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風雲再變

其餘的趙軍根本就不用出動,光憑弓箭手殺敵就足夠了.

蘇延僕和樓班兩個率兵殺氣騰騰而來,卻落得個如此悲慘的下場.所部兵馬被攪得人仰馬翻,凌亂不堪不說,火牛衝過來的時候,兩人都是首當其衝.蘇延僕坐騎受驚,前蹄高豎,狂蹦亂跳的,直接將他xian翻在地,生生爲牛蹄、馬蹄踏死.樓班運氣稍好一點,在馬上堅持了一會,那馬帶着他四下亂竄,就在他被xian下馬來時,爲幾名兵士所救,終是躲過了一劫,不過也夠狼狽的了.

遙遙的看到遠處塵土揚起,趙軍立即退去,丟下亂成一鍋粥的兩隊烏丸騎兵不顧.等蹋頓率人趕到時,這五千趙軍已經去的遠了,忙着救死扶傷,蹋頓也無暇分身率部去趕.費了好大力氣才收拾了殘局,一計點兵馬,樓班那隊折損了八百餘人,輕重傷者無數,蘇延僕那隊就更糟了,死了千餘人,傷者無數,主將蘇延僕身死,連個全屍也沒留下.整整六千兵馬,稍微還有點人樣的不過千餘人而已.看到這兩隊兵馬的慘象,蹋頓怒火中燒,雙眼圓睜,滿布血絲,咬牙切齒,猶如一頭暴走的猛獸一般,令人見了不寒而慄.

趙軍未損一兵一卒就打殘了這六千烏丸兵,不可不謂爲一場大勝.在這樣的寬闊平坦的地帶,與敵方兵力相當,甚至是勝其一籌的情況下,卻遭受了這樣的慘敗。這大概是烏丸人打地最窩囊的一仗,也是敗的最慘的一仗.

怒火直讓蹋頓有股不顧一切領兵追去,將那五千趙兵碎屍萬段的強烈衝動,理智卻讓他不得不冷靜下來,接受這一次難堪的敗績.

憑着衣甲終於尋得了蘇延僕那支離破碎的屍身.看到這慘不忍睹地景象,蹋頓無語,心底再一次燃起熊熊大火。吩咐一聲讓人將蘇延僕屍身帶回,當先率隊回營去了.

是夜。蹋頓正在睡夢中,探馬飛報入帳,公孫瓚接濟的糧草於冀州境內被劫.一聽到此事,蹋頓立時跳了起來,急忙披掛起來,令樓班、烏延二人守寨,親自率軍前往救應.

比及天明時分。蹋頓等人趕到時,趙軍已然退去,此番運來地糧草卻被其燒燬殆盡.一問之下得知趙軍纔剛退去,蹋頓當即留下一隊人馬幫着收拾所剩無幾的糧草,自率大隊人馬朝趙軍遁去的方向急忙趕去.日間剛大敗了一陣,夜裡糧草又被劫了,再要讓這撥劫糧的趙軍全身退去,那他蹋頓還真不用活了.這次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不追到這撥趙軍誓不罷休.趙軍此時剛離去未久,此地離城又遠,蹋頓要是催軍猛趕的話,還真能追上.

順着馬蹄印一路追下來,趙軍卻一路往北折去了。無暇顧及許多,蹋頓只要趕上這撥趙軍,它不向城裡逃去,反而遁向北面,正合其意.往北又追出了數裡,前方出現了岔道.追了這麼久,已經能依稀看到趙軍的旗幟了,可兩條路上竟然都有趙軍的身影.很明顯,這撥趙軍到此之後兵分兩路了.蹋頓稍微猶豫了一下,立即分兵去追.自領人馬往左路趕去.又行了一段。只見前面道上遺下百數十匹趙軍戰馬.那些烏丸兵看到戰馬就如採mi地蜂兒聞到花香一樣。一擁衝了上去.人多馬少,自然不能人人盡得。難免會起爭執,等烏丸人搶奪完戰馬,前面的趙軍已經去的不見蹤影了.雖然不知道趙軍出於什麼目的遺下這些戰馬,但他們失了戰馬想必決跑不遠,蹋頓也不管衆烏丸兵亂哄哄的搶奪戰馬,稍停了一會,當先率人趕去.越趕越覺得不對,沿路不斷的有趙軍戰馬遺下,爲了這些戰馬,跟趙軍已經拉開很長的距離了,而且於路過來,路也越來越崎嶇難行.看來趙軍是有意選難行的道路行走,藉以甩開烏丸兵地追擊,遺棄戰馬既是有意,也是被逼無奈.

