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巧取流求

盧俊義雖然身在山東,幾乎每月都有戰事,但他還緊張地關注着李俊海軍的進展,尤其當李俊兵進澎湖後,他更要求李俊五天一次飛鴿傳書。盧俊義熟知漢人開闢臺灣的歷史,從三國開始到明末,長達一千多年,一直沒有成功過,直到鄭成功橫空出世。在盧俊義手裡,可是提前了五百多年,不知道李俊這次能不能順利地拿下臺灣。

儘管在現代的地圖上看似乎臺灣離大陸很近,但是由於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船隻只能沿着海岸線航行,而臺灣海峽又以風高làng大著稱,因此,古代中國與臺灣、菲律賓的聯繫,要遠遠少於對印支半島、印尼羣島的聯繫。考諸史料,中國與印支半島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與南洋羣島、印度東海岸的聯繫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建立,而關於臺灣、菲律賓地區的介紹卻一直語焉不詳。事實上,甚至西漢時期中國人在福建都尚未取得統治,漢武帝征服閩越以後,把閩越居民遷徙到江淮,以至閩地空虛,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移民才真正開始開發福建,更不用提臺灣了。但古代臺灣也並不是與中國完全沒有聯繫。臺灣、琉球、日本列島屬於同一島鏈,由於古代航海技術的落後,從福建、浙江橫渡東海到達臺灣的技術難度太大,古人不得不沿行,經朝鮮、日本到達琉球,然後再到達臺灣。因此臺灣古代也被看做琉球的一部分(臺灣古才稱xiǎo琉球)。

在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州”,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由於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衆疾疫死者十有**”,不得不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這是中**隊第一次到達臺灣。同時,由於這次行動,使丹陽太守沈瑩有可能通過到過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帶回的夷洲人。詳細地瞭解夷洲的情況,寫出《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有關臺灣情況最早的記述。

隋煬帝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騎尉朱寬與海師何蠻一同入海,經過艱難的航行,終於到達流求。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煬帝又令朱寬再去慰撫,但“流求不從”,僅取其布甲而返。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賁郎將陳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東陽(今浙江金華、永康等地)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cháo州)起航,到高華嶼,又東行二日到程鍾嶼,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當地土著居民“初見船艦,以爲商旅”,相繼前來貿易。這說明當時已常有大陸商人在那裡通商,所以當地居才習以爲常。陳棱要求當地酋長歡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絕,於是隋軍“虜其男nv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儘管技術進步了,從福建直航臺灣成爲可能,但臺灣島上土著居民兇悍,難以征服。三國時的東吳和隋朝都曾經試圖征服臺灣,但都遭到土著民的頑強抵抗,始終在臺灣立

一直到明朝天啓年間,臺灣島上依然是土著人地部落爲主(澎湖早在唐朝就有漢族移民了。與臺灣情況不同)。明朝末年漢人姚旅《露書》記載:“其人散居無君長,惟甲長(酋長)之類爲頭目。中國十人以下至其地,則彼殺之。五十人以上,則彼閉戶而避。”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漢人還是無法在控制檯灣,來得人少了,就被土著殺死,來得人多了,土著人打不過。但也不提供合作,閉戶而避,漢人無法得到補給。最後不得不撤出。明朝末年,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中國海盜都曾經在臺灣屯墾過。但最終都還是撤出了臺灣。

真正把臺灣帶入文明社會的是荷蘭人。公元1622年,荷蘭人乘澎湖島上中國駐軍換防之機佔領澎湖。1624年,明朝海軍包圍澎湖。荷蘭人與明朝政fǔ議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澎湖,遷往臺灣區。當時名義上明朝對臺灣琉球乃至日本都有宗主權,因此這個協議是合法的,儘管臺灣土著並不知情。於是荷蘭人進入臺灣並開始開發征服活動。當時的臺灣政治格局複雜,沿海有中國海盜以及西班牙的據點,內地則屬於土著部落。荷蘭人很快打敗在臺灣的中國海盜和西班牙人。對於臺灣土著,荷蘭人派出傳教士,傳教士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土著人皈依了基督教,並且成爲荷蘭人忠實的臣民,荷蘭人爲臺灣土著創建的用拉丁字母拼寫地文字,甚至一直沿用到滿清乾隆皇帝統治時期。

隨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在大陸的節節兵敗,南明將領鄭成功見中原大勢已去,就開始打臺灣的主意了。1661年,鄭成功藉口其父鄭芝龍當海盜時曾在臺灣屯田,因此聲稱臺灣是鄭家故土,於是戰爭爆發,鄭成功的軍隊很快掃dàng臺灣全島,包圍赤嵌樓。荷蘭人不得不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佔領臺灣以後,在臺灣設置府縣,自此臺灣成爲中國的領土。荷蘭人的軍隊雖然被打敗,但臺灣土著並沒有向鄭成功屈服,明鄭軍隊遭到臺灣土著的頑強抵抗,損失巨大,鄭派往北方屯墾的三千軍隊被土著民全殲,派往二林村社的明軍也被土著殲滅。當土著民的抵抗最終都失敗了。大量的中國移民進入臺灣,並從根本上改變了臺灣的人口構成。

盧俊義拘於山東戰事,無法chōu身前去流求一趟,但他十分清楚,每個未開發的大陸都有極端野蠻的土著,像北美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máo利人,流求島上的土著野蠻一點毫不例外。

