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孔雀開屏

盧俊義的話匣子打開的有些猛了,他竟然談到花石綱會導致南方民變。盧俊義依稀看到李師師聽後花容失色,心中暗道奇怪,剛纔講到女真興起荼毒更甚契丹,她都只是微笑點頭,這還沒有談到摩尼教和方臘呢,她都有些驚怖了。算了,轉移話題吧,女人天生對政治和歷史問題都討厭。

既然要哄女人開心,自然少不了幽默。盧俊義剛纔嬉笑怒罵談論時政時已經小小展露了一把,現在他拿出後世的許多放在北宋依然合適的葷素段子,講得李師師花枝亂顫。

有些微醉的盧俊義,口舌功夫較之往常,變得厲害甚多,只吹得天花亂墜牛皮亂飛,同時說起話來也詼諧幽默多了,善賣關子,善用段子,一席話引得李師師聽得如癡如醉。

李師師聽得入迷,看的也入迷。面前這男子生得面如白玉,脣若塗朱,睛如點漆,面似堆瓊,相貌帥氣中還微帶霸氣,顯得威武不凡,這不是白馬王子,而是白馬國王。

李師師對盧俊義的好感急劇上升,但不能就這麼容易就範的,再考量他一番。

李師師便問道:“不知道官人可會什麼樂器否?”

盧俊義答道:“小可頗學的些本事,什麼簫笛琴箏都不在話下,只是怎敢在小娘子跟前賣弄?”這些都是臨時抱佛腳,在來東京前跟燕青學的,苦學了十幾天不知能否混過去,不管怎樣,孔雀開屏展現出鮮豔的羽毛的同時還露出醜陋的屁股,一得一失之間還是很難講。

李師師道:“休要謙虛,我便先吹一曲,教官人聽!”便從牀邊的錦袋內拿出一管鳳簫。李師師放在手中,口中輕輕吹動,端的是悠遠沉鬱之音、穿雲裂石之聲。

盧俊義聽了,卻不知道李師師吹的什麼曲子,但確實好聽,便暗自心折,喝采不已。

李師師吹完了一曲,便遞過簫來,給盧俊義道:“官人也吹一曲,讓我聽聽!”

盧俊義一心想征服這婆娘,便全力使出本事來,接過簫嗚嗚咽咽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此曲撩人心扉正合適不過。李師師聽了,忍不住大聲喝采,說道:“官人吹的好簫!”盧俊義心道哥哥我吹得好的是笙,小娘子你吹我的簫,我吹你的笙,哈哈。

李師師又取過琵琶來,撥個支小曲給盧俊義聽,果然是金玉齊鳴,黃鶯對囀,餘韻悠揚。

盧俊義拜謝道:“小生也唱個曲兒,伏侍小娘子。”頓開咽喉便唱,唱的乃是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盧俊義音色清亮,音域寬廣,這首詞唱的聲清韻美,字正腔真,情真心切。

李師師執盞擎杯,親與盧俊義回酒謝唱。

酒過三巡,李師師問道:“官人可有心看師師一舞?”盧俊義點頭稱是。

李師師從牀榻邊抽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轉身開始舞了起來。這舞動靜和諧,剛柔並濟,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剛若磐石柔若風雲。

看了一小會兒,盧俊義看出來了,李師師舞的正是李唐時期流行的公孫劍舞。於是跟着李師師舞劍的節奏,吟着杜甫的詩曰: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爲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等這詩吟詠完,李師師的劍舞也到了尾聲。只見她躍入空中,劍舞八方,如凌空仙子般凌厲而下。盧俊義這時心中打鼓,果然這李師師和後來的梁紅玉一樣都是俠妓,武功高強,尤其是這李師師輕身功夫更是了得,輕輕躍入高空,又輕輕的落下,像是一片絲綢落下一樣毫無聲響,不愧日後有小飛將之稱。

舞完劍後,李師師臉也不紅氣也不喘,平靜的站在那裡,望着盧俊義道:“官人,我這劍舞可值一觀?”盧俊義笑道:“杜甫的詩也可以來讚美你,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小生這裡也有一劍舞請你欣賞。”

盧俊義接過李師師的寶劍,舞了起來,只見房間內冷氣颼颼,劍光爍爍,盧俊義舞的乃是殺人之劍,豪客之劍,慷慨決然之劍。

他邊舞便唱道: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舞了一會,盧俊義忽然覺得很不對勁。還在泡妞呢,舞着這樣的劍法豈不是破壞了彼此業已營造好的曖昧氣氛。唉,孔雀開屏開過頭了。

他加快速度舞完後,轉過頭看着李師師,只恐望到一種不屑的表情,誰知發現對方眼睛裡全是小星星。不是吧,來套《俠客行》卻誤打誤撞讓這李師師對自己更加青睞。

盧俊義正美滋滋的幻想着李師師上來一吻呢,誰知道李師師唰的又抽出來一把寶劍,直撲過來。盧俊義大驚失色,連忙招架。李師師的攻勢柔中帶剛綿綿不絕,壓制得盧俊義手忙腳亂,無暇詰問。打了上百個回合,盧俊義逐漸發現李師師的劍法好熟悉啊,對了,就是剛纔的公孫劍舞變幻的劍法,比起原來那劍舞少了輕柔多了狠厲,減少了多餘的動作。

第一百一八章 再造火槍第五十章 結盟方臘第二十章 討價還價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八十七章 梁山匯英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第五十五章 宋末婚姻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七十二章 天仙又如何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二十二章 農商並重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八十一章 抓獲趙構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零九章 娶李師師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四十六章 惑扈三娘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八章 景陽岡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三十八章 沒羽箭張清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五十六章 麒麟春功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八十七章 籠絡下屬第六十七章 漢奸藥師第七十九章 太原被佔第四十二章 花家槍法第九十九章 玉幡竿孟康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四十九章 洞房花燭夜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六十三章 不能守株待兔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九章 白眼狼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九十七章 信鴿第六章 燕青第五十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八十七章 分權壟斷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九章 白眼狼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五十八章 強弓硬弩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三十四章 石將軍石勇第二十二章 農商並重第六十八章 愚蠢文人第六十九章 所謂階級第二十四章 高俅來犯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七十七章 倭國忍者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
第一百一八章 再造火槍第五十章 結盟方臘第二十章 討價還價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八十七章 梁山匯英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第五十五章 宋末婚姻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七十二章 天仙又如何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二十二章 農商並重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八十一章 抓獲趙構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零九章 娶李師師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四十六章 惑扈三娘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八章 景陽岡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三十八章 沒羽箭張清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五十六章 麒麟春功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八十七章 籠絡下屬第六十七章 漢奸藥師第七十九章 太原被佔第四十二章 花家槍法第九十九章 玉幡竿孟康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四十九章 洞房花燭夜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六十三章 不能守株待兔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九章 白眼狼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九十七章 信鴿第六章 燕青第五十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八十七章 分權壟斷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九章 白眼狼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五十八章 強弓硬弩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三十四章 石將軍石勇第二十二章 農商並重第六十八章 愚蠢文人第六十九章 所謂階級第二十四章 高俅來犯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七十七章 倭國忍者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四十七章 純粹發泄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