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章 治內政

龍鳳元年底劉明遠在巡視完治下州府之後,回到了金陵城,一路上劉明遠對於李善長大佳讚賞,治下行政制度的建立很快,新法的推行也很順利,劉明遠心中非常歡喜。

同時他劉明遠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就是治下行政制度還是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他準備着手改進。

同時在龍鳳元年底,傅友德也開始了一次軍事行動,目標爲z縣西北的池州路,池州城中的元軍兵力不多,只有不到一萬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主力人馬都被當年福壽派到當塗了,早就被懷遠軍消滅了。

傅友德統領大軍殺入池州,池州守軍望風而降,池州知州死於亂軍之中,達魯花赤想要逃命,但是被懷遠軍抓住,最後在公審的時候被憤怒的百姓打死。

這也是懷遠軍在龍鳳元年最後的一場戰役了,也宣告懷遠軍一年的血戰結束了,這一年懷遠軍相繼攻佔了浙東要地,同時還有廣德路和徽州路、池州路,將戰線推進到了紹興、建德、安慶一帶,佔領了大片的土地,其中富庶的浙東也全部被懷遠軍收入,一時間令劉明遠興奮不已。

歷史上張士誠佔據浙東之後,在這裡和朱元璋較量了好幾年,這還是張士誠沒有大的野心,如果張士誠換做是陳友諒,佔據富庶的浙東,那麼結果有沒有大明朝都不好說了。

劉明遠對於這次巡視非常滿意,但是心中歡喜的同時,他也看到了很多問題,首先就是行政級別劃分的不明確,這是眼下劉明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元庭的行政級別很多,上有行省,然後就是路、府、州、縣,級別多,而且混亂,有的府還沒有州大,有的路甚至還沒有一個府大,管理不明確,非常混亂。

劉明遠之前任命的主官都是以州、縣爲單位,此時懷遠軍的地盤越來越大了,劉明遠知道需要進行一個詳細的行政級別的劃分,不然這樣下去一定會導致大亂,尤其是地盤越來越大之後。

於是劉明遠回到金陵城,召集衆人商討之後,制定了一套懷遠軍的行政體制,依然遵循之前以州爲單位的制度,同時在重要的地區設置府。

劉明遠廢除了元庭路的級別,名義上保持行省制度,畢竟他此時還是大宋朝江浙行省丞相。

將治下領土以州爲單位進行劃分,在一些重要的地區設置府,府要比州高出一些,州、府下面直接管轄縣,縣下面是鎮和村,對懷遠軍治下進行詳細劃分。

隨後劉明遠設置了滁州、和州、太平府、寧國州,徽州,廣德州,溧水州、鎮江府、常州、平江府、松江府、嘉興府、湖州、杭州府。

金陵所在的地區命名爲應天府,同時劉明遠將馬鞍山單獨列出來,編制爲一個府,但是管轄的範圍很小,只是礦區一帶。

這下子懷遠軍治下就非常清楚了,各州府都有自己的詳細的管轄範圍,下面多少個縣也一目瞭然了,治下多少百姓也清楚了。

同時劉明遠在地方制度中實行的是軍政分離,州府一級的主官爲知州、知府,下面設置多個司馬,分管民政,賦稅,治安等,根據州府的人口和情況而定。

縣設置縣令h縣丞、縣尉,縣令總領一切政務,縣丞負責賦稅和耕種等民生大事,縣尉則是負責治安,手下都是一些衙役。

至於每個縣維持治安的衙役多少也有明確的規定,這些都是根據縣下人口數量制定的。

至於下面的縣下面的村設置村長,都有地方百姓推舉產生,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擔r縣令沒有管轄民兵和軍隊的權利,劉明遠在每個縣單獨設置都尉所,甚至都尉一名,副都尉兩名,管轄一個縣的民兵。

同時劉明遠在新法中也規定了治下民夫在耕種之餘,要接受接受軍事訓練,也就是民兵,這些人直接由都尉所負責管理,武器裝備都是都尉所提供,訓練時發放,訓練完收回,同時訓練時可以有一些補貼,每年訓練兩個月。

