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武牢關之三

31 武牢關(之三)

31 武牢關(之三)

“如果……如果王世充乘着我沒有親自坐鎮洛陽城外而拼死突圍,他……他在那裡正遇上兩軍展開激戰……如果一不小心,他受了傷,甚至……性命有損,那怎麼辦?”

尉遲敬德吃驚地看着眼前的李世民。

他彷彿又看到在宣武陵一役中嘔吐之後,躺在他懷中好一會兒,忽然說出那句“其實我很害怕”的那個人。

是的,是害怕。世民現在眼中的那種神色,叫害怕。

可是,他不是爲了自己的生死而害怕,他是爲那個人的生死……而害怕。

“以王世充現在這樣的兵力,鄭軍又給我軍餓困了那麼久,能憑藉堅城守住已經很不錯了,突圍而出應該是做不到的。”敬德只有這樣開解着他。

“不,所謂‘困獸猶鬥’。而且,現在洛陽聽說夏軍會來救援,鄭軍之中一定又會再激發起一點點士氣,這樣的機會是最後的機會了。王世充那樣的梟雄人物,不會不懂的,現在再不向外突圍的話,那就永遠都沒有突圍成功的可能了。有他這種狗急跳牆的心態,洛陽城外,其實也不安全了。”世民開始在這斗室之內來回的踱起步來,而且腳步越來越急,根本不是那種悠閒的踱步,分明只是想借助着走動來發泄內心的焦慮。

“不,我不能再用這種耗費時間的‘拖’字訣了。我在這裡拖住了竇建德,卻也是給他把我拖在了這裡。我要儘快的解決夏軍,儘快的回洛陽去,守在……他身邊。”

敬德注意到,世民一直只是用“他”來指代着長孫無忌,始終沒有再像合香院一夜的最後那樣叫出他的名字。似乎那天晚上他的失態,使這名字成了他口中的禁忌,儘管現在他迫於形勢,已經願意再次單獨地面對自己,甚至與之討論關於無忌的事情。

“可是……,以夏軍兵力十倍於我軍現在在武牢這裡的駐軍,速戰速決於我們不利啊。這不是反而正中夏軍下懷了嗎?”敬德強忍着一股酸意直冒上心頭,竭力冷靜地分析着眼前的形勢,“元帥,末將知道你很關心……長孫公子的安危,可是你是一軍統帥,你就算不爲你自己着想,也得從大局出發,爲大局着想啊。”

“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才需要你來給我參謀。我想到了一個可以速戰速決、打敗夏軍的法子,確實是有點冒險,但我反覆地想過了,這是最好的辦法。可是我確實也擔心自己會被對他……的那種心情左右了,只想到成功的機會,不願意去想失敗的風險。我需要你作爲局外人,旁觀者清,幫我參詳。”

原來如此。

敬德總算明白李世民又肯與他親近——不,其實說到底實質上還是——利用他的緣故了。

不過,在酸楚苦澀之中,敬德卻也禁不住暗暗的佩服起李世民來——他的理智仍是那樣的強大,並沒有因爲對長孫無忌的愛而完全迷失,懂得找像自己這樣的旁觀者來糾正他可能有的衝動之下的犯錯。

只是,這就是自己對他的作用了嗎?一個旁觀者,一個教導者……

這回跟合香院那次,其實又有什麼不同呢?

敬德強抑着煩躁的心思,垂首道:“末將……願爲元帥效勞。”

世民停下了踱步,又靠在窗前,只是這次是背向窗臺。

“夏軍最大的弱點是,他們幾乎是步兵,沒有什麼騎兵。這樣他們雖然人多,卻遠遠不及現在駐守武牢的我軍精銳。敬德,宣武陵那次你也看到了,鄭軍四千步兵,都奈何不了我軍五百騎兵。現在夏軍號稱是我軍十倍之多,但十倍於騎兵的步兵,其實是沒多大用處的。”

“元帥這話,有對,也有不對。”敬德見世民冷靜地分析起敵我形勢,也慢慢地寧定下心神,跟着他的思路想了起來。

“什麼對?什麼不對?”

