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
到底哪個是櫝、哪個是珠,這是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事。
均田派所謂的珠,或者說他們所說的階級,其實更類似於階級的原初概念,即歷史上聖西門對於階級的初步理解。
本身大順這邊就是三歪經唱主角,加上現在大順的經濟基礎距離不歪經的經濟基礎還差一些,故而他們嘴裡所言的“階級”,基本上還是歷史上聖西門主義說的“實業家、銀行家、工匠、天才、手工業者”之類的範疇,是個很籠統的東西。
均田派雖然其實現在仍舊不成熟,但就思想下,已經有了點深度。
雖然說,這種深度,是從劉鈺說的那種變種的“馬爾薩斯經濟學”、或者說逆練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引申出的,和劉鈺的本意相差有點遠,甚至有點偏到考茨基的工業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上去了。
但於此時、於現在這個西曆1793年的時間點,他們的想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均田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他們的意思便是說,的確,大順相對於世界別處,擁有很強的手工業基礎。
但是,這種手工業、或者說工業,尤其是劉鈺改革之前,並不是很健康。
這種手工業的強勢基礎,是以“地租、徵稅、剝削下的農業盈餘”爲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是畸形的。
典型的,如之前大順的京城、法蘭西的巴黎,就是這種類型。
京城的消費能力,靠的是徵稅、發餉、俸祿、貴族地主的地租等等。
這些工商業,是服務於三歪經理論中的“有效需求者”的——包括說法國的巴黎,工業起步也是以奢侈品製造業起來的。
但是因爲大順的體量足夠大、底子足夠厚,是以當劉鈺改革之後,對外擴張奪取市場後,依靠之前這種不健康的手工業底子,很快在對外擴張中先發地區轉型成功。
但對內地而言,許多縣城、州府,其手工業、商業的對象,是【農業剩餘佔有者】。
而這種經濟模式,上限是不足的,並且極大地限制了工業化的進程。
於是,均田派的意思,是說,工商業要發展,那就必須破而後立。
將對象,從【農業剩餘的佔有者】,轉爲【農業的生產者】。
而之前以此爲依託的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是痛苦的,但若不完成轉型,那麼上限就卡死了,最後大家都得完犢子。
又因爲,大順的情況特殊,亦即人均土地不足的特殊情況,使得就算均田,那麼【農業的生產者】本身,也沒有太強的消費能力。
那麼怎麼辦呢?
要麼,通過某種方式,讓農業的生產者,以某種方式,不得不購買工業品,甚至包括大型機械等如果小農沒需求那就想辦法讓他們有需求,從而打下工業基礎。
要麼,利用現在的現實,即大順在海外有廣袤的可耕種土地的現實,讓農業的生產者墾殖遷民,從而讓他們有自身吃喝之後的盈餘來購買工業品。
最終,將之前畸形的、不健康的手工業、或者說工商業城市,轉型爲健康的、不畸形的、以農業生產者而非農業剩餘佔有者爲目標的工商業城市。
這種思考,這種考量,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什麼黃石公扔了本天書就一下子頓悟了的。
而是因爲大順這邊的社會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思考和意識。
老馬說:【大工業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農村,納入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的生產】。
這句話在不同的國家,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況。
這是道,而各國不同的情況和具體應對,是術。
在英國,是以圈地運動爲體現的。
圈地運動,讓英國的農村生產,從使用價值,變爲了以交換價值爲目的的生產。
但在大順,由【大工業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農村,納入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的生產】這個道,所衍出的術,要是照抄英國那就純粹是刻舟求劍、東施效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解決大順的農村生產,以使用價值而不是以交換價值爲目的的情況?
其實,現在來說,很“簡單”。
要麼,屠掉兩億人口。吃不完,自然交換了。吃都不夠吃,怎麼可能以交換價值爲目的而進行生產?
