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東山再起

?曹操在益州廣得人心,又有族弟曹純、族侄曹休匿名潛往梓潼相投,聲勢稍振,可這離曹操的目標還遠的很,眼下的形勢,是沒有辦法取代劉璋.曹操和程昱商議,便把目光對準了漢中,打算借劉璋之力取漢中之地,經營漢中爲家,待時機到來再取益州.原先曹操領兵借道漢中回益州時就曾和程昱計議過趁機取漢中爲家,可那時漢中防備森嚴,大軍在外又有糧草之虞,所以纔打消了這個念頭.?

既然定下了計策,曹操便遣人僞報劉璋,言漢中張魯有進犯益州之意,然後上書劉璋,謂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盡言其中得失利弊.劉璋從其言,遣張任、雷同二人領兵三萬助曹操去取漢中.曹操聞訊大喜,盡起梓潼城中兵馬,待張、雷二人領兵趕到,合兵一處來取漢中.?

張魯聞知曹操起兵來取漢中,破口大罵,其弟張衛勸住,張魯遂令其弟張衛攜楊昂、楊任二將領兵數萬守瓦口關以拒曹軍.?

楊昂、楊任二人引兵先至瓦口關,張衛領兵隨後趕來.楊昂聞曹操兵至,便欲出戰,楊任苦勸不住.瓦口關前,兩軍對陣,楊昂當先出馬搦戰.曹操欲在敵軍面前立威,便派夏侯敦出戰.兩人交戰,只四五合,楊昂不敵,敗回關上.曹操令兵馬急趕,想趁機跟在敵軍身後衝入城中,兵馬趕到關下,關上楊任見了,着人放楊昂兵馬入城,隨即閉門,一聲令下,關上箭如飛蝗.曹操無奈,只得退兵.?

楊昂敗了一陣,關上便謹守不出,一面派人去催促張衛兵馬.?

曹操領兵攻了兩日,奈何瓦口關地勢險要,一時間怎能攻破!不數日,張衛引兵趕到,得知前日兵敗一事,知道不宜出戰,依舊謹守關隘.?

曹操久攻瓦口關不下,未免心中煩悶,得知關上又添了軍馬,憂慮更甚.這日,曹操親自引大軍攻城,曹操立在壕邊,督促衆軍努力向前.?

城上張衛見了皁黃旗,知旗下所立之人必是曹操,便令軍中神射手暗放冷箭.曹操正調度衆軍攻城呢,冷不防關上一箭迎面而來,旁邊親衛眼明手快,急忙一拉曹操,事出意外,曹操身子一側,避過要害,那右手卻高高揚起,被射個正着.?

曹操受傷,大軍如潮退去.?

關上見了,自然歡欣鼓舞,好好慶賀了一番.?

曹操大帳,衆將爭相來探曹操,只見曹操面如白紙,命在旦夕.曹仁、夏侯敦等人放聲痛苦,冷靜點的就拉着軍醫問及曹操傷勢.那軍醫搖頭道:"箭上有毒,我雖治病有方,卻無回天之力,各位將軍還是預作準備吧!"聽了軍醫之言,衆將都呆了,自出兵以來,沒取得一城一地,主將卻喪命在敵軍冷箭之下.衆將守了曹操一會,只見曹操傷勢越見沉重,都嘆息不已的出帳去了.?

曹操病重,軍中便由程昱主事,程昱果斷下令退兵二十里,重新安營紮寨,精心調理曹操病勢.?

不一日,曹操毒發,一命嗚呼,程昱令大軍舉哀,置辦白旗白袍,準備爲曹操發喪.夏侯敦、曹仁二人在曹操身前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關上得知曹軍退去,張衛等人都大喜過望,派人探察曹軍動靜.得知曹軍離此二十里下寨,並未退回益州,張衛等人又憂慮起來,一邊整頓關防,一邊派人緊盯曹營動靜.?

曹操營中豎起白旗之時,探子立刻把這消息傳回關上.張衛得信,心中疑惑,難道那一箭射死了曹操不曾,雖然心中希望這個消息是真的,但也不敢就此相信,令探子再去細細探來.?