在州府一級設置督軍府,設置都統,總領一州或者一府的民兵和防禦之事,懷遠軍的民兵在平時負責城池防禦的。

督軍府相對簡單一些,因爲具體管理民兵的都在縣一級的都尉所那裡,所以督軍府設置更加簡單一些,主要是一個協調全局的作用。

都尉所和督軍府的主官都是軍人,直接由行省樞密院管轄,和民政沒有一點關係,這些只是針對民兵,至於作戰部隊,那也是完全由樞密院管轄,至於駐守在那裡也全部都由樞密院調動,地方官府只需要積極配合就好。

於是劉明遠組建了一套軍政完全分離的體制,民政全部都是由李善長的長史府來處理,軍政則是由馮國用的樞密院掌控。

兩人直接對劉明遠負責,這樣的制度一出現,最高興的當然是懷遠軍衆將士,以後軍隊的管轄和指揮也將更加明確簡單,同時也不需要受到哪些文人書生們的指揮領導了。

地方官府的主官也只有民政的權利,和軍隊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不得兼任,這也直接斬斷了地方主官在戰時投降或者叛變的路,軍隊也不再由他們掌控。

至於軍隊,也從民政中出來了,一個武將在地方也不需要掌控全部的軍民,他只負責統領手下的軍隊打仗。

看到劉明遠這樣的制度,李善長等人頓時震驚不已,同時大家也對劉明遠更加敬服,軍隊和民政完全分開,誰也不攙和誰的事情,這樣都好辦,既可以方便軍隊的指揮作戰,同時也讓民政政令更加暢通。

隨後劉明遠對治下的學制進行了整頓和規範,設置官學,官學分爲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

初級官學三年,兒童八歲入學,每年學習六個月,學習時間爲每天上午,這是劉明遠制定的初級官學,主要以識字爲主,同時教授一些簡單道德禮儀。

中級官學則是在完成初級官學之後就可以進入,學制爲三年,每年上課六個月,並且是上午、下午都在上課。學習的內容爲傳統儒家經典,同時還有算數和格物。

高級官學是在中級官學完成之後,考試合格了纔可以進入,學制爲三年,每年上課依然爲六個月,但是學習的內容就多一些了,既有儒家經典,同時算數和格物、天文、歷史都加入進去了。

劉明遠制定的這個官學是根據這個時代特點制定的,首先這個時代的知識還沒有後世那麼多,所以學習時間就沒有後世那麼長。

況且劉明遠的這個官學是給窮苦人家孩子準備的,讓他們上完之後可以有一定的知識。

八歲入學是劉明遠設定的,這個時代小孩命軟,死亡率很高,如果能夠活到八歲,也算是平安度過了。

所以劉明遠規定八歲入學,學習三年,每年六個月,只有上午上課,這對於掌握兩千多個基本漢字和一些簡單的道德禮儀已經足夠了。

況且這個時代在一個窮苦的農戶家中,八歲的孩子也是一個勞動力了,所以劉明遠選擇了上午上課,下午休息的做法。

中級和高級官學也是如此,學制都是三年,這也是劉明遠權衡之後制定的,如果劉明遠在這個時代制定一套後世的那種教育制度,小學就搞一個六年,然後在初中、高中,再進入大學,這根本行不通,首先不說這個時代的知識量有沒有那麼多,就是一般家庭也無法承受這樣漫長的教育。

同時劉明遠也承受不了這樣漫長的教育,他需要儘快儲備人才,詳細系統的教育是需要等到天下太平之後纔可以實行的,而且劉明遠這個教育的重點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所以簡單實用的特點明顯。

這個時代都流傳的是“十年寒窗苦讀”,這也說明了如果想要考狀元,讀書十年已經足夠了,而且就是這樣也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承受得了的,所以劉明遠制定這個教育計劃非常簡單實用,目的就是讓窮苦百姓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教育。

