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時候經過廣寧。
李超一行自然要在這裡停留幾天,經過半個月的時間,趙國王城廣寧堡現在也算勉強有了些樣子。就是建築風格非常的粗獷,一根根巨大原木立在地上,圍起的堡牆。城堡裡的房屋,也都是原木架起的。
吊腳樓式建築,粗獷,非常粗獷。
起碼也是籃球粗的原木,就這麼去皮後一根根的架起的房屋。李超看了都覺得似乎有些浪費,尤其是他還從那些做堡牆,當吊橋,做房屋的原木中,看到不少很值錢的樹木時,都覺得有點牙疼。
這種全木式的城堡,怎麼看怎麼有點不太安全,萬一被火攻什麼的,有隱患啊。但一時間,也沒這麼多人夯土築城,或者直接運水泥磚瓦來築城。
不過李超還是決定了,回頭就讓李記營造和李記航運調工匠和運材料過來,在這裡燒磚燒瓦,運水泥石灰來修築一座漢式的磚瓦城堡,一定得有漢家特色。
磚瓦城,也堅固嘛。
趙國領的資源主要還是木材,另外也有不少礦藏。李超認爲這裡豐富的木材資源還是值得開發的,只要前期投入一些,也不會虧本,這個產業做起來,還是很有賺頭的。
當然,這裡發展農業潛力不大。但比五千越國領的府兵們分田授地,還是綽綽有餘。這麼大的領地,七百里啊,才五萬餘口土著,因此李超設立十個軍府,隨便劃地開墾都夠了,這裡適合耕種的地雖然比較少,但給府兵們開墾的地卻綽綽有餘。
就是把他們的家眷都移過來,一家墾個幾百畝,都有多。
這裡比較麻煩的還是交通不太好。
不過河流衆多,倒是能發展下航運,多建點船廠,多造些船,不管貨動還是客運,都還是很有潛力的。雖然黑水河千里河段,有十幾處落差大的瀑布,可哪怕是分段航運,也一樣大有可爲。
大不了,就是分段航運嘛,一段一二百里,已經很不錯了。到了那些不通航的地方,開闢碼頭,修一段陸路,建立驛站、貨運站就好。
“我覺得我們要建設好越國領,第一就得修路通航,第二就是得招商引資,第三就是辦學校。”廣寧城裡,李家已經有不少管事在這邊負責。
今天李超找他們來開會,也就是交待下這裡的發展方向。
李家有錢,不怕投錢。因此修路通航,造船建驛站等,李超都可以大筆投錢進來。至於回報,控礦、伐木,這都是收益。
“教育很重要,我們得在每個鎮上設立學校,有條件的話,還得派人在各個土人的村寨裡設立學校,派出老師,教授土人孩子漢話漢語,甚至給那些土人教授漢話。”
土人數量少也有些好處,就是以後對這塊領地的控制權比較容易掌握。李超需要的就是不斷往這邊移民。
他給府兵們的好處,就是中原的府兵一人能分一百畝地,還不一定足。但在這裡,李超直接給每人五百畝地,這地夠他們建立一個農場。
他是按照歐洲分封騎士的標準來對待自己的領地府兵們的。
五百畝的莊園,若是他們自己再出錢買地,一家人只要有足夠的勞力,或者有錢買點奴隸的話,能擁有上千畝地。這些地種糧種棉花種甘蔗,產出也是不少的。
他們爲些付出的責任是自備武器,定期訓練,然後輪值當守,遇戰事,聽從徵召作戰。甚至他們自己莊園裡的兄弟子侄、奴隸等,也能成爲民兵,接受他們的訓練帶領。
七百里地上,有五千個士兵,其實數量算是有些多。
但李超也不全把他們當成是士兵,而當成趙國領的中產階層,有自己的莊園土地,甚至是有奴隸等。這些人就是趙國領將來最穩固的階層,他們會爲保護自己的土地財產而奮鬥。
至於以後再移民過來的普通百姓,他們可以憑自己努力開墾土地,也可以在礦廠工坊做事,甚至以後李家也會在這裡建立莊園工坊,會有許多奴隸等。將來也會有奴隸贖得自由在這裡成爲自由民。
“我準備將來給那些府兵中表現出衆者,授予騎士銜。”
“騎士?”承乾不解的問。
“我是這樣想的,在府兵子弟中,挑選年輕的孩童,讓他們從小接受騎士訓練。從七歲開始吧,每年挑選一批人到廣寧來,學習文化的同時接受軍事訓練,並擔任我府中的侍從,學習禮儀等。”
“七歲的侍從?”