那探子重新來到曹營外,只聽得裡面哭聲動天,寨門上軍士都身着白袍,營中號炮頻響.探子忙把這等情形報知張衛等人,楊昂聽了,喜出望外的對張衛道:"將軍,此必是曹操中箭身亡了."張衛心中已經信了大半,聞言並不出聲,拿眼看向楊任.楊任知張衛在問自己的看法,便謹慎的道:"依這等情形看來,應該是如此,可曹操爲人多智,將軍需得謹防有詐."?

楊昂道:"曹操無故犯我疆界,此仇怎能不報,況且益州劉璋與將軍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是就這樣罷休,恐怕會爲天下人所笑,如今天賜良機,曹操新喪,兵無鬥志,將無戰意,正可引兵去攻,必可大敗敵軍."?

張衛頗爲意動,可轉念一想,這要是曹操之計,那就糟了,如今之計,還是不宜輕動,便道:"曹操多謀,我等不可輕出,謹守爲上,若曹軍果然退去,那時便可證實曹操身亡,到時再作處置不遲."便下令嚴密注視曹營動靜.?

楊昂尤自不肯罷休道:"將軍,到那時便遲了."?

張衛爲了安慰他,便讓他先去整點兵馬,一旦得知曹軍退去,便隨時追擊.?

曹軍果然拔營而起,大軍緩緩退回梓潼.探子連夜報回關上,張衛得知,令楊昂、楊任二人領兵追趕,自己在關上安心的等候消息.?

楊昂、楊任二人領兵馬不停蹄追了上去,楊任雖然不大相信曹操會如此輕易喪命,但事實擺在眼前,也只得跟楊昂領兵追殺曹軍.大軍倍道而行,追了一日,終於追上曹軍.楊任想讓兵馬先休整一下,再去追殺,奈何楊昂不從,此次出兵以楊昂爲主,楊任也拿他沒法,只得隨他一起領兵衝向曹軍後隊.?

楊任見一衆曹兵在這等情形下沒有一絲慌亂,反而有條不紊的反身接戰,便感事情不妙.剛想跟楊昂商量此事,梆的一聲,聞得左右兩聲鼓響,左側夏侯敦領兵殺出,右側張任領兵殺至.楊任再也顧不上楊昂了,急忙下令退兵.?

楊昂挺槍殺向曹軍,驀地曹軍陣中一將領人直奔楊昂而來,卻是曹仁,楊昂接住,兩人戰在一起,只十合不到,楊昂便感不支,虛晃一槍,撥馬飛退.曹仁在後緊追不捨,看看趕上,力斬楊昂於馬下.?

張軍大敗,楊任率數千人死命得脫,一路奔回瓦口關.?

這邊曹軍不等收拾戰場,便令夏侯敦、曹仁、張任三人各領一軍在後緊追楊任敗兵.?

原來那日曹操中箭後,痛徹心扉,旁邊衆人連忙救回營中.曹操心中一動,便詐作傷勢沉重,又串通程昱和營中軍醫,騙過手下衆將,其意便是要引關上張軍出關追趕,曹操生怕營中有敵軍細作,所以不得不連夏侯敦等人也一起瞞着.?

後又詐作身亡,令軍中舉哀,豎起白旗,還怕敵軍不上當,便和程昱商議緩緩退兵回梓潼.張衛等人果然中計,開關領兵來追.得知這個消息後,曹操便突然"起死回生",出現在衆將面前,告知衆將實情,又做了妥善安排,殺敗追兵,趁勢襲取瓦口關.?

且說楊任一路狼狽逃竄,好不容易逃到瓦口關下,後面三路追兵卻已經殺到,楊任本不想進關躲避,怕曹軍趁勢衝進去,可眼前實在無路可逃,只好到關下叫門.?

關上認得楊任,又見是自家兵馬,便開關放楊任進去.楊任這數千兵馬還沒進到一半,夏侯敦當先率兵趕到,後面張任、曹仁也只離了數十步的距離.楊任進得關來,回頭一看關外的情形,顧不上尚留在外面的兵馬,便令人閉上關門.哪知那些軍士見要關門,便瘋狂的衝了進來,勢頭洶洶,難以阻止.?

夏侯敦便趁機跟在這些兵馬身後殺進關來,佔得關門,領着兵馬穩守關門,待得曹仁、張任領兵進關後,便分兵殺向關上.?

