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73章 篤定

第73章 篤定

事情總是利弊共存的。

如蜀國有險固山川可依,但每每想出蜀卻皆受困于山路棧道的轉運艱難;而賴以大江爲天險的江東,則是用兵嚴重依賴水路。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魏吳兩國在淮南戰場的一塊地方上反覆拉鋸。

乃是廬江郡的南端,自舒縣至尋陽縣被大別山脈與大江隔出來的狹長狀谷地。

這個狹長帶谷地以皖城爲中心,丘陵湖泊遍地,大規模行軍十分不便利,如以先前的石亭之戰中滿寵上疏曹休必敗的理由來說,這一帶是“背湖傍江,進易難退”。

但戰略意義卻頗爲顯著。

對於魏國而言,控制這裡便可以駐馬臨江,興屯田積穀、在彭蠡澤修築港口訓練水軍,眺望可以將江東與荊南截斷的豫章郡,乃是攻打江東的另一條路線。

如在武帝曹操時期,夏侯惇督領二十六軍鎮守淮南時,本部兵馬就選在了舒縣與皖城中間的居巢駐守;尚有前將軍張遼在威震逍遙津後,同樣被武帝曹操遣來居巢駐守。

而於江東而言,此地乃是全據大江天險的屏障之一。

蓋因彭蠡澤與在江東腹心的潘陽湖本是一體的,只不過分屬大江南北而名稱不同而已。

故而,不管是先是李術據郡而叛、還是皖城被魏國奪去了,孫權都會羣策羣力動用大兵再復奪回來。

石亭之戰後的如今,這一帶自然就是歸屬江東了。

魏吳兩國的地利也隨之逆轉,吳兵若是膽敢出了舒縣,那將同樣面臨“出易退難”的問題。

且魏國爲了戒備自舒縣來犯的兵馬,還特地在大別山脈北麓畫地新設了安豐與弋陽二郡,作爲豫州兵馬迅速趕來御吳的前線。

灊山遺民給予夏侯惠無法拒絕的誘惑,便是他們可以引魏軍在大別山脈中穿行,神不知鬼不覺的襲擊皖城!

是的,乃皖城,而並非是舒縣。

因爲在春秋時期,分封於此地的桐國(桐鄉縣)便依着大別山脈東麓餘脈而落,自然也早就有了灊縣-桐鄉縣-舒縣的道路。

江東重新佔領了這片谷地後,自然也會遣士卒在桐鄉駐守,遏住北面魏軍來犯。

灊山遺民所指的道路,乃是自灊縣溯着灊水進入大別山脈,兜兜轉轉至皖水發源處,再循着皖水南下直接抵達臨水而築的皖城。

這條路線,不能稱之爲道路。

因爲沿途不乏翻山越嶺、跨水越澤之時,至少役畜與輜車是無法通行的。

但危險倒是沒有。

因爲灊山遺民每個季度都要走一趟。

準確而言,是山民每個季度在這條小徑上往來。

如今的灊山遺民分爲兩部。

其一不必說,乃是早年袁術割據淮南時橫徵暴斂,令黎庶難以苟活,不得已遁入灊山成爲了遺民。

另一些則是世代生活在山脈中的山民。

他們是真正的遺民,不服王化,用當地口口相傳的稱謂乃是“灊山蠻”。

只不過他們的數量很少,至今都沒有上千戶,且不曾有過外出殘殺黎庶或劫掠物資之事,故而官府也不曾理會過他們。

生活在大別山脈南麓皖城一帶的黎庶,對他們頗爲熟悉。

因爲他們每個季度都會帶着皮毛與藥材以及其他稀罕山貨物品出來,尋城外邑落的黎庶交換鹽巴、鐵器等生活物資。

這兩股遺民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已然通過婚假、耕種與狩獵交流等事慢慢熟悉,乃至形成互助共存的關係了。

如今,爲了讓遺民能得到夏侯惠的庇護,山民們對爲魏軍引道這種舉手之勞,也是願意幫襯一把的。

反正,自從他們與灊山遺民共存後,諸如鹽巴鐵器等生活物資,已然通過灊山遺民的關係尋諸如蔣班那些鄉閭交換了!並不需要擔心,他們引路而魏軍偷襲皖城不利,江東後知後覺封鎖道路斷了他們交換物資的途徑。

且他們的幫襯也是有條件的。

如魏軍果真偷襲得手、佔據以皖城爲中心的谷地了,那就將鹽巴鐵器等日常物資的作價弄低一些,讓他們生活稍微好些。

這個要求很卑微。

卑微到夏侯惠聽罷都不屑一顧。

此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無需考慮他人意見且不管能不能奪下皖城,他都已然打定主意,要作書讓孫叔安排個機靈點的家生子來淮南專職與灊山蠻做生意了。

稀罕山貨換鹽巴鐵器,指定是大賺的生意啊!

