座鬼城。自去歲金軍南侵,圍攻真定以來,軍民團結一致,齊心抵抗。這讓女真人十分惱火,因此破城之日,大開殺戒,城中青壯年男子幾乎被斬盡殺絕。留下的老弱婦孺,在承受巨大的痛苦時,仍舊惶惶不可終日。他們被金軍驅趕出城,掩埋遇難軍民的屍首。看到自己的親人,子弟遭此橫禍,其心情可以想見。真定百姓在這種時候仍舊盼望着有朝一日王師北上,報這血海深仇,將女真秋夷趕出國土。

可此時的東京帝都裡。大臣們已經吵作一團,圍繞是戰是和的問題上,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耿南仲唐恪指責徐處仁李綱禍國亂朝,請求皇帝罷免他們,向大金國求和。可李綱等人還寄希望於調遣衛州孟州之兵繼續北上。兩幫人馬抑足了勁,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還互相傾軋。

十月中旬,攻陷真定府的金軍稍作整頓之後,繼續南下。聞風喪膽的夫宋河北守軍依託城池堅守不出。金東路軍接連攻打刑滄等州不克,又揮師東進,意圖山東,宋軍仍舊固守。衿離不會同部下分析,認爲自去年交戰之後,宋廷已有準備。河北之地早已堅壁清野,不利於我。

但郭藥師極力進言。稱河北宋軍龜縮於城中,不足爲慮,當揮軍渡河,一刀斬首!斡離不猶豫之時,東京方面卻幫了他大忙。

在金軍兩路分別受阻於太原真定之時,趙桓就已下詔,讓各地守軍自尋戰機,阻敵於黃河之北。但在青滄援兵被對方殲滅之後,大宋君臣仍舊沒有反思戰略上的失誤,在聞聽金軍南下推時的消息後,朝廷勒令各地守將出城迎城,必備阻擋金軍南下的步伐。這種做法,使帶兵之人十分寒心。

十月十九,剛剛趕到紛州的西軍折可求部,在朝廷的接連催進之下。倉促出兵,赴太原解圍。在文水縣郭柵遭遇金軍伏擊,損失頗重。可求向接替已故种師道繼任兩河宣撫使的範訥請求緩進,範不允,斥責折可求懈怠畏戰,嚴令出兵。折家軍逼不得已,十月二十三,與金軍再戰。折可求激勵士卒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此可求之罪也。今敵夷猙獰,社稷危難,可求願一死以報之”。

並向士卒許諾,若擊退金賊,必有重賞。將士受此激勵,士氣稍振,五戰三捷,進逼榆次。圍攻太原的粘罕急遣精兵拒敵。但就在折可求誓言拼死一戰,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之際,兩河宣撫使範訥背信棄義,曾答應折家軍的獎賞不予兌現。此舉,直接導致折家軍數萬部隊軍心渙散,士卒極度憤怒,又兼金軍強兵來犯,擅自逃離者達十之三四。折可求有心報國。無力迴天,勉強應戰之後,大潰。不得不望南泣拜,撤回府州駐地。河東重鎮紛州因此失守。可恨的是;折氏忠義爲國,血戰之後,卻得到範訥送往東京的一道彈劾奏章。

紛州既失,太原孤懸于山西。相鄰各州縣因朝廷未能補發物資支援,擔心兵力既不足,糧餉也不濟,幾乎未作抵抗,或投降,或逃跑,河東告急!範訥得知情況後,倉皇南竄,臨走之前,還不忘學一把作了無頭之鬼的童貫,煞有架勢的告誡河東諸將,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務必效死,以衛國土。他一逃,徹底將种師中拋棄。粘罕喜不自勝,謂麾下衆將曰,覆亡南朝,便在今朝!遂遣大軍,全力攻打太原。

十月下旬,受把持朝廷的文臣逼迫,河北守軍放棄擅長的守城,出拒金兵。還不到十一月初。宋軍一連敗了七場,士氣跌至谷底。以至於朝廷催促進軍的軍令再傳到前線時,竟有宋軍將領直接開城投降。條件只有一個,懇求女真人勿害百姓。斡離不應允,並派遣宋軍降將前面開路,爲其招降納叛。

十一月初,金東路軍飛速南下,也不知斡離不是否還在記恨上次被徐衛率領一班雜牌擋在河北五天五夜,在一路再未遇到強力抵抗的情況下,竟然撲向宋軍重兵防守的俊州滑州。此二州各據黃河兩岸,守衛浮轎,即使不懂軍事的文臣也知其事關生死,因此京畿制置使姚古親自坐鎮,並有原涇原路經略副使,兵馬副都總管,現在的京畿制置使司都統制徐原領兵。斡離不見宋軍有備,郭藥師又建議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浮橋爭奪之上。金軍遂轉兵克恩州,以郭藥師爲先鋒。撲向了大宋王朝的北京,大名府。至此,河東河北兩地,已面臨失控的, 。