“宣武陵那次,鄭軍四千步兵是奈何不了我軍五百騎兵,但我們也奈何不了他們。他們固然是傷不了我軍兵士,但我軍兵士想突圍而出卻也辦不到。元帥現在是要大敗夏軍,而不僅僅是牽制住他們、把他們拖在這裡。要以一擋十,可能不難;但要以一敗十,甚至是以一滅十,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此其一。”敬德侃侃而談着,說到這裡停了一下。

敬德看了一看世民的面色,見他一臉專注的神情,烏溜溜的眸子像是會說話的那樣凝望着自己,心中不覺又是一陣的翻涌,連忙竭力平復心境,繼續道:“其二,五百對四千,是差不多以一對十。現在是一萬對十萬,看起來也是以一對十。但恐怕不能這樣簡單地類比吧。隨着敵軍人數的增加,雖然比例上沒增加多少,但這個絕對量的增加,可不能這樣簡單地計算。宣武陵那裡,是空曠的平原,兩軍人數加起來總共不到五千人,這樣騎兵有大量的空間縱馬飛馳,所以容易與步兵周旋。武牢這裡呢?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但戰場的空間也就比較有限,一萬騎兵要鋪開作戰都不容易,更何況還有十萬步兵?十一萬人擠在這麼一個狹小的地方。極端地說,如果馬匹連跑起來的空間都沒有的話,那騎兵的作用就是零!可步兵呢,作戰所需的空間少得多,這時反而是他們佔了優勢啊。”

“敬德,你說五百對四千與一萬對十萬,雖然都是一對十,但不能作簡單類比,這話是不錯的。但你考慮的是作戰空間不利於我軍的騎兵,卻沒有考慮其實這更不利於夏軍的步兵。步兵行動緩慢,而且人數越多,指揮所需的能力就越高。打仗並不絕對地是人數越多的那一方就越得着。前隋煬帝百萬兵馬徵高麗,就是因爲指揮失當而屢遭挫敗。像竇建德那樣出身草莽之人,他和他手下能有這樣可指揮十萬之衆的能力的軍官嗎?這我很懷疑。你說這裡的戰場空間不夠,我軍騎兵可能發揮不了作用,那麼,敬德,你來看……”

世民招手讓敬德走近窗前,挽着他一條臂膀,與他並肩靠在窗前向外俯視,伸手指點着下面的汜水,道:“十萬大軍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投入戰場,我們在汜水這邊到武牢關之間列陣,藉助汜水之險,他們若明目張膽渡河來襲,我們就在他們半渡之際出擊。騎兵速度快而步兵速度慢,我們這邊一萬騎兵有足夠的空間,反而是他們十萬人擠在汜水那邊才更顯擁擠不堪。”

敬德一邊感受着世民挽在他臂上的手隔着薄薄的衣物透來陣陣的體熱而讓他心緒起伏不定,一邊努力清醒着腦子跟上世民的思路。他看着下面的空地,在心裡估量了一下,道:“如果我軍在這邊列陣,確實是有足夠的空間。但元帥這設想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夏軍主動來攻擊我們,一直進逼到這武牢關下。否則如果是我們主動去攻擊他們,我軍要涉過汜水,那邊已經有十萬夏軍,我軍背後又是汜水,一旦被夏軍以純粹的人海戰術擠壓到汜水邊上,那反而是我們危殆了。”

“你說的不錯,我就是想引誘夏軍主動來攻擊我軍,我們在城下守候,等他們穿越險境之際就突然發動攻擊,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夏軍有十萬之衆,我軍以騎兵衝擊其陣腳,只要能讓他們驚慌失措、陣腳散亂,那光是他們自己互相踐踏就會造成大量的死傷。用這個辦法,他們人數越多,反而越容易落敗,反過來說,就是越有利於我軍取勝。”世民越說越是興奮,不知不覺間身子向敬德靠了過去。

敬德心中咚咚亂跳着,身子卻是不知不覺的向後傾去,似在相避,“可是……,夏軍怎麼會主動來攻擊我軍呢?如果說因爲他們知道洛陽拖不起時間,就急於與我們決戰,但竇建德也不會是沒腦子的人,不會不知道騎兵比步兵厲害吧?正如宣武陵那次一樣,步兵憑人數衆多而可以圍困住少量騎兵,但要消滅騎兵卻很困難。他知道我軍雖然人少,但全是精銳騎兵,他怎麼敢那麼大膽輕率,一下子就把十萬大軍都拉到這城腳下來跟我們決戰?就算要打,也應該是等我們去攻擊他們時以人數的優勢把我們包圍起來,再騰出人手來搶奪武牢吧?”

