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生(2)

當然了,儒皮還是要披一披的。

不然張越也不需要繞這麼一大圈,拼命的從儒家的思想裡去找突破口。

“保民之道,其一曰:富民,民不富則貧,貧則生困,困則生亂,亂則生盜,於是仁義不存,禮樂崩壞,如能富民,則必可致天下太平!”張越輕聲的闡述着自己的認知:“故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其二則曰:護民,既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之不受外敵威脅,若太宗先帝之時,匈奴常有寇邊之事,自雁門、雲中至太原、邯鄲之間,萬民不寧,家家傾覆之危,鄉鄉有離亂之災,故民不安,常有逃亡之心!”

“及至今上,以大罰齏匈奴,單于遠遁,三十餘年間,北方百姓安居樂業,民皆頌陛下之德,服國家之威!”

“故《國語》曰: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加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歡喜!”

這一套理論,張越還在構思,所以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

但不要緊,諸子百家的先賢們的思想,完全可以拿來擴充進來。反正他要做的,只有一個事情:說服統治者,主要是劉進接受和認可這套理論。

這就夠了!

在中國,只要能讓當政者認同,那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到了。

當然,除了理論,還得有一個能貫徹始終,並且作爲戰鬥宣言和目標的口號。

就像公羊學派的口號就是‘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堅定不移的懟匈奴,匈奴不滅,我心難安!

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貢獻自己的力量來打擊匈奴。

爲什麼?

冒頓單于困高帝於平城七日,書辱呂后,火燒回中宮,三代天子受辱。

主辱臣死,不懟死匈奴,還是人嗎?

所以,公羊學派的士氣非常高昂。

於是,張越單膝跪下,拜道:“且夫殿下可知,自古受命之王,皆有昭昭天命之任!”

“堯禪舜,舜禪禹,皆有受命之符,湯伐桀,武王伐紂,必先昭告天地,宣明己志!”

“如今,吾漢家之昭昭天命已顯,殿下可願見乎?”

天命這種殿下,沒有哪個統治者不想見見,更別提滿腦子都是想法的年輕長孫了。

劉進聽着,拜道:“願卿教之!”

張越長身對道:“如今,漢家南並三越,及至交趾、日南,西威西域,有輪臺、樓蘭之國,北服匈奴,有烏恆、月氏之騎,東有朝鮮,置樂浪四郡!”

“自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演八卦陰陽之數,軒轅氏行文武之德,立教化之行,三王治世,五帝定倫,中國始成!自此,中國聖王,皆以伐四夷,定天下爲己任!”

“成湯討桀,宣中國之疆域於中原之中,及武王伐紂,大封功臣,命大臣撫慰諸夷,於是太公治齊、周公治魯、召公治燕,立諸姬於漢江之間,封楚先王於荊楚之中,泰伯奔於吳越之中,於是斯有今日漢家之疆!”

“如今聖天子北伐匈奴,宣天威於域外,拓土西域,建萬世之功於遠方,有大宛之王,樓蘭之國,烏孫之昆莫,皆遠來朝貢!”

“殿下陛下親長孫,允文允武,安能不繼陛下之大志,以化四夷爲中國之志,宣此昭昭天命,令西域、匈奴之土,永作中國?”

劉進聽了,只覺得熱血沸騰,難以自抑。

自古以來,在這個地球上,恐怕只有中國人能夠自豪的昂起頭,告訴天下人——我是最優秀、最特殊、最勇敢、最文明和最強大的那一個!

自堯舜禹以來,一代代的先王和先賢,都告訴子孫後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天命之說,興盛了數千年。

今天,張越將這種自古以來就存在於中國貴族和士大夫內心深處的情節,提煉歸納爲四個字‘昭昭天命’。

這立刻就引發了共鳴!

不止是劉進,於己衍也顫抖不已。

無數他們曾經讀過或者看過的先王文章和經典,在此時此刻都浮上心頭。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於是頌曰: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如能踐此昭昭天命,豈非日後也可以獻告宗廟:於皇時漢,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漢之命!