最重要的是劉明遠實行的初級和中積極教育全部免費的原則,這纔是整個教育的重點,普及文化,改變下一帶普通百姓人家孩子不識字的現象。

劉明遠的這個教育計劃一出來,立刻受到陶安和汪廣洋等一衆文人的反對,他們認爲裡面學習儒家經典的地方太少,而且應該全部改爲學習儒家經典,而不是加上什麼算數、格物之類的東西。

劉明遠於是安慰這些人說道:“如今天下窮苦,百姓活下去都困難,怎麼還有力量供養子弟讀書,如果他們費盡心血上學,學習的都是儒家經典,但是這些人往往在成年之後都不會選擇參加科舉,那他們學習的東西不就用不上了,所以多少識字課,再加上一些算數和格物,讓這些成年之後也能更容易學的一些本事,養活自己。”

同時劉明遠也沒有廢除私學,並且一再強調這個學制是給窮苦百姓子弟準備的,至於那些想要學好儒家經典的士子們來說,那個會進入這樣的官學,都是進入私學或者拜入名師門下學習的。

衆人一聽劉明遠的解釋,心中也舒服了不少,畢竟如果真想學好儒家經典,歷朝歷代學子的做法都是拜訪名士、名師,在官學是根本學習不好的。而且大戶士族子弟也都是家學出身,也不會上這些官學的。

聽了劉明遠的解釋,陶安等人才算鬆了一口氣,他們也不再反對劉明遠的這套官學,畢竟如果能夠讓天下窮苦的百姓都認得漢字,然後懂一些儒家經典,知曉一些禮儀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而且劉明遠強調官學就是這樣的作用。

隨後劉明遠開始着手實施官學體制,縣一級設置初級和中級官學,州府設置高級官學。

同時劉明遠還組建了一所醫學館,和高級官學是一個級別的,學生們只要完成中級官學就可以參加考試進入醫學館,在那裡接受醫學教育,最後成爲一名郎中。

劉明遠又完善了金陵軍官培訓制度,在之前金陵達魯花赤府建立了懷遠軍軍官學院,劉明遠任校長,負責軍官培養和培訓。

同時也對軍官培訓班進行了詳細劃分,針對不同級別的軍官進行特殊的培訓,但是學時都是兩個月。

畢竟劉明遠可沒有時間搞一個四年學習,眼下懷遠軍正在瘋狂擴張,軍官大量不足,所以劉明遠才建立軍官學院,就是爲了快速培訓軍官,而且生源全部來自一線士兵。

劉明遠此時還沒有打算招收普通學生,畢竟要考慮到眼下的情況,目前的這些教學資源也只能夠每個月的軍官培訓班使用。

對一個普通學生進行培養,不是兩個月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對於一個上過戰場的士兵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的。

