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焚書,大家都別活!

不言儒生非議,而說天下,是擴大範圍。

單要我奏對,是爲我方纔言說禁儒,要斯繼續擴展。

“天下能非議朝堂者,皆爲百家子弟也。”

李斯高聲朗頌,他已想明白了。

始皇帝之心思,正如嬴成𫊸所言一般,不要多想,就按照始皇帝吩咐去做就好了。

因爲多想,他也看不透始皇帝背後的深意。

就像今日,李斯最初本以爲是儒家的劫難,其後又以爲是始皇帝在教子,現在纔看出始皇帝不只是針對儒家,而是針對諸子百家。

“左相此言荒謬也,今只有淳于越攜儒生犯諫,何以來他家邪?”

本來只在儒家身上燃燒的大火,被始皇帝,李斯一人一言莫名其妙就引到了百家身上。

羣臣坐的就沒之前那麼安穩了,一人瞬間直立反駁李斯。

嬴扶蘇想要出聲爲儒家辯解,嬴成𫊸一手摟着他的脖子,一手以內力封住他奇經八脈,阻止他說話。

“走走走,陪叔父喝酒去。”

一邊說,一邊摟着毫無自主能力的嬴扶蘇回到其最初的坐席。

嬴成𫊸剛臉色一變之時,就已起身向着嬴扶蘇行去,是以能及時攔住其大侄子。

“今日只得儒生,往日呢?縱橫侯言陛下不孝,國尉言陛下不得共富貴。”

縱橫侯頓弱早已走了,但國尉尉繚還在玄鳥殿坐的穩穩當當。

李斯開炮開到了尉繚身上,身爲大秦軍事第一人的尉繚如果一點脾氣都沒有,那在大秦這種好戰愛戰的大國就沒法混了。

在羣臣側目下,就連分封制和郡縣制國制之爭都沒下水的尉繚也沒起身。

坐在席位上臉色陰沉地道:“此言語已有八年之久,那時老夫尚不瞭解陛下,其言過矣。左相若硬要翻舊事,可還記得汝曾是呂不韋那逆賊座上門客乎。”

面對尉繚的反擊,李斯不慌不忙道:“然也。斯未認清呂不韋其人,拜在其門下是實。國尉未認清陛下之心胸,言說陛下狹隘亦爲實也。”

李斯背後站着陛下,說這話有恃無恐,老夫卻是不行。

與其糾纏便等於是和陛下糾纏,不可繼續爲止也。

尉繚老眼微闔,點頭輕聲嘆道:“是實事,亦是錯事,乃老夫生平之憾事也。”

李斯招惹尉繚的主要目的,就是殺雞儆猴,不想在“百家非議朝堂”這事上與秦臣一個又一個地論證過去。

武事第一的國尉尉繚都不爭了,你們還要和斯這個文事第一的丞相爭議什麼?

其效果也在李斯意料之中。

羣臣果然是吶吶不言,沒有人就這個問題打斷他說話。

“或儒生,或墨生,或名生,或法生等。如許多之人可言百家生,亦可言讀書之人也。咸陽如此,天下何如?令出咸陽不出三日,便有書生以其所學知識妄論對錯。自以爲憑心而說異於常人,出入皆胡亂非議。”

“秦律未寫因言獲罪也,左相是要開此先河,要天下百姓不得言乎?”

一秦臣站起,打斷李斯之言。

其身穿博士服,是道學博士崔廣。

道家將就順其自然,君王無爲而治。

簡單說就是農民種好地,屠夫殺好豬,琴師談好琴。

只要天下人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職責,那就是太平盛世。

君王只要無所作爲,天下就可以大治,其推行的人是五帝之舜。

李斯所說的以所學知識妄論對錯,在崔廣看來是不對的,不符合道家理念。

讀書人讀書就是爲了明理,不讓讀書人討論這些,就如不讓農民種地一樣,違背自然。

“言說無罪,蠱惑有罪。這些書生在咸陽一地還只是言說不滿不敢亂來,但到了六國之地,他們便帶頭製造謠言,否定秦政。還開辦學堂,以其歪曲過後的思想私相傳授給學子,致使六國各地至此仍不服我大秦,山賊四起。如此,可是崔博士願看到的?”

