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

大宋這麼多年來出現了許多新鮮的事物,人們對此已經習慣,很快便能接受,彷彿接受新鮮事物已經是大宋習以爲常的事情。

所有人都明白,原本的大宋變化沒有這麼快,直到官家親政五年之後,直到收復了燕雲之後,整個大宋便開始煥然一新,一天比一天更繁榮,一天比一天出現更多的新鮮事。

當改變成爲常例,人們自然也就習以爲常,何況改變之中雖有不如意,但至少大部分是好事。

可對於塔塔爾部來說,卻是什麼都新鮮,出現在呼倫貝爾城中的新鮮事越來越多,大宋官家的皇駕就在這裡沒有離開,從大宋源源不斷而來的商賈已經快要把城池填滿。

衣食住行,無論需要什麼都能在集市上買到,而這一切都要多虧了呼倫貝爾都護哲爾克,他屢次上疏官家,纔在這呼倫貝爾城中設立了榷場。

也正是因爲有了榷場,各種大宗買賣纔開始逐漸增加,呼倫貝爾別的不多,就是牛羊馬匹多,而這些東西都是中原說需的,尤其是在冬天之前,秋膘貼上的牛羊最好賣。

在大宋已經不再限制吃牛了,大宋的牛羊數量急劇增多,來自草原的牛羊基本上吃不完誰還會殺自家的耕牛來吃肉?

還有一點,天竺的牛實在太多了,他們不吃牛,而是把牛當作神明供奉,可終究是神明輸給了錢財,大量的天竺牛被運送到了大宋。

南面有草原北面有天竺,源源不斷的向大宋供應着牛羊,可以說現在的大宋早已不缺這些東西。

疆土的擴大就這個好處,各種各樣的資源都在向大宋匯聚,對外的通商使得大宋獲得了令人不敢信心的財富,國庫再次充盈起來,有人說堪比文景,有人說超越了盛唐。

而只有趙禎自己清楚,大宋的財富已經多到三司無法統計的程度,糧食的儲備已經到了每年都要大批向外低價出售存糧的地步,而新糧還在源源不斷的運來。

至於錢財,大宋的官鈔儲備已經到了驚人的地步,用紙張換取金銀,世界上的大多數金銀都在向大宋的國庫中涌入,每個月最少三車,年節好的時候十車也不是問題。

所以趙禎有錢扶持呼倫貝爾的發展,國庫中的錢財自然應該用在該用的地方上,而不是存在國庫之中等着它們被蟲吃鼠咬。

大宋的官員對錢財的看重真的是相當的厲害,比自己還要鐵公雞,包拯的三司幾乎沒過一段時間就三一份奏疏,把賬目之類的稟報清楚,並且把下個季度的預算列舉出來。

錢多的花不掉怎麼辦?自然不能讓錢爛在手中,要讓多餘的錢流動起來,如此才能刺激大宋的經濟,而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在草原上。

大宋中原地區的州府已經完成了基建,但草原纔剛剛開始,爲了草原的穩定和發展,趙禎決定開始進行草原基建。

當然其中也包括寧夏路和新疆,這三個地方一直都是中原的禍患,現在徹底歸宋之後,需要通過大量的基建把這些地方和中原連接起來。

如此才能保證邊疆的穩定和長治久安。

而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會爲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朝廷出錢啊!絕不會出現拖欠和少付的情況,畢竟有檢察院的人親自參與審覈。

柳永對呼倫貝爾城的管理與建設不是簡單的修建城池就算了的,還有文教。

這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卻對呼倫貝爾城有着深遠的影響,根深蒂固的種子就是通過文教才種下的,沒有人比漢家文明更清楚這一點。

趙禎清楚,柳永同樣清楚,這麼多年來他深刻的學習趙禎的思維方式,並非是一個古板的,爲了施展胸中抱負的士大夫了,也就是因爲他的改變,趙禎才把他從真定府調到這呼倫貝爾。

文教的最好方式便是通過孩子,看似荒唐的但在這裡卻很成功。

草原人根深蒂固的認爲,他們是吃了不讀書,不識字的虧,所以契丹人在建立遼朝後便開始學習漢家文化了,而這也是草原民族的本能。

總認爲漢家王朝能長久和持續的道理是因爲儒家的文化傳承,而事實上,這東西有時候卻是一個巨大的枷鎖,一個禁錮人的東西,當然這一點也只有統治者明白。

趙禎發現,現在自己情願去讀《孟子》也不願去讀《論語》,即便是沒有被改的面目全非,可依舊是禮大於天。

而《孟子》…………這東西對皇權的尊重完全不能與《論語》相比,統治者當然會選擇《論語》了。

不過《孟子》同樣也存在另一個極端,包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他眼中國家比皇帝重要,爲了江山社稷,怒懟皇帝這種事情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他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天下蒼生”,即便是被帝王斥責,也是一種榮耀。

柳永自然不會在呼倫貝爾城中推行《孟子》這種儒學,現在的呼倫貝爾城需要的是禮法,秩序,上下尊卑,俯首稱臣纔是這裡所需要的。

那儒家的禮法自然是最好的東西,宣揚禮法的最好工具也就是書院。

在北面的城牆拔地而起的時候,柳永就在城中最好的位置上畫出一大片的地區,這裡要作爲書院,並且是草原上最大的書院,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歸賢書院,歸自然是歸附之意,而賢乃是聖賢學問。

對於蓋書院這種事情最熱衷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宋的商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宋的商賈就喜歡捐建書院,恨不得天下的書院都是商賈修建的。

很快,歸賢書院的錢財就足夠了,剩下的材料也被商賈捐贈了七七八八,只缺少勞力和,匠人可都是現成的。

不用說這種能福澤後世的機會,塔塔爾部的百姓豈能放過?

他們從家中趕來,簡單的跟着匠人們學習一番便知道該怎麼做,再由專人派遣活計,只用了短短十來天的時間一座龐大的書院就出現了。

之所以龐大是因爲這裡不光有最基礎的蒙學,小學,還有更爲高深的官學,在官學之中的人可以直接參加科舉。

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華燈初上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后遭算計第四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毒藥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六百九十六章商業的作用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三百一十二章家國天下的大事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爲進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三百七十一章封丘軍營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三百一十五章摳門的官家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
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華燈初上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后遭算計第四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毒藥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六百九十六章商業的作用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三百一十二章家國天下的大事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爲進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三百七十一章封丘軍營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三百一十五章摳門的官家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