承乾倒有點明白李超的意思,皇帝會從貴族和高官子弟中挑選一些人成爲親勳翊內侍,入宮宿衛。等以後,外放任職。入宮侍衛,就是勳戚官僚子弟入仕必經的第一步。
只不過一般宮中侍衛,都起碼是十七歲以上了。
而李超卻提出從府兵中挑選七歲的孩童,來廣寧堡進行文化、軍事課程的訓練,並還要讓他們擔任他的侍從,學習禮儀等。
這就是打小開始培養,尤其是這種培養還會加強李超這個國王與下面府兵子弟的關係,進而也加強與府兵的關係。
“從七歲開始,一個優秀的騎士,應當起碼經歷十四年的訓練。直到二十一歲成丁,當他們能夠完成所有騎士訓練的考覈,那麼就由領主授予他們騎士的榮耀稱號。”
“十四年的訓練?會有淘汰嗎?”
李超點頭,當然得有淘汰。“每年都會招募一批府兵子弟,但每年也都會淘汰掉一批成績落後者,十四年的訓練,就至少要經歷十四次淘汰,最後通過最終考覈的,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必然是文武兼備,品行兼優的佼佼者。將來成爲守護領地,爲大唐戍邊的忠誠戰士!”
一旦通過了十四年的訓練和考覈,成爲騎士後,將獲得一個莊園,這個莊園就相當於一塊封地,成爲這塊土地的地主,當然,沒有其它的特別權利,治民司法稅收等權都沒的,只是一個地主。
但一個莊園,也足夠讓這個騎士安心的訓練和爲領主作戰了。
在李超的設想裡,騎士就是領地的職業軍官,是軍隊中低層的基石。如果長年沒有作戰,府兵必然也會戰力減弱。而如果有這樣一個打小開始學習訓練的騎士階層,那麼就能一直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當然,其實現在朝廷也有講武堂,也有少年軍校。李超提出這個騎士制度來,其實還是有些私心的,就是要建立一支忠於領主的軍官隊伍。
騎士必須經過十四年的訓練和考覈,騎士不可以世襲繼承,騎士是終身制。
趙國公領有五千府兵,李超打算從中選拔培訓出一支五百到一千人的騎士隊伍。
李超跟太子的解釋,是這些騎士,其實就是領主護衛,是家丁。
太子聽明白了一些,沒反對。
這個騎士制度,反正就是領主私兵了。
“有府兵,爲何還要有騎士呢?”太子問。
“那殿下以爲,既然朝廷有七十二萬南衙府兵,爲何現在又有了八萬的北衙禁軍。而且這個北衙禁軍的數量,這幾年可是一直在增長的。”李超反問。
南衙就是府兵,北衙是禁軍,禁軍也是招募兵制的常備軍。
“殿下,如今國朝之初,經常有戰事,朝廷賞賜也豐厚,戰功兌換及時。但隨着天下承平,府兵制也會有許多問題出現。比如朝廷以後拿不出土地來給新點選的府兵授田,朝廷長年無戰事,府兵缺少訓練沒經驗,甚至戍邊打仗後可能能以如數兌現到軍功等等,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府兵最終成爲只知種田的農兵,府兵戰力減弱,甚至不堪作戰。”
“有這麼嚴重嗎?”承乾問。
府兵制本來就是農兵,兵農合一。出現於西魏之時的這個兵制,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天下分裂,戰亂頻繁。人口不足,土地多。
朝廷拿出土地來給府兵,府兵閒時種地,遇戰時出征。朝廷不用另費軍費,省了養軍之費,同時也保證了農業生產。
但彼一時此一時也。
歷史證明,府兵制在西魏北周隋朝和唐初時,府兵都非常勇猛能戰。但僅到了武則天和玄宗李隆基的時候,府兵已經越來越不行了,到了玄宗時,府兵制已經崩潰,朝廷已經在用募兵制,名存實亡了。
連李世民也知道北衙的常備兵更能保持戰鬥力,也更好用。李超豈不知道自己的領地也建立一支常備武裝,而不只依靠一羣農兵。
尤其是一個騎士,不只是一個兵,他實際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優秀軍官啊。有一千個騎士,李超就實際上擁有隨時能爆失一萬甚至兩三萬的潛能。
同時,騎士訓練,也是一種教育制度。
十四年的訓練,每年淘汰一批。這些淘汰掉的騎士侍從,也會因爲受到過的文化和軍事教育,成爲領地內的有用之才。
不過現在有個麻煩是,這個領地騎士,未必會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