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想染指軍隊?

“殿下何出此言!”聽劉瑞之言,底下三人都是一驚,種邵急言發問。

劉瑞眉宇間透着股頹喪之意,嘆一口氣:“陳、週二王,在後死死盯着孤,恨不能取而代之!父皇那邊,對孤亦是越來越冷淡!”

種邵與楊修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憂色,劉瑞的狀態有些令人擔憂啊。這不過小小受挫,便如此沮喪,廢立之言,隨口便出。

二人也明白,近一年來,上有劉淵盯着,下有陳、周包括鄭王瞄着,劉瑞很辛苦,壓力很大。這就是底蘊不足,經歷不多的表現了,劉瑞有資質,確是聰穎,但這心裡承受能力從這兩年看下來,卻是硬傷。

但見劉瑞的神情,種邵還得出言安慰:“殿下,太子尊位豈是能輕言廢立的,只要殿下不犯錯,又何懼三王動作!以臣之見,陛下只是在考驗殿下罷了,磨鍊殿下心性。一個合格的儲君,心志當堅不可摧,殿下萬不可再出此言,若傳至陛下耳中,殿下如何對得起陛下與皇后的期望?”

種邵年紀不小了,說此言有些倚老賣老的意味,但對亟待心裡安慰的劉瑞而言,極其有用。深吸了一口氣,對種邵一禮:“孤知曉了!”

“殿下,科舉制試行,不管陛下態度如何,但對殿下,卻一定要把握住機會?”楊修兩眼炯炯有神,望向劉瑞開口道。

劉瑞聞言,眼中流露出些許疑色,看着楊修。

“待到秋日,大夏各州郡縣俊傑齊聚於長安,殿下當趁機簡拔人才以爲己用。這些人,能受各州郡縣官員舉薦,若非才能卓著,便是身份不一般。若能從中選取些有用之人,對殿下只有好處!”楊修嘴邊掛着自信的笑容。

聞言,劉瑞眼珠子一轉,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之前一直將此事當作取悅劉淵的途徑,卻未想到籍此爲自己謀益,是陷入一個誤區了。能夠想象,今歲秋之科舉,聚在長安的定然都是大夏的精英人士,那必是一座巨大的人才寶庫。

“德祖爲何不早早提及!”劉瑞不由喜笑顏開。

劉瑞終於恢復過來,心中的苦悶退去不少。

“楊奉!”在種邵與楊修心裡鬆了口氣的時候,劉瑞突然冷着聲音叫道楊奉。

楊奉之前一直耐心聽着君臣三人的對話,這種機會可不常見,能被喚至此處,是邁入了太子系最小的那個圈子中了。

心中懷着期待,但聞劉瑞的冷聲,又不由心中惴惴。別看劉瑞方纔表現地那般“軟弱”,但在他這樣的臣子心中,還是威嚴十足的。

“殿下!”楊奉起身,撅着臀部,十分恭敬。

“父皇已然下了詔,命刑部徹查貴族士族豪強侵佔屯田之事,御史臺、黑衣衛底下的可都盯着此事。此次父皇是動了殺心了!”劉瑞冷眼凝視楊定:“你應該明白孤的意思!”

心中一涼,額頭冷汗迭出,楊奉直接跪倒:“臣知罪!請殿下放心,臣會處理好的!”

很明顯,楊奉便是那大膽侵佔夏屯田的一份子。

此人至投誠於劉淵,年歲也不少了,只是能力擺在那兒,論統軍、論勇武,在夏國也就能排在中游。太子衛率的職位,也是他好不容易求來的。

“但願如此!”劉瑞一擺手:“你先退下吧!”

“微臣告退!”楊奉擦了擦汗,恭敬地告退。

“殿下,此人才能低微,爲人奸猾,不足大用,何必留之?”楊修是一向看不起楊奉這個出身白波的粗鄙之將,很是不屑對劉瑞道。

“德祖此言差矣!”劉瑞還未出言,種邵便出聲反駁:“楊奉雖有不足,但臣服大夏多年,在軍中也是宿將,此前尚有鎮守函谷之功!”