同爲道學博士的唐秉,將要繼續言說的崔廣拉回席位。

崔廣皺着眉道:“何意?”

雖然李斯這話明設陷阱,就是在堵崔廣嘴,要崔廣不能答願意,但他崔廣學問也不是假的,自是有法答之。

唐秉低聲道:“今日李斯言說已是自然,如水往低處流,魚在水中游。崔兄以身攔之,阻斷水流拋魚上岸,不合道家之理。”

崔廣輕思,看了眼回到主座上的始皇帝,輕嘆道:“唐兄之言甚佳,吾未勘破也。”

崔廣只言說一句便又坐下,與唐秉交談幾句再沒站起,羣臣都看在眼中。

羣臣倒不會認爲是崔廣怕了李斯,或敗了李斯——李斯要是一回合能敗一大家,頓弱得趕緊把縱橫侯爵位讓過去。

但羣臣會認爲,這其中定有什麼問題是他們所不明白的,從而不敢在這個問題上輕舉妄動。

尉繚乃我大秦軍事第一人,崔廣,唐秉,皆是名滿天下的道家代表人物。

連他們三個都不想和李斯繼續爭執,而是要等下去,那我夠資格乎?

“書生講授經文,傳播思想,以此來反抗和批判大秦之政令,統治已爲常態。這些讀書人以古非今,妖言惑衆,如此不法之事,竟連朝堂諸公都有人以此爲常態。此可乎?不可也!”

“造成這一切之根由,是六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學術太過自由,思想不統一,社會風氣差矣。如此下去不加以制止,陛下的威勢就會下降,造反勢力就會變大,破壞秦國安定也。”

不是所有秦臣都審時度勢,有好些秦臣在李斯言說之際想要站起反駁。

他們大多都是剛有所動作就被身旁好友拉住,起立最多的也不過半身,就被好友硬生生拽回席位上。

李斯越論述,始皇帝臉上的期許表情就越加明顯。

羣臣又不是盲人,都看得見。

無論多不贊成李斯言論,他們都必須讓李斯把話說完。

因爲始皇帝想聽。

李斯在始皇帝默許下,整整在玄鳥殿說了一盞茶時間的書生非議朝堂之罪,會給大秦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開放思想對大秦造成的弊端。

“……故,臣李斯,請史官將所有不是秦國之事的史書全部焚燒。天下家裡有《詩經》,《尚書》,《墨子》,《公孫子》等百家書的,皆送至郡守,縣令處焚燒,唯留醫,卜,農等書籍傳於世。各地除官府外,不得私自開辦講學,違者殺之。”

語畢,李斯半躬其身。

態度很是誠懇,虔誠。

他對始皇帝的態度,就像是一個信徒對着侍奉的神明一般。

始皇帝點點頭,深有同感地道:“李斯所言,甚得朕心。諸公若無異議,便按照李斯所言去辦。李斯,你與王綰同去丞相府。”

“臣有異議。”

王綰和李斯本就政見不合,如今又聽得李斯諫言這種與天下讀書識字之人爲敵之事。

在李斯說完之後,立刻怒氣衝衝地道:“陛下自有陛下的威嚴,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何至於將所有書都燒掉?天下無書,那我大秦子民將如何自處?如何修身?如何爲陛下安邦定國?”

李斯立刻對答。

“無書便無法自處?右相不妨去民間走訪走訪,看看有幾個人家家有一書。不讀書便無法安邦定國?我大秦銳士,戰無不勝,其中又有多少識文斷字之輩呢?修身靠的是律法,是靠秦律來規定我秦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關書何事呢?再者右相是否年邁未聽清,斯說的不是焚盡天下所有書,而是留了醫,卜,農家等書籍供百姓習之,發展。斯所言,有錯乎?”

有王綰打頭,李斯又已將自己思想言說完畢,一個又一個的秦臣開始源源不斷得向李斯發難了。

自咸陽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狀之錯那日起,羣臣便知道,始皇帝並不反感討論,而是反感帶有私心的討論。

“依左相所言,豈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識字邪?那醫,卜,農書留之何用?那秦律誰人宣之?誰又來斷言秦律之真假?”