都快窮瘋了的他,怎麼可能有目無睹讓利給他人呢?

但他也遲遲沒有給予蔣班回覆。

因爲他能滿足灊山蠻的要求,但很難做到灊山遺民索要的報酬。

被文欽攻伐過的他們,也終於明白了很難再繼續藏在山中自給自足,甘願出山被官府落籍編戶爲民,所求者乃是足夠養活家小的田畝。

這點倒是沒有什麼難處。

如今魏國的中原腹心之地,尚未恢復到天下喪亂前的人口,各州郡閒置的田畝也有很多,遇上這種爲國添戶的好事,官府自然也不會吝嗇劃分田畝。

但他們擔心落籍後會被世家豪右或者官府小吏欺凌,故而挑選了二十勇猛善戰之人要給夏侯惠當扈從,冀望着通過這層關係得到庇護。

待遇嘛~

則是每人百石就好。

百石俸相當於亭長,也就是俗稱斗食小吏的食俸。

以將軍扈從需要在戰場上搏命的風險來算,他們的要求並不過分。

夏侯惠也不覺得過分。

只是,如今的他委實沒錢啊!

京畿陽渠塢堡那邊的收入,他都讓孫叔拿去養小兒了;且苟泉與張立代爲招募扈從也是需要養着的,日常所需的錢財就將他俸祿給消耗完了;現今依着灊山遺民的要求,還要再添個兩千石的缺口,他去哪弄來財帛填坑啊~

在軍中任職,要想獲得俸祿之外的財帛,要麼拼命立下戰功坐等賞賜,要麼去做錄在軍律軍規中的不法之事、效仿曹洪當個“軍中豪右”。

但成大事者,必然要先愛惜羽毛!

心有大志的他,怎麼可能效仿曹洪以權謀私敗壞名聲!

唉,果然。

奉公守法之人,往往都囊中羞澀.

且拋開無力承擔灊山遺民甘爲扈從食俸之事不提,從軍爭方面考慮,他也不敢給蔣班做出確鑿的答覆。

倒不是覺得偷襲皖城難以功成。

在如今江東的印象中,魏國淮南戰線是無力征伐的,只要魏軍行事隱秘,奪下以皖城爲中心的谷地並不難。

且不需要擔心江東遣兵來救援。

如先前孫權親征攻皖城時,鎮守合肥的張遼得悉消息後當即領兵疾馳來救,但還沒有趕到呂蒙與甘寧就攻破了皖城且將守將朱光給俘虜了。

無獨有偶。

曹休鎮守在淮南之際,從徵東大將軍升遷爲大司馬的戰功就是引兵攻破皖城、斬殺守將審德;且在這一戰中江東同樣是甫一得悉了消息便遣兵來救,但無改救援不及的結局。

讓夏侯惠無法給予答覆的,乃是以他一個區區偏將軍的職位,是無法對偷襲皖城這種戰事做出決策的;更不是他如今還沒有組建完畢的、區區兩千士卒的本部,能夠單獨執行的。

至於,以魏國如今在淮南的兵力,即使奪下大別山脈南麓谷地後,也很難守禦住江東反撲的實情嘛~

很好解決。

一者,可以將弋陽與安豐二郡的守備兵馬轉來駐守即可。

蓋因魏國得了皖城這一帶的谷地後,江東就不會冒着後路被截斷的危險兵犯弋陽與安豐二郡了,甚至從巢湖上岸侵擾六安都不敢了!

另一,則是魏國沒有足夠的兵力駐守,那就破城虜民而歸啊~

虜民而歸可爲國添戶,將這片谷地夷爲白地便毀了江東北岸的橋頭堡之一,大勝可激勵歷經石亭之戰兵將的士氣,一場戰事可給魏國帶來那麼多的裨益,何樂而不爲呢?

