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

於宋軍沒有夾攻燕京,燕京是金軍攻佔的,因此金國除把原給遼朝的歲幣歲絹全數交給金國以外,每年還需一百萬的燕京代稅錢。超速更新最新小說章節以粘罕爲的一些貴族,不贊成將燕京歸還宋朝,應以州、易州作爲宋金兩國的分界。阿骨打表示:“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也。待我死後,悉由汝輩。”這正是後來粘罕、幹離不等人率兵南下伐宋的原因。

燕京以東的平州、灤州、營州,地處於燕京通往東京的交通要道上,具有重要的軍事、政治地位。在宋、金“海上之盟”的談判中,宋朝多次提出平、灤、營三州應與燕京一起歸還宋朝,卻爲金國所拒絕。其理由是平、灤、營三州不在燕雲十六州範圍之內,不是石敬割讓給遼國的土地,而是遼太祖天贊年間所佔領的。因此,金軍在攻克燕京以後,只把燕京及所屬的景州、薊州、檀州、順州、州、易州六州歸還了宋朝,其中州、易州是宋朝自己收回的,實際上金國只歸還了燕京及所屬四州之地。金兵攻取燕京以後,平、灤、營三州也降於金。當時阿骨打等人急於移軍西北,去捉捕遼朝皇帝耶律延禧,沒有派兵佔領平、、營三州,此三州仍由遼朝舊官管理。北遼蕭太后曾命太子少保肘立愛知平州事,張覺爲其副手。

張覺是平州宜豐縣,進士出身,在北遼時任遼興軍節度使,駐平州。在耶律淳病逝以後,張覺“預知遼國必亡”,因此,他召集兵馬,屯集糧草,得到了五萬餘人,選將練兵,招攬一批文人,謀議後事,以防不測。

粘罕最初想法派兵三千人征討平州,擒拿張覺。康公弼認爲,這個辦法不好,會激起平州的反叛,於是粘罕派康公弼持金牌去平州打探張覺的動靜,康公弼將粘罕的態度告訴了張覺。張覺以重金收買了康公弼,要他告訴粘罕平州不足懼,於是粘罕打消了攻打平州的計劃。

宣和五年十一月,燕京居民有人來平州,向張覺報告說,宰相左企弓等人不積極謀守燕京城,而是打開燕京城門向金軍投降。現在金軍要把燕京城居民遷移到金國內地,遭受流離失所之苦,要求張覺盡忠於遼國,拯救黎民於苦難之中。

於是,張覺召集平州的官員將領開會,研究對策。有人說遼朝皇帝兵勢復振,出沒於松漠之南,如果明公能仗義勤王,奉迎天祚帝,大遼可以復興。先以叛降之罪殺掉左企弓等人,將被遷地燕京人歸國,“大宋無不接納燕人,則平州遂爲藩鎮矣”。張覺認爲此事重大,不可草率,於是請足智多謀的翰林學士李石來此,聽取李石的建議,李石十分贊成此舉。於是傳令將官張謙帶領軍馬五百,將宰相左企弓、曹勇義、參知政事康公弼等人,抰持到灤河西岸聽候處理,宣佈了左企弓等人的六大罪狀,將他們用繩索勒死於慄樹林中。

金軍在攻下燕京城以後,沒過多久即依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將燕京城及周圍的六州之交給了宋朝。當時,遼國天祚帝仍在西北夾山一帶活動,金軍的主要目標是捉到天祚帝,滅亡遼國。對於平、、營三州之地只放到次要的地位,改平州爲南京,任命張覺爲南京留守。不久聽說張覺有異志,準備背叛金國,阿骨打派劉彥宗和斜鉢到張覺那裡去,對其行徑進行譴責。在張覺殺死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一批遼官以後,阿骨打又下詔南京官吏,表示要派兵攻打平州,“今坐惡,餘並釋之”,對張覺再次出警告。當時,金朝正在將燕京及近州的漢民特別是技藝之民強制地遷移到金源內地,稱作“金內地”。張覺地軍隊在潤州(秦皇島)攔截了許多漢民,並計劃控制遷州(山海關)、來州(綏中西南)、州(綏中東北)等地,封鎖遼西走廊,當時這裡是從燕京通往遼東的必經之地。

