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建寧九年

建寧九年(202年)春,魏國樑郡,睢都,魏王曹操王駕自南緩緩回城。當年,擋不住百官與治下子民的“如潮熱情”,曹操終究還是稱王了,在天下諸國非帝即王的局面下,他僅爲魏公,太沒牌面了。哪怕稱王,爲懷念那基本已經逝去的大漢,曹操依舊以建寧紀年。

在王駕之上,曹操接受這睢都百姓的熱烈歡迎。曹操,在魏國,深得民心。此次,他方於南郊睢水之畔,帶頭開啓了今歲魏國的第一耕。

魏王宮,是在當初的霸府基礎上擴充的,完全不能以宏偉壯麗來形容,與長安、鄴都相比,太過簡陋。哪怕比起蜀漢的成都、楚漢的襄陽,都有所不如。不過也正因如此,曹操以其躬儉省約,深受魏國上下稱道。

“將世子、尚書令與諸侍中與孤喚來!”一回宮,曹操便對左右吩咐道。

“青州情況如何了?”待曹昂與荀彧、程昱、劉曄等臣坐定,曹操直接問道。

這幾年來,天下總體上是比較平靜的,北方三國都在舔舐着傷口,恢復着勢力,相互之間防禦大於進攻,沒有大的戰事發生。

但是夏、趙、魏三方之間,摩擦卻是從未少過。從兩河之地,到太行一線,再到幽州,幾乎沿着當年北方大戰交鋒處焦灼着。唯一的區別,大概要屬趙魏之間也開始起衝突了。

曹操這邊,依舊奉前漢,這對代漢的袁趙來講,是啪啪啪地打臉。雖然暗地裡合作抗夏是共識,但關係確難像當初那般“親密”了。

在去歲秋末,青徐那邊,起了衝突。先是邊境巡衛鬥了起來,然後牽扯到邊軍,鬥着鬥着,就掀起了一場局部戰役。趙國的安東將軍郭援,自臨淄領軍南下,攻魏泰山,未果,折兵千餘。

冬至罷兵,今歲初,再次動兵。鎮守琅琊多年的魏威虜將軍臧霸統軍北上,配合泰山太守臧洪,力拒之。

“回王上,臧府君與臧將軍上報,趙軍已然退去!”程昱稟道:“有二臧在東,王上可寬心!”

“子源與宣高之能,孤自是信任的!”曹操撫着稠密的鬍鬚,輕笑道。

臧洪,算是一代豪傑了,早年幾番奔走,在袁紹的麾下待了幾年,助其穩定青州。只不過其心不袁,後受袁紹猜忌,在趙魏不睦之後,經曹操派張超施以離間之計,無奈叛趙歸魏。

甫一入魏,便受曹操重視,付之以巨大的信任,將重郡泰山交與他。

小眼睛一眯,曹操帶着點嘲諷:“袁本初,當上皇帝之後,倒是貪慕虛榮了許多!與其在青州與孤糾纏,爲何不想法應對劉夏的侵襲?”

“袁紹篡漢,王上尊漢,若不是胡夏在西、北威脅,只怕袁趙已與我大戰不休了!”底下一個看起來十分神氣的文士,淡淡道。

郭奉孝!

曹操看了郭嘉一眼,這個替代故去的戲志才,足以共謀天下的鬼才。

面上掛着笑容。若說曹操全心全意地尊漢,那倒不見得,否則,他大可扶一漢室宗親爲帝。而如今的魏國的情況卻是,原本的漢室封國,已然盡數化爲魏治郡縣,那些郡國,一一被除名。

“鄴城,如今是什麼情況?”曹操看着程昱。

“熱鬧!”程昱有些幸災樂禍,樂呵答道:“袁紹年邁,身體有恙。其下諸子奪儲,河北、中原世家相互攻訐,爭鬥不休。如今的趙國,雖然依舊強大,卻已失去了當年的進取心。”

“袁紹確是老了,強敵環伺而放任諸子內鬥不止。在嗣君的事情上,袁紹若處理不好,他的趙國,休想長久!”

