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後記

新宋·十字 後記

《新宋》這部小說,寫到今天,已經快一年了。這部小說帶給我很多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爲我因這部書,認識了某一個人。除此之外,它帶給我的一切,都與讀者的支持有關,這些也很重要。

十一個月之前,我動筆寫《新宋》的時候,我對宋史的瞭解,可以說非常的膚淺,到了現在,雖然不敢說有極深的瞭解,但是我想我已經站到了那個世界的門外。我想極盡自己的能力,來向我的讀者展示一個更真實的幻想世界,到今天,雖然遠遠不能稱爲完美,但是對於我自己而言,我是可以滿意的。

因爲,我一直在進步。

只須知道自己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便是有種種的不足,我也能很坦然的面對。成熟是一個過程。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新宋》能夠帶給讀者一些東西——除了閱讀的快感之外,還能有更多的一些東西——這是阿越小小的野心。我的讀者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並不滿足於跟着作者的思維跑動的,他們會有自己的思考,這是很可高興的事情。有獨立的思考,必然就會有不同的意見,然後就會有爭辯——這也是極其正常不過的事情。難能可貴的是,不管怎麼樣,書評區的討論,始終能有一個良好的氣氛。

在業已結束的第一卷中,時間跨度大約是五年,從熙寧二年的冬天,到熙寧七年。這五年的時間裡,石越並沒有如初稿那樣,登上相位,反而是去了杭州做地方官,這個改變是必須的。因爲五年的時間登上相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五年的時間裡,石越創立的白水潭學院,不僅僅畢業了數以百計的學生,最重要的是,白水潭學院已經成爲一個典範,各個書院爭相效仿的對象——這個意義,也許比白水潭學院畢業了多少學生,更加重要。

在這五年的時間裡,桑充國創辦的報紙,已經成爲大宋中心地區與精英階層非常熟悉的事物,這種習慣的養成,遠比《汴京新聞》的地位更重要。

……

五年的時間,能發生的太多,但是不能發生的,也一樣多。

在寫作的時候,我常常不自覺的想,我寫的東西,在宋代有可能實現嗎?有時候我覺得可能,有時候我覺得不可能。

我也會常常去思考,王安石變法時代的宋代,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我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在MSN討論宋代的役法,我向他略略介紹了聶崇歧先生在《宋役法述》中指出,宋代役法最困擾百姓的,無過於衙前與弓手,他很認真的對我說,弓手應當廢,百姓能寬得一分是一分。當時我又是好笑又是感動——因爲我自己常常也會代入那個時代。我也會由衷的去考慮那個時代本身面臨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就不會去考慮一部分讀者希望看到現代社會在古代復現的心理了。

我常常會在歷史與幻想之間徘徊選擇。

我相信能有自知之明,我現在對於宋代的知識儲備,並不足以寫一部宋代的歷史小說;而且《新宋》的本質,依然是一部歷史幻想小說。這個故事,離不開幻想。而幻想,需要不斷地看到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主人公的得意——我一直小心的控制住這種幻想,不要過份的遊離於歷史之外。以至於我有時候也會鬱悶,我爲什麼不讓趙頊擁有現代人的知識,而要選一個石越去白手成名?我爲什麼不能放任的科技的爆炸,偏偏要小心謹慎的把一切技術,控制在手工業時代?

有時候我甚至會自嘲:我這是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但是我始終堅持這個風格,不僅僅讓石越戴着鐐銬跳舞,而且也讓自己戴着鐐銬寫作。這不僅僅是因爲有讀者的喜歡與支持,也是因爲我相信這樣的幻想,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小說需要的是傳奇,歷史和幻想本身是矛盾的。我常常說,戲劇性多一分,真實性就少一分。但是另一方面,真實也可能就是戲劇。我根據歷史的脈絡,編織着情節的發展,卻無法也不可能準確的計算前面的改動對後面的影響。因爲什麼時候是歷史,什麼時候是幻想,只能依賴於我的感覺。

幸好,我的歷史哲學告訴我,歷史是偶然的。所謂的必然,不過是“偶然”發生之後,人們對它的一種承認。換句話說,任何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都只存在“偶然”;發生了之後,便只存在“必然”。這個觀點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歷史哲學不過是我們認識歷史的工具與方法論,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歷史。我告訴讀者的,只能是我站在的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風景。

雖然我同樣也有一種衝動,想告訴別人,你們看到的都是錯的,只有我看到的纔是對的。但是理智告訴我,真相不止一個。

所以當我在編織幻想的時候,我可以放心的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爲,它雖然不可能是全部的可能,但必然也會是可能之一。作爲作者要做的,不過是盡其所能,讓讀者也覺得那是可能的。

在寫完上面的話之後,我回去頭,又重新將第一卷讀了一遍。

這時候我才覺得讀者真的非常的寬容。

當我回過頭去讀第一卷的時候,發現有很多語句,根本是不通的!而我的描寫,十分之八九,倒正顯出了我語言的匱乏——可居然還有人說我的“文筆好”!

