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會戰尾聲

李宗仁沒想到白崇禧直接斷言自己的建議不可行,低頭想了想也覺得他說的在理,可又不死心問道:“有此強軍不用實在可惜,健公有什麼好辦法嗎?”

白崇禧又捋了捋自己稀疏的頭髮說:“不是不用,是不能按咱們的作戰方式去用。陣地戰還得靠咱們,畢竟咱們人多槍多。新四軍就繼續在外線遊鬥吧,共軍各級將領都受陳海松作戰思想影響,按陳海松的打法,遇上絕不放過,喜歡冒險、分兵拉動、尋找薄弱環節亂中取勝,各部能夠主動協同支援,絕不消極避戰。有他們在外邊會分擔我們很大的壓力。”

唐如儒壓制住心中的失望,不解地問道:“總長,我們都知道**的打法,也證明是有效的,爲何**就不能使用呢?”

白崇禧苦笑兩聲,看着自己老朋友的公子,耐心解釋道:“我們何嘗不想,可我們做不到,派系太多、軍隊私有,都有各自的利益和顧慮,都想保存實力,即使部署下去也實現不了。現在我派你去蚌埠襲擾、派譚何易去宿州切斷鐵路運輸,你們敢去嗎?去了能完成任務嗎?派別的部隊去接應你們有人願意嗎?會盡全力嗎?”

見兩人張嘴結舌,吭哧了半天說不出話來,繼續溫言勸道:“好的方法也要有好的環境、好的對象和基礎,這不是想學就學的,需要**整體的改造,正如你所說得我們還是一支舊式軍隊,只能在現有基礎上盡力而爲。”

年輕氣盛的唐如儒雖然贊同總長的分析,想起一路上的艱辛忍不住氣鼓鼓地說:“人家扛着繳獲的物資,開着繳獲的汽車大搖大擺地在敵人防區裡轉,咱們堂堂**幾十萬人卻像老鼠一樣東躲**,唯恐跑得慢會被包圍一樣,哪裡還有點軍人的膽色?長官再這樣下去真的會亡國啊!”說的一屋子高級將領們頭上冒汗。

廖磊見部下口不擇言,讓長官同僚面上無光,訓斥道:“明光不得無禮,各位長官誰不想打勝仗,誰想讓弟兄們受苦受累、擔驚受怕?司令部不也和咱們一起遭罪的嗎?永城那天,敵機飛的那麼低,連駕駛員的帽徽都看得清清楚楚,子彈打得我們滿身是土,夜裡行軍,每個人都摔下來好多次,你以爲我們願意,還不是蔣……”

李宗仁看廖磊也要口無遮攔了,忙咳嗽一聲打斷他的話,嘆了口氣說:“唉,真的是處置失當了,被勝利衝昏頭腦了,幾十萬人聚集徐州等着被包圍,卻沒有在外線佈置機動力量?要是早早派出三五隻新四軍這樣的部隊在外線遊動,怎麼會有土肥原的孤軍冒進得逞、怎麼會處處被動、用兵捉襟見肘?又怎麼會一路驚險?”

白崇禧見老哥自責,出言寬慰道:“德公不必難過,你也是有心無力,就咱們那些部隊,派誰出去都沒辦法有效阻攔,蘭封十幾萬中央軍嫡系怎麼樣,還不是讓人家兩萬孤軍打了個對穿?要不是你及時下令撤退,不知又要造成多少冤魂!現在這個局面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起碼我們保留住了骨幹,在徐州拖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看到了戰勝日軍的希望。

你們只看到了我們的失敗,卻沒發現日軍已經暴露出兵力不足、物資匱乏的弱點,隨着戰線南移,我估計這種先天的弱點會繼續加劇,最終讓他無力進攻。只要咱們堅定信心,頂住日軍的最後瘋狂,訓練出新式軍隊,日軍一定會被徹底消滅。

明光也別總看着共軍怎麼怎麼好?他們在外線遊擊目標小、威脅也小,日軍沒有引起重視才讓他們佔了點小便宜。你看陳海松前一段風光無限,可東條調集重兵圍剿,他立即藏到大山裡去幾個月無聲無息。所以游擊戰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與日軍的決戰還是要看咱們**主力,要靠大的戰役,小偷小摸成不了財主!”

