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是何物?這能力壓百家,使我儒家出類拔萃?]
伏生帶着疑惑,從右向左看去——先秦書都是從右到左一列一列豎着寫。
一、逗號(,):一句話中間停頓的符號。
二、分號(;):一句話中間隔開並列分句的符號。
三、頓號(、):一句話中間的詞或短語停頓的符號。
四、句號(。):一句話說完的符號。
五、問號(?):用在疑問句末尾,意味疑問語氣的符號。
六、感嘆號(!):語氣較強的祈使句,感嘆句末尾的符號。
七、引號(“”):引用詞彙,經典,聖人言語的符號。
……
一共十四種標點符號,名稱、繪圖、加解釋說明,讓人一目瞭然。
大儒本略有些怠慢,讀到第三種時微微點頭只覺有些意思。讀到第七種時霍然打了個激靈,目中神光大放!
他小心翼翼重新將紙張摺好,高聲大呼,急招吏屬。
穿着官衣的小吏入內,沒叫大人,深施一禮後道:
“老師。”
小吏是儒家門生,伏生於他先是老師,再是縣令。稱老師而不稱大人,是親近,也是傳承。
“速召一衆門生!速召一衆門生!”
伏生一臉振奮,連呼兩遍,中間沒有給小吏留下應答時間。
小吏上次見伏生有這麼強烈的情緒波動,是在咸陽儒府與淳于越決裂之時——那時是憤怒,此時是喜悅。
“唯!”
他被情緒所感染,這應聲應得響亮、清脆,臉上掛着笑容迅速離去。
[能讓老師如此歡喜,急召同門來此,定是對我儒家大有裨益的好事!]
一個時辰之內,南陽儒生都爲伏生召回縣令府。
入府之後,再無一人出。
月上中空,縣令府燈火通明。
一個個年碩大儒神情振奮異常,臉上帶有瘋狂之色,在白紙上奮筆疾書。
年輕弟子瘋狂色較大儒稍遜,但亦是眼亮目明,爲師長研墨、糾正文章謄寫之錯字,身上弄得滿是墨汁也甘之如飴。
秦朝時期的典籍,所有字都是連在一起的,沒有標點符號用來分割,學起來極爲不易。
讀書的人往往邊讀邊斷,直到對文章能完全理解,所以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
《禮記·學記》有言:一年視離經辨志。
鄭玄注:離經,斷句絕也。
給書斷句,能夠順利流暢的讀下來,是能夠背誦經典,理解書中所言的基礎。
斷句,是古代啓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不少典籍因爲斷句的不同,其意思便是南轅北轍,天壤之別。
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的文章,使學習這件事變得異常複雜。
始皇帝批閱奏章需要到深夜纔可,其中也有斷句這一方面的原因。
而標點符號的出現,將使教育難度再次降低一大截。哪家率先用了標點符號,便能率先搶佔先機。
“後世學者無論師出何門,都當謹記我儒家此次創世之功也!”
一位白髮蒼顏的大儒起身,振奮呼喝。
在他身邊,他剛剛學了簡體字的小弟子,捧着他加了標點符號的《論語》,根據標點符號而斷句,極爲順暢地念了下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
另一位身高五尺,身材瘦小,眉眼銳利,腰間佩劍的大儒聲音鏗鏘,眼有淚光。
“前賢與我們,更近了啊……”
翌日。
南陽率先更新了一批儒家經典,南陽的大秦學堂率先使用有了標點符號的書籍,本就着重教育的儒家猛虎,插上了標點符號這對翅膀,南陽百姓學習進度,一日千里。
三日後。
記載着南陽,以及儒家管理城池變化的奏章呈現在嬴成𫊸面前。
嬴成𫊸先視察過南陽奏章,然後曲指敲着額頭,哭笑不得。
“伏生啊伏生,我該說你道德標準高,還是你太雞賊啊……”
強好奇得從嬴成𫊸手中接過南陽奏章,仔細觀看。
這些時日,他一直跟在嬴成𫊸身邊,看嬴成𫊸如何處理一干事宜。
強很珍惜,知道這是君上有意培養自己。
一經閱讀,強就發現了不同——奏章中文字不是從頭連到尾,被用一些他沒見過的符號分開了。
大爲驚奇地他讀了三四句,便發現這些符號是起到斷句作用,他不需要再人工斷句了。
【南陽大秦學堂新的儒家典籍,以標點符號斷句。伏縣令言說這些典籍都是長安君從咸陽送至南陽,標點符號亦是長安君所創。】
【南陽百姓聞長安君親送,學習慾望高漲。將此信告之親朋好友,附近城池亦有來南陽學之者。】
【預計往後五日,南陽人數至少多一成。】
短短五句話,他讀了三遍,使用的時間是往常讀一遍奏章的時間。
合上奏章,強盛讚道:
“君上真乃聖人也。”
嬴成𫊸笑着點指了兩下強。
“拍馬屁的話可以說,但總是這麼一句,我都聽煩了。
“通過這封奏章,看出什麼沒有?”