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則是我常常用大段的旁白來強行推動情節的發展。從客觀上來說,這自然是爲了保證文章的節奏不至於太慢,但是也無可置疑的證明了我寫作技巧的不成熟。

我想這些毛病,在以後的章節中,我會盡量的改進。

人總是在發現缺點後才能進步,我也只如此的開脫自己了。

在這篇後記的最後,我想對小說中幾個人物,說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對人物與人性,既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說恪於經驗與固執,“只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客觀上,小說也不可能爲了人物的性格而安排情節。所以我雖然在寫作之時,也有野心塑造一兩個人物,但是我也不願意也不太可能過於在意這些,當然,只是“不願意過於”,沒有作者不在意自己的人物刻畫的——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自欺欺人。我來寫這段話,實際上就是說明我心裡還是在意的。

主人公石越,在我設想中,並不是所謂的“英雄”或者是有個性的人物,也並非是仿照作者爲藍本刻畫的——雖然不可避免,會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實際上,根本是兩回事。

我所想刻畫的石越,是一個聰明過人、有着反省精神、略顯猶豫的性格、內心有堅毅的信仰、自認爲有獻身精神、帶着道德的虛僞而甚少自覺、爲人沉穩,偶爾也有鼓動家的素質的年青人。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不是刻畫得足夠成功,我現在還不知道。爲什麼刻畫這樣一個人物爲主人公,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無非是我見識所限而已。總之,石越並不是一個對現代人具有感染力的人物,但卻絕對是一個能在古代有良好生存能力的人物。過多的闡述是沒有必要的,石越之不同於嶽不羣,最重要的一點,是石越基本上不會認爲爲了一個高尚的目的去犧牲別人,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他可能會默認這種犧牲,但是他心裡一定會有強烈的愧疚之情。另外,我賦予石越的性格上,讓他至少在理智上,能夠容忍不同的人與不同的意見,並承認那本是事物的常態。他所帶來的所謂“文化啓蒙”,也並非是唯我獨尊的,而是以較低的姿態,爭取融入社會文化主流的那一種。因此,白水潭的歷史任務,是“百川匯海”,而非“取而代之”。

在小說中,被我“人爲的拔高”而與石越齊名的桑充國,是做爲第一配角的構想出現的。這個人的性格與習氣,基本上就是我所瞭解的“書生”(一個狹義的定義,讀文言文要查字典的,一律不算在此內;《論語》沒有讀過兩遍以上的,一律不算在此內……)。對於他性格突兀的批評,我曾經做過很多回應,這裡就不再多說了。因爲對於“書生”的性格、脾氣,在不同的情況,會如何處理事情,我想我比大多數人要了解。我想如果在這個人物上我有失敗,那麼我最大的失敗,不過是對於桑充國的鋪墊太少。

而桑充國爲什麼會和石越齊名,是不是有資格。僅舉一例,郭逵憑什麼能和狄青齊名?至於白水潭學生爲什麼服氣桑充國,我想小說中或者交待還是不夠。以後若有可能,我或者會補上一兩筆。只不過我想說的是,範滂未必學問出衆,天下未必不以其爲楷模。中國的傳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學問本是末節。何況桑充國其先有石越的支持,其後有程顥等人的支持。

至於對呂惠卿這個人物的表揚,在我看來,更是一種反諷。呂惠卿的形象,不過是我從歷代奸相權相的言行中,取其“菁華”而成。典型的抄襲人物,不過這樣的人物,也更符合大家的經典認知吧?重複了千百遍的人物,自然更容易得到認可,那也是人之常情。也許小說人物刻畫的精義,就是寫出符合大衆認知的人物吧。

在小說中,呂惠卿是不會那麼快跨臺了。以阿越讀宋史所得,認爲呂惠卿急於在上任後標新立異,以求在政治決策上走出王安石的陰影,在具體人事上急不可耐地打擊王安石;其原因,以阿越看來,無非有兩個,第一個是他與王安石之子王元澤長期結下的怨恨,第二個是在鄭俠案中,罷黜馮京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打擊了王安國。從而導致了他與王安石事實上的決裂。因此呂惠卿一方面急於走出王安石的陰影,希望用政策上的成功來取得趙頊的信任,開始推行手實法等一系呂氏政策;另一方面,則無所不其極的離間王安石與趙頊的關係,迫害王安石——從而一方面進一步激化了與舊黨的矛盾,一方面引起了趙頊的極度反感,終於自取滅亡。而小說中,與王元澤的矛盾因爲石越的出現,得到了部分的緩解與轉移,而鄭俠案並沒有第二波導致馮京罷相的事件出現,呂惠卿與王安石的破裂,將不會那麼急促,接下來一系列的事件,勢必改寫。

所以,呂惠卿將繼續留在書中到一個適當的時候。

作者在小說以外的話,本不宜講太多。便在此收筆,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新宋》的創作。

阿越

於耶元2005年3月31日

第6節 下第2章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3節 上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二章第五節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二)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5節 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七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四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10章 下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十七節第八章第1節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二十八節第3節 下第十一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5章 下第一章第07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4節 上第11節第八章第8節 離間計(中)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四節第十八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一)第六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9節 上第6節 上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十四章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六章第5章 下第16節 十字(二)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15 汴京杭州4第三節第十三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七章第五章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節 上第一章第6節 下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9節 下15 汴京杭州1第十節第四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1章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三)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6節 十字(二)第1節 下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0節 呂氏復出(中)
第6節 下第2章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3節 上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二章第五節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二)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5節 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七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四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10章 下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十七節第八章第1節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二十八節第3節 下第十一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5章 下第一章第07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4節 上第11節第八章第8節 離間計(中)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四節第十八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一)第六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9節 上第6節 上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十四章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六章第5章 下第16節 十字(二)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15 汴京杭州4第三節第十三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七章第五章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節 上第一章第6節 下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9節 下15 汴京杭州1第十節第四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1章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三)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6節 十字(二)第1節 下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0節 呂氏復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