而自己也可以與三王五帝並立,與成湯、文武成康共存,爲萬世祭祀!

只是想想這個場景,劉進就已經顫抖的不能自已。

“若此昭昭天命在,孤豈敢不受之?”劉進拜道:“願得卿佐,踐此大業!”

直至此刻,這位一直以來隱藏着自己想法和進取心的長孫殿下,終於按耐不住,說出他內心的真話。

又有哪一個帝王之家的子孫,能拒絕得了這種誘、惑?

這可是昭昭天命啊!

一個全新的詞語,一個全新的概念,一個無與倫比的目標!

昭告世人:漢有昭昭天命在,爾等可願從之?

昭告祖先:小子受命以來,夙興夜寐,不敢忘昭昭天命……

昭告天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小子敢受大命,敢承天命!

就連於己衍也是顫抖着身子,拜道:“臣聞道,夕死可耳!願以賤軀,爲殿下大業牛馬走,不幸先死,既以此身填溝壑!”

他不能不拜,也不敢不拜。

沒有選擇的餘地!

況且,他內心深處,對於昭昭天命這四個字根本沒有抵抗力。

事實上,很少有士大夫能抵抗得了這四個字的召喚。

不然,你難道以爲中國不是這個世界最特殊的那一個?你難道不認爲,中國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天下負有特殊責任和義務?

你難道覺得,這昭昭天命之下,還能做其他選擇?

張越凜然正坐,雙手向上,深深拜道:“諾!蒙殿下不棄,願以此生,輔佐殿下,踐此昭昭天命,此志永存,雖死不悔!”

