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金太子1

八月二十五日,完顏雍留下大將孛術魯定,完顏思敬,高建忠,楊沃衍等人把牢各路關口,然後帶領其他大臣返回了中都。

回京之後,完顏雍又立刻下詔,免除南京路一年的賦稅,山東路,河北路等地減稅一半。以求穩定這幾處地方的局面。又從各地籌集糧食,陸續運到這三路,以解這三路的缺糧情況。

太師張浩上書建議:朝庭現在既然停止對宋用兵,那麼可以暫時不設都元帥府而恢復樞密院管理軍務,以表示朝庭巳無征伐之意,以安民心。原來金國兵制,平時設樞密院掌管軍事,到戰時則改樞密院爲都元帥府.一應官職相應改變.

完顏雍見表之後,立即同意,同時紇石列志寧上表辭請。完顏雍見表之後,再三挽留,方纔收回.完顏雍又對朝中的人事安排做了一系列的調整。金國是以尚書省爲行政中樞,共設執政大臣九名。以太師張浩爲尚書令,僕散忠義爲左丞相,宗政爲右丞相,紇石列良弼和完顏福壽爲平章政事,紇石烈志寧爲尚書左丞,白彥敬爲尚書右丞,石琚,蔡鬆年爲參知政事。李石爲御使中丞。

又以孛撒爲樞密使,完顏謀衍爲興平軍節度使,樞密副使,完顏長之爲天順軍節度使,籤書樞密院事,主管軍事。蘇保衡爲橫海軍節度使,河北西路總管,駐守勃海郡——

中都原號燕京,金大德五年(1153年)大金開始正試遷都中都以後,以經過去了十五個年頭。當年力排衆議完成遷都侍海陵王完顏亮這時早已身首異處了,但中都卻因此改變了命運,以經成爲中國批方雖大雖繁華的城市,市肆更加繁華,大街上人頭攢動,雖然還是以漢族人居多,但其中女真,契丹,奚,勃海等各族人也不少,還不乏來自西域,東贏,高麗的外國人。

“我還記得,那一年我才七歲,跟着爹爹搬到了中都來,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中都皇宮雖然修得繁華綿繡,但皇宮外的街道布十分冷清,整個城市雖大但卻仄陋簡樸。而具那個時候剛剛改名中都,許多老百姓還不習慣,一開口還都是燕京,燕京的。想不到多年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當年的燕點以經變成了我們大金最繁華的城市。長之,你是什麼時候第一次來中都的。”完顏瑞仙微微側身,佴身邊的完顏長之問道。

她今天穿的是一身漢人女子的裝束,上身披一件緙絲百花纘紋織錦包首的直帔,內襯一件鷺鳥紋蠟染百褶銷金長裙,突現出她玲瓏有至的高挑身材。烏黑墨染的秀髮挽了一個髮髻,插了一根雙股銀釵,雙眸之中盪漾着晶瑩的光彩,頤盼生姿,嫺靜幽稚,惹得不少路人側目。

完顏長之道:“這些都不過是完顏亮窮兵黥武,不計民力,耗費國庫,極差奢華的結果。倒頭來只弄得國庫空虛,民聲怨道。”他今天布是一身女真人的服裝打份,頭戴四帶巾,衣穿盤領長衣,腰繫陶罕束帶,足蹬烏皮靴。配上他高大雄偉的身材,顯得得容光煥發,芙氣勃勃。兩人並肩而行,引來了無數羨慕的眼光。

完顏瑞仙微微側目,看着完顏長之道:“長攴,誨陵王殺了你的全家,你恨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誨陵王以經死了多年了,這並不一定要把海陵王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否定。”她的眼中含着一腔深情:“我一直都認爲你是一個頂天立地,心懷廣闊的英雄。不要讓仇恨矇蔽了你的雙眼。”

完顏長之聽了點了點頭。

完顏瑞仙又道:“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都是勞民傷財的舉動,也弄得民怨載道,結果秦,隋兩朝都只以兩代而終。但長城和運河卻惠及了教代,秦,隋之後的漢,唐都是開創了一代盛世,這其中也沾了秦,隋兩朝的不少好處。”

