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爭來襲

韓信率領新軍十萬,精兵五萬開赴到了涇河南岸,先鋒人馬已經強行渡河,擊退了封鎖河岸的塞軍,長驅直入,直逼向櫟陽城下。

周苛則帶領數萬精兵隔岸監視涇陽的守軍,一旦發現守軍前去救援,便立即渡河攻城,並阻截出城的援軍,這樣一來,兩座塞地的重城都被漢軍圍住。

司馬欣站在城樓眼見大勢去矣,而派往董翳的使者沒有絲毫迴音,已推測董翳果真投效了漢室,當下心灰意冷,答應了漢方使者的要求,投城歸順漢室。

城門開啓,司馬欣手持素綾,帶着文謀武將出城投降。

韓信親自到城門外,接受司馬欣的投誠,十五萬大軍盔甲錚亮,不論新軍還是老軍面色肅穆,戈槍劍戟,寒光爍爍,塞王麾下的謀士武將等官員看到北伐軍這等威勢,不禁按捏一把汗,暗忖投降選對了,否則大軍攻城,全部要殉葬了。

“罪人塞王司馬欣,率領塞地文臣武將自今日起投效漢室,請將軍接納!”司馬欣雙手拖着塞王使用的璽和兵符,獻給了身前的韓信。

韓信接過了璽和兵符,遞交給身旁的將領,微笑道:“司馬將軍,咱們又見面了。”

當韓信在楚方陣營的時候,曾在三秦之地練兵,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都曾給韓信送去大批秦國降軍,經過韓信的訓練,進攻漢明關,差一點破掉雄關,長驅直入禍亂漢川,幸好當時有淳于婉兒坐鎮,這才擊退了韓信。

司馬欣一身戎裝,意興闌珊,頹嘆道:“是你贏了。”

韓信淡然道:“這是大勢所趨,當年本將軍擁有數十萬甲士,仍攻不破西川的一道雄關,爲何,不是因爲人數不衆,也不是因爲兵甲不利,而是信仰和士氣,漢川將士上下一心,保家衛國,寧死不退,如今出征乃是爲了統一的大業,民心所向,別說你只有數萬人,就是數十萬精銳,也難抵擋漢軍北伐雄師!歸順了漢室,將來當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不會委屈你塞王的!”

司馬欣苦笑道:“事已至此,我還有其它選擇嗎?”

韓信轉身道:“林摯,你持虎符調動城內五萬塞軍,到城西集合,安營紮寨,聽候本將軍調度。”

“遵命!”林摯抱拳施禮道。

韓信又笑道:“王吸將軍,派斥候去通知涇陽對岸的周苛將軍,接收涇陽塞軍的整編,維持好當地的秩序,不得擾民。”

“末將遵命!”

韓信對司馬欣微笑道:“走,進城吧,明日派人去請翟王董翳過來,到時共飲一番,好爲兩位兄臺餞行回漢中城封侯拜相,日後仕途一路青雲。”

司馬欣頹然道:“韓將軍勿要取笑在下了,敗軍的諸侯,哪還有什麼仕途而言,只要能保住這條性命,安度餘生,也足矣了。”

“漢王選賢任能,注重人才,不會虧待了塞王的,大可放心!”韓信安慰了兩句,切入正題道:“走,咱們進城吧,正式接管櫟陽,自今日起關中就是漢室的領土了。”

櫟陽城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戰國初期,魏國乘秦國內亂之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後,立志收復河西之地,於前383年在櫟邑修築了櫟陽城,將國都遷到櫟陽,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展了對魏國的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他的事業。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貧弱的秦國一躍成爲諸國中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爲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往事已矣,成爲歷史的軌跡,留給後人吹噓不已。

韓信帶着精兵進入櫟陽古城,立即控制了塞王宮,以及國庫、兵器庫、糧草、軍營、司法衙門等,派主簿開始一一盤點國庫,列好賬單,送往漢中城三公六部,等候漢王旨意。

處理了降軍收編、安撫百姓等大小軍政之事後,立刻派斥候趕往高奴,讓酈食其準備最後收口,迫使翟王董翳乖乖投降。

當翌日酈食其接到軍情密報之後,馬上進宮求見翟王,向董翳施加壓力,董翳聞得司馬欣已經徹底歸順,沒有任何抵抗,心中暗恨:原來使者說的果然不假,這廝早就有通敵歸降之心,如今漢軍數十萬人馬,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他這翟地幾座城池,數萬的人馬根本無法抵抗,無奈之下唯有同意歸順漢室。

如此一來,短短月餘之內,關中之地盡數落於漢室掌控中,三秦王一死二降,控制了函谷關、武關等入關中的要塞,使大漢國佔據了地利優勢,韓信也因此一戰成名,隱隱成爲了漢室獨當一面的第一將才。