李宗仁很欣賞自己老搭檔的戰略眼光,讚許地點點頭說:“白總長分析的很中肯,對我們的備戰很有指導作用。我們退到這裡已經無處可退,必須迅速收攏整編部隊,充實我們的實力。

八路軍的許多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部隊層級少、機關小、戰鬥部隊比例大、技術兵種充實到營以下,以營爲作戰單位,火力不弱卻靈活自如。據說19軍一個軍三個師,每師三個旅、每旅三個團、每團四個營,每營五個連,每連四個排,每排四個班,營有千人,旅有萬人、師超過三萬人,全軍十餘萬人,超過了我們兩三個集團軍的人數,營屬機槍火炮數量接近咱們旅的水平,超過了日軍大隊的水平。

而咱們師長髮現敵情要經過軍、軍團、集團軍、兵團才能報到戰區司令部,嚴重貽誤戰機,下個命令吧,不知在那個環節上就被截留、篡改,部隊龐大、層級太多、系統複雜、毫無效率,這次整訓必須改變這種現象,首先要理順指揮系統,合併組建新的師旅團。

另外共軍的訓練更貼近實戰、標準高、要求嚴,據說射擊要在45環以上,投彈要到50米以外,五公里武裝越野要達到25分鐘以內,每個士兵都要掌握連裡武器裝備,從輕重機槍到擲彈筒、迫擊炮拿起來就能用,這樣的部隊當然強悍了!咱們一時達不到,可以慢慢追趕,但不能沒有標準沒有計劃。

明光說的有道理,陳海松送來的訓練手冊、作戰手冊是個好東西,不能因爲他是**寫的就否認他的價值,裡面的經驗方法是全中國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凝聚的是中**人的智慧,理應爲中**人所熟悉、所使用。五戰區所有部隊都要去學習瞭解,在訓練中逐步引入,171師和173師可以開始全面試驗。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粟裕護送我們回來的那個團一路上的確表現優異,偵察探路分工明確,各種突發事件處理的有條有理,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令我們好生羨慕。但並沒有見識到他們的戰鬥力,走馬觀花只能看到一個外在形象,對他們的日常管理、訓練方式瞭解不多,很難掌握其訓練的實質。你們可以組織一部分軍官深入到新四軍部隊裡去,與他們生活、戰鬥一段時間,或許能掌握一些有用的東西。”

李宗仁的一番表態令譚何易、唐如儒很振奮,當即表態一定不負長官厚望,精挑細選嚴格要求,一定練出廣西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白崇禧補充說:“新四軍各部爲掩護徐州主力撤退,連續多次進攻浦口、蚌埠、宿縣、等南津浦路要地、海安、淮安、揚州等重要城市,調動鬼子疲於奔命,徹底打亂了南線日軍的合圍圖謀。戰區理應如實向上呈報其戰功,給予通令嘉獎,以示公允。可命令他們繼續在外線尋找戰機,破襲交通運輸線,遲滯敵軍進攻。

阜陽四戰之地,軍事意義不大,建議完成歸建的部隊陸續撤離阜陽,到大別山前潢川等地接受物資兵員、抓緊訓練、儘快恢復戰鬥力。日軍倡導乘勝追擊,徐州費了那麼大的勁,動用了那麼多人員、物資,死了那麼多人,打了將近五個月沒能實現聚殲我軍主力的目標,絕不會善罷甘休,要麼向西要麼向西南很快會追過來。

各部必須做好戰鬥準備,總參謀部會給各部安排防區,你們要分散到各處交通要地阻擊日軍南下的圖謀,修建堅固防禦工事,儲備作戰物資。第五戰區絕不能再後退了,安徽、河南、湖北要麼是你們的防區、要麼就是你們的墳墓,各位好自爲之。”

到了六月上旬,**各部主力化整爲零分散突圍陸續集結到皖西、豫南的大別山周圍,沿路雖然損失大批人員裝備,好在沒有一個師被圍殲,最高當局高度讚揚第五戰區的戰場表現和組織能力,撥付大量進口槍械物資,從河南、湖北、四川、廣西地方民團中抽調十數萬人增強五戰區實力,迅速在新的駐防區域建立起拱衛武漢的新防線。

日軍乘勝沿隴海鐵路西進佔領開封,並繼續向鄭州挺進,第一戰區部隊慌忙後退,平漢鐵路隨時可能落在日軍手裡。國防委員會意識到鄭州失守後的嚴重後果,向西洛陽西安將受到攻擊、向南武漢將門戶大開,中國平原地區將全部丟失。經報請最高領袖批准,秘密啓動了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將軍36年制定的“以水爲兵”反攻計劃,在花園口、趙口炸開黃河大堤,用洶涌的河水阻擋日軍進攻的腳步,造成中原大地一片澤國、流民千萬的人間悲劇。

數千人被洪水吞噬讓日軍不得不在離鄭州30公里的中牟停止了西進的腳步,部隊面對越來越洶涌、越來越大的泛濫面積不得不陸續東返,放棄了利用平漢鐵路進攻武漢的計劃。

國民政府一邊暗中表彰炸堤有功的一戰區司令程潛、20集團軍司令商震、新編第8師師長蔣在珍等人,一邊開動宣傳機構指責日本飛機爲佔領鄭州炸垮黃河大堤,造成幾十萬民衆喪生,數千萬人流離失所,要求