楊任見敗勢已成,無可奈何之下逃命去了,領着身旁的殘兵,往南鄭方向逃去.?

張衛得人報知,二話不說,棄關而走.?

關上張軍或戰或降,比及天明,夏侯敦等人已經肅清一切,開關等曹操引兵到來.?

曹操一到,便令夏侯敦爲主,曹仁爲副,領兵萬五往攻定軍山.曹操深知定軍山乃是南鄭的屏障,若能取了定軍山,則南鄭易得.曹操自己和其餘衆將領兵徐徐進發.?

張衛於路收拾殘兵,又碰上楊任,兩人一合計,一邊遣人報知張魯,讓其派兵來援,一邊收拾兵馬去守定軍山.?

張衛兩人領着將近一萬殘兵剛趕到定軍山時,夏侯敦和曹仁也領兵趕到了,二人二話不說,便揮兵攻上山來.?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張衛如今可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令人謹守山上,多備弓箭、擂木、滾石伺候山下敵軍.?

張衛佔盡地利,雖然士氣比不上曹軍,可守住定軍山還是沒有問題的.夏侯敦、曹仁二人領兵攻了兩日,屢攻不下,反而折損了不少兵馬.正煩惱間,曹操親自領兵趕到.二人忙訴說定軍山地勢險要,張衛、楊任二人據兵山上,閉門不戰,一時間難以攻下定軍山.曹操聞言,笑着安慰兩人道:"定軍山原來可有守軍?"?

夏侯敦、曹仁二人一齊搖頭,不知曹操問這話的意思.?

曹操又道:"張衛、楊任一路倉惶而來,雖然收拾了近萬兵馬,可他們能有多少糧草,定軍山上又無糧草,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夏侯敦、曹仁聞言恍然大悟,相視一笑.?

張衛、楊任二人匆忙之間領兵趕來定軍山,還確實沒有想到糧草的問題,原本以爲曹操不會這麼快派兵來佔定軍山的,所以二人才一面領兵來守,一面遣人到張魯處求援.?

三四日過後,山上糧草費盡,張衛無法,只得令軍士去挖些野菜、樹根之類的東西食用.張衛之所以還堅守在定軍山,就是盼望着南鄭的援兵能趕來相救.?

哪知道援兵是派出了,可曹操早已料定了此事,援兵還沒到定軍山呢,就被曹操於路伏兵殺敗.?

眼見定軍山是守不住了,而且還有可能被曹軍困死在這裡,張衛便領人衝下山來,可惜每次不等衝到曹軍寨前,便被亂箭射回,張衛無奈,只得繼續堅守待援.?

這時曹操想出了個更絕的主意,山上不是無糧了麼,曹操就令人在山邊就地煮起各種食物來,有香味四溢的肉湯,還有各種麪食,米飯等等,令軍士大聲朝山上喊話:只要山上的軍士交出兵器,就可以飽餐一頓.防備山上兵馬衝下,曹操又遣一軍埋伏在山前,以備萬一.曹操可真是狡詐的可以,山上的那些士兵,經不住食物的誘惑,必會中招,交出了兵器可還怎麼回去.情況果然如曹操預料的一樣,山上的士兵紛紛下來以兵器換取食物,再經曹操的人在旁一說,都不敢回去了,只好留在曹營.可也不能把這些人全留下,否則山上其餘的士兵見了,還不認爲這是有去無回,誰還敢再下來,於是曹操便放過部分士兵,讓他們自決去留.不經別人勸說,這些士兵竟然有大半選擇回去.?

張衛正在焦躁不安的盼望着援兵到來呢,楊任急急忙忙來告知山前的事情.得知這等情形後,無可奈何,這些士兵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殺了就怕激起兵變,不殺的話,這樣下去,士兵還不都跑到曹操哪裡去了.?

張衛只得問計於楊任,楊任猶猶豫豫了半天,這才道:"將軍,眼下只有請降一途了,否則我等遲早被困死在山上,主公的援兵看來是指望不上了."?

張衛低頭沉思了一會,嘆了口氣道:"先讓我想想再說."?