或者說,效英國故事,把兩億人抓進“債務監獄”、“濟貧院”、“債務奴”等。但問題是你都有本事把兩億人抓進債務監獄、強迫爲債務奴了,有這等本事那還在地球幹啥,直接建成地上天國吧。
要麼,爆出來黑科技,畝產千斤糧。吃不完,自然就以交換價值爲目的生產了。
要麼,遷民。在畝產至少幾十年內無法提升的現實下——之前已經說過了,此時大順的畝產和法國1910年的畝產差毬不多,而要繼續提升若能修水利有這樣的超級組織力,那麼爲啥不移民;而若沒有這樣的超級組織力,那麼就得達到1913年德國哈伯的合成氨工廠在大順全面鋪開的工業化水平,這個顯然也不現實——由是,得出遷民東進墾殖,是此時來看最現實的、也是相對來說最容易實現的。
當然,這是相對來說的。雖然也很難,比之讓大順短時間內搓到人均一戰爆發時德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是簡單一些。
要是沒有殖民地、沒有扶桑南大洋的土地,想要發展大工業,按照【大工業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農村,納入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的生產】的思路,那就只能是以某種方式,讓農村強制性地提供大量的有交換價值的產品。
道理就這麼個道理。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各國各地情況不同,便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下。
好比說人家說的道理,是某個植物只能在25度以上的氣溫存活。北方扣了一堆大盆,結果你在南洋熱帶也扣一堆大棚,那就純粹腦子有問題了。
當然,這不是說實學或者說科學,就沒用,或者說就是櫝,不是珠。
而是說,哪怕後世玩遊戲,你學個技能,還得有個熟練度、還得砍木樁把熟練度刷上去。大順現在手搓個發電機是一點問題沒有、基礎理論上也知道空氣中有氮氣理論上可以無限合成肥料,但距離應用和工業化生產,還早呢。
那麼在這個期間,大順的幾億人、尤其是幾億農村的人口,是不是人?可不可以過上百十畝地一羣牛、老婆不紡織賣車苞米去買布的日子?
要是大順沒打贏一戰、或者劉鈺沒想辦法在阿拉巴契亞山畫線,那指定是不可能的。變不出來地,之前已經說了,按照《宅地法》的標準,大順需要520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全地球也未必有這麼多吧。
問題是大順打贏了一戰、劉鈺也在北美埋了毛皮販子和歐洲墾殖者的矛盾,並用人蔘貿易讓法國毛皮人蔘販子當了“龍虎將軍”在前線抗住了新教徒農民的西進。
大東進運動,即便刨除掉顯學一派的“工業主義”思維,即便只是大順傳統的農民耕作耕者有田的思路,也是得到了普遍認可的。
而工商業發展,或者說工業主義思維,本身就是大順實學派的底色。
包括說,現在於今來雨軒爭論的“通儒社”內激進年輕人的兩派,分歧也不在於工業、工商業的未來。
分歧只在於,要不要搞的這麼激進,搞均田這種極爲暴力的手段。
可不可以柔和一點,繼續加大子口鈔關,讓各州府爲中心,延續原本的手工業基礎,在大順形成一種星羅棋佈遍地開花的局面?
而兩邊的爭論,本質上,還是在爭是“破而後立”;還是“萌芽繼續”。
均田派認爲,內部城市的工商業,基礎是農業的剩餘佔有,以地租等方式強行扭曲出來的交換價值的糧食,所以上限極低,肯定不行。再怎麼萌,也沒啥前途。
否定均田派認爲,均田之後,農民會選擇先填飽肚子,那麼豈不是交換價值的糧食會更少?這不但不會造成工商業發展,反而會促會內陸的工商業,因爲內地的工商業現在就是靠着地租等農業剩餘佔有爲基礎發展起來的。
均田派內部的成分,其實挺複雜的。
甚至可以說,既有極端進步派、激進派;也有大順政治光譜裡的反動派、復古派。
而反均田派內部的成分,更復雜。
這和大順本身的情況有關。
既有傳統的、蘇子由批王安石的“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的這套“不可傷富”的思潮。
也有更傳統的,韓非子說的【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今夫與人相善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與人相善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墮也。侈而墮者貧,而力而儉者富。今上征斂於富人以佈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這一套“伱窮是因爲你懶,人家怎麼就富,你怎麼就窮,救濟貧民豈不是叫人都懶惰”的不分析當時情況、制度、人均耕地等等問題下的刻舟求劍思維。
還有就是儒家那一套“再封建”的各地、各省、州府自行發展,靠省級關稅和再封建思潮下的各省推舉賢人自治的反動思路——這個反動,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先祖父好容易搞出來了大一統、搞出來了國內統一市場的雛形,居然想要分開,這就算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的思路,也是反動透頂的。
以及就是從明末泰州學派、再到顏李這邊通儒思想,一脈相承的鄉建、鄉賢思路。
搞鄉約、搞君子治理、搞學校、以學校爲鄉村的政治中心來建設鄉村的那一套東西。當然,泰州學派後期有明顯的宗教化傾向,此時大順這邊支持鄉建學校鄉約這一套的並沒有宗教化傾向而已。
至於說對於科舉改革這件事本身,兩派並無分歧。因爲他們雖然叫“通儒社”,但實際上這純粹是個挑釁的名稱,取得就是“雜學不爲通儒”這種狗肉上宴席、野味做犧牲的反諷。
包括說,對於科舉制改革、以及整體上的“考試製度選拔人才”的方式,兩派都認可。
只不過,此時均田派的憤怒,源於均田派認爲,大順改革的最後機會失去了。
即以通過變法、改良等辦法,而完成均田、或者說農業盈餘強制儲蓄強制工業債券和移民債券等來完成遷民的可能性,沒了。
他們並不反對科舉改革,反對的是這個時間點搞這個。
就像是一個人餓極了,不給個饅頭,卻給一碗水一樣。不是說不喝水就行、或者說不用喝水,而是說時機不對。
這種憤怒和不滿,說到底,其實原因很簡單——這羣人把中西部地區的人,也當成人而已。
否則的話,其實沒什麼憤怒和不滿的。
既不需要救亡圖存。
也不需要追英超法。
而且,本身,長江口地區的自然條件在那擺着。
老馬說:【在大宗海陸貿易中心……工場手工業找到了國外市場的基地,因而可以說,生產自然而然地以交換價值爲目標】
伴隨着大順下南洋、伐日本、打一戰,這種純粹以“交換價值爲目標的生產”,自發就可以演化爲大工業。
可以說,大順之前的手工業,確確實實是靠地租等農業剩餘發展起來的。這是基礎、底子。
而這個底子,本身就可以認爲是一種以交換價值爲目標的生產,雖然有點畸形,不過生產力本身作爲文明成果是發展起來了。隨後的對外擴張,通過擊敗了西歐的商業資本,擴大了市場,繼續發展下去,鬆蘇地區做世界的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肯定是沒問題的。
問題在於,“小康”和“大同”,這種文化浸潤之下,對於那種【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追求,這裡的“大同”,就算說不包括其餘人,那麼中西部地區的兩億多百姓,總是要包含在內的吧?