烏丸兵卻是怎麼也捨不得戰馬的,離了戰馬,如魚失水,戰力恐怕要大打折扣,即使追上趙軍只怕也無濟於事.望着前方越來越崎嶇的道路,蹋頓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趙軍拖身而去.另外一邊的情況也相差無幾.趙軍先是連連設計甩開與追兵的距離,後又專挑馬匹難行地道路逸去,捨不得戰馬的烏丸人只能望而興嘆了.

雖然無功而返,但於路卻得了一大堆戰馬,這也算是個安慰了.

這數千趙軍從蹋頓等眼皮底下遁去,但是總要回城的,料定這一點,蹋頓也懶得讓兵士們死命去追,只要多派探子在城外廣佈眼線,等這數千趙軍一回城,趁機於路劫殺,還怕他們飛上天去不成.

雖如此,回到大營的蹋頓卻不得不面對糧草被燒的這個事實,如今營中的存糧已然堅持不了幾天,就算把這次奪來的數百匹戰馬全數殺了補上,只怕連十天也堅持不到.這次運來的糧草已經是公孫瓚答應給他們的最後一批糧草了,如今的形勢,要還不退兵地話,只能厚着臉皮再去問公孫瓚要糧草了.可公孫瓚也不是好說話地主,雙方本就有約定,公孫瓚借道給烏丸,又供應一定的糧草,搶來地財貨、女人等東西歸烏丸,掠來的地盤歸公孫瓚,如今公孫瓚半點好處未得,要他再出一批糧草,只怕決不容易.

張燕的十萬黑山軍爲張郃麾下的萬五精兵死死守住雁門郡,扼住南進之路,不得寸進.幷州北面看樣子是不會有大礙了,但南面的情形卻不容樂觀.箕關上雖添了張郃的三千精兵,但相對關下的馬騰大軍來說,關上的兵力顯得有點薄弱了.張郃到後,西涼兵的攻勢並未稍減。兩日之內,西涼兵不遺餘力地叩關攻城,看來馬騰是鐵定了心要將箕關拿下了.

兩日後,副將派人來報張郃,兵馬已到箕關之北百餘里,正加急趕來.聞此消息,張郃先是欣喜。後是眉頭一皺,接着叫道:"大事不好!"周圍之人俱都莫名其妙。援兵趕來,又有什麼不好!

當日張郃以一路疑兵騙過敵方,率軍抄小路及時趕到箕關,隨後趕來的這萬餘兵馬也是按此進兵的,瞞的過敵方一次,豈能瞞的過第二次,極有可能爲敵方看破。如此一來,這萬餘兵馬危矣!張郃這兩日忙着守關,並未深想此事,如今聞此消息,心中突地一動,始覺此事大有可能爲敵方看破,才失聲叫了出來.

從副將派出人手到那人趕到箕關,已經過了大半日了。這麼久的功夫,發生什麼事沒可能,如今也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張郃當即令那人趕快迎回去,要是沒事發生的話,令副將趕緊改弦易轍。換從大道進兵,若已然生變,那也沒辦法了.

那人如飛去後,張郃忙傳令謹守關隘,整點了一隊人馬在關後候着,準備隨時出動去接應那萬七兵馬,又不斷加派探子出關往北路查探.

張郃想地不差,上一次他輕車簡從,趕得極快,賈詡大意之下被其疑兵所騙.可此番就不同了。萬七兵馬跟三千兵馬怎麼好相比。動靜就大了很多,所設的這路疑兵雖有千餘人。但又豈能瞞過賈詡這等有心人.

探馬將探到地情形回報,細問之下,賈詡便生了疑心,即囑咐一番令探子前往再探.探子再次報回來的結果與賈詡所疑極爲符合,馬騰、賈詡再無疑忌,計議一番,調兵遣將,專待趙軍到來.

將近萬五趙軍從小路趕來,並無多少防備,行到箕關北面三四十里時,以爲箕關近在眼前,敵方又爲疑兵所騙,越發大意起來.行到地勢險惡之處也未加註意,正行間,驀地一陣鼓響,左面山上豎起一面大旗,埋伏定的西涼兵紛紛現身,箭石有如雨下.突然受到攻擊的趙軍一下子亂了起來,紛紛躲避山上下來的箭石,一擁往右前方衝去.就在此時,前路、右路各閃出一撥西涼兵來,圍將上來.去路受阻,退又不能退,趙軍猛催兵馬往前衝去,急欲衝出敵方的伏擊圈.山上的西涼兵也適時地殺了下來,趙軍四面受敵,大敗虧輸.匆忙之間,只五六千人在爲首戰將指揮下死命衝出重圍得拖,其餘死傷無數,餘者皆爲馬騰兵馬所擒.