而且劉明遠在懷遠軍建軍之處就組建了青年營,都是一些陣亡將士的遺孤在裡面,歸屬侍衛營統領,這些青年都是劉明遠從小培養的軍官,他們在軍隊中長大,漸漸地進入軍隊之中。

所以劉明遠沒有招收普通學生,這也是眼下的實情,一切目的就是簡單實用,他承受不了漫長繁瑣的教育。

第323章 巴格達城第074章 天下大亂第298章 震動日本第161章 文化教育第023章 大戰青山第318章 帖木兒之死第123章 老冤家見面第304章 大明探險者第001章 重生元末第295章 攻佔川蜀第282章 納穆勒的想法第209章 火槍部隊第115章 陳有定死了第246章 東北到手第269章 李思齊投降第239章 慶州密謀第350章 達到金陵第161章 文化教育第255章 悲劇的大都第181章 收張定邊第091章 平安山大火第061章 西北徐壽輝第011章 收服馮氏兄弟第080章 血戰孤城第336章 雲南邊防第167章 龍興驚變第338章 聯盟危機第330章 達到大明第078章 張士誠決心一戰第284章 再來一刀第234章 高麗時局第352章 帝國天下第031章 大敗方山民軍第309章 召見曼施爾第007章 收穫人心第218章 滿刺加城第270章 北征草原第286章 天下大業第211章 南下第一戰第259章 震動天下第350章 達到金陵第352章 帝國天下第058章 新式海船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307章 帝國大學第215章 贖金拿來第284章 再來一刀第240章 血洗安東城第339章 聯盟奔潰第065章 初露鋒芒第162章 海道打開第036章 蠻子海牙投降第032章 陳兆先來攻第331章 見到劉明遠第091章 平安山大火第146章 慘敗池州城下第191章 孛羅帖木兒得勢第280章 進入大明第129章 兄弟再見第064章 方國珍逃命第079章 堅壁清野第067章 組建內侍營第132章 天完朝鉅變第208章 軍事思想第086章 兒女情長第344章 歐洲震動第326章 教皇使團第094章 轉攻信州第353章 萬里大明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220章 情報作戰第131章 祭奠烈士第090章 福建陳有定第256章 準備北伐第250章 善後事宜第247章 安豐陷落第049章 猛將朱亮祖第276章 曼施爾的內心第269章 李思齊投降第337章 禍不單行第015章 定遠人繆大亨第072章 俘虜方國珍第120章 馬鞍山的變化第188章 曹州困局第008章 懷遠軍統領第127章 金陵學院第186章 收復天下人心第154章 張士德的悲傷第349章 見到劉明遠第012章 謀取驢牌寨第068章 東南沿海的海寇第200章 軍銜改革第294章 攻佔夔州第056章 悲憤的張士誠第181章 收張定邊第182章 眼下時局第336章 雲南邊防第169章 鄱陽湖大戰第294章 攻佔夔州
第323章 巴格達城第074章 天下大亂第298章 震動日本第161章 文化教育第023章 大戰青山第318章 帖木兒之死第123章 老冤家見面第304章 大明探險者第001章 重生元末第295章 攻佔川蜀第282章 納穆勒的想法第209章 火槍部隊第115章 陳有定死了第246章 東北到手第269章 李思齊投降第239章 慶州密謀第350章 達到金陵第161章 文化教育第255章 悲劇的大都第181章 收張定邊第091章 平安山大火第061章 西北徐壽輝第011章 收服馮氏兄弟第080章 血戰孤城第336章 雲南邊防第167章 龍興驚變第338章 聯盟危機第330章 達到大明第078章 張士誠決心一戰第284章 再來一刀第234章 高麗時局第352章 帝國天下第031章 大敗方山民軍第309章 召見曼施爾第007章 收穫人心第218章 滿刺加城第270章 北征草原第286章 天下大業第211章 南下第一戰第259章 震動天下第350章 達到金陵第352章 帝國天下第058章 新式海船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307章 帝國大學第215章 贖金拿來第284章 再來一刀第240章 血洗安東城第339章 聯盟奔潰第065章 初露鋒芒第162章 海道打開第036章 蠻子海牙投降第032章 陳兆先來攻第331章 見到劉明遠第091章 平安山大火第146章 慘敗池州城下第191章 孛羅帖木兒得勢第280章 進入大明第129章 兄弟再見第064章 方國珍逃命第079章 堅壁清野第067章 組建內侍營第132章 天完朝鉅變第208章 軍事思想第086章 兒女情長第344章 歐洲震動第326章 教皇使團第094章 轉攻信州第353章 萬里大明第003章 身陷危機第220章 情報作戰第131章 祭奠烈士第090章 福建陳有定第256章 準備北伐第250章 善後事宜第247章 安豐陷落第049章 猛將朱亮祖第276章 曼施爾的內心第269章 李思齊投降第337章 禍不單行第015章 定遠人繆大亨第072章 俘虜方國珍第120章 馬鞍山的變化第188章 曹州困局第008章 懷遠軍統領第127章 金陵學院第186章 收復天下人心第154章 張士德的悲傷第349章 見到劉明遠第012章 謀取驢牌寨第068章 東南沿海的海寇第200章 軍銜改革第294章 攻佔夔州第056章 悲憤的張士誠第181章 收張定邊第182章 眼下時局第336章 雲南邊防第169章 鄱陽湖大戰第294章 攻佔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