“其時,大夏於關中所向披靡,東面亦無威脅。據函谷險關而守,算不得功!”楊修與種邵槓上了。

“好了,德祖!”劉瑞出聲勸阻道:“孤這兩年,在朝中卻是小有根基了,唯獨于軍中卻幾無影響。”

“三位皇兄,陳王不必說了,幾乎就是崛起于軍中,在大夏軍隊中威望不低。周王,其有蘭氏等氏族支持,諸軍中活躍着多少胡族將校,二位也清楚吧。再說鄭王,在軍中也有拓跋兄弟爲爪牙。唯獨孤,守着東宮衛率千餘人,李、王三兩名將校。”劉瑞有些出神。

楊修訝異地看着劉瑞,未曾想到劉瑞已經看到軍隊了,這是他心中也欲給他提的。

“楊奉卻無雄才,孤看重的是其背後的一些人。揚武將軍李樂,同出白波,深受父皇信任。還有定西將軍徐晃,這是一位真正的良將,這些年在涼州,徵滅羌人無數。”

楊修默然,心中暗思,劉瑞說得這兩位,可不是那麼好拉攏的。至少僅憑一楊奉的關係,是不會將這兩個掌兵的將軍拉到陣營中。

但見劉瑞面上帶着的期待,不忍打擊。想了想,拱手道:“大夏的軍隊,不外中外軍。中軍鎮守關中三輔,爵臣重將甚多,且多受陛下親自過問,殿下實不好插手。”

聽楊修這麼一說,劉瑞表情又是一凝,這真沒什麼事是容易做的。

“孤確有意于軍隊!”劉瑞單手支在案上,偏頭看向二臣:“當從何處着手?”

“邊軍?”楊修正欲出言,便聞劉瑞的自問自答。

“沒錯!”楊修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這幾年,北方休戰,大夏休養生息,國力恢復不少。關中四境,東與趙魏相持,不可驟圖。南面益州,蜀道途險,若無良機,南下艱難。唯有這涼州,正是用兵之時,以大夏之強盛,卻放任韓遂此人割據這麼多年!”

“以陛下之雄才,絕不會允許西面有這麼顆隱患存在。當年三國伐夏,其就於涼州生事!”種邵這個時候也撫須道。

“孤擇日便上表,推動西進平涼!”劉瑞滿臉的堅定。

爾後面上又露疑慮:“這平涼事,想要用武於西面,需將才統軍。然孤手中實無人可用,難道要派李、王二人?抑或楊奉?”說着劉瑞自己都搖了搖頭。

“殿下,臣有二人可供參考!”種邵淡定撫須看向劉瑞。

“請申甫公直言!”劉瑞有點期待。

“裨將皇甫郴、皇甫酈兄弟!”

劉瑞眼神一亮:“是皇甫義真公的族人?”

哪怕皇甫嵩病故多年,劉瑞對這個在前漢末期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名將,也有有所耳聞的。

點了點頭,種邵緩緩道來:“此二人皆出身將門世家,尤其是皇甫酈,歷經沙場,早年曾跟隨皇甫義真東征西討。只是臣服大夏的這些年來,無上升途徑,到如今也不過空掛着裨將之職。殿下若能得此二人相助,必可於;涼州用武經營。”

“抽個時間,勞煩申甫公帶二將來太子宮,讓孤見見!”劉瑞的表情告訴種邵,他動心了。

“諾!”

三人熱情高漲地議着如何插手大夏的軍隊,卻不知,這是如何犯忌的事?

......

從多年前起,大夏帝宮中的照明工具早已由蠟燭替代油燈。劉淵尤愛剪燭,或許是覺得此舉極有意境,很有逼格。

眼前是三根粗厚的燃燒着的紅燭,火苗不斷地竄動,手裡拿着一把精緻的小剪子,燭心稍長,劉淵便動手剪之,處理地極爲熟練。

表情上卻滿是思索之意,待燭火變得更加明亮,劉淵出聲問道:“曹操要伐趙?”

語氣中透着點懷疑。

身旁站着幾人,中書令王柔,侍中李儒、賈詡,尚書右丞王澤,兵部尚書衛王劉仇,還有主管兵部軍情司的丘林厥。

聞劉淵發問,丘林厥立刻稟道:“回陛下,已經確定了,魏王曹操於睢陽聚精兵四萬,兗、徐二州亦有兵馬北調的跡象,洛陽的曹仁亦加強了河南之防禦!”

劉淵眼中疑色更甚,沉吟片刻,問道:“袁趙那邊什麼反應?”

“聞南面動靜,趙帝盛怒,命建威將軍顏良統軍一萬,進駐黎陽,以監視魏軍!”