“如果……他以爲我軍沒有了騎兵呢?”世民劍眉一軒,眼中突然現出狡黠而又得意之色。

敬德愕然,“什麼?”

“如果竇建德以爲,我軍因糧草短缺而把馬匹都趕到黃河以北的草地上放牧,一萬騎兵變成了一萬步兵,那他還會不趕緊主動出擊,直殺至這武牢關下嗎?”

“那……那我軍不就糟糕了嗎?我們以一萬步兵真的能匹敵夏軍十萬步兵嗎?”

“不,只要時機拿捏得準,在他們已經列兵佈陣之後,我們緊急把馬匹調回來,趕在他們發動攻擊之前重新裝備成騎兵,待得他們發現面對的不是一萬步兵、而是一萬騎兵,那糟糕的就是他們了!”世民一邊揮動着手臂向下面指點着,一邊眉飛色舞地翻出了他那成竹在胸的底牌,

敬德張口結舌。

原來,李世民是要冒這樣的大險!

作者有話要說:後記:

1、武牢之戰,從史書所提供出來的表面事實來看,從過程到結果都有很多奇怪之處,很難整理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偶盡力而爲吧~~~一邊寫作,一邊探討表面史實背後的各種可能性,這大概就是歷史小說的有趣之處吧~~~~

2、從表面事實來看,估計真實歷史中的情況是,世民在武牢關一開始的戰略是如上一章所說,打算用“拖”的辦法來牽制夏軍西進。後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世民及時利用、果斷出擊因而獲勝。這樣說起來似乎世民在這場戰爭裡是一個“投機者”(諾諾:原來就是“執死雞”啊?——答:Yeah~~~~),但真實歷史的情況很可能就是這樣。可是小說不能這樣寫,所以把世民改變戰略的時間大大提前了,這當然是一如既往的那個劇情需要的理由使然。而他改變戰略的原因也改成與無忌的感情有關,那自然是耽美小說的必要元素啦~~~~~再說,如本章所描寫的那樣,世民雖然爲着無忌而改變戰略,但還是懂得理性地找將軍來作參謀,這樣既有感情又有理性的世民,不是比某部玄幻小說中描寫出來的世民給不少讀者的感覺只是一部嚴格理性的“戰爭機器”更有人性咩~~~~~嗯,當然順便也是要推進將軍對他的情感啦~~~~還真是一舉兩得嘛~~~~

話說,世民最初決定採用“拖”字這種戰略的關鍵在於唐軍在武牢關有多少兵力。史書上的記載很含糊,一方面說世民親率三千五百人去武牢,但另一方面又有“中分麾下”之說(“麾下”到底是指麾下的戰將還是全體兵士,可是大大不同),而此後沒有洛陽方面向武牢增兵的記載(但這不等於真的就沒有再增兵)。這裡偶就當成洛陽那邊過去武牢的一直就只是三千五百人,加上武牢原來的兵馬湊夠一萬人(這一萬人之數是偶編的),算作是夏軍十萬人的十分之一。

然後,這一萬人,其實從史書的記載來推測,應該不可能全都是騎兵,因爲從武德年間的戰爭記述中看,世民麾下從來沒有那麼多的騎兵。(到貞觀年間就有了,像打突厥時,光李靖麾下就有一萬騎兵。)似乎其實唐軍的騎兵在那時並不很多,只是相對於其敵手而言算多了,也比較精銳(夏軍裡明文有載的是五六千騎兵,但估計作戰能力遠遠不及唐軍,所謂騎兵指的只是有馬匹可騎、無須徒步作戰的將士而已,從沒有一個夏軍的騎兵大將能在史書中留下痕跡這一點作此估計,應該是安全可靠的)。所以這小說裡說那一萬人全是騎兵,是誇大的。在這裡誇大,是因爲如果不這樣誇大一下,後面唐軍大敗夏軍的結局就顯得更誇張。除非把夏軍的落敗歸結於很大程度上是運氣不佳(真實歷史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但這顯然不符合寫小說要儘量把困難的解決歸功於主角的能力而不是運氣的要求鳥~~~~~