於是,在這個夜晚,在這個博望苑的一處迴廊中,一個小小的團體誕生了。

一個新的思想流派也隨之萌芽。

昭昭天命之說,由此而起。

第五百六十二節 引導輿論(1)第四百一十三節 好大喜功第七百六十七節 劉進的轉變第五百六十六節 王莽的心機第六百一十二節 無雙割草趙充國第五十七章 士林風骨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七百五十八節 新豐城的擴建問題第六百八十三節 折服(2)第兩百一十二節 富足 (2)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八百八十七節 鬧劇落幕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安世(3)第八百八十四節 天下需要你的腎第八十章 面聖(1)第兩百九十七節 養生之道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三百六十節 粉碎巫蠱(2)第八百二十一節 異變(2)第七百二十七節 大漢軍人第兩百二十四節 劉進的內疚第一百七十五章 到底怎麼了?第四十六章 珠算(1)第一百七十八章 調研(1)第四百五十八節 君心難測第六百四十四節 定策(4)第六百八十六節 黃金的魔力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三百一十七節 富民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五百三十九節 送妹子第六百三十二節 西元前的怪物騎兵(1)第四百八十八節 疫情(1)第七百四十七節 扼住命運咽喉的女人(1)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兩百一十六節 陽石公主第五百二十二節 難題(1)第六百七十七節 調)教(2)第三百零八節 惱羞成怒第九十八章 卑鄙與高尚第兩百八十節 論兵西域(1)第六百八十二節 折服(1)第五百一十五節 大鍊鋼鐵第五百三十六節 只想當大佬第四百二十七節 風暴(2)第八百七十一節 十面埋伏(3)第八百二十六節 組建班底(1)第四百零四節 公孫賀之死第兩百零三章 帝王心術(2)第七百三十七節 動員(1)第八百七十二節 十面埋伏(4)第四百八十六節 釣魚執法第一百九十八章 面聖(2)第三百二十節 影響第八百五十六節 糜爛的雁門(2)第二十九章 鄉黨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六百五十六節 共識(2)第四百二十二節 大戎未至預先御之第七百七十一節 端正態度第五百四十九節 蚩尤之怒(4)第三百九十節 迷茫與振奮的人們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五十章 收小弟第一百零六章 執金吾第四百六十九節 合縱連橫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兩百六十節 天子贈書第三百二十六節 《詩經》的正確解讀方式(1)第三百四十一節 皇后邀請第四百五十六節 心軟的天子第一百五十章 針鋒相對(1)第八百四十節 公羊未來(1)第三百二十五節 學閥之路從今起第七章 我非螻蟻!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察(1)第兩百四十一節 刺張(2)第七百五十節 淳于文的野望第十一章 神秘老人(4)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信公主(1)【求月票】第三百三十八節 君前對奏(2)第一百六十七章 臣服第七百四十五節 公主駕到(1)第兩百零五章 鉤弋夫人(2)第兩百零四章 鉤弋夫人(1)第六百三十節 烏孫來使(2)第三百五十三節 延年公子(3)第三百四十二節 震動(1)第八百九十五節 都是戲精(2)第七百零一節 入我甕中(2)第三百零三節 煽風點火(2)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三十一章 秀才(2)第兩百七十八節 李廣利眼中的張越(2)第一百二十八章 證僞(2)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安世(1)
第五百六十二節 引導輿論(1)第四百一十三節 好大喜功第七百六十七節 劉進的轉變第五百六十六節 王莽的心機第六百一十二節 無雙割草趙充國第五十七章 士林風骨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七百五十八節 新豐城的擴建問題第六百八十三節 折服(2)第兩百一十二節 富足 (2)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八百八十七節 鬧劇落幕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安世(3)第八百八十四節 天下需要你的腎第八十章 面聖(1)第兩百九十七節 養生之道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三百六十節 粉碎巫蠱(2)第八百二十一節 異變(2)第七百二十七節 大漢軍人第兩百二十四節 劉進的內疚第一百七十五章 到底怎麼了?第四十六章 珠算(1)第一百七十八章 調研(1)第四百五十八節 君心難測第六百四十四節 定策(4)第六百八十六節 黃金的魔力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三百一十七節 富民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五百三十九節 送妹子第六百三十二節 西元前的怪物騎兵(1)第四百八十八節 疫情(1)第七百四十七節 扼住命運咽喉的女人(1)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兩百一十六節 陽石公主第五百二十二節 難題(1)第六百七十七節 調)教(2)第三百零八節 惱羞成怒第九十八章 卑鄙與高尚第兩百八十節 論兵西域(1)第六百八十二節 折服(1)第五百一十五節 大鍊鋼鐵第五百三十六節 只想當大佬第四百二十七節 風暴(2)第八百七十一節 十面埋伏(3)第八百二十六節 組建班底(1)第四百零四節 公孫賀之死第兩百零三章 帝王心術(2)第七百三十七節 動員(1)第八百七十二節 十面埋伏(4)第四百八十六節 釣魚執法第一百九十八章 面聖(2)第三百二十節 影響第八百五十六節 糜爛的雁門(2)第二十九章 鄉黨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六百五十六節 共識(2)第四百二十二節 大戎未至預先御之第七百七十一節 端正態度第五百四十九節 蚩尤之怒(4)第三百九十節 迷茫與振奮的人們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五十章 收小弟第一百零六章 執金吾第四百六十九節 合縱連橫第八百零四節 太孫(2)第兩百六十節 天子贈書第三百二十六節 《詩經》的正確解讀方式(1)第三百四十一節 皇后邀請第四百五十六節 心軟的天子第一百五十章 針鋒相對(1)第八百四十節 公羊未來(1)第三百二十五節 學閥之路從今起第七章 我非螻蟻!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察(1)第兩百四十一節 刺張(2)第七百五十節 淳于文的野望第十一章 神秘老人(4)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信公主(1)【求月票】第三百三十八節 君前對奏(2)第一百六十七章 臣服第七百四十五節 公主駕到(1)第兩百零五章 鉤弋夫人(2)第兩百零四章 鉤弋夫人(1)第六百三十節 烏孫來使(2)第三百五十三節 延年公子(3)第三百四十二節 震動(1)第八百九十五節 都是戲精(2)第七百零一節 入我甕中(2)第三百零三節 煽風點火(2)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三十一章 秀才(2)第兩百七十八節 李廣利眼中的張越(2)第一百二十八章 證僞(2)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安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