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宋遼和好
在宋真宗時期,發生了一件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大事,就是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雙方息兵和好,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
宋朝與遼國的戰爭,其實是由宋朝引起的。宋太宗爲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兩次出兵北伐,結果均遭失敗,損失慘重。宋太宗不得已,由戰略進攻改爲戰略防禦,從此不再出兵北伐。
可是,遼國卻不肯罷休,頻頻出兵報復。遼軍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經常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和人口,也曾經幾次大規模興兵南下,進犯中原,卻被宋軍擊退。二十多年來,宋遼兩國交戰不斷,處於敵對狀態。
宋真宗即位不久,遼國蕭太后和皇帝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宋朝。遼軍兵強馬壯,士氣旺盛,一舉攻破遂城,接着圍攻定州。宋朝將領王繼忠率軍增援,卻被遼軍打敗,王繼忠也做了俘虜。遼軍將定州圍得鐵桶一般,奮力攻打。定州守軍憑堅據守,苦苦支撐,形勢十分危急。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動。宋真宗大驚,急忙召集羣臣商議。大臣王欽若等人認爲遼軍勢大,不可抵擋,主張遷都,避敵鋒芒。
王欽若說:“如果定州丟失,河北平原就無險可守了,遼軍騎兵定會長驅直入,開封難保,不如及早預防,遷到江南的金陵去。”
大臣陳堯叟卻認爲,遷都金陵也不保險,不如直接遷到成都去。王欽若是江南人,陳堯叟是蜀地人,他們都想回到自己的故鄉。
宰相寇準聞言大怒,厲聲喝道:“此乃亡國之言!如果遷都,人心崩潰,遼軍趁勢而入,天下還能保住嗎?如今我大宋君臣一心,國力強盛,遼軍遠道而來,戰線過長,打敗他們是不成問題的。陛下不僅不能遷都,反而應該御駕親征,以振奮國威軍心。”
大臣們多數同意寇準的意見,宋真宗也受到鼓舞,決定率軍親征。皇帝御駕親征的消息傳出後,果然軍心大振,宋軍將士拼死守城。
遼軍久攻定州不克,又轉攻朔州、瀛州,仍然不能取勝。蕭太后惱羞成怒,集中優勢兵力,攻破祁州,然後南下,包圍了澶州,澶州就是現在河南的濮陽。
澶州是宋朝重鎮,城池堅固,守軍較多,遼軍多次攻城,不能奏效,反而死傷慘重,大將蕭撻凜也中箭陣亡了。
宋真宗率軍抵達澶州,城中軍民聞之,一齊高呼萬歲,如同雷鳴一般,聲震數十里。蕭太后和遼軍聽了,皆覺得膽寒。
這個時候,陸續到達澶州的宋軍,已有數十萬,還有一些宋軍,正在包抄遼軍的後路。遼軍已經深入宋朝腹地,戰線拉長,補給困難。
蕭太后是明智之人,她知道一旦後路被截,糧草中斷,遼軍將陷入絕境,後果不堪設想。被俘的王繼忠看出蕭太后的困窘,建議她向宋朝求和。蕭太后思慮再三,覺得也只有這個辦法了,於是派人向宋真宗表達了罷兵息戰的願望。
宋真宗聽了,正合心意,十分高興,立即回覆蕭太后,說宋朝是文明之邦,不喜歡窮兵黷武,願意與遼國和好,永享太平。
寇準知道以後,趕緊找到宋真宗,說:“遼國已是強弩之末,處於困境,正好將他們全部消滅,然後乘勝北上,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真宗沉思了半天,說:“你的計策固然不錯,可遼軍有二十萬之衆,勝負難料。即便能夠消滅他們,那得付出多大代價啊?朕寧可不要幽雲十六州,也不忍心看到生靈塗炭,無數的將士丟了性命。”寇準聽皇帝這樣一說,只好長嘆一聲,同意講和了。
宋真宗命大臣曹利用爲和談代表,去與遼軍談判。曹利用問談判底線是什麼?宋真宗一心想求和,說:“只要不割地,什麼都好說,遼人提出要錢,也可以給他們”。
曹利用又問,最多能給多少錢?宋真宗說,最好別超過一百萬。寇準聽了,氣呼呼地把曹利用拽到一邊,說:“你要敢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你的腦袋”。
曹利用與遼國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議。主要內容有:一是宋遼以白河溝爲界,兩國互不侵犯;二是宋遼結爲兄弟之國,遼尊宋爲兄;三是宋朝每年賜給遼國三十萬錢;四是雙方在邊境開放貿易。
曹利用覺得條件不錯,特別是爭取當了兄,很有面子,於是興沖沖回來覆命。宋真宗正在吃飯,問曹利用給了多少錢?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頭,宋真宗以爲是三百萬,說:“有點多了”。曹利用忙說是三十萬。宋真宗大喜,連誇曹利用會辦事,重賞了他。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敵對狀態,此後雙方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保持和平百餘年,爲發展經濟創造了良好條件,使得宋朝進入了經濟文化繁榮時期。
有人卻認爲,正是因爲沒有戰爭,才導致宋遼兩國長期武備鬆弛,結果最終都被金國打敗了。特別是宋朝沒有采納寇準的意見,乘勝收復幽雲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才使得後來金兵大舉南下,造成了北宋滅亡。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可見,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在宋朝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劉太后,她最出名的事情,是所謂的“狸貓換太子”。然而,這是文學作品虛構的,歷史上子虛烏有。 那麼,劉太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