完顏長之點點頭,道:“你的見解他,確實十分獨道。”

完顏瑞仙“咯,咯”笑道:“不的不說,就說現在中都做了我大金的國都,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也是比原先的會寧府要好得多的。當初海陵王遷都中都,其巾雖然也費事不少的周拆,也消耗了我們大金的大量國力,但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我大金能移盛及一時,不能不說這裡面也有海陵王的功勞。”

完顏長之也不得不承認,完顏瑞仙的見解確實是有道理。他在會寧寺中度過了十二年的時間,除了習武,學習兵法之外,經、史、子、集等方面也不曾間斷。中都地勢拆衝險要,交通便利,對於土地擴大的大金來說,確實是一個建都的絕好地方。

完顏瑞仙談興正濃,她自幼博覽羣書,聰明好學。只是苦於是一個女子,無法施展才學。女真人雖不像漢人哪樣歧視女人,但一個女子也難以在這以男子爲主的世間出頭。她父親完顏福壽常年征戰在外,幾個閨中蜜友也只能談一些剌繡,女紅,至多也是呤詩填詞之類。跟本沒有人能移和她暢論天下大事,難得能和完顏長之在一齊,才能暢所欲言。

她接着道:“現在我朝也基本沿用海陵王的成制,推行漢化,扶持漢學,倡導儒家,重視教化,廣開科舉等事。這也說明海陵王的改制是正確的。只是他在伐宋這件大事上太操之過急了。那時遷都纔剛剛五年,民力尚未恢復,又欲遷都南京,結果耗費民力無法計數,如果能等上十年休養生息,在行伐宋之議,結局或許就不同了。”

不過對於女真漢化這件事止,完顏長支卻有不同的看法,道:“如果我們女真人完全接受了漢化,那麼和漢人又有什麼區別。何況居我看來,儒家的思想雖然可以使人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但大多也只是誇誇其談,並無一能爲事。只會讓人消及守舊,固步自守,不思進取。所以現在的漢人才一改當年漢唐的尚武精神,日益文弱,以互於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完顏瑞仙嘆了一口氣,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是不用漢人的卻一套儒學方法來治理國家,又能用什麼方法來統治這一片廣擴的土地呢?你以爲靠我們女真人那一套簡單的謀克猛安嗎?治大國如烹小鮮,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大金當年可以馬上得江山,卻不能馬上治江山。”

完顏長之聽了,也苦笑不語。其實他們兩人談論的話題並不新鮮,一些有見識的女真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歷史上每一個佔領過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也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要麼被漢族同化,成爲漢族的部部份,要麼拒絕同化,最終被一個強大起來的漢族政權趕出中原去。

兩人正在談論之間,突然街上一陣騷亂,人喊馬嘶。只見一隊青衣騎士縱馬而來,前面的五六個人開道,每人手中拿着一條長達丈許的皮鞭,正在驅打路人。行人紛紛朝兩邊躲僻,路邊的小商小販的都被推翻了不少,還有躲閃不及行人被馬衝倒,在馬蹄下呻吟衰叫。

完顏長之一皺眉,這並不像是正規的軍隊,大概是那一家王公大臣的家丁,他爲官也有數年,但多數征戰在外,很少在中都居住,這麼囂張跋扈的場面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時完顏瑞仙拉了拉他的衣袖,道:“我們還是避一避吧。”