強不好意思地笑笑。
“本來是沒看出什麼,但想起君上剛評論伏生之言,倒是有所得。”
嬴成𫊸拿起記述着其他那些儒家管理城池變化的奏章,翻閱瀏覽城池近況。
“嗯,這馬屁拍的就很絲滑,孺子可教。說說看,得了什麼。”
“強敢問君上一句,君上原本可是想將標點符號之功,放於儒家頭上。”
“怎麼看出來的?”
“君上若是想自佔此功,早便可以於大秦學堂使用加入標點符號的書籍,何必還要有南陽一行呢?”
嬴成𫊸放下一本奏章,拿起另外一本——儒家人多,管理的城池也比較多。
“很有長進,比莽夫強多了,繼續往下說。”
得了嬴成𫊸口頭讚揚,強很是喜悅之餘,對參照人選莽夫略有微詞——暗衛的暗殺功夫老師就是荊軻,強很瞭解荊軻性情。
“伏生沒有竊據此功,說是其道德高尚,強是不信的。
“青史留名,這幫書生哪個也拒絕不了,就像武將拒絕不了開疆闢土之功。
“強以爲,其在借君上的勢。
“其如此廣而告之,韓地百姓聽之,皆以爲君上偏向儒家也。
“君上在韓地擁有偌大聲望,聞聽君上贈書儒家,百姓盡皆向儒也。
“伏生是以小名,在爲儒家謀大利也。”
說完心中所有見解,強心有忐忑地等着主君給出評價。
見嬴成𫊸點了點頭,心中便有歡喜。
嬴成𫊸放下奏章,他已盡知發生何事。
奏章表明,除了南陽取消了守孝三年這個律令,大多儒家管理的城池都沒有取消。
伏生這個儒家領袖,在咸陽時能夠執牛耳,到了韓地,說話力度明顯減弱。
那些原本爲其馬首是瞻,在其他城池做縣令的大儒。在得到伏生要求減免古禮的命令後不僅不做理會,反而破口大罵,言說伏生數典忘宗。
不僅是這些大儒,大部分儒生都對伏生很是不滿,只是礙於自身地位不敢說而已——儒家如此變,還是儒家乎?
伏生,只能掌管南陽一地。
這些爲其他城池縣令的大儒,對減禮儀這件事不聽,但對標點符號運用卻是嫺熟。
僅在南陽用上標點符號的一日後,他們的大秦學堂也用上了標點符號,他們也開始宣傳長安君與儒家之美。
他們爲了證實長安君和儒家關係極好,詳細講述了長安君時隔十年第一次上朝,就是爲了註釋《論語》的事實。
韓地百姓恍然大悟,原來帶他們從死路走向生路的長安君,是儒家的!
一時間,儒風盛行。
“不錯不錯,思考方式很重要。從事物出發,去探察其本質。不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麼,要看一個人做了什麼,要看事情發生後的影響是什麼。”
強略微低頭,誠懇道:
“謝君上指教。”
“伏生此人,道德水準縱使沒有我想的高,但一定比你想的高,可以信。
“他用自己的名聲換來儒家發展,這是以私謀公。這樣的人,只要路不走偏,錯不了的。”
強湊近道:
“君上讓出標點符號的功給儒家,爲了韓地發展。君上的道德,比伏生要高得多。”
嬴成𫊸哈哈大笑。
“嗯,這個馬屁更高級。再鍛鍊鍛鍊,你可以去和周青臣媲美了。”
“這不是馬屁。”強一臉嚴肅,道:“這是強肺腑之言。”
嬴成𫊸大笑聲停止了一瞬,然後笑的更大聲了。
“強啊,你諂媚之能,已經高過周青臣了。”
強不再言。
[君上,這真的是強真心話……]
“好了,不要逗我開心了。”
嬴成𫊸取了張白紙,強立刻拿起毛筆飽蘸墨汁,遞給主君。
嬴成𫊸一筆一劃,在紙上認真書寫,足足寫了有十頁紙。
強就站在一旁耐心等待,像是一個小書童。
他看着主君落筆猶疑,看着主君凝眉沉思,看着主君頭上那數根白髮。
“君上?”