這種傳統思維和文化,肯定是潛移默化多有影響的。
歷史上,哪怕到了八國聯軍都進京城了,很多留學生的思維,還是琢磨着“大同”的。
以至於有人寫文章狂罵。
所謂【新學學生,善講大同,學我國人之無民族思想至於極點。遠者不論矣,試讀最新之議論類,皆主有世界大同、並無東亞、西歐之區別】
【此種臭談、此種賤奴、欲得而撲殺之】
當然這種純粹就是小資產階級的那種以“抽象的永恆正義”爲基礎的世界公民的想法。
但也足見那些先輩的傳統思維,會像鬼魂一樣縈繞在後人頭頂,並且在變革期迷迷糊糊地如老馬所言學了點外語腦子裡就先想着用本國語言翻譯一下,這種翻譯是潛意識的很難阻擋的。
而大順這邊此時這些均田的激進派,他們大多數還是“空想社”,甚至是“主觀社”,迷迷糊糊,腦子裡模糊地有點意識,但“主觀”上的意識距離科學的分析還差的遠,甚至很多“主觀”上社的,實質上的路線則可能是極爲反動的。
這都很正常。
於此時,他們就是覺得,既然說天下內的那些非長江口、非沿海、非扶桑早期移民的那些人也算人、也是百姓,那麼總要有個具體的路線,讓那些人的日子也好過起來。
主觀上這樣想。
具體怎麼做,他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簡單綱領,亦即所謂的此時大順之顯學。
只不過,他們終究太年輕。
講道理,他們懂道理。
講科學,他們也懂科學。
但,他們不懂皇帝。
既是爭論到了“買櫝懷珠”、何爲櫝、何爲珠的問題,主持這一次學社討論會的前輩,終於發話了。
說是前輩,劉鈺沒跑路之前,他也就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跟着劉鈺在山東黃河河道上幹了幾年。
那時候也頗受劉鈺喜愛,只是後來並不曾繼續仕途,反倒是在這裡組建了通儒學社。一些“託名之僞書”也多由此出。
這麼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小夥子,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單從年齡上看謂之前輩名至實歸。
面對兩派關於均田還是不均田的爭吵,這位主持的前輩並不定奪。
但當談到買櫝還珠、均田派對科舉改革這件事不理解的時候,這位前輩還是發話了。
“昔日,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天下,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方有天下。”
“若是隻靠你們做成大事,你們欲做關隴集團?還是想當淮西勳貴?誰人制之?”
“科舉選天下之才,方能制衡。”
“實學派只是朝廷可用之工具,而不是說朝廷只是實學派實現理想的工具。”
“二者不同,自然你眼中爲珠,別人眼中爲櫝。”
“你剛纔也說了,階級,又談宋時新舊黨,與今日新舊黨之別。”
“若階級相同,那麼如宋之新黨舊黨,不過是理念之爭,黨爭而已。”
“若階級之不同,那麼如今日新舊之學……如你所言,是披着新學舊學的皮,實則骨肉爲不同之階級。”
“如此一來,真要是用你們變革天下,你們彼此相識、俱爲同鄉同窗同學,那麼誰來制衡你們呢?”
“是以,你們以爲,是披着新學舊學的皮,實則骨肉爲不同之階級,是好事。”
“可只怕官家看來,這不是好事,不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學推廣天下,而改革科舉仍以考試選拔,以天下之英雄,制漸不受控之新興集團。”
“否則的話,真要是做成了,上上下下,皆是你們。你們又有理念,又有想法。若皇帝從之,則爲臣;若皇帝不從你們的想法,你們豈不是要做出些大事,必要把事做成?”