“有問題!”劉淵給出一句評語。

“趙魏這兩年雖然有所齟齬,但遠不至如此大動干戈的地步。就兩歲相交之際,雙方於青徐的摩擦,明顯都是有所剋制的。以魏王曹操的精明,怎麼會貿然大舉北伐?實在令人費解!”李儒一邊思考着,一邊發言。

“沒錯!有我大夏在關右,他曹魏豈敢與袁趙激戰,如此豈非給我大夏趁虛而入的機會?”劉仇也是不怎麼相信曹操會伐趙。

“基本可以預料,曹操此舉乃表面動靜,其必有他圖!”劉淵頷首,放下手中的剪子,突然腦洞大開:“你們說,曹孟德會不會明伐趙,而暗與趙國圖謀我大夏?”

“應當不會吧!”王柔語氣中也有點不確定之意。劉淵之眼,又給臣子們拓展了一條思路。

劉淵看向賈詡,想看看這個從進殿伊始就未發一言,表情平靜得過分的老狐狸這兒,有什麼想法。

賈詡很是自然地出言:“曹操若西攻我大夏,莫若南攻楚吳!”

“吳楚那邊什麼情況了?周瑜還在進攻荊州嗎?”劉淵猛地轉頭看向丘林厥。

“吳國大都督周瑜率軍,已三攻夏口。劉備拒不出戰,嚴防死守,雙方仍在對峙中。江夏,牽制了楚吳雙方大量兵力!”

“這就對了!”劉淵一拊掌:“以曹操的精明,只怕真欲聲北擊南,圖謀楚吳。無論楚之南陽,抑或吳之江北轄地,皆可圖之!”

“曹操就不怕作繭自縛,若當真惹得袁趙動兵南下,其如何應對?”王澤提出疑問。

“聽聞袁紹病了!”李儒此時幽幽嘆道:“若如文和之言,曹操其意在南,只怕兗、徐與雒陽的動靜,是爲御守做準備了。”

“一切都只是我們揣測!”劉淵想了想,對丘林厥吩咐道:“命各國間探嚴密監視魏國的動靜,朕倒想看看,曹孟德其意究竟爲何!”

“謹遵君命!”丘林厥拱手。

“傳詔徐榮,讓他動一動,給雒陽的曹仁施加點壓力!”輕搖幾下頭,劉淵嘆道:“朕倒希望曹孟德北攻袁趙是真的!”

劉淵是一直有東出之心的,去歲耐不住寂寞,試探着命河洛駐軍東襲雒陽,結果撞了個頭破血流,敗歸。曹仁那廝鎮守雒陽快十年了,配合着樑習,相得益彰,實在不好對付。

“朕今日召幾位,是想議一議,平定涼州之事!”吩咐諸臣落座,劉淵高聲道:“放任韓遂在涼州太久了,這些年受內外壓力,一直未有騰出手。然其存在於涼州一日,終是我大夏背後的隱患。日後,我大夏與趙魏諸國交鋒,朕容不得臥榻之側,有人拿着刀子,對着朕!”

韓遂對胡夏,雖然爲疥癬之疾,但還是能給劉夏造成威脅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遂這麼大一隻螞蟻,劉淵早有除之的想法,而諸臣也很快達成共識。

諸臣互視了幾眼,由王柔出言支持:“我大夏休養生息這些年,國力回覆不少,無法大舉東出,但平滅韓遂,還沒問題的!”

“涼州貧瘠,金城以西道路狹長,糧草轉運只怕不便,不足以支持太多兵馬!”王澤發問:“不知陛下準備動用多少兵馬!”

“從藍田大營出七千人,並涼州駐軍,一萬五千大軍西進,雍、涼能否支撐?”

王澤默默盤算一陣,擡首看向劉淵:“若陛下無意於遠征西域,足矣!且武威以西諸郡,亦難以支撐太多兵馬作戰!”

他是看出來了,劉淵有趁勢將西域諸國,一併拿下的意思,這是提前打好一劑預防針。

打到敦煌都難,暫時就不要想着西域了。

劉淵明白王澤的潛臺詞,皺着眉考慮片刻,方道:“那就以敦煌爲界,至於西域,視情況而定!”

君臣幾人這邊商量,是完全沒有將韓遂可能的抵抗放在心上。夏軍西進,必是摧枯拉朽,不是守着那幾郡窮鄉僻壤的韓遂所能抵擋的。這一點,劉淵與諸臣很自信。

“陛下欲派何人統軍!”劉仇問到了重點。

劉淵稍作沉默,倒不是無人可用,而是能用的人太多了......

