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出兵大理4

兩人見楊炎不願帶他們去戰場稍微有些失望,但終於還是留下來了,而且又可以和鐵成林、谷雪萍在一起,因此也就同意了。

而嶽霖正怕兒女年紀太小,也不放心讓他們去戰場,聽楊炎這樣安排,也安心不少,從懷裡取出一個灰布小包,道:“駙馬與公主盛情,下官也無以爲報,這區區一點薄禮,也許駙馬會用得着。”說着遞給了楊炎。

楊炎接過小包,打開一看,竟是一本書冊,藍面封皮上寫着四個字“岳飛兵法”。

嶽霖道:“這是先父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在臨安羈押時所著,居先父所稱,一生機要兵法盡在此書之內,後來先父自知難以倖免,只求一死,將此書託人送出天牢交到家中,只說日後將此書贈與有緣之人,只願得此書後能眵實現先父遺願。後來先父遇害之後,母親一直把這本書留在身邊,後來先父召雪之後才傳給下官。只是下官兄弟三人具是平庸之材,子侄之中也無一二可造之人,不能盡書而用,唯有駙馬是當世名將,因此將此書贈於駙馬,趟若日後駙馬能提王師北上,收復中原,相信先父再天有靈,也會贊成下官今日的做法。”

楊炎忽然起身對嶽霖一揖到地,道:“在下一定竭盡所能,收復大宋失土,實現嶽武穆公遺願。”

*****楊炎回到靜江府之後,馬軍司選鋒軍、步軍司左軍、右軍,和廣西軍中軍、後軍、遊奕軍等六軍都以經在靜江府集結,而且出征大理所需要的軍需,器械,淄重,糧草也都準備齊全了。就連那十二頭大象也都準備好了。雖然在臨安時甘華曾經保證過,大理將爲宋軍提供糧草,不過楊炎知道現在的大理現在比亡國也強不了多少,想支付三萬多大軍的糧草恐怕實在有些勉爲其難,因此楊炎也不敢把糧草寄託在大理方面,必竟糧草是三軍之命,還是自備爲好。

現在廣西的人馬以經不少,三衙禁軍中都有人馬在廣西,再加上廣西的地方軍共計有七萬五千左右人馬,而且前一陣摩尼教軍中投降宋軍的有近兩萬餘人,也以經整編完畢,選出了強壯的青年漢子八千多人,其餘的人有家都打發回家,無家可歸也都就地安排定居。楊炎把這八千多人分成兩軍,分別以左鋒軍和右鋒軍命名。

這時先期進駐大理的張師顏發回告急,高建銘以經在集結人馬,準備進攻善闡府。請楊炎早作安排。

原來高建銘知道大宋出兵以後,也嚇得不輕,因爲一但大宋要全面介入,可不是交趾和高建銘合力可以抵抗的,因此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立刻派人去打聽。後來纔打聽清楚,原來只是前部人馬五千多人。因此纔有點放心。

不過即然大宋以經插大理的事務,也不容小視,因此高建銘和交趾大將阮酋近商議,決定乘現在宋軍的主力尚未趕到之前,先進攻善闡府,力爭將大理的殘佘勢力消滅,以絕後患,造成佔領大理的事實。因此集結人馬,準備戰鬥。而大理其他各部知道宋軍的大軍其實還沒有到之後,也都紛紛觀望起來。不過這時候他們也不敢輕易倒向高建銘那一方。

楊炎接到消息之後,立刻決定,自己先帶選鋒軍,火速趕到大理去支援張師顏,由步軍司左軍統制殷世彪領步軍司左軍、廣西軍中軍、後軍、遊奕軍四軍隨後趕去。另外又命步軍右軍統制王觀率領右軍和由摩尼教降軍組成的左鋒軍押送軍需,器械,淄重,糧草等物,走在最後。那十二頭大象也交由王觀帶領。

接着楊炎又以靜江府制置使司的名義,寫了一份國書,交給交趾國,指責交趾進犯大理,並且聲明大宋即將出援助大理,要求交趾立刻從大理撤軍。

其實楊炎當然知道,這一份國書自然是不會讓交趾撤軍,這不過是外交上的一個必要形式。同時,楊炎又下令曹勳陳兵於左江道宋交兩國的國境邊,給交趾造成大軍壓境的樣子,使他們不能全力幫助高建銘。

安排好各項事宜之後,楊炎立刻和劉復武起程,趕往大理,凌翔、黃明霞帶着十幾名黃家弟子,也跟隨楊炎一齊出發。一路上由邕州特磨道進入大理的石城郡。

這時大理的臨時首都就在石城郡,大理國君段智興等待大宋的援軍早己等得望穿秋水,一見楊炎到了,趕忙帶着宰相甘華,鎮國大將軍,也就是劉仁先的父親劉建赫一起出城迎接楊炎一行人馬。

楊炎見國君親自出城迎接,也不敢怠慢,急忙下馬,正要向段智興行禮,早己被他攔住,段智興道:“楊駙馬率軍來救援大理,小王十分感激,不敢受駙馬大禮,何況現在孤這王位也是有名無實,還依懶大宋之力,幫我大理征討叛逆,以後駙馬在大理國中,一切見禮免除。”