一日後,張衛親自到曹操寨中請降,曹操好言安撫,令人造飯讓山上兵馬好好飽餐一頓.曹操破了定軍山後,便領兵往南鄭而來.?

當曹操圍困定軍山的時候,有人向劉璋進言若是讓曹操取了漢中之地的話,必然有不臣之心,建議劉璋扣住曹操大軍糧草,讓其退兵.可惜劉璋是個懦弱的主,一有事情便找衆臣商議,曹操在益州的這些日子可不是白呆的,爲曹操說好話辯解的人可真不少,而且理由還是冠冕堂皇的:曹操此舉是爲劉璋除了張魯這個心腹大患.俗語說衆口鑠金,有這些人在劉璋面前說話,劉璋雖然還有疑心,可還是沒照當初進言的人的建議辦.?

要是劉璋稍微剛強點,或者多疑點,曹操恐怕就夾在益州和漢中間進退兩難了.曹操當初定計來投益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上了劉璋的懦弱的性格,再加上益州又遠離中原,不用面對趙信.?

曹操領着大軍趕到南鄭,程昱獻計令張衛勸降張魯,曹操便令張衛出馬,張衛在城下見了張魯,備言曹操恩義,勸張魯開門納降.?

曹操昔日雖然是一方諸侯,可如今只是走投無路,乞食於益州的落魄之人,讓張魯向曹操俯首稱臣,張魯還真不願意,況且剛剛纔稱王沒多久,張魯可不想就此放棄了榮華富貴.一邊和張衛說話,一邊偷偷派人下城,準備衝出城去把張衛給搶回來.?

曹操這邊見張衛和張魯談的好好的,心中暗喜勸降有望,不曾想城中突然衝出一隊馬軍,直衝到張衛身邊,搶了張衛就衝回城去了,簡直是來去如風.?

曹操一生,除了在趙信手裡吃盡苦頭之外,只有他算計別人的,哪想到這回被張魯給陰了一回,大怒之下,立刻揮軍攻城,奈何南鄭強高壕深,一時間哪裡能攻克.見兵馬折損了不少,曹操頓時冷靜下來,下令退兵.?

不說曹操在漢中和張魯相持,且說趙信領兵回到汝南之後,細思此次無功而返的原因,最後歸於主要是因爲這時的攻擊手段實在是有限的很.趙信開始設想若是敵軍龜縮城中,城池又堅固異常,城中糧草充足的話,哪怕兵力數倍於敵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攻下敵城.?

考慮到自己日後將要面對無數的堅城,趙信不禁想弄出點跨時代的東西來.雖然趙信不是那個料,可在大方向上還是可以指點那些匠人一番的.?

於是趙信便在羅列出一些東西來,打算考慮周全之後,讓人去研製、打造這些東西.?

以趙信多了兩千年的常識,瞭解的東西實在多得很,可以漢代的技術、工藝能夠造出來,或者研製出來的東西卻不多.?

趙信的這些想法有:?

一是連弩,依趙信的想法,至少也要研製出諸葛神弩這般威力的弩弓來,可惜這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成的,目前看來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改善了,趙信把玩弩弓,琢磨了許久,提出一些意見,讓匠人去試試看.?

二是一些關於鍊鐵的想法,只有煉成好鐵,纔會有好的兵器,趙信回想以前學的關於冶金方面的知識,能夠記起的不多,用的上的更少,趙信一股腦兒全給寫了出來,讓工匠們斟酌着辦,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趙信這個外行也只能在旁邊試着提提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道了出來,還提出了合金的概念,讓工匠們依着試試.?

三是關於火藥,趙信有心想研製出威力驚人的火藥,可要他自己動手是不可能的,不管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完成,他對自己的小命還是比較珍惜的.成分他倒是還記得,只是比例卻記不清了,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比例,具體的讓人慢慢研究.趙信對自己的小命是珍惜的,對別人的小命也照樣珍惜,對那些從各處徵召來的匠人,趙信也是一再囑咐他們要小心從事.交給他們之後,找個比較精明的匠人負責,讓他隔一段時間彙報一下,趙信便不管了.?