“嗯?”
嬴成𫊸疑惑擡頭。
強恭敬道:
“君上坐在案前兩個時辰了,休憩一會罷。”
“切。”
嬴成𫊸翻了個白眼,以毛筆尖指着強,警告道:
“馬屁過猶不及知道不?再逼逼賴賴打斷乃公思路,乃公就把你郡守一職下了。”
“不敢。”
強低首做懼狀。
[爲新鄭郡守,不如久伴長安。]
比起在外當新鄭郡守,掌管韓地,他更想在主君身前做個書童。
好久。
“行了,拿走拿走。”
強恭敬地收起桌上紙張,待離去後便會裝訂成冊。
嬴成𫊸手捂嘴打着呵欠,然後站起身用力抻了一個懶腰,骨節嘎巴嘎巴脆響,向着郡守府內走去。
“我的勢可不是那麼好借的,標杆不是那麼好當的。
“儒家他管不了,我來替他管。
“三日內哪個城池不改,就把縣令下了,驅逐出韓地,反者立斬。”
強彎下腰,恭敬道:
“唯。”
嬴成𫊸腳步停頓,挑着眉,半回首。
“嗯?”
強直起身,笑着道:
“諾。”
…………
政令從新鄭,傳到了以南陽爲首,儒家所管理的一衆城池。
儒家,是諸子百家入駐韓地之後,嬴成𫊸第一個人爲干預的學說。
政令中明確表明,必須將類似守孝三年這類法令盡皆廢除。
政令到達三日,有五座縣城依舊照舊。
新鄭郡守強下令,下這五個縣城的縣令,驅逐出韓地。
一人臉色鐵青,辭官不做,憤而離去。
四人拒而不受,仰仗於縣城經營有方,與百姓言說長安君居咸陽,新鄭郡守強不過是長安君麾下,其令不等於長安君之令。
號召百姓拒絕新鄭統領,言說只願服從長安君統治。
津縣大儒吳秋坐在縣令府中喝着茶湯,對着來從南陽趕來勸告的伏生道:
“那豎子此刻深陷咸陽獄,哪裡有精力來管韓地的事。汝如此作爲,背棄孔子,不克己復禮,可還是我儒家門生?”
伏生憤怒打翻身前裝着茶湯的茶壺。
“汝以爲何人與我言說標點符號,是長安君本人!”
爲了給儒家保留種子,爲了給儒家留下這一位大儒,伏生說出了實情。
“就算如此,那又如何呢?他爲陛下關進咸陽獄,敢光明正大出現?”
吳秋無所謂道。
自相邦姜商,國尉廉頗都言說是長安君府門客,一種貴族知曉被始皇帝,長安君這兩兄弟戲耍了。
就有好些人猜測,長安君未被關進咸陽獄。
“那豎子出現,咸陽自會有人出手。那豎子不出現,誰也不能動搖津縣儒家!”
“你會死!儒家也會死!”
伏生怒目而視。
“淳于越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孟西白一朝除名咸陽。
“陛下,長安君,皆非心慈手軟之輩。你死可以,莫要害了儒家!”
大儒吳秋面色驟冷,大袖一甩,驅逐伏生出津縣。
看着滿地碎瓷片,冷笑道:
“失禮的儒家,還是儒家否?
“來人!”
儒家小吏入內。
“老師。”
吳秋眼眸一掃地面,小吏立刻躬身,清理了滿地瓷片後,又爲老師上了一壺茶湯。
伏生悲哀回首望了眼津縣城門,彷彿看見吳秋屍體倒掛城頭。
來不及悲傷,其立刻趕赴另外三座城池,痛陳利弊,皆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