此事影響了金國的移民計劃,金國急需燕京等漢地工匠去開建設金源內地。於是,阿骨打派母從錦州前去征討張覺,雙方互有勝負,在兔耳山母遭到慘敗。

母沒有攻下平州城,於是改由宗望(斡離不)攻打平州城。張覺在打退母的攻城以後曾向宋朝報捷,駐在燕京城中的宣撫司準備了銀絹數百以犒賞張覺。宋廷派李安弼攜帶宋徽宗的詔敕前去慰問。張覺準備帶領平州城內官員出城迎接,不料走漏了消息,爲金軍所知,派數千騎前去偷襲,張覺不敢入城,逃往燕京,平州城爲金軍所佔領。金軍捉到了張覺地母親和妻子,從其家中搜出了宋徽宗的詔敕,證明張覺與宋朝有往來,使

宋朝產生了仇恨,成了金國伐宋的主要原因。宋朝金,是爲了取回平、灤、營三州,然而卻未能協助張覺守住平、灤、營三州,只是企圖從中漁利而已,並沒有達到目地,卻成爲後來金軍南下伐宋的重要藉口,這是宋徽宗以及王一班宰執所沒有料想到的。

張覺逃到燕京以後。改名爲趙秀才。藏匿在郭藥師軍中。宗望已得知張覺逃往燕京城。便向宋朝文書。指責宋朝地過錯。要求將張覺交給金國處理。宋朝廷指示駐在燕京地軍政長官王安中來處理此事。王安中最初向金軍宗望表示。燕京所屬州縣甚多。難以尋找張覺地下落。宗望得到地情報是。張覺就隱藏在郭藥師地甲仗庫中。於是指出了張覺地藏匿地點。

無奈之下。王安中只好把一個面貌與張覺相似地人殺死。將其級送去。宗望等人一看是假人頭。再次提出抗議。王安中無計可施。只好將實情告訴了張覺。爲了平息這場風波。需要將他地人頭交給宗望。張覺一聽此言。便與王安中爭執起來。大罵王安中不義。不過王安中還是殺死張覺。割了級。浸上水銀(水銀有防腐作用)。裝入囊函。送到宗望軍前。王安中此舉在常勝軍中引起強烈反響。常勝軍原名怨軍。是遼朝天祚帝爲了抵抗金國在遼東組建地一支漢人軍隊。後來退到燕京。天賜帝嫌怨軍名聲不好聽。改名爲常勝軍。由郭藥師任常勝軍地統帥。在北遼衰落之際。郭藥師鎮守州。叛遼降宋。成爲宋軍地將領。收復燕京以後。協助王安中鎮守燕京。聽說王安中將張覺殺死。將人頭送給金軍。常勝軍地官兵無不傷心流淚。郭藥師氣憤地說:如果將來有一天金國要索取我地人頭。是否也會如此!

受此影響。後來又爲自身安全考慮。郭藥師又叛宋投金。帶領金兵南下伐宋。由於郭藥師對宋朝廷和山川非常熟悉。使金兵順利南下。很快打到開封城。導致北宋滅亡。郭藥師叛遼降宋。又叛宋降金。自然有其自身地原因。不過宋朝將張覺地人頭送給金國。處理不當。確實震撼了郭藥師地心靈。給他留下了磨不掉地陰影。

此時地郭藥師任職同知燕山府期間。自恃趙恩寵有加。爲所欲爲。飛揚跋扈。而知府王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僅除了張覺一事)。凡是郭藥師所要地兵械甲杖馬匹。朝廷都儘量供給。郭藥師派部下到宋境內地各州做生意。賺取錢財。又召集天祚帝地工匠製造各種珍奇之物結交權貴。這時常勝軍地精銳已有五萬之衆。而附庸起來地號稱三十萬。但郭藥師及其部下都不改“左衽”。即仍穿遼服。而不着宋裝。當時人將其與安祿山相比。