“王上此言甚是!袁紹稱帝之後,趙國便再無當年之齊心,再加袁紹老而昏聵。內耗,是袁趙最大的弱點!”荀彧滿臉的肯定。

“胡夏呢?”曹操眼中的笑意一斂,凝聲問道。

經過這幾年的修整,胡夏依舊是諸夏第一強國,時時威脅着諸國的脖頸,哪怕其不發聲,也令諸國嚴密防範,不敢鬆懈。

“胡夏的儲位之爭,倒不如袁趙那般激烈,但以臣看來,不過是劉淵壓制的結果。其雖立富昌公主劉芷之子爲太子,妄圖籠絡漢臣人心,但其餘諸子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如今的胡夏,胡漢矛盾,諸王矛盾,都是後患,如今劉淵尚且能壓制住,但日後可就說不準了!”荀彧眼神明亮,向着曹操:“胡夏,早晚必有大亂!”

聞荀彧之言,曹操有些恍惚。同樣的話,三年多前,在雒陽,病故之前,戲志才也這般對他講過。

“劉淵倒是生了一些好兒子!”過了一會兒,曹操感嘆道:“僅那劉珩,子脩印象不淺吧!”

聞曹操問,曹昂亦回憶起當年在曹魏多方良臣勇將精兵圍剿下,劉珩率殘兵,依舊轉戰千里,南去荊州之故事。

“英勇果敢,不畏生死,卻是人傑!”曹昂給出他的評價。

“劉淵將其四子放在幽北,聽聞其也是個人物,這些年,給袁紹帶來了不少麻煩啊!”曹操感嘆:“孤之子,恐怕只有曹彰能與之相比!”

“劉淵諸子,都是人傑,可其心不齊,終有蕭牆之禍!”曹操淡淡一笑:“孤之諸子,絕不若於彼,然孤之衆子,兄友弟恭,齊心爲國。就此點,劉淵不如孤!”

如今魏國,曹昂世子之位早定,只要曹昂無過,地位幾乎沒有動搖的可能性。且其人品才能,都得到上下認可,在宮中,亦受諸弟敬重。

當今天下,若論國家安定,魏國當屬第一。其餘諸國,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

“今日孤召諸位,是爲一件大事!”曹操食指輕擡:“袁趙欺人太甚,屢屢侵我大河郡縣。孤欲整軍,出兵北伐!”

此言一落,諸臣大驚。

“王上不可啊!”程昱當即勸道。

......

散議,曹操出兵伐趙的事情定下,諸臣苦諫,不可動搖其心。

“奉孝!奉孝且住!”程昱喚住郭嘉,喘着氣:“伐趙,絕不可取。西有胡夏虎伺在側,南有楚、吳,貿然與進攻強趙,必給他國以可乘之機。吾不信爾等看不出來,文若不勸,奉孝你爲何也不勸!”

“夏侯將軍等人已然去調動兵馬,各曹也都在準備軍械糧草,刻不容緩,你我尋文若,再全勸王上!”

“仲德莫急!”郭嘉嘴角掛着笑意,待程昱情緒稍稍平緩下來,方出言:“你我都看得出來,此時大舉伐趙,不足取,以王上之深謀,會看不出來?”

“奉孝的意思是?”程昱神色緩了下來。

“方纔所議,王上着重問詢西、北面事,對南面楚、吳卻隻字不提。”郭嘉若有所指。

“此次倒是吾太過心切了!”都是聰明人,程昱很快意識到了什麼,對郭嘉一禮,眼神瞟向南方。

魏王伐趙,其意在南不在北!

