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

?劉備手忙腳亂的打理了幾日,孔明終於病體痊癒了出來視事,劉備這番二話不說,把大小事務全數移交給孔明,看上去並無半絲相疑之意,對孔明十分信任.?

卻說曹操令雷同守陽平關,李典鎮漢中,自與夏侯敦、曹仁、張任、程昱、張衛、楊任等人領五萬兵馬潛至梓潼.曹休、曹純等接着,備言吳懿等人在涪城的佈置.?

涪城本有楊懷、高沛二將領萬餘兵馬鎮守,如今又添了吳懿這三萬兵馬,足有四萬兵馬.曹操想要輕易取關卻不容易.曹操本想暗襲涪城,一舉拿下,再分兵倍道以取成都,如今看來,暗襲也就等於是明攻了.關上已有了防備,早就作了佈置,想要暗襲豈是那麼容易的!?

雖然兵馬從漢中到梓潼的一路瞞過了他人,以現今的情勢,再往前決難瞞過吳懿等人.畢竟五萬兵馬不是小數目,況且又在他人地盤上行進,那邊又有了防範,就算曹操等再有本事,也不能掩藏蹤跡.但只要急速行軍趕去,就算不能攻進城去,也必能攻敵個措手不及,否則以曹操之智,怎會行如此不智之事.?

當下兵馬在梓潼稍作休整,便往涪城急進.一路開山搭橋,直抵涪關之下.?

щшш.тт kān.c o

吳懿在梓潼自然也布有探子,但曹操大軍一到,便令曹休派人守住西去道路,許進不許出.探子想要趕往涪城報信,只得另尋道路而回.蜀中多山,兩地間往往只有一條道路可通,雖然梓潼和涪城之間地形不是特別崎嶇坎坷,但要想另尋道路,卻不是那麼容易的.還沒等吳懿的探子趕回,曹操大軍已經到了涪關之下.?

吳懿等於路也佈下了探子,可也沒有多大用,探子纔剛來報沒多久,曹操大軍就已開到關下.也是兩地相距比較近的緣故,曹操又急催兵馬趕路,兩下相隔不到半日功夫,也就幾個時辰的事.?

得知曹軍來犯的消息後,李嚴勸吳懿趁曹軍疲累之際提兵出擊.吳懿聞言也頗爲心動,但轉而一想,曹操深知兵法,豈會如此大意,雖然曹軍剛到疲憊不堪,但曹操必定會有所防備,輕易出擊,說不定反會中計.這麼一想,吳懿便道:"曹操公然造反,提兵來襲涪城,涪城乃是西進成都的第一關.曹操善於用兵,天下皆聞,我等恐非其敵,如今只宜謹守關隘,扼住要道.令曹軍不敢西視,日久曹軍自然退去."?

李嚴雖然看準了曹軍疲態,可以一擊而勝,但兵無常勢,水無定形,但誰又能料定勝負呢!吳懿之策卻甚是穩妥,只要守住涪關,曹軍可不戰而退.至於曹操公然反叛,平叛之事,自然有劉璋綢繆,卻不需他們擅作主張,萬一事有不測,敗於曹操之手,甚至丟了涪關,那就萬事皆休了.此時吳懿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吳懿遂與諸將謹守涪城,一邊差人往成都報知劉璋.劉璋聞知,大是後悔,對黃權、劉巴言道:"不聽二位之言,不想果有今日之事!"這等時刻,劉璋卻還在憂愁悔恨,卻不知振作起來,想辦法對付曹操,實在令人看不過眼.?

黃權忙道:"主公,商議退敵之策要緊!"?

劉璋一震道:"卿有何高見?"一聞曹操反叛,劉璋好像丟了魂似的,好似渾然忘了已經調遣吳懿等人領兵去守涪城.心中憂慮太過,根本就沒有個頭緒.?

劉巴答道:"主公,好在我等已經早有了準備,涪城有吳懿將軍等人保守,又集了四萬大軍,應該無礙.曹操雖能,只要涪城守軍謹守不出,以曹操兵力,決不能輕易襲破涪城.遷延日久,曹軍必然退去."?

劉璋心喜,忙道:"此論甚是."當即派人傳令給吳懿等人,劉璋這才稍稍安心.只想到怎麼保守益州,根本沒想到曹操這是以下犯上,公然造反,要派兵前往平叛之事.?

曹軍休整了一夜,次日便開始叩關攻城.大軍攻城甚急,有不破關誓不罷休之勢.吳懿等親臨城上,督促衆軍努力守城.蜀中兵馬疏於訓練,更兼蜀中久未有兵事,比不上曹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曹軍隊中雖多有蜀兵,原來也是劉璋麾下兵馬,可自歸曹操以來,共擊郭汜、李傕,北伐張魯,經歷的戰事也不少了.兼之曹操又早有圖謀,對這些兵馬的操練自然也更上心.所以這些蜀兵跟城中的蜀兵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曹軍攻勢如潮,士氣如虹,難以遏制.?

守了一日,將將守住,幾度差點被曹軍攻上關來.曹軍雖退,吳懿等卻毫無半分喜色,反而憂慮不已.今日之後,堅守的信心開始動搖了,這樣下去,不知能守多久!曹操這樣不恤兵力來攻,按理說是犯了兵家大忌,可見識過其攻勢之後,吳懿等卻興不起率兵出城趁機擊其後之意.?