“啓稟陛下,太子殿下求見!”

第410章 劉紓的婚事?第34章第284章 袁紹定幽州第425章 故人酒坊第260章 短暫的交鋒第326章 壽春城破第382章 諸國時代第257章 動兵南下第352章 須卜赤弇入幷州第184章 振作起來的袁紹第265章 搶佔渡口第228章 安邑內外第153章 登高望遠第181章 梗陽之戰第386章 羽林第259章 連下三城第357章 鎮壓第317章 封賞與善後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129章 分封之議第58章 攻破離石第247章 井陘血戰第408章 諸王會第157章 大漢戰局第193章 戰罷,諸侯散去第175章 劉仇與麴義的“邂逅”第90章 刺客!第29章 掌控王庭第240章 劇情不夠,“日”常來湊第329章 南遷阻礙第305章 鄭竹第215章 後宮與子嗣第311章 局勢大變第304章 郗慮第89章 五馬分屍第136章 使者閻柔第317章 封賞與善後第376章 寡人之疾,不若偷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154章 袁紹入主太原第296章 忍者劉協第134章 全面漢化第345章 伐夏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143章 御駕走北邙第409章 劉淵又欲搞事第138章 崇政殿夜宴第29章 掌控王庭第203章 還是界橋第415章 建寧九年第68章 家宴第424章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281章 順者昌第41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95 烏桓自此消亡第25章 大事將起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32章 弒父第222章 河東第9章 瘋狂亡命第253章 上元第256章節 北方風雲動第54章 匈奴的變革第93章 中平元年來了第35章 繼位大典第265章 搶佔渡口第291章 涼州有事第415章 建寧九年第330章 遷都第227章 河東將校第147章 董卓終進京第348章 聞訊而動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318章 狼奔豕突......第2章 王帳對話第62章 大破漢軍第295章 河雒第5章 積蓄實力第219章 蔡府第266章 轉折第76章 倉皇敗歸第226章 李郭起兵第43章 大勝屠各第60章 接觸戰第328章 劉焉亡第376章 寡人之疾,不若偷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11章 名望大增第220章 昭姬第365章 楊修有話說第414章 太子只是太子第109章 再等等第403章 壽宴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64章 曹操走雒陽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347章 劉備北上
第410章 劉紓的婚事?第34章第284章 袁紹定幽州第425章 故人酒坊第260章 短暫的交鋒第326章 壽春城破第382章 諸國時代第257章 動兵南下第352章 須卜赤弇入幷州第184章 振作起來的袁紹第265章 搶佔渡口第228章 安邑內外第153章 登高望遠第181章 梗陽之戰第386章 羽林第259章 連下三城第357章 鎮壓第317章 封賞與善後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129章 分封之議第58章 攻破離石第247章 井陘血戰第408章 諸王會第157章 大漢戰局第193章 戰罷,諸侯散去第175章 劉仇與麴義的“邂逅”第90章 刺客!第29章 掌控王庭第240章 劇情不夠,“日”常來湊第329章 南遷阻礙第305章 鄭竹第215章 後宮與子嗣第311章 局勢大變第304章 郗慮第89章 五馬分屍第136章 使者閻柔第317章 封賞與善後第376章 寡人之疾,不若偷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154章 袁紹入主太原第296章 忍者劉協第134章 全面漢化第345章 伐夏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143章 御駕走北邙第409章 劉淵又欲搞事第138章 崇政殿夜宴第29章 掌控王庭第203章 還是界橋第415章 建寧九年第68章 家宴第424章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281章 順者昌第41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95 烏桓自此消亡第25章 大事將起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32章 弒父第222章 河東第9章 瘋狂亡命第253章 上元第256章節 北方風雲動第54章 匈奴的變革第93章 中平元年來了第35章 繼位大典第265章 搶佔渡口第291章 涼州有事第415章 建寧九年第330章 遷都第227章 河東將校第147章 董卓終進京第348章 聞訊而動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318章 狼奔豕突......第2章 王帳對話第62章 大破漢軍第295章 河雒第5章 積蓄實力第219章 蔡府第266章 轉折第76章 倉皇敗歸第226章 李郭起兵第43章 大勝屠各第60章 接觸戰第328章 劉焉亡第376章 寡人之疾,不若偷第159章 厚葬王德第11章 名望大增第220章 昭姬第365章 楊修有話說第414章 太子只是太子第109章 再等等第403章 壽宴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64章 曹操走雒陽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347章 劉備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