這兩年,南方反倒不怎麼安寧。

偏居益州的蜀漢,若自劉焉時代算起,亦有十多年了。劉焉,給如今的蜀漢皇帝劉範,是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的,只是從劉範登基後的這六七年間,益州就難能太平。

劉範本身不過中人之資,相比於其父之老辣,他的能力手腕差距不是一點點。想要如劉焉那般壓服益州世家,打擊豪強,南拒蠻夷,北制張魯,他還不行。其時,繼位不過數月,便生動亂。

先是權臣趙韙的叛亂,波及數郡,持續了近半歲的時間。好在劉範將劉焉的臨終告誡都聽進去了,重用吳懿、龐羲、張任、甘寧等人,在諸臣輔助下,將之撲平。而經此亂,使劉範聲望大跌。

其後,趙韙叛亂的風波過去不過兩年,益州百姓方從前次戰亂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劉範的皇弟武陽王劉誕又叛了。這一次,劉誕實則只是檯面上的人物,真正與劉範扳手腕的是一幫益州本土世家。

在劉焉時代,益州世家是被一直劉焉壓制着的,及劉範繼位,延續着劉焉的政策,對不法世家豪強進行打壓。但在局勢的把握與各方勢力的平衡上,劉範遠不如其父那般老到。

益州的世家們懾於劉焉,但對劉範,可不會怕,再勾連上對帝位有野心的劉誕,一場遍全國的叛亂再起。這一次,有益州本土世家的支持,叛軍後勁十足,劉範難以短時間平定。

所幸蜀漢不是全國皆叛,除了中立勢力之外,還是有不少益州世族堅定站在劉範這邊。大義在手,人心思定,再加東州集團牢牢地守衛劉範,最終的勝利者還是劉範。

劉誕之亂,前後耗時近兩年,蜀漢在此次內亂中的損失遠甚於趙韙之亂。益州南部幾郡離心,南蠻入侵,北邊的張魯亦不敢寂寞,侵佔了益州不少地盤。這也是當年,北方大戰之時,劉淵能放心東顧全力對付趙、魏、楚的原因。

對整個益州來說,兩次大亂,傷了筋骨。但對劉範而言,他的帝位確是完全坐穩了,有點破後而立的意思。亂世出英雄,從大亂之中,涌現出了不少人才。似張任、甘寧,是完全崛起於益州軍中,與大將軍吳懿分管兵權。其他如張鬆、秦宓等人,俱出仕於成都。又有黃權、李嚴等臣受召,爲劉範重用。

在北方三國休戰的這幾年,劉範騰出手來,整軍向南,收復益南諸郡,消除割據不臣。其後以張任爲主將,歷時一歲多,擊退南蠻,掠得南蠻人口過萬,使南部暫寧。

休整一歲,再圖北進,命甘寧領軍出梓潼,一戰而襲得葭萌關,斬首兩千餘,殺張魯愛將楊昂。爾後甘寧統益州將兵,順勢北出,將張魯的勢力完全趕回漢中,蜀漢內外之禍亂,方得暫消。不過連年累月的征戰之後,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蜀中,如今的益州,士民疲憊,亟待休養恢復。

而在南方,真正的主角,還得屬楚、吳兩方,劉、孫各自據有長江中、下游,從孫堅時代起,便相愛相殺。

孫堅、孫策父子之統御江東,進攻性十足,然過剛易折,這是通理,兩父子頗不得江東世族之心,哪怕孫策也開始施以懷柔政策,開始進行一些簡單的妥協。

孫氏父子似乎都逃不脫宿命,在去歲夏,吳王孫策外出狩獵,擺脫侍衛,親射熊,遇刺而亡。

孫策一死,吳國國勢再挫,動盪不已。這一次,孫策還沒有來得及定下繼承人,便故去。嗣君問題,令吳國朝堂風起雲涌。

一干世家臣子,極力地擁護孫策之子孫紹繼位,聰明人都看得出這幹世家打的什麼算盤,幼主繼位,方便於他們掌控吳國。而在孫氏內部,也分爲幾派,有持立孫紹者,有議立孫權者,還有人提議由孫策之叔昭義將軍孫靜繼位。

在軍隊中,亦不統一,孫策之亡令吳國亂象橫生。這一世,沒有隨孫策草創江東的功勳,周瑜在軍隊中的威望遠遠不足。

但最終,還是周瑜牽頭韓當、黃蓋等孫氏老臣,並江表虎將,全力支持孫權,再由王太后吳氏拍板,張昭、桓階等良臣鼎立支持,確立孫權。吳國嗣君之爭,告一段落。

孫權初繼位,朝局不穩,人心不定。不過孫仲謀何人,哪怕年方二十,卻有雄主之資,極有氣度。知曉自己繼位,上下多有不服者。政事上,盡付大權於張昭、桓階,軍隊中則以周瑜爲大都督,統率吳國全軍。自己則深居王府,讀書習武,韜光養晦。短時間內,吳國安寧。