李斯笑了笑,道:“此言斯與你想法截然不同也。正因爲天下不識字,書籍孤本皆在博士署。百姓要想學醫,卜,農書,知秦律幾何,懂秦律言之何物,必須向官府問之。此不是提升官府威信,提升陛下威嚴乎?”

又有一秦臣站起,道:“陛下,臣認爲不妥,我大秦子民衆多,官吏如何能盡皆教之?何況,醫,卜,農等書皆是需精研之書也,官吏也不能盡習之。且能存至今之書皆是於世大有裨益書也,焚之將惹天下不滿,萬民失心也。”

李斯對答:“天下書雖有千萬,然於世有裨益者卻寥寥無幾,燒天下之書,我大秦子民將盡皆受教於朝堂,有何不妥?若天下書存,則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不關好壞,不分善惡,不論正反,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續存,此不是因小失大邪?”

朝堂羣臣不斷攻訐李斯。

但李斯歷經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洗禮,對這種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沒經驗。

且這次與上次不同的是,李斯的言論在秦國正統道理來說,是正確的。

天下百姓之所以仇恨始皇帝,之所以六國各地紛擾不平,就是因爲他們懂得太多了。

比如趙國,記住了長平之戰的活埋,記住了邯鄲之戰的“趙人永不降秦”,怎麼會對秦國有好感?

那怎麼解決?

讓他們記不住不就好了。

把所有書都燒了,不讓他們記住。

不靠文字,不靠書籍。

只憑記憶,能記住多久的事?

而這個,就是秦國能強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秦國的耕戰政策就是如此。

這也是商君書中的重要思想。

秦國爲什麼朝堂上大多都是外來者?因爲秦國壓根就不允許教書。

秦國的玩法就是種地,打仗,種地,打仗。

教書幹什麼?讓這些百姓識字幹什麼?他識字了明事理了那不就有思想了嗎?那不就不聽朝堂的了嗎?那不就不怎麼好控制了嗎?

那朝堂政策施行怎麼辦,不能全都是莽夫當家吧?就算曆代秦君都是王者,一個王者累死也敵不過天下聰明之輩吧?

簡單啊。

招賢啊。

我不培養人才,我把其他國家的人才挖過來不就行了?

來來來,我秦國求賢若渴。

只要你來我秦國,房子,地,女人,尊嚴,要什麼我給你什麼。

六國給得了你們的我秦國能給你們,六國給不了的,我秦國照樣能給!