……

當關中之地發生劇變的時刻,中原諸侯王也終於變色了,已感覺到形勢的危及,如果漢軍繼續出關,要對付的就是各路諸侯了,此刻不少諸侯王掌控權力日久,都不願再淪爲臣奴,因此立即停止相互的討伐,開始派使者彼此來往,紛紛結成戰略聯盟,企圖阻抗漢軍統一中原的步伐。

一時間謀士、策士、名家士子、縱橫夫子穿梭中原諸侯各國,各大勢力的弟子全部下山,相互遊說諸侯國的君王和大臣選擇盟友,當年戰國中期,南與北合爲縱,西與東連爲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此刻天下形勢竟與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的格局十分相近。

最後中原形成了兩大同盟,一是北盟軍,以衛國爲盟主,包裹了趙國趙歇、魏國魏豹、代國陳餘、殷國彭越;一是南盟軍,有河南王申陽、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韓王昌等,形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兩大諸侯同盟,使天下大局三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混亂局面。

因燕國遠在遼東偏遠之地,前不久又嫁公主入漢中,因此沒有參與到諸侯聯盟中來,而是單獨處在燕地,與大漢形成了遠交近攻的政治格局,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函谷關外,黃河北岸的三川郡,駐紮了北聯盟的五國聯軍,其中衛國十五萬、趙國五萬、魏國五萬、代國三萬、殷國三萬,共三十萬人馬,號稱五十萬大軍,安營紮寨,準備抗擊漢軍出關北伐。

衛國盟主衛曉峰親自到來督戰,隨軍前來的有安陽候衛禪、武強候衛少宇,將領衛綮、曹暉、申屠莨、扈超、仇百仞,大小將領三四十位。

魏國帶兵前來的有大將軍武滿、皇欣,將領柏直、馮敬、周叔等二十幾位將領謀士。

由於陳餘擊敗張耳之後,迎回了趙王歇,恢復了他的趙國王位,分封陳餘爲代王,陳餘考慮到趙國力量弱小,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便去自己封地,於是留下來輔佐趙王,今日聯軍出兵,陳餘親自帶着趙國、代國精銳趕來,趙將司馬卬、王武、桓嬰、代國大將張同、李左車等人。

彭越沒有親來,只派了麾下大將葛一泓帶兵三萬參與盟軍之中。

五國盟軍,猛將如雲,騎兵八萬,戰車數千乘,控弦之士達數萬,甲士二十餘萬,實力雄厚,更有墨徒前來相助,使北盟軍聲威浩大,如日中天。

南盟軍中楚軍二十萬,河南軍五萬、九江軍五萬、臨江軍四萬、衡山王四萬,韓軍三萬,共四十萬大軍,盟主由項雲坐鎮,河南王申陽、衡山王吳芮、韓王昌三位諸侯王帶軍親臨,楚軍五虎將之三季布、龍且、桓楚跟隨大軍前來,除此之外滕震、荊濤、蕭公角、龐虎、秦殤、屈邪、西門川、曹宸、夏央四十多位楚將,加上其它五國的將領,光中郎將官爵之上就有二百多人,人才濟濟,聲勢與北聯盟旗鼓相當。

這南盟軍屯兵在滎陽、成皋一帶,阻擊漢軍東進,長江流域則由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楚將蒲節共同掌兵十五萬,把守江陵,迎擋東征軍順江南下。

шшш▲ т tκa n▲ ℃o

中原大戰蓄勢待發,天下百姓的焦點都聚集在了函谷關這一帶,金戈鐵馬,人道革鼎,歷史殺伐,就在今朝了,韓信、項雲、衛曉峰三人博弈,誰能更勝一籌,成爲中原各方百姓、貴族茶前飯後談論的話題。

巍峨雄偉的雄關,遠遠望去,城牆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建於陡峭的兩峰之間,高約十幾米,正中留有兩個門洞,洞上石碣刻着“函谷關”三字,門洞上矗立着兩座三層懸山式城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外有廊柱圍繞,下臨馬道。

函谷關通往中原的函谷古道,是一條長約十里的峽谷,這條峽谷是遠古時洪水在這片高原上衝刷出的一道裂痕,兩面峰巖壁立,高達六七十米,谷底寬處十米,最窄處只有兩米,車不方軌,馬不併鞍。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的函谷關在戰國時代似乎就是“天下”的象徵,七國爭雄,六國始終未能攻克此處天險,而西秦的百萬鐵甲正是東出函谷關,成就了始皇帝天下一統的霸業。

經過一個月的整編,韓信帶兵三十萬,其中十五萬北伐軍,五萬新軍,十萬三秦降軍,駐紮進函谷關,與南北兩個盟軍對峙起來。

韓信升堂點將,招集先鋒將以上的將軍前來商議出兵之策,副帥灌嬰,謀士蒯通、酈食其、長孫沽,大將軍紀信、周苛,將軍袁英、楊瞳、呂澤,前、左、右將軍王吸、林秋、林摯、邵雄、趙虎、刑晉、樑越明,俾將尚方俊、邱童、秦海、風御烈、易川、楊遠征、李波等五十多位大小將領入帳議事。

韓信一襲戎裝,相貌雍容,神態溫和卻隱隱帶着森然氣息,雖然久經沙場,但他身上卻沒有散發沙場的殺氣,氣勢沉穩,綿綿悠長,目光銳利地掃過帳內一週的武將和幕僚,開口道:“楚漢衛三國之戰,已經進入了最關鍵時刻,這一場決定中原歸屬的博弈,由我們做先鋒,與南北聯盟軍對抗,一旦我軍失利,漢王就會御駕親征,作爲臣子,豈能讓漢王涉險督戰,我們身爲軍人將臣,自當全力以赴,爲漢室橫掃諸侯,成就大漢宏圖霸業,諸位可有信心隨韓信大破諸侯聯軍!!!”