故而,夏侯惠以茲事體大、非他能獨斷爲由,讓蔣班先回去安撫那些灊山遺民,讓他們暫且等候些時日,待滿寵與天子曹叡做出決策後再商討細節。

對,他要上稟。

蔣班一離去,他便馳馬回城,來到徵東將軍署求見。

先是見了李長史,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了,然後才隨着李長史去見滿寵。

緣由不必說。

是他覺得有李長史的幫腔,會讓滿寵更傾向於動兵。

畢竟,滿寵都督淮南以來一直都推行着被動守禦、誘敵深入的戰略。

且就算他將此事私奏給天子曹叡,以天子很少干涉外鎮都督決策以及滿寵在天子心裡的分量推算,若滿寵覺得不可動兵,那天子絕對不會強令滿寵動兵的。

“將軍,此事便是如此。”

在被滿寵准許進入後,將灊山遺民願歸王化、灊山蠻願引路細細說了一遍的夏侯惠,乃是如此作言,“且末將已囑咐蔣公俊不可外傳此事,不復有他人知曉。”

他沒有說偷襲皖城的好處。

因爲以滿寵的將略,也無需他多費脣舌。

而囊中羞澀、無法滿足灊山遺民的額外要求之事,他也沒有提及。

畢竟,說了又能怎樣呢?

清身奉公、不治產業的滿寵家無餘財,還會予他財帛不成!

“嗯”

耐心聽罷的滿寵,輕輕頷首以應。

待沉吟片刻後,便又對夏侯惠擺了擺手,“我知矣,此事有待商榷,稚權且先歸去忙碌安頓新軍之事罷。若灊山遺民復遣人來問,你可以我尚未有決斷拖着即可。”

“唯。”

對於滿寵不置可否,夏侯惠並沒有據理而爭,而是恭敬的行禮告退。

因爲他知道,滿寵肯定會與天子曹叡商榷的;就如滿寵也知道,兼着給事中之職的自己肯定會私下將此事修表給天子的。

且李長史肯定會幫腔勸說動兵的啊~

只不過他不知道的是,李長史還沒開口就被滿寵一句話給堵死了,“此事我自修表與天子,就不勞長史了。”

言下之意,就是讓李長史莫參合了。

是故原本想勸說兩句的李長史,也只好行了個禮作退而去。

那是因爲滿寵心中已然有決策了。

他雖然推行着被動守禦的戰術,但這是因爲兵力寡少使然,而不是意味着他並沒有襲擊江東的心思。他早就在綢繆着如何給頻繁來犯的江東一個教訓了。

但他着眼之地並非是皖城,而是濡須山脈後方的橫江浦。

此些年賊吳孫權爲了征戰糧秣所需,陸陸續續從江東徙了兵士佃戶來江北屯田,橫江浦就是屯田點之一。

故而滿寵便綢繆着,待到稻熟此些賊吳兵士佃戶出城在野收割、防備鬆懈之時,遣兵前去襲擊,破營焚谷虜民歸。之所以一直沒有行動,是因爲他覺得如今江東遣來北岸的屯田客太少,尚未到襲擊的時候。

如今,得悉了皖城可襲後,他便放棄橫江浦那邊的心思了。

軍爭在於求利。

以皖城爲中心的大別山脈南麓谷地,疆域與魏屬廬江郡差不多大,不管是戰略意義還是可破壞的屯田以及可遷徙的黎庶,哪能是一個橫江浦屯田點可比擬的。

再者,則是如今的時機有點巧~

就在開春十數日時,天子曹叡便作了書信給他,問若將廬江太守文欽調離淮南,是否會影響他的御吳部署。

是的,天子打算將文欽調歸京師洛陽了。

緣由是王凌去歲被文欽上表中傷後,同樣不甘示弱的上表彈劾文欽了。

乃是以文欽貪婪殘暴、常欺凌底層士卒且好虛報戰功爲由,聲稱彼不適合擔任撫邊將領,請朝廷治罪。

此並不是挾私報復。

文欽爲人暴戾,在淮南軍中名聲很不好。

如前番以討寇之名深入灊山燒殺擄掠遺民,就引發了許多吏民的不滿——

在淮南類似於蔣班那種父祖早年在灊山避禍,後來復出山爲民的家族有很多。他們與灊山遺民同爲鄉黨,不乏同宗或親家,自然也由此怨恨了文欽。

滿寵也對文欽沒有什麼好感。

更不覺得文欽離開淮南後,能讓他抵禦賊吳的部署出現紕漏。

因此,文欽離任已然是定數了。

而結合方纔夏侯惠上稟之事

文欽被調走,就是安撫了灊山遺民的情緒,也能將偷襲皖城的計劃拖延到適合的時機,比如夏侯惠督領的新軍可堪一戰的時候。

嗯,滿寵很篤定,天子曹叡將決意偷襲皖城。

且還預料到天子將私下授意他,讓他以夏侯惠督領的兩千新軍作爲偷襲主力。

理由很簡單。

僅是挫敗賊吳、揚魏國軍威以及虜民而歸等裨益利好,便可讓天子曹叡不會坐失良機了。

畢竟天子繼位以來,在戰事上並沒有建樹。

相反,還喪師失土了。

而更深一層考慮,則是這部新軍干係到天子威信、推動士家變革以及從民屯募兵的成效啊!