而人才越聚越多也只是一代用的,因爲秦國自己沒有人才誕生土壤,秦國不讓你辦教學。

你牛批歸你牛批,我給你房子給你地給你女人都可以,但有一點你記住了,別跟我玩什麼學堂之類,我不需要你給我培養人才。

這就導致韓國有張氏五代相韓,而秦國丞相或者說相邦呢?別說同出一家,連同出一門的都沒有。

商鞅,范雎,張儀,呂不韋,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

沒有人才誕生土壤,秦國這個高待遇一直在,從不飽和,於是各國人才一代又一代地紛紛往秦國跑。

然後不要以爲這個時代的人,會被國家榮辱之類的想法所牽制。

因爲戰國是什麼時代?在呂不韋沒攻下週時,春秋戰國本質上是東周時代。

天下共尊周。

天下之人,實際上可以說都是周人。

大概論述就是這麼個意思,分封制本意上也不是分裂國家。

跨國效力,在當時文人看來,就相當於是跨省工作一般,有什麼好稀奇的。

嬴子楚決定滅周的時候,就是他認爲秦國可以鯨吞天下的時候。

秦國就實行這麼個政策,自己發展武,從別的國家挖智,然後把別的國家都乾沒了。

當然,也是有弊端的。

弊端就是,沒有足夠的官吏去控制打下地盤。

如果秦國有系統人才培養計劃,那直接抽調人才安插在打下的城池就可以,但他沒有。

他一代又一代臣,都是挖牆腳。

正常的解決辦法是,分封,大家一起管管。

不正常的解決方法是,焚書,大家都別活。

第438章 吾識人不看相,而看命第55章 朕那天打的巴掌,還是打的太少!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第299章 這種惡劣行徑,必須死!第361章 放朕起來,朕活劈了你!第21章 我要做丞相!第453章 黑色的鋼鐵洪流第231章 我叫嬴成蟜,我想和這個天下談談第119章 書同文車同軌第329章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第143章 三年血賺,死刑不虧!第453章 黑色的鋼鐵洪流第467章 這次,是他自己的血!第317章 辯墨第280章 來人,擺駕廷尉府第389章 貪狼者,陰險狡詐之徒也!臣說不過第563章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第140章 我不想過只有樓臺能逛的苦日子了!第514章 荀子之死第435章 咸陽,我可是敗在長安君之手?第407章 聽王公說,你是流落在民間的嬴氏一第105章 李廷尉能言善辯也!第22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八千字大章第39章 陛下,你還要裝幾次?(推薦票加更)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第459章 有破陛下大計之嫌疑者!皆斬!第28章 朕怎麼會有如此癡愚之子?第294章 荀子,新的馭民手段第421章 始皇帝東行巡遊,長安君北上伐匈,第74章 一羣愚蠢的傢伙第531章 不對勁,秦軍爲何會選擇夜攻?第290章 殺了他,誰來保護皇兄第45章 豎子誤我!月總結第120章 皇兄,時代變了(1/4)第110章 耿直的蓋聶,憋屈的趙高!【求月票第88章 上架感言第388章 這個天下,姓嬴,嬴政的嬴第188章 陛下是不是忘了,您的王位是誰爭來第258章 呂旭身死(求月票)第379章 老師,你和長安君,纔是天下動亂之第370章 卻匈奴七百餘里第475章 他要做的事,太多了第116章 陛下去長安君府可與我無關第172章 聶不會保護你這樣的人第328章 鬼谷子意料之外的追蹤第94章 嬴成蟜拒捕!爾等還不殺之!第279章 一劍一人命第550章 這份浩蕩皇恩,他將用一輩子來還!第338章 天下英傑,不歸秦王,便歸長安第560章 天下失其好,人力終不及,未來已定第162章 不去。爲何?不想!第118章 賭約?什麼賭約?第547章 一件事,不能念一輩子第519章 這一夜,二皇帝養了近三十年的精兵第230章 皇天后土,佑我大秦!皇天后土,佑第11章 大侄子,這就是你看好的儒家!第467章 這次,是他自己的血!第350章 失禮的儒家,還是儒家否?第68章 豎子誤我清名!(加更)第371章 越女劍的傳說是假的?第430章 小人初見天威,惶恐難言!第114章 物資也是錢的一種第2章 扶蘇請辭第147章 該出去的是妹妹纔對,我纔是大秦太第90章 君上何出此言?(求訂閱)第362章 豎子,你去做甚?第369章 那些都是叔父教的第123章 大秦皇后,阿房第191章 蓋聶出劍太快第341章 賭對了,生賭對了!第222章 一萬人足矣第246章 拿上它,跟我走,我送你一個廷尉第237章 你既爲王,你說了算第5章 前倨後恭,小人行爲第193章 他願爲王,我讓位便是請假條第448章 他是我帶的兵,不能死!第229章 就非得拉我上班是吧?(求月票)第22章 二世而亡?君上說的是真的?第58章 陛下可否說得明白些?第389章 貪狼者,陰險狡詐之徒也!臣說不過第147章 該出去的是妹妹纔對,我纔是大秦太第187章 欺人太甚!取我戰甲!(二合一)第189章 秦律問跡不問心(二合一)第208章 君上,你又在玩甚?第112章 我,秦始皇,打錢!第48章 公子請自重第500章 臣就怕叛逆太少,陛下殺不盡興第185章 這豎子是什麼心性?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請假條第84章 只有一種可能第92章 法家術之爭(下)第534章 秦箭無用,那就試試秦劍第300章 韓地,西北近狀第545章 大梁一日薨二王第486章 你沒做好打天下的準備,裝什麼逼啊第350章 失禮的儒家,還是儒家否?第562章 二皇帝元年,五月四日,張楚滅亡