第六章 放手離開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九章 露出真容第四章 尖峰時刻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六章 良師益友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十章 勝負難料第六章 發兵漢中第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未雨綢繆第九章 渭關大捷第十一章 漢衛相爭第十二章 虎口救妻第十二章 鬼谷洞府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五章 岌岌可危第七章 幻術難破第四章 西楚刀君第七章 反出墨家第十一章 彭城嬌嬈第一章 深霧夜襲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三章 迫在眉睫第四章 駐軍鴻門第八章 蓋聶出關第六章 黃沙浸血第一章 劍閣巧遇第一章 五行學說第六章 二鳳侍龍第四章 劍聖隕落第十一章 琴動紅顏第二章 潛伏危機第七章 劍門出山第十一章 強秦才女第十二章 一縷香魂第四章 天圓地方第一章 大權旁落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七章 掛帥之爭第十一章 匈奴單于第一章 巔峰對決第一章 月兒春色第十章 壽春之行第九章 洛陽布兵第六章 同生共死第五章 龍且搦戰第一章 生擒韓信第八章 各懷心機第二章 陳平獻策第九章 賀蘭關破第八章 蒸汽機械第十章 天羽鋒芒第八章 幻想雙飛第十二章 堅難決定第八章 大江東去第八章 郡主春心第六章 龍翔九天第六章 燕國女姬第四章 樓蘭古國第三章 朝廷政局第七章 天羽論秦第十二章 生死抉擇第十章 後宮佳麗第二章 科技治國第十一章 亢龍昇天第十章 雙龍難料第十章 芳心已亂第二章 潼關會師第七章 整裝待發第一章 歸返師門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十一章 彭城會師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十章 身份曝光第九章 以身相許第一章 范增毒計第四章 漢關鏖戰第五章 語出驚人第七章 湖心傾談第三章 善戰非兵第十一章 現代兵種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五章 大漠無情第九章 大戰序幕第十二章 霸王聖星第七章 整裝待發第八章 暗殺漢王第八章 暗殺漢王第六章 英雄救美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五章 撕破防線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三章 美人設局第一章 芳心之秘第五章 大漠無情第三章 天羽爭辯
第六章 放手離開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九章 露出真容第四章 尖峰時刻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六章 良師益友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十章 勝負難料第六章 發兵漢中第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未雨綢繆第九章 渭關大捷第十一章 漢衛相爭第十二章 虎口救妻第十二章 鬼谷洞府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五章 岌岌可危第七章 幻術難破第四章 西楚刀君第七章 反出墨家第十一章 彭城嬌嬈第一章 深霧夜襲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三章 迫在眉睫第四章 駐軍鴻門第八章 蓋聶出關第六章 黃沙浸血第一章 劍閣巧遇第一章 五行學說第六章 二鳳侍龍第四章 劍聖隕落第十一章 琴動紅顏第二章 潛伏危機第七章 劍門出山第十一章 強秦才女第十二章 一縷香魂第四章 天圓地方第一章 大權旁落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七章 掛帥之爭第十一章 匈奴單于第一章 巔峰對決第一章 月兒春色第十章 壽春之行第九章 洛陽布兵第六章 同生共死第五章 龍且搦戰第一章 生擒韓信第八章 各懷心機第二章 陳平獻策第九章 賀蘭關破第八章 蒸汽機械第十章 天羽鋒芒第八章 幻想雙飛第十二章 堅難決定第八章 大江東去第八章 郡主春心第六章 龍翔九天第六章 燕國女姬第四章 樓蘭古國第三章 朝廷政局第七章 天羽論秦第十二章 生死抉擇第十章 後宮佳麗第二章 科技治國第十一章 亢龍昇天第十章 雙龍難料第十章 芳心已亂第二章 潼關會師第七章 整裝待發第一章 歸返師門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十一章 彭城會師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十章 身份曝光第九章 以身相許第一章 范增毒計第四章 漢關鏖戰第五章 語出驚人第七章 湖心傾談第三章 善戰非兵第十一章 現代兵種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五章 大漠無情第九章 大戰序幕第十二章 霸王聖星第七章 整裝待發第八章 暗殺漢王第八章 暗殺漢王第六章 英雄救美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五章 撕破防線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三章 美人設局第一章 芳心之秘第五章 大漠無情第三章 天羽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