一二五強攻通州十二 海邊 雨 激戰 上三虹縣攻防戰一 臨安的朝議2九十三紅柳林之戰(四)十二大金太子3四 全線崩潰2五十江淮首戰(三)二十二家和萬事興五十九勸降(二)十一聖旨3一 臨安的朝議2十四背水一戰3十一新君登基3六十五一敗塗地(下)十六掃平海盜6十一結案5四十江淮進軍(上)二楊炎大婚5一 臨安的朝議3十九金國變法(下)三十五海上大捷(上)八十一各自出擊七十五戰或退(下)七十九餘波(上)七十西湖夜舟七十四戰或退(上)七十五勝利之後的建康(三)十五脫困5十二大金太子2七出兵大理4四十四溧水攻防(三)六 遠襲 下八禮社江之戰6十嚴蕊受刑1十四漁人得利7二十五羅生門一一四乃蠻的結局(上)十六 進攻貴州3一雙懸日月4十六弒君7三臨危受命3九兵敗如山1六出奇制勝1四十五破夏之策十四背水一戰3六十四楊炎回建康(一)六新法(上)十一新君登基3一二零金國的危機八世外高人6十五白河伏擊一一五楚材晉用(下)十六 廣州4九打賭2五 進攻海南6十二突襲廣州1五逃亡6二 公主的心思3十大破西夏軍7九濮議之爭(上)一零九金國潰敗八 橫生變故3六十六入主臨安九十紅柳林之戰(一)十四 海上大捷 中一一一進軍河北(下)七十又一次遠征(下)二海上突襲4五十九火炮轟門十棄守建康府5一議和條件十棄守建康府5八楊炎起復七十五困獸猶鬥(上)九十二初戰告捷(上)九十五御駕親征一雙懸日月2九 回憶臨安的歲月(下)一 臨安的朝議2五半路伏擊5三十八風雪來臨一下旨南征6一零七金主登基四尚武院七 黑陽山 上三十三壽昌大捷十八臨安的流言4九 黃河 中十二守衛橫山砦4一一五乃蠻的結局(下)三 叢林奇遇1一零四攻佔烏沙堡(上)三十六平定叛亂(下)七十一金國的隱患九十一反間計(下)十一交趾臣服4十大破西夏軍6十一征戰塔塔兒3九十四滹陀河之戰(上)
一二五強攻通州十二 海邊 雨 激戰 上三虹縣攻防戰一 臨安的朝議2九十三紅柳林之戰(四)十二大金太子3四 全線崩潰2五十江淮首戰(三)二十二家和萬事興五十九勸降(二)十一聖旨3一 臨安的朝議2十四背水一戰3十一新君登基3六十五一敗塗地(下)十六掃平海盜6十一結案5四十江淮進軍(上)二楊炎大婚5一 臨安的朝議3十九金國變法(下)三十五海上大捷(上)八十一各自出擊七十五戰或退(下)七十九餘波(上)七十西湖夜舟七十四戰或退(上)七十五勝利之後的建康(三)十五脫困5十二大金太子2七出兵大理4四十四溧水攻防(三)六 遠襲 下八禮社江之戰6十嚴蕊受刑1十四漁人得利7二十五羅生門一一四乃蠻的結局(上)十六 進攻貴州3一雙懸日月4十六弒君7三臨危受命3九兵敗如山1六出奇制勝1四十五破夏之策十四背水一戰3六十四楊炎回建康(一)六新法(上)十一新君登基3一二零金國的危機八世外高人6十五白河伏擊一一五楚材晉用(下)十六 廣州4九打賭2五 進攻海南6十二突襲廣州1五逃亡6二 公主的心思3十大破西夏軍7九濮議之爭(上)一零九金國潰敗八 橫生變故3六十六入主臨安九十紅柳林之戰(一)十四 海上大捷 中一一一進軍河北(下)七十又一次遠征(下)二海上突襲4五十九火炮轟門十棄守建康府5一議和條件十棄守建康府5八楊炎起復七十五困獸猶鬥(上)九十二初戰告捷(上)九十五御駕親征一雙懸日月2九 回憶臨安的歲月(下)一 臨安的朝議2五半路伏擊5三十八風雪來臨一下旨南征6一零七金主登基四尚武院七 黑陽山 上三十三壽昌大捷十八臨安的流言4九 黃河 中十二守衛橫山砦4一一五乃蠻的結局(下)三 叢林奇遇1一零四攻佔烏沙堡(上)三十六平定叛亂(下)七十一金國的隱患九十一反間計(下)十一交趾臣服4十大破西夏軍6十一征戰塔塔兒3九十四滹陀河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