“而新學推廣天下,而改革科舉仍以考試選拔,這就大不同。”
“其一,撕開新舊學問的皮,混雜爲一,考試選才,恩出於上。”
“其二,若宰輔出諸川陝,背後必無海運殖民集團之關聯。不像如今,若要用新學之才,身後必有各家新興集團之身影。”
“其三,昔日朝廷以勳貴、科舉互衡。而今勳貴財閥軍官團與實學多近,平衡已破。是以必要以實學替舊經,將實學變爲舊科舉派,以制衡勳貴財閥。”
說完這三點最簡單粗淺的東西,這前輩忍不住搖頭失笑道:“昔日興國公最常說的三個詞:刻舟求劍、東施效顰、守株待兔。”
“我今日說一句話,你們的想法,定是守株待兔。”
“當年范蠡言: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自古以來,都是臣被藏於君、被烹於君。”
“所以,你們多半守株待兔,以爲必是臣被藏於君、被烹於君,而不可能反過來。”
“然而,你們仔細想想,昔日之變、以及今日之事,到底誰是良弓走狗?”
“有沒有那麼一種可能,如今天子,纔是新興階級的良弓、走狗?”
“遂有昔日擁立之事,所爲者,一來守護尚且脆弱的他們、二來頂着舊勢力之反撲、三來整合力量壓住激進政策可能會導致的小農起義。”
“此一時、彼一時。”
“彼時彼刻,新興階層尚無對抗舊勢力之力量,故而必要李姓之皇帝,如此才能保持變革之後的諸多政策。”
“彼時彼刻,新興階層尚無顯學之大義,不知如何面對吃掉國內市場的小農反抗,如此必要皇帝先穩住內部之局面,以免剷平王現世。”
“彼時彼刻,舊勢力尚有反撲之力,而新興階層尚未完成對南洋、印度、扶桑、東非之消化。”
“此時此刻,又與彼時彼刻不同。古時,三十年或如一日,彈指一揮;而今,三十年之劇變,不下過去數百年。”
“期間力量之此消彼長、羽翼漸豐,素封之勢已成,不可輕動。”
“若不守株待兔,便知天子,恐亦有良弓走狗之憂。”
“如今改革科舉,正是脫去身上束縛、拔掉頭頂懸劍之自救。”
“若能改成,便將實學與新興階層相剝離。興國公言,他當日不過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中人之姿,而先入實學經濟而已。”
“若能改成,天下英雄皆以新科選拔,恩出於上,又將新興階層和實學剝離,以實學科舉官僚制衡新興階層,此爲其一。”
“其二,既改科舉,之前生員秀才等,無以爲生,進學又無望,豈不投筆從戎?天子若建新軍,以讀聖賢忠君書本的秀才等爲軍官,又將如何?”
“昔日舊學科舉強,遂以新學爲軍官;今日新學強,遂以舊學爲軍官。彼此制衡,渡此十年科舉改制之過渡期。”
“十年之後,新舊學之爭已無影蹤,新學與新興階級綁定事也已破解,實業資本之血腥亦多顯現,天子或重有大義。”
“屆時,用詛咒異端邪說的傳統辦法,詛咒新興階級之要求,並且向人民羣衆大肆宣揚,說什麼在這個資產者的運動中,人民羣衆非但一無所得,反而會失去一切——這個,只需要倒是稍微放開某省之鈔關子口,而故意不管,效鄭伯克段於鄢事,三年便足以見效,當地百姓必恨的壓根癢癢,心生恐懼,只能求皇帝壓制新興階層。”
“屆時大談古人之性善、仁義、道德、君子、愛,把未來之大同,建在仁愛的囈語、君之仁德之上。”
“天子爲日,一君萬民,限制財產,復古革命。以此爲號,蠱惑被衝擊之百姓生民,則或可千秋萬代。”
“今日遷民,新興階層之利也,其勢更不可制。”
“日後遷民,天子陛下之德也,民皆感恩,府兵百萬,必依天子而懼兼併;恐資本而求限制。”
“是你說,你們以爲這是買櫝還珠?實則不然。只怕,天子看來,興國公留下的局面,實學與新興階層綁定之事,哪裡是寶珠,分明是鴆毒。”
“今日迎他棺槨,不過是借勢嚇人。天下皆以爲要均田,不想從均田變爲改科舉,便如原本要拆屋子如今只是要開個窗,反對者看着興國公棺槨如何敢說話?只恐反對之下,天子一怒,竟要行興國公均田之議,那還不如老老實實接受科舉改革。之前大張旗鼓,這戲可是做足了,一兩年間,多以爲必要均田,心中惴惴者不知凡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