東京皇城,子醜交替之際。

雖然朝廷有意封鎖消息。可紙終究包不住火,尤其是從兩河戰場上潰退下來的無數宋軍將士雲集東京周邊,使得東京再度陷入恐慌混亂之中。這座數朝古都,從未像此刻一般戰慄。百姓似乎已經預感到了不祥,這一次恐怕不會像去年那般幸運了。

雖是深夜,但禁中垂拱殿仍舊燈火透明。殿前長階,幾名內侍正打着燈籠,在前引領耿南仲、唐恪、荊昌、李邦彥等人疾步行進。到了垂拱殿外,這些現任或曾任宰執的大臣們再也顧不得往日的威儀體統,七嘴八舌,激烈地討論起來。

“金軍已趨北京,然大名之兵已補青滄,如何作戰?大名一丟,金軍必然渡河,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我等深受皇恩,斷然不可坐視官家被徐處仁李綱等奸佞之臣矇蔽鼓動!今夜晉見,我等需同習協力,力奏官家遣使至金軍營中,求其緩師議和!否則”耿南仲那張四凸不平的臉此時看來更加猙獰。

“不錯!再打下去。莫說兩河,便是這東京也難保!女真人要的無非是三鎮之地,給他便是!”唐恪向來爲耿南仲馬首是瞻,此時聽他提議,立即附和道。

李邦彥默然無語,張邦昌雙手握於腹前,嗟嘆道:“形勢所迫,也只好不得已而爲之。唉 。

正說着,忽聽李邦彥低聲喝道:“李伯紀來了!”()

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297章 張深託三州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582章 長期圍困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107章 怪事第584章 秦檜來拜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八百五十三章第89章 勸降第520章 投奔西軍第356章 軍隊執法第53章 梟首第637章 翻手爲雲第498章 政變(上)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七百八十六章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139章 競爭第116章 太上皇第72章 開戰第433章 棋逢對手第820章 邊境大逃亡第171章 拿下滑州第八百四十八章第67章 佈局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359章 研討戰術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754章 心驚肉跳第83章 驚變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3章 千王之王第99章 金腰帶第12章 徐家莊的二愣子們第42章 小螞蚱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55章 張叔夜第四百一十七章第140章 小娘子第八百四十一章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466章 鄜州潰退第76章 死戰第366章 民變第四百一十章第八百六十九章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688章 船堅炮利第529章 捷報頻傳第173章 殺馬充飢第66章 長輩第609章 縱橫捭闔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274章 知軍夫人第232章 謀劃陝西第346章 打吧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八百七十八章第43章 蔡大忽悠第四百三十六章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七百四十三章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434章 回家第649章 徐郡王和七百五十七章還鄉團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620章 留子爲質第八百七十三章第207章 初到長安第594章 聯絡西遼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283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155章 設伏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220章 靖康和議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626章 扶正還是分治第182章 糾結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203章 徐衛前途第769章 朱仙鎮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75章 阻擊
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297章 張深託三州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582章 長期圍困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107章 怪事第584章 秦檜來拜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八百五十三章第89章 勸降第520章 投奔西軍第356章 軍隊執法第53章 梟首第637章 翻手爲雲第498章 政變(上)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七百八十六章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139章 競爭第116章 太上皇第72章 開戰第433章 棋逢對手第820章 邊境大逃亡第171章 拿下滑州第八百四十八章第67章 佈局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359章 研討戰術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754章 心驚肉跳第83章 驚變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3章 千王之王第99章 金腰帶第12章 徐家莊的二愣子們第42章 小螞蚱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55章 張叔夜第四百一十七章第140章 小娘子第八百四十一章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466章 鄜州潰退第76章 死戰第366章 民變第四百一十章第八百六十九章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688章 船堅炮利第529章 捷報頻傳第173章 殺馬充飢第66章 長輩第609章 縱橫捭闔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274章 知軍夫人第232章 謀劃陝西第346章 打吧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八百七十八章第43章 蔡大忽悠第四百三十六章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七百四十三章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434章 回家第649章 徐郡王和七百五十七章還鄉團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620章 留子爲質第八百七十三章第207章 初到長安第594章 聯絡西遼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283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155章 設伏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220章 靖康和議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626章 扶正還是分治第182章 糾結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203章 徐衛前途第769章 朱仙鎮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75章 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