而在吳國深陷繼位之爭時,上游的楚國按捺不住了,在蔡瑁等人的慫恿下,發水陸大軍五萬,順流東進,進攻吳國,兵臨柴桑。彼時,新主未立,吳軍軍心不定,柴桑以西之吳土,盡數淪陷。

也就在柴桑守將周泰、董襲、蔣欽等人,率吳國水陸軍士,拼死力戰下,方抵擋住蔡瑁所率楚軍精銳。蔡瑁非庸才,統軍能力比起江夏的黃祖高了何止一籌,再加吳軍本處劣勢,柴桑激戰,吳軍保住了城寨,軍士卻死傷慘重,直接戰歿者,便有三千多人。

建康事定後,周瑜受孫權王令,率援軍西歸,接管柴桑大軍。新主既定,統帥又至,吳國軍士便有了主心骨。面對人多勢衆的楚軍,周瑜爆發了,親率吳國水師,逆流而擊楚軍水軍。

論統率,論智謀,蔡瑁哪兒是周瑜的對手。在臨陣指揮,抓戰機方面,周瑜更是甩了蔡瑁幾條街。吳國柴桑水師,是周瑜調教多年的,幾能如臂驅使,激起士卒戰心,血戰三場,蔡瑁不敵敗走,周瑜趁勢發起反攻。

長江一線的戰爭,主角是水師,楚軍水師既敗,陸上也動搖了,倉皇而退。周泰、董襲、陳武,率軍窮追猛趕,殺戮甚多。

柴桑一戰,吳軍以少勝多,聲勢大勝,消息傳回,頓時給吳國上下注射了一劑強心劑,漸安。

其後周瑜順勢西進,發起反攻,意欲再奪江夏。楚軍這邊,在後邊的追逐戰中損兵折將,士卒陣亡、受俘、失蹤逾一萬。消息傳至襄陽,皇帝劉表龍顏大怒,不由分說,詔令一下,將蔡瑁調回。

然面對吳軍侵攻,派何人統軍應對,成爲了當時擺在劉表面前的問題。他有意用劉備,招致蔡蒯等世家一致反對,無奈而用張允。結果註定了的,楚軍再敗,鄂縣、邾縣失守。

這個時候,楚漢朝廷大驚,若讓周瑜繼續西進,入得江漢腹地,威脅就太大了。顧不得其他了,果斷委任劉備爲徵東將軍,東去統軍,抵禦周瑜。

劉備南入荊州十年,至此,軍權在握。

劉備屯軍於夏水入江處,先築一寨,而後立城,取名夏口,北靠安陸,南依沙羨,據此以敵周瑜。在徐庶的輔佐下,對吳軍進行嚴防死守,周瑜力戰不下,退兵。

其後,周瑜屯兵於鄂縣,一直到今歲,在江夏一線,楚吳雙方,集重兵,相持不下。當然,周瑜攻,劉備守的態勢沒改變。蔡瑁、張允兩敗,實在是大傷楚軍元氣,欲求反擊而無力。

而曹操,在這個時候,將他的目光南移了。

如今,夏、趙不可驟圖,唯一南向有動兵的機會。楚吳兩虎相爭,吳國新主繼位,楚國劉表昏聵,儲位不定,都是可圖的對象。

相比於吳,曹操更鐘意於楚,先取楚之南陽!