張郃遣回來的人於路上碰見了敗軍,敗績已成,也沒有多說的必要了.西涼兵卻不會就此放過逃出來的這撥趙軍,於路緊追不捨,直追到箕關附近,張郃得報引兵出關來接應,這才退去.

而就在張郃引兵出關接應敗兵之時,關下守候已久的張繡、馬休、馬鐵等人立即率兵猛攻箕關.賈詡早已料定關上聞知消息會引兵去救,故安排了張繡等人率兵趁機攻城,拿下箕關那就最好,就算拿不下箕關,也給趙軍點厲害嚐嚐.

賈詡籌劃周密,關上也是早有準備,先前預感不妙時,張郃便想到了到時西涼兵大有趁機叩關攻城的可能,令關上嚴加防備後,這才引兵去接應敗兵.

雙方都是有備而來,一方憑藉兵力的優勢,不恤兵力猛烈攻城,一方憑藉堅城嚴陣以待,謹守關隘,一攻一守,關上的趙軍守得嚴嚴實實地,讓西涼兵每進一步都得付出相當的代價,關下的西涼兵則不惜一切代價的往關上攻去,不破關誓不罷休,戰事膠着,你來我往,糾纏不休.

等張郃引兵回城,關下的西涼兵也得令收兵回營去了.

此番敗績,大部分原因乃是張郃疏忽造成的,非戰之罪,自然也不能歸罪於副將.一戰折損了近萬人馬,這在趙軍地戰史上也是少有的.張郃領兵以來,盡心盡力用事,沒想到一次疏忽就弄出這麼大的紕漏來.這也是他領兵以來第一次大敗,張郃到現在都有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折損了這麼多兵馬,不說士氣大跌。戰事不利,就是整個幷州的戰局也爲這一戰所牽動.教張郃又怎麼跟趙信交代!尤其又是因爲自己地疏忽一手造成的,張郃心中悔恨欲死,自責不已,甚至竟然閃出了以死謝罪的念頭,若非他還要管領全州兵馬,幷州戰事又是這般吃緊。這樣的念頭只怕會更熾呢!

悔恨歸悔恨,張郃卻是識大體的人。知道眼下的幷州離不開他,不得不振作起來,應付往後地事.經此一敗,關上滿打滿算不過萬餘兵馬,想要尋機破敵是不大可能地了,能守住箕關張郃已經心滿意足了.遂一邊上書向趙信請罪加帶告急,一邊整頓兵馬。謹守箕關.

領教過對方的厲害之後,張郃是越發小心謹慎起來.身在箕關,心卻關注着整個幷州.丟失了這一萬兵馬,西涼兵只需用兩三萬兵馬將箕關地守兵拖在此地,卻令其餘兵馬去取整個幷州的話,其後果真是難以想象,當日兵敗之後張郃就考慮到了這一點,這幾日爲此愁的整日坐立不安的.幷州全境本就只有五萬兵馬。丟了一萬,雁門郡守軍一萬五,箕關這裡亦有萬餘人馬,算起來,在其餘各地守軍加起來不超過兩萬,而且還是分散在各地的。萬一馬騰真的引兵北上的話,拿什麼與之抗衡!考慮了一日,出於無奈,張郃急令各地守軍集結上黨,以拒馬騰兵馬,連晉陽地守軍也被抽調了一大半.張郃這是孤注一擲了,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身處一方,心懸兩地,張郃是進退兩難.上黨跟箕關同樣重要,教他顧哪一個好。不管身在何地。總是爲另外一地擔心不已.箕關若失,馬騰兵馬南可以渡河與馬超所部夾擊洛陽。東可進兵河內,從而席捲中原;而上黨一旦有失,北可取晉陽,與張燕夾擊雁門郡,東可出壺關,襲略冀州,這兩地的重要性還真的是不相上下,難以取捨.