第438章 吾識人不看相,而看命第55章 朕那天打的巴掌,還是打的太少!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第299章 這種惡劣行徑,必須死!第361章 放朕起來,朕活劈了你!第21章 我要做丞相!第453章 黑色的鋼鐵洪流第231章 我叫嬴成蟜,我想和這個天下談談第119章 書同文車同軌第329章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第143章 三年血賺,死刑不虧!第453章 黑色的鋼鐵洪流第467章 這次,是他自己的血!第317章 辯墨第280章 來人,擺駕廷尉府第389章 貪狼者,陰險狡詐之徒也!臣說不過第563章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第140章 我不想過只有樓臺能逛的苦日子了!第514章 荀子之死第435章 咸陽,我可是敗在長安君之手?第407章 聽王公說,你是流落在民間的嬴氏一第105章 李廷尉能言善辯也!第22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八千字大章第39章 陛下,你還要裝幾次?(推薦票加更)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第459章 有破陛下大計之嫌疑者!皆斬!第28章 朕怎麼會有如此癡愚之子?第294章 荀子,新的馭民手段第421章 始皇帝東行巡遊,長安君北上伐匈,第74章 一羣愚蠢的傢伙第531章 不對勁,秦軍爲何會選擇夜攻?第290章 殺了他,誰來保護皇兄第45章 豎子誤我!月總結第120章 皇兄,時代變了(1/4)第110章 耿直的蓋聶,憋屈的趙高!【求月票第88章 上架感言第388章 這個天下,姓嬴,嬴政的嬴第188章 陛下是不是忘了,您的王位是誰爭來第258章 呂旭身死(求月票)第379章 老師,你和長安君,纔是天下動亂之第370章 卻匈奴七百餘里第475章 他要做的事,太多了第116章 陛下去長安君府可與我無關第172章 聶不會保護你這樣的人第328章 鬼谷子意料之外的追蹤第94章 嬴成蟜拒捕!爾等還不殺之!第279章 一劍一人命第550章 這份浩蕩皇恩,他將用一輩子來還!第338章 天下英傑,不歸秦王,便歸長安第560章 天下失其好,人力終不及,未來已定第162章 不去。爲何?不想!第118章 賭約?什麼賭約?第547章 一件事,不能念一輩子第519章 這一夜,二皇帝養了近三十年的精兵第230章 皇天后土,佑我大秦!皇天后土,佑第11章 大侄子,這就是你看好的儒家!第467章 這次,是他自己的血!第350章 失禮的儒家,還是儒家否?第68章 豎子誤我清名!(加更)第371章 越女劍的傳說是假的?第430章 小人初見天威,惶恐難言!第114章 物資也是錢的一種第2章 扶蘇請辭第147章 該出去的是妹妹纔對,我纔是大秦太第90章 君上何出此言?(求訂閱)第362章 豎子,你去做甚?第369章 那些都是叔父教的第123章 大秦皇后,阿房第191章 蓋聶出劍太快第341章 賭對了,生賭對了!第222章 一萬人足矣第246章 拿上它,跟我走,我送你一個廷尉第237章 你既爲王,你說了算第5章 前倨後恭,小人行爲第193章 他願爲王,我讓位便是請假條第448章 他是我帶的兵,不能死!第229章 就非得拉我上班是吧?(求月票)第22章 二世而亡?君上說的是真的?第58章 陛下可否說得明白些?第389章 貪狼者,陰險狡詐之徒也!臣說不過第147章 該出去的是妹妹纔對,我纔是大秦太第187章 欺人太甚!取我戰甲!(二合一)第189章 秦律問跡不問心(二合一)第208章 君上,你又在玩甚?第112章 我,秦始皇,打錢!第48章 公子請自重第500章 臣就怕叛逆太少,陛下殺不盡興第185章 這豎子是什麼心性?第297章 是生是死,他都認請假條第84章 只有一種可能第92章 法家術之爭(下)第534章 秦箭無用,那就試試秦劍第300章 韓地,西北近狀第545章 大梁一日薨二王第486章 你沒做好打天下的準備,裝什麼逼啊第350章 失禮的儒家,還是儒家否?第562章 二皇帝元年,五月四日,張楚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