(本章完)

第230章 風起青萍末第227章 求貶惠82.第82章 士載61.第61章 加官第152章 莫求財47.第47章 威逼第189章 逞口舌84.第84章 臨發第18章 恨晚71.第71章 扈從第187章 無裨65.第65章 功來88.第88章 發衝冠第167章 同行46.第46章 安分第28章 窮也67.第67章 在我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44章 戰捷第231章 細語88.第88章 發衝冠第171章 留下133.第133章 私心第134章 罷歸第222章 就職115.第115章 私心111.第111章 首肯第147章 爭權第239章 此事易也115.第115章 私心88.第88章 發衝冠第175章 驚喜來第44章 花明63.第63章 死別111.第111章 首肯124.第124章 惱意第157章 且試第176章 不武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181章 京口督102.第102章 必惠也129.第129章 改道97.第97章 自擇之第139章 當慎第14章 臣無罪第223章 觀兵第2章 入闕第167章 同行第168章 安下第42章 遂願第189章 逞口舌113.第113章 後手127.第127章 衝突第160章 部曲93.第93章 言外意第25章 爾敢93.第93章 言外意第189章 逞口舌81.第81章 不可伐第24章 人事121.第121章 算計98.第98章 終陌路83.第83章 皆學問68.第68章 擋我者66.第66章 有變第7章 入東堂第183章 或有詐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216章 位高權重55.第55章 詔來第197章 時不我與57.第57章 以何戰52.第52章 狼狽第33章 逐出47.第47章 威逼100.第100章 魏闕第206章 夜話第32章 上疏82.第82章 士載第219章 鎮護方岳第197章 時不我與100.第100章 魏闕第32章 上疏75.第75章 取輕78.第78章 直率第9章 殊榮50.第50章 順遂59.第59章 難改91.第91章 當歸第32章 上疏78.第78章 直率84.第84章 臨發45.第45章 無心第164章 非莽夫103.第103章 迎親第186章 穿胸58.第58章 恨遲也133.第133章 私心第162章 饗將士第159章 鴻鵠志
第230章 風起青萍末第227章 求貶惠82.第82章 士載61.第61章 加官第152章 莫求財47.第47章 威逼第189章 逞口舌84.第84章 臨發第18章 恨晚71.第71章 扈從第187章 無裨65.第65章 功來88.第88章 發衝冠第167章 同行46.第46章 安分第28章 窮也67.第67章 在我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44章 戰捷第231章 細語88.第88章 發衝冠第171章 留下133.第133章 私心第134章 罷歸第222章 就職115.第115章 私心111.第111章 首肯第147章 爭權第239章 此事易也115.第115章 私心88.第88章 發衝冠第175章 驚喜來第44章 花明63.第63章 死別111.第111章 首肯124.第124章 惱意第157章 且試第176章 不武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181章 京口督102.第102章 必惠也129.第129章 改道97.第97章 自擇之第139章 當慎第14章 臣無罪第223章 觀兵第2章 入闕第167章 同行第168章 安下第42章 遂願第189章 逞口舌113.第113章 後手127.第127章 衝突第160章 部曲93.第93章 言外意第25章 爾敢93.第93章 言外意第189章 逞口舌81.第81章 不可伐第24章 人事121.第121章 算計98.第98章 終陌路83.第83章 皆學問68.第68章 擋我者66.第66章 有變第7章 入東堂第183章 或有詐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216章 位高權重55.第55章 詔來第197章 時不我與57.第57章 以何戰52.第52章 狼狽第33章 逐出47.第47章 威逼100.第100章 魏闕第206章 夜話第32章 上疏82.第82章 士載第219章 鎮護方岳第197章 時不我與100.第100章 魏闕第32章 上疏75.第75章 取輕78.第78章 直率第9章 殊榮50.第50章 順遂59.第59章 難改91.第91章 當歸第32章 上疏78.第78章 直率84.第84章 臨發45.第45章 無心第164章 非莽夫103.第103章 迎親第186章 穿胸58.第58章 恨遲也133.第133章 私心第162章 饗將士第159章 鴻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