其實段智興雖是大理皇帝,但由於大理宣仁帝段和譽曾接受大宋冊封的“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按禮儀段智興在宋臣面前只能等同於親王。而楊炎的身份也不低,楊沂中受爵郡王,僅比親王低一級,而楊炎還有一個駙馬的身份,比段智興也差不了多少,因此段智興免除了楊炎的跪拜之禮也不算額外開恩。

楊炎這纔看清段智興,見他十分年輕,大概還不到二十歲,樣子到和段燕珠有五分相似,十分清秀。便道:“多謝陛下。”

這時甘華也過來給楊炎見禮,然後又向楊炎介紹劉昌赫。楊炎見劉建赫年過五十的樣子,身材雖然不十分高大,但精神爍爍,雙目有神,面容和劉仁先十分相似,便知道是劉仁先的父親,對他也十分客氣。同行來的還有大理參知政事範昌,禮部尚書杜義等人。楊炎也一一見過,然後一起進城。

六十三和談(上)一完顏雍架崩(上)四十五大宋的佈防(下)十四兵變4十三宋軍出兵5一下旨南征1二夜探王府3一 回家5一 臨安的朝議1十一聖旨3六苛政4五十五議和(二)十四 海上大捷 下八世外高人7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六十六入主臨安七十三勝利之後的建康(一)八禮社江之戰4一 返回臨安4六出奇制勝3二十九除夕夜宴(上)八十二前哨戰十一交趾臣服6十六掃平海盜3十三太子北巡(二)四 再上征途6二十六水軍北上十六 廣州5九兵敗如山2八十三會寧寺的決議七鬥智鬥力1十六弒君2六摩尼教的滅亡6十六弒君2六十四和談(下)十一征戰塔塔兒2一南下4八出使蒙古3六 臨安之夜3十五脫困5十收復大理城2十五分兵兩路3十二突襲廣州3九楊炎歸來5八十八西夏的結局(二)十六 進攻貴州5一雙懸日月4七十一海上之戰(下)八十七完顏長之的推論七十五勝利之後的建康(三)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三十五海上大捷(上)九十四收復洛陽十四十三翼之戰4九政局的變換5三廣東之行6一一零重開議和(上)十 轉進山東 上七鬥智鬥力7五十六皇城之戰(一)十一新君登基6五 信王府1四 四川驚變1六十七再勝西夏(下)十收復大理城2二十四宋朝的憤怒十六掃平海盜5五十八馳援淮西一一五進軍中都十八立後(二)十五分兵兩路2一南下3六十七結局(一)十三分裂4四 再上征途6一雙懸日月7十一征戰塔塔兒2二出使南宋二張浚病故1二十九海上首戰告捷三十四形勢逆轉(下)八十餘波(下)一一七功虧一簣(下)十六弒君3十濮議之爭(下)六十一勢不可轉(上)五十五議和(二)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十六弒君4四 全線崩潰7五十二攻佔東海(上)三廣東之行3四十六蒙古內亂一零四攻佔烏沙堡(上)後記十一新君登基3九兵敗如山5一零一傍湖酒樓(下)七出兵大理6三十二新年有喜(下)
六十三和談(上)一完顏雍架崩(上)四十五大宋的佈防(下)十四兵變4十三宋軍出兵5一下旨南征1二夜探王府3一 回家5一 臨安的朝議1十一聖旨3六苛政4五十五議和(二)十四 海上大捷 下八世外高人7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六十六入主臨安七十三勝利之後的建康(一)八禮社江之戰4一 返回臨安4六出奇制勝3二十九除夕夜宴(上)八十二前哨戰十一交趾臣服6十六掃平海盜3十三太子北巡(二)四 再上征途6二十六水軍北上十六 廣州5九兵敗如山2八十三會寧寺的決議七鬥智鬥力1十六弒君2六摩尼教的滅亡6十六弒君2六十四和談(下)十一征戰塔塔兒2一南下4八出使蒙古3六 臨安之夜3十五脫困5十收復大理城2十五分兵兩路3十二突襲廣州3九楊炎歸來5八十八西夏的結局(二)十六 進攻貴州5一雙懸日月4七十一海上之戰(下)八十七完顏長之的推論七十五勝利之後的建康(三)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三十五海上大捷(上)九十四收復洛陽十四十三翼之戰4九政局的變換5三廣東之行6一一零重開議和(上)十 轉進山東 上七鬥智鬥力7五十六皇城之戰(一)十一新君登基6五 信王府1四 四川驚變1六十七再勝西夏(下)十收復大理城2二十四宋朝的憤怒十六掃平海盜5五十八馳援淮西一一五進軍中都十八立後(二)十五分兵兩路2一南下3六十七結局(一)十三分裂4四 再上征途6一雙懸日月7十一征戰塔塔兒2二出使南宋二張浚病故1二十九海上首戰告捷三十四形勢逆轉(下)八十餘波(下)一一七功虧一簣(下)十六弒君3十濮議之爭(下)六十一勢不可轉(上)五十五議和(二)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十六弒君4四 全線崩潰7五十二攻佔東海(上)三廣東之行3四十六蒙古內亂一零四攻佔烏沙堡(上)後記十一新君登基3九兵敗如山5一零一傍湖酒樓(下)七出兵大理6三十二新年有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