第98章 找到匈奴人了第232章 關中兵禍第229章 投降第208章 閔純的佈局第271章 段煨與賈詡第292章 應對第99章 拓跋詰汾中伏第19章 趁夜突襲第32章 弒父第213章 紛亂的華夏第25章 大事將起第38章 張世平的禮物第126章 素利、彌加、厥機第389章 重擔加於身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81章 人心思變的鮮卑第352章 須卜赤弇入幷州第416章 三年期滿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273章 一個不留第77章 輕取二郡第294章 徐榮第163章 從萬年公主到劉夫人第186章 增兵第174章 破城第406章 難眠之夜第339章 賈逵第386章 羽林第297章 建章宮中有章臺第360章 撤?不撤!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31章 羌渠敗亡第131章 幽州叛亂終結第34章第152章 暫駐永安第190章 小戰一場第394章 蹋頓授首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49章 絕不被動挨打第209章 沾縣第98章 找到匈奴人了第9章 瘋狂亡命第78章 軻比能降了第128章 撐犁孤塗第23章 羌渠的來意第55章 變化第395 烏桓自此消亡第61章 邁向失敗的張懿軍第33章 稽婁淵單于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241章 閻柔東寇常山第56章 對大漢露出獠牙第132章 建國第266章 轉折第442章 宮變第378章 鄴都之亂第131章 幽州叛亂終結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363章 魏軍該敗了第418章 想染指軍隊?第373章 劉淵被“綠張濟”第356章 平亂第18章 受降城在望第126章 素利、彌加、厥機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274章 漢帝第63章 來自董卓軍的突襲第87章 叛軍第158章 曹操大敗第429章 南國弭兵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336章 朕,是這種人嗎第45章 句柟之死第327章 曹孫相爭,孫堅敗北第7章 雲中血戰第195章 世家可用第67章 劉淵第92章 歸於平靜第345章 伐夏第37章 劍指屠各第329章 南遷阻礙第272章 關中大地終在腳下第178章 劉夫人第87章 叛軍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194章 劉淵設宴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446章 劉珩死,太子廢第416章 三年期滿第11章 名望大增第41章 真正的進攻即將開始第302章 弔唁第127章 龍城祭天第291章 涼州有事第163章 從萬年公主到劉夫人第60章 接觸戰第237章 館驛對話第158章 曹操大敗
第98章 找到匈奴人了第232章 關中兵禍第229章 投降第208章 閔純的佈局第271章 段煨與賈詡第292章 應對第99章 拓跋詰汾中伏第19章 趁夜突襲第32章 弒父第213章 紛亂的華夏第25章 大事將起第38章 張世平的禮物第126章 素利、彌加、厥機第389章 重擔加於身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81章 人心思變的鮮卑第352章 須卜赤弇入幷州第416章 三年期滿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273章 一個不留第77章 輕取二郡第294章 徐榮第163章 從萬年公主到劉夫人第186章 增兵第174章 破城第406章 難眠之夜第339章 賈逵第386章 羽林第297章 建章宮中有章臺第360章 撤?不撤!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31章 羌渠敗亡第131章 幽州叛亂終結第34章第152章 暫駐永安第190章 小戰一場第394章 蹋頓授首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49章 絕不被動挨打第209章 沾縣第98章 找到匈奴人了第9章 瘋狂亡命第78章 軻比能降了第128章 撐犁孤塗第23章 羌渠的來意第55章 變化第395 烏桓自此消亡第61章 邁向失敗的張懿軍第33章 稽婁淵單于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241章 閻柔東寇常山第56章 對大漢露出獠牙第132章 建國第266章 轉折第442章 宮變第378章 鄴都之亂第131章 幽州叛亂終結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363章 魏軍該敗了第418章 想染指軍隊?第373章 劉淵被“綠張濟”第356章 平亂第18章 受降城在望第126章 素利、彌加、厥機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274章 漢帝第63章 來自董卓軍的突襲第87章 叛軍第158章 曹操大敗第429章 南國弭兵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336章 朕,是這種人嗎第45章 句柟之死第327章 曹孫相爭,孫堅敗北第7章 雲中血戰第195章 世家可用第67章 劉淵第92章 歸於平靜第345章 伐夏第37章 劍指屠各第329章 南遷阻礙第272章 關中大地終在腳下第178章 劉夫人第87章 叛軍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194章 劉淵設宴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446章 劉珩死,太子廢第416章 三年期滿第11章 名望大增第41章 真正的進攻即將開始第302章 弔唁第127章 龍城祭天第291章 涼州有事第163章 從萬年公主到劉夫人第60章 接觸戰第237章 館驛對話第158章 曹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