張郃所料不差,賈詡是什麼人,雖然先前議定了取箕關,如今雖大勝了一陣,關上的兵馬卻是隻多不少,又有張郃親自領軍在此,短時間內想要襲破又談何容易,此時當然是傾向於北進了.但北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箕關在側後不拔,後路大受威脅,不可不防.最好是留一軍於此,拖住關上守軍,防護後路.但張郃又是趙信手下一員大將,縱觀馬騰麾下無人能是其敵手,但這麼好的時機又決不能放棄,幾番商議,最後以張繡爲大將,侯選、李堪助之,領兵兩萬五屯駐此間,以拒張郃.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設一路疑兵於此,但以張郃這等人物,憑這手段又豈能瞞得了他多時,遲早會爲其看破,到時反而不妙,所以賈詡還是選擇實打實的留一標軍馬在此.不僅要防範張郃,還要防範洛陽方向地趙軍,由此可知張繡三人身上的擔子是多麼的重.據賈詡預料,洛陽守將太史慈一旦得知幷州危急,定會派兵渡河來助.隨馬騰渡河而來的兵馬不過八萬,幾場仗下來,也折損了數千人,如今不過七萬多一點而已.兩萬五千兵馬已經是最大的限度了,北上取上黨的兵馬當然越多越好,這四萬多兵馬賈詡還嫌少呢.只有迅速拿下上黨,進而襲取晉陽,到時只需遣一員偏將領一路兵馬與張燕地黑山軍夾擊雁門郡,必能破之,而馬騰則率大軍南下,再取箕關,這纔是上上之策.要想迅速拿下上黨,兵馬少了當然不行,但留在此地的兵馬也決不能少,留兩萬五兵馬在此是他幾經斟酌,權衡再三才做的決定.

等馬騰率軍去後,當然沒有必要再屯在關下了.當然,一開始幾日張繡三人還要率軍攻城爲大軍的北上儘量爭取時間.賈詡親自爲張繡三人在箕關西北選了一處易守難攻之地下寨,吩咐張繡三人只需謹守營寨防範關上趙軍即可,切不可輕易出戰.就在賈詡安排這一切的同時,四萬多西涼兵也在忙碌的收拾行裝,準備北進.此事當然不能爲關上發覺了,所以,在這同時,賈詡又分遣馬休、馬鐵等人輪流率兵攻城,吸引守軍的視線.

關上的張郃也在這兩日中廣佈探子,探查西涼兵有無北上的動向.趙信關於幷州戰事的指示也送來了.趙信並沒有要求張郃守住幷州全境甚至擊退西涼兵,對河東之失也不過是一語帶過而已,並沒有任何地責備之辭,甚至讓張郃在必要地時候可以放棄雁門和晉陽兩郡,只要守住壺關就成,當然,最好連箕關也守住.又於書中道及已經遣了陳宮和高覽引兵去助.在一般人看來,趙信好像對張郃有點寬容過分了.可張郃手中畢竟只有五萬兵馬,幷州又新得未久,讓他以五萬兵馬對馬騰的八萬西涼兵和張燕地十萬黑山軍,老實說,已經是太過勉爲其難了,在敵方南北夾擊之下,雙方兵力對比又比較懸殊的情形下,就算張郃再怎麼能幹,要他守住幷州全境當然有點不現實,更不用說擊退敵兵了.何況趙信還有他自己的戰略考慮.!~!

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15章 欲取何人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2章 北海結義第141章 戰火又起草船借箭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27章 袁術奔逃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8章 進兵汝南第75章 收服呂布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91章 賢士未名第84章 敵酋喪膽第77章 漢祚難續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8章 進兵汝南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91章 賢士未名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27章 救與不救(下)第43章 預先佈置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36章 多多益善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2章 聲威初振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112章 霸主隕命(下)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51章 救援徐州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107章 自作聰明(上)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3章 大戰虎牢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148章 烏雲蓋日第4章 論交荀攸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9章 合肥攻略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34章 蔡邕消息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35章 長安之叛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91章 賢士未名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64章 絕世美人第24章 幕後黑手第84章 敵酋喪膽第71章 兵發兗州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99章 道左相逢第63章 見義勇爲第106章 刀光劍影(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41章 驚險異常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57章 曹操吃癟
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15章 欲取何人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2章 北海結義第141章 戰火又起草船借箭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27章 袁術奔逃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8章 進兵汝南第75章 收服呂布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91章 賢士未名第84章 敵酋喪膽第77章 漢祚難續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8章 進兵汝南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136章 擰成一股(下)第91章 賢士未名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27章 救與不救(下)第43章 預先佈置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36章 多多益善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2章 聲威初振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25章 求才大計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112章 霸主隕命(下)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51章 救援徐州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107章 自作聰明(上)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3章 大戰虎牢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148章 烏雲蓋日第4章 論交荀攸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19章 合肥攻略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34章 蔡邕消息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35章 長安之叛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83章 起兵伐曹第91章 賢士未名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56章 風雲再變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64章 絕世美人第24章 幕後黑手第84章 敵酋喪膽第71章 兵發兗州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99章 道左相逢第63章 見義勇爲第106章 刀光劍影(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41章 驚險異常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57章 曹操吃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