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

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描述的東西,有時你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消失,有時你又希望他以最慢的速度前進。

但事實上無論你怎麼去祈求,時間就在那裡靜靜的流淌,其實它在告訴你,這件事根本和你沒有毛的關係。

趙禎清楚的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從來不會去着急的等待或是誠心的祈求,他要做的便是努力的追趕,也許追不上時間,但卻能追上別的東西。

軍隊排山倒海一般在高原上奔馳,這是一場追擊戰,追擊的不是吐蕃人,而是漢人,或者說是叛徒。

趙禎怎麼也不會想到,大宋的軍隊居然出現了叛變,而叛變的對象居然是吐蕃人,這是多少年也沒有出現過的事情了?

趙禎一直都很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從未有過疏漏,但他卻忘記了,上面發佈的命令需要下面的人努力去執行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爲一國之君他太清楚上位者的命令在下面人的執行下能有一半的執行力就算不得錯的了,更多的是隻有十之三四。

但他沒想到軍隊居然也會出現問題,多少年來他已經把軍隊打造成鐵桶一塊,從某種意義上講軍隊不是大宋的軍隊,而是他趙禎的軍隊。

全國上下的所有軍隊除了自己的番號以外都有同一個名字“禁軍”。

什麼是禁軍?禁軍是直轄屬於帝王的嫡系部隊,他們是擔任護衛君王,皇宮,都城警備任務的軍隊。

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先秦叫六軍。

漢武帝時,於南軍新設兩支天子侍衛禁兵,一曰“建章營騎”,二曰“期門騎”,後改稱“羽林”,又取陣亡將士子弟於羽林騎中扶養,別成一支曰“羽林孤兒”。

“期門騎”,取“皇帝微行,期諸殿門”之義,漢平帝時更名爲“虎賁騎”,取“若虎賁獸”,“賁”者奔也,如虎奔驅攫獸而噬,言其猛烈。

當然大宋的禁軍不是以漢代制度爲先,而是繼承了隋唐朝的制度,當然相比之下也略有不同。

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衛,唐朝沿襲隋朝十二衛。

唐高祖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禁軍,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稱爲“元從禁軍”,因駐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稱爲北衙。

唐太宗時,從大戶人家挑選健壯青年,擴充禁軍,號飛騎,再從中挑選善騎射者,稱爲百騎。

武則天時,擴百騎爲千騎。唐中宗時,擴千騎爲萬騎。到了唐玄宗時,禁軍擴大爲四支,稱爲北門四軍。

之後後演變爲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軍。其中如神策軍即戍守各地,任務不限於宿衛。

到了如今的大宋,禁軍制度已經開始變了模樣,禁軍不再是指擔任皇帝親衛或是衛戍都城的任務,膽量太祖爲了避免軍權旁落,把大部分能征善戰的軍隊都改爲了禁軍。

而且太祖本身也是由禁軍擁護爲開國皇帝的,他當然知道禁軍的重要。

太祖建立起了一箇中央集權的禁軍制度,且大多駐守都城,宋太宗再分置多職、互相制約以聽帝王號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鎮割據地方之禍。

這纔是大宋的禁軍體系成長曆史,這是不同於任何一個時代的禁軍體系,雖說繼承了唐時的制度,但體制已經完全改變。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制度到了趙禎手中再次開始改變,祖宗之法在趙禎面前實在是不頂用的,趙禎在心中對祖宗之法也是嗤之以鼻的。

原本大宋之兵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爲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由此可見大宋正真有戰力的至於禁軍,於是趙禎便一推四五六,直接把廂軍裁撤了,剩下的鄉兵雖然保留但實際上都是以各地的衙役和青壯充任,沒有定員,因爲不需要…………

大宋有另一支爲此地方治安的力量,全國各地從禁軍中退役的老兵!

趙禎首次在役兵制度中加入了退役制度,這是解決冗兵的“靈丹妙藥”,四年期滿便能退役還鄉,既不會增加朝廷的開支,又能給百姓以自由,相比原本打着募兵制旗號,卻要在人家臉上刺字的行爲,趙禎的舉動乃是天下幸事!

這也是爲何百姓誇讚趙禎這位皇帝爲“仁君”的原因。

當然,爲了在戰時補充兵員,趙禎又開設了十六衛,他們是也是穩定地方的重要力量,但這些十六衛更多的時候如同預備役一般,以屯田或是勞作爲主,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訓練,在需要時領取裝備快速成軍。

這樣的軍隊雖然戰力不如禁軍,但他卻有一個最爲重要的好處,足夠忠誠,都是大宋的腹內子民,家在大宋,妻子,長輩,族人,孩子都在大宋,他們的忠誠沒有必要懷疑。

但邊軍稍稍不同,邊軍有一部分是可以攜帶家眷隨軍的,這些人都是常年戍邊的老兵,畢竟四年的時間剛剛培養出了經驗豐富的戰士,再把他們從邊疆撤回中原,實在可惜。

來自兵部,參謀兵事院以及三司的諸多奏疏讓趙禎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趙禎在原有的兵制上做出了稍稍改良。

增加邊軍的服役時間,並且同意邊軍可以攜帶家眷戍邊,大軍可以安置這些百姓。

畢竟大宋的邊地廣闊無垠,安置軍屬既能節省軍費開支,又能開墾地方建設發展邊地,實在是一舉兩地的好事。

但另一個問題也暴露出來,中央對這些邊軍的掌控力度開始下降,雖說大部分的邊軍依舊是忠誠的,可一旦遭到有心人的策反,煽動,最終就會釀成大禍。

這個世界上不能直視的東西有倆個,一個是高高在上的太陽,一個是埋藏在最深處的人心。

大宋的威武軍被策反了,趙禎一直想不通爲何這些戍邊多年的軍隊戰功赫赫,爲何能被策反投敵?

威武軍不是全部投敵,而是有一部分人投敵了,畢竟想要把一支八萬人的大軍全部策反根本就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

被策反的威武軍不多,只有一千多一點,帶上家眷也不過五千,但他們手中擁有大宋最頂尖的軍械,包括火器…………

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過是一顆棋子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九百八十六章高麗棒子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耶律賈的夢想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兩千四百三十一章賈昌朝的手段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絕望的苦戰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國的女皇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三百七十六章眼見爲實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
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過是一顆棋子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九百八十六章高麗棒子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耶律賈的夢想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兩千四百三十一章賈昌朝的手段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絕望的苦戰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國的女皇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三百七十六章眼見爲實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