不管他們再野蠻,也有讓他們歸於教化地辦法,難道我盧俊義還趕不上那些荷蘭人。盧俊義緊急調派公孫勝和他的幾十個弟子前去流求給那些土著傳教。

基督教的傳教士的傳教熱情不亞於他們所抨擊的魔鬼,他們妄圖以一個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盧俊義相信那些荷蘭人向那些土著推廣基督教時,也犧牲了不少傳教士才獲得那些土著的信賴。這一點上,其他宗教比不上,但是玄教完全不同。玄教有一個大神棍一清道長公孫勝,對於那些識字明事理的就給他們宣揚教義,玄教的教義融合了各大宗教所長,在吸引文人方面甚有辦法,對於那些愚昧的百姓甚至這些土著,公孫勝就施展出道術。

公孫勝在流求島傳教地典型一幕:公孫勝如羽化仙人,彷彿從太陽上下來,從陽光處顯露,頭上一圈光環,緩緩地在空中踱步,然後慢慢地降落下來,落在土著中間。然後蝸居的竹樓羣裡最大的一棟轟然爆炸,火光沖天。繼而公孫勝地道袍輕輕一揮,又起了一陣大風,將土著部落的竹樓全都付之一炬。然後公孫勝從背後chōu出一副畫卷,攤開扔給那土著部落地酋長,指着港口外停靠的義軍海船,說出一句土話:“投靠那夥人,奉他們爲主人,他們會幫你們建造出畫裡面地房子,皈依玄教,神會保佑你們!”如果那些部落冥頑不靈,還試圖襲擊公孫勝,公孫勝就從身上取出幾個黑黝黝的東西,扔了出去,將來犯地土著當場炸死,並呵斥道:“神會懲罰你們這些壞人!”或者公孫勝袍袖一揮,一股大風將來犯的土著吹起來掛在樹枝上。如果有些部落有疫病,公孫勝就拿出yào物治好了土著的病,如此恩威並施後,公孫勝又緩步升上天空,然後慢慢地消失不見。

如果那土人還猶豫着不去投奔義軍,公孫勝會再度像天神一般在天上出現,手中拿出奇怪的物事將那些土人都照在那裡面,那些土人看到自己的樣子清晰可見,都嚇了一跳,公孫勝便又用土話威脅道:“我已經攝了你們的靈魂,再不降順與他們,違背天意,必遭天譴。”那些土人惶恐不安地伏地求饒,公孫勝用手指着義軍的船隻:“跪伏過去求降,就饒過你們,否則就再用這鏡子照你們!”那些土人無好跪伏着向義軍求饒,隨後義軍就派出通譯跟他們做貿易,用陶瓷、絲綢等jīng美製品來換取他們的土地。由於大部分的部落都是漁獵爲生,不懂耕種,那些河流附近的沖積平原對他們沒用,就欣然接受了jiāo換。

公孫勝的道術並不支持飛翔,他是被一個大風箏帶上了天空,風箏的骨架被他大大的道袍擋着,風箏的線是結實透明的天蠶絲;他的道冠上纏着一個透明玻璃環,被太陽一照就會發出一圈耀眼的光環;雙手一揮扔出去的是手榴彈(這時已經是公元一一一六年了,這種土製炸彈也就發明出來了);黑黝黝的東西自然也是手榴彈,那個奇怪的物事是水銀鏡子,至於突然颳起大風,確實是公孫勝的道術所致。

公孫勝只負責大部落,大部分的xiǎo部落就jiāo給公孫勝的弟子出馬,如果他們弟子擺不平了,公孫勝再出馬。李俊分兵五路,按照主公盧俊義繪製的地圖,配合玄教的傳教士,四處攻略。首先將北起彰化南至高雄的臺南平原拿下,臺南平原面積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爲海岸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又拿下屏示平原,它面積爲一千多平方公里,爲沖積平原,是臺灣第二大平原。陸續又拿下宜蘭三角洲平原、臺東縱谷平原、新竹平原和恆chūn平原,當然臺北續被拿下。(未完待續,如yù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org,章節更多,

第二十七章 敲詐趙宋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三十三章 抓捕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九十六章 福建廣東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四十章 股權激勵第二十一章 收服樊瑞第一百零六章 再夢麒麟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三十九章 秦明擺宴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四十六章 搶敵之妻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建獨龍堡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第六章 整編山東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八十一章 混江龍李俊第十四章 見到師父和師弟第三十二章 大興騎兵第十六章 改判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二十八章 收少華三英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六十一章 忽悠許貫忠第六十七章 倭兵惡行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六十八章 一槍救二將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四十六章 搶敵之妻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三章 風韻寡婦潘巧雲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五十六章 合理剽竊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四十九章 水滸西施第七十五章 金圍汴京第三十六章 說服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十二章 過元宵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八十四章 青州三山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九十二章 承繼宋統第十四章 血染獅子樓第九十章 梁山亂因第三十六章 郝思文和宣贊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三章 經營流求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七十章 絕非朋友第三十章 洪七第七十七章 倭國忍者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七章 入雲龍歸順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
第二十七章 敲詐趙宋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三十三章 抓捕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九十六章 福建廣東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四十章 股權激勵第二十一章 收服樊瑞第一百零六章 再夢麒麟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三十九章 秦明擺宴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四十六章 搶敵之妻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建獨龍堡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第六章 整編山東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八十一章 混江龍李俊第十四章 見到師父和師弟第三十二章 大興騎兵第十六章 改判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二十八章 收少華三英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六十一章 忽悠許貫忠第六十七章 倭兵惡行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六十八章 一槍救二將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四十六章 搶敵之妻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三章 風韻寡婦潘巧雲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五十六章 合理剽竊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四十九章 水滸西施第七十五章 金圍汴京第三十六章 說服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十二章 過元宵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八十四章 青州三山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九十二章 承繼宋統第十四章 血染獅子樓第九十章 梁山亂因第三十六章 郝思文和宣贊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三章 經營流求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七十章 絕非朋友第三十章 洪七第七十七章 倭國忍者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七章 入雲龍歸順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