四是關於鐵甲連環馬,雖然鐵甲連環馬也不是無敵的,至少陷馬坑便能破了它,但在平常衝鋒陷陣的時候還是很有用的,趙信既然想到了,便令人打造鐵甲,打算成立一支千人隊的鐵甲連環馬.這個事情卻容易多了,只要有足夠的鐵和工匠,趙信跟工匠商量了一下樣式,便令人畫出來,然後依着打造.?

五是曬鹽,趙信知道此時鹽是用煮的之後,便把曬鹽這個方法提了出來,其中的一些細節可能還要在實踐中摸索一下.不過趙信認爲這是小問題,相信很快會解決的.?

六是關於造船方面的,趙信令人試製螺旋木漿,腳踩推動,若是能成功的話,就能大大提高行船速度,還有關於鐵甲戰船的一些想法,以及船身結構上的一些看法.?

七是指南針,磁石比較普遍,做起指南針來倒不是很麻煩,趙信把記憶中大概的原理和人說了一下,具體的細枝末節就留給他人去慢慢研究去了.?

趙信對這些工匠來說最大的幫助就是給他們指明瞭方向,想他們所不敢想,想他們所想不到的.整個冬天趙信許多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些事上面了,趙信手下一干文武大臣見趙信不務正業,整天鑽研這些東西,紛紛勸阻趙信,連郭嘉這等聰明才智之士也對趙信的行爲不解,認爲這些事情交給工匠們就是了,趙信不必親自過問.?

趙信一笑置之,知道這些事沒法跟他們解釋,解釋也解釋不通.?

兩個月後,各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績,曬鹽的想法得以成功的實現,鐵甲連環馬的鐵甲也都打造完畢了,趙信便令人選了一千精兵及一千匹良馬開始訓練,指南針也有了大概的眉目了,只其他方面的進展都不大,只連弩改造有了一些進展,但也不是很盡如人意.?

但這些對趙信來說卻已經很滿足了,照這樣下去,這些東西早晚有一天都會達到他的要求的,想想火藥趙信就笑了出來,要是到時研製出殺傷力驚人的火藥,以他對火藥在各方面應用的瞭解,只要時間充足,必然能很好的把火藥利用起來,但趙信也知道就算能研製出來,到大規模的配製、應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目前趙信也沒抱多大的希望.?

年過去了,一件大喜事悄悄降臨趙信頭上,蔡琰終於有喜了,當趙信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整個人都跳了起來,恨不得能抱住旁邊的人親上一口,還好記起自己身處什麼時代,要是真做出這樣的動作,還不把人嚇死.?

一干文武不久後也從趙信嘴裡得知這個消息,紛紛向趙信道喜.?

第99章 道左相逢草船借箭第56章 二破曹軍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21章 倭人該殺(下)第48章 如何自處第38章 江中遇險第39章 爲官廬江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35章 長安之叛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67章 事難兩全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72章 連連得手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76章 人算天算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48章 如何自處第62章 原來是計第32章 籌劃水軍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27章 袁術奔逃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63章 見義勇爲第65章 大意中計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31章 誅殺董卓第20章 荊州出兵第39章 爲官廬江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9章 經營汝南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7章 得見才女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94章 大敗袁紹第90章 相約夾擊第44章 追殺孫策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72章 伏擊程普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4章 論交荀攸第53章 神箭揚威第34章 蔡邕消息第23章 未雨綢繆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47章 兵戰兇危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7章 高官厚祿第6章 名震洛陽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12章 霸主隕命(下)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57章 河上之謀
第99章 道左相逢草船借箭第56章 二破曹軍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21章 倭人該殺(下)第48章 如何自處第38章 江中遇險第39章 爲官廬江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35章 長安之叛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67章 事難兩全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72章 連連得手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76章 人算天算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48章 如何自處第62章 原來是計第32章 籌劃水軍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27章 袁術奔逃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63章 見義勇爲第65章 大意中計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31章 誅殺董卓第20章 荊州出兵第39章 爲官廬江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9章 經營汝南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7章 得見才女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94章 大敗袁紹第90章 相約夾擊第44章 追殺孫策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72章 伏擊程普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4章 論交荀攸第53章 神箭揚威第34章 蔡邕消息第23章 未雨綢繆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47章 兵戰兇危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7章 高官厚祿第6章 名震洛陽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12章 霸主隕命(下)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57章 河上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