插入書籤

13 青城宮之五39 武牢關十一11 青城宮之三搞笑下跟諾諾的一個聊天4 介休城64 顯德殿下44 汜水濱之三49 龍鱗渠之二32 武牢關之四52 太極殿上58 玄武門56 秦王府之三21 宣武陵之四54 秦王府41 武牢關十三33 武牢關之五41 武牢關十三6 張難堡下60 玄武門之三24 逍遙亭上59 玄武門之二23 宣武陵之六50 龍鱗渠之三32 武牢關之四8 長春宮下35 武牢關之七31 武牢關之三61 玄武門之四16 青城宮之八60 玄武門之三64 顯德殿下51 龍鱗渠之四緊急公告11 青城宮之三迪迪諾諾對談錄10 青城宮之二1 美良川上32 武牢關之四55 秦王府之二33 武牢關之五緊急公告32 武牢關之四27 合香院中1 美良川上53 太極殿下10 青城宮之二34 武牢關之六50 龍鱗渠之三12 青城宮之四32 武牢關之四16 青城宮之八52 太極殿上7 長春宮上轉貼陶大米評唐李世民凌煙閣24攻臣20 宣武陵之三47 汜水濱之六迪迪諾諾對談錄52 太極殿上2 美良川下39 武牢關十一25 逍遙亭下2 美良川下4 介休城43 汜水濱之二15 青城宮之七28 合香院下30 武牢關之二61 玄武門之四37 武牢關之九2 美良川下19 宣武陵之二45 汜水濱之四20 宣武陵之三48 龍鱗渠52 太極殿上23 宣武陵之六37 武牢關之九34 武牢關之六19 宣武陵之二30 武牢關之二31 武牢關之三35 武牢關之七46 汜水濱之五39 武牢關十一61 玄武門之四54 秦王府52 太極殿上37 武牢關之九53 太極殿下1 美良川上15 青城宮之七23 宣武陵之六29 武牢關5 張難堡上6 張難堡下16 青城宮之八44 汜水濱之三12 青城宮之四
13 青城宮之五39 武牢關十一11 青城宮之三搞笑下跟諾諾的一個聊天4 介休城64 顯德殿下44 汜水濱之三49 龍鱗渠之二32 武牢關之四52 太極殿上58 玄武門56 秦王府之三21 宣武陵之四54 秦王府41 武牢關十三33 武牢關之五41 武牢關十三6 張難堡下60 玄武門之三24 逍遙亭上59 玄武門之二23 宣武陵之六50 龍鱗渠之三32 武牢關之四8 長春宮下35 武牢關之七31 武牢關之三61 玄武門之四16 青城宮之八60 玄武門之三64 顯德殿下51 龍鱗渠之四緊急公告11 青城宮之三迪迪諾諾對談錄10 青城宮之二1 美良川上32 武牢關之四55 秦王府之二33 武牢關之五緊急公告32 武牢關之四27 合香院中1 美良川上53 太極殿下10 青城宮之二34 武牢關之六50 龍鱗渠之三12 青城宮之四32 武牢關之四16 青城宮之八52 太極殿上7 長春宮上轉貼陶大米評唐李世民凌煙閣24攻臣20 宣武陵之三47 汜水濱之六迪迪諾諾對談錄52 太極殿上2 美良川下39 武牢關十一25 逍遙亭下2 美良川下4 介休城43 汜水濱之二15 青城宮之七28 合香院下30 武牢關之二61 玄武門之四37 武牢關之九2 美良川下19 宣武陵之二45 汜水濱之四20 宣武陵之三48 龍鱗渠52 太極殿上23 宣武陵之六37 武牢關之九34 武牢關之六19 宣武陵之二30 武牢關之二31 武牢關之三35 武牢關之七46 汜水濱之五39 武牢關十一61 玄武門之四54 秦王府52 太極殿上37 武牢關之九53 太極殿下1 美良川上15 青城宮之七23 宣武陵之六29 武牢關5 張難堡上6 張難堡下16 青城宮之八44 汜水濱之三12 青城宮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