李嚴獻計道:"我觀曹軍隊中多有蜀兵,想必這些蜀兵的家小都還在蜀中,明日可以此勸說,令其反戈擊曹,那時再率一軍殺出,必可大破曹操."?

吳懿擊掌讚道:"此計甚妙,我幾忘卻這事,多虧正方提醒!"當下便與衆將詳細計議此事,準備明日破敵.?

楊懷、高沛二人退而密議道:"今夜子時正是曹公與我等相約之時,我等可相機行事."於是商定楊懷領本部兵馬開關迎曹軍入城,高沛卻引兵在城中縱火,擾亂守軍.?

原來楊懷、高沛二將竟然早已投靠了曹操.曹操西投劉璋,本就沒安好心.劉璋讓他領兵守梓潼以拒張魯,那時曹操和程昱就已經開始謀劃着取益州爲家了.對西進成都第一道關隘涪城的守將高沛、楊懷二人曹操更是傾心結交,厚幣結之,以禮下之.二人雖爲蜀中名將,可又怎能是曹操對手,一開始對曹操根本沒有防備之心,曹操便趁機籠絡.久而久之,爲曹操的爲人和雄才偉略所折服,共推曹操爲一代明主,曹操順水推舟,微露招攬之意,二人欣然從命.二將對劉璋的那份本來就不怎麼厚實的忠心這些日子早已漸漸淡去,便趁機歸順曹操.對他們來說跟着曹操這等明主比跟着劉璋這闇弱無爲之主可強多了,這當然只是他們自己的想法.卻不知這都是曹操從中漸漸引導的,若非曹操使怪,他們怎會無緣無故生出這樣的心意.?

曹操早在決定發兵之時就已派人暗中跟二人約定好了.原本涪城由楊、高二人鎮守,可隨時而取,若非時機未到,曹操早已將涪城納入囊中了.依曹操本來的計劃,時機一成熟,引兵出漢中,從楊、高二人手中接收涪城,再分兵往襲成都,益州可一戰而定.誰知不等他做好準備,益州那邊就有了防範,令吳懿等領兵來守涪城.這樣一來,楊、高二人就作不得涪城的主了,差點打亂曹操全盤部署.?

是夜子時,楊懷領本部兵馬殺散城門守軍,大開城門放曹軍入城.那高沛卻引一隊兵馬在城中四處縱火、吶喊,城中一時人心惶惶,亂成一團.吳懿、李嚴、吳蘭三人因已定下破敵之計,吳懿、吳蘭便安心的去歇息了,李嚴輪值在城中巡視.一見城中亂起,李嚴急領一隊人馬四下平息騷亂.高沛那隊人隨興施爲,這裡放一把火,那裡吶喊一陣,四下游走.弄得李嚴往往顧此失彼,一會兒分出點人手救火,一會兒安撫一下城中受驚的百姓,一會又領人去追高沛那隊人.兩隊人離得挺遠,李嚴雖然料定必是城中兵馬爲亂,卻不知是誰人作亂.在李嚴的不斷努力下,情況稍有好轉,誰知卻在這時城門方向傳來震天的歡呼聲,卻是曹操大軍開進城來.李嚴便知大事不妙,顧不得追趕高沛,連忙引兵趕往城門.趕到半路,迎面撞見夏侯敦領着一隊人馬殺來,兩下混戰起來.斜刺裡曹休領一軍趕來,兩下夾擊,李嚴大敗.領兵欲退,卻已被曹軍團團圍住.?

第27章 袁術奔逃第26章 貂禪到來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59章 廬山面目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投胎機會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8章 重逢佳人第3章 初進洛陽第52章 一破曹軍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7章 得見才女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1章 汝南練兵第26章 貂禪到來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22章 張遼顯威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14章 奇襲董卓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48章 烏雲蓋日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4章 奇襲董卓第15章 欲取何人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53章 城裡城外第77章 漢祚難續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37章 出巡各地第35章 長安之叛第47章 詐敗取城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76章 人算天算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25章 求才大計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132章 左右逢源(下)第70章 一戰全功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4章 奇襲董卓第46章 堅守不出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2章 北海結義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81章 無功而返第36章 多多益善第157章 河上之謀第61章 順水推舟第25章 求才大計第71章 兵發兗州第78章 一場鬧劇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96章 南陽鏖兵第4章 論交荀攸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141章 戰火又起第89章 終得漢中
第27章 袁術奔逃第26章 貂禪到來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59章 廬山面目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投胎機會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8章 重逢佳人第3章 初進洛陽第52章 一破曹軍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7章 得見才女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1章 汝南練兵第26章 貂禪到來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22章 張遼顯威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14章 奇襲董卓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48章 烏雲蓋日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4章 奇襲董卓第15章 欲取何人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53章 城裡城外第77章 漢祚難續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37章 出巡各地第35章 長安之叛第47章 詐敗取城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76章 人算天算第100章 斬殺黃祖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25章 求才大計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132章 左右逢源(下)第70章 一戰全功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4章 奇襲董卓第46章 堅守不出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2章 北海結義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81章 無功而返第36章 多多益善第157章 河上之謀第61章 順水推舟第25章 求才大計第71章 兵發兗州第78章 一場鬧劇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96章 南陽鏖兵第4章 論交荀攸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141章 戰火又起第89章 終得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