後來。宋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分東西兩路攻宋。東路軍以完顏宗望爲南京路都統。自南京入燕山。連陷檀、薊州。郭藥師率常勝軍在白河與金軍相遇。“藥師之兵戈甲鮮明。步伍整肅。金人初見亦懼。幹離不乃東向望日而拜。號令諸部而進。藥師鏖戰三十餘里。金人已北。張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張令徽等地逃。導致常勝軍地全面潰敗。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藥師與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議投降。蔡靖不願。於是郭藥師扣押了蔡靖及轉運使呂頤浩等。向宗望投降。金兵入燕京。消息傳到宋廷之後。“帝猶密其事。議封爲燕王割地與之。使世守。而已無及”。

郭藥師降金後。“太宗以藥師爲燕京留守。給以金牌。賜姓完顏氏。從宗望伐宋。凡宋事虛實。藥師盡知之”。由於郭藥師對宋情況地瞭解。因此宗望由燕京南下攻宋。令郭藥師率1兵爲先鋒。藥師辭以兵少。金人又給其1兵。並且命令他所過州縣不得擅自誅殺。後徽宗禪位於欽宗地消息傳到了宗望營中。宗望惟恐宋朝有所準備而想退師。“郭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言汴京富庶及宮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將士必破勝。可不戰而還。芶聞有備。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歸之未晚”。這樣。宗望聽從了他地建議。而長驅直下。金天會四年正月七日。宗望所部到達汴京。由郭藥師引導。駐於城西北地牟駝崗。此前。郭藥師曾在牟駝崗打過球。知道宋地天駟監在此有馬二萬匹。飼料山積。於是引導宗望盡取之。金兵攻汴京不能下。與宋議和。金“詰索宮省與邀取寶器服玩。皆藥師導之也”。(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節更多。作。!)

第八十二章 徹滅倭族第十七章 與李綱孫立論武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一章 看過水滸嗎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九十七章 統一北方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十六章 生擒童貫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五章 反官本位第十四章 童貫進犯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五十五章 出書第三十章 內患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一百一零章 呼延來犯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三十章 內患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二十五章 武松拜師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六十四章 金預謀宋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五十六章 麒麟春功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五十九章 漁翁得利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七十五章 趙佶來了第四十六章 苦惱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十七章 利用童貫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二十九章 武館和三衛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六十五章 金軍南下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五十六章 合理剽竊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三十三章 俊義遇險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一百零二章 設元首府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六十一章 攻破開城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七十一章 李師師第五十六章 調軍謀朝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三十章 發展馬政第一百一零章 呼延來犯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六十三章 快速轉移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四十九章 水滸西施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六十七章 倭兵惡行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四十六章 苦惱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
第八十二章 徹滅倭族第十七章 與李綱孫立論武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一章 看過水滸嗎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九十七章 統一北方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十六章 生擒童貫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五章 反官本位第十四章 童貫進犯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五十五章 出書第三十章 內患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一百一零章 呼延來犯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三十章 內患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二十五章 武松拜師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六十四章 金預謀宋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五十六章 麒麟春功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三十三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五十九章 漁翁得利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七十五章 趙佶來了第四十六章 苦惱第四十八章 燕雲往事第十七章 利用童貫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二十九章 武館和三衛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六十五章 金軍南下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五十六章 合理剽竊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三十三章 俊義遇險第三十四章 鎮壓鹽商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六十章 擊敗宗望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一百零二章 設元首府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六十一章 攻破開城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七十一章 李師師第五十六章 調軍謀朝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三十章 發展馬政第一百一零章 呼延來犯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六十三章 快速轉移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四十九章 水滸西施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六十七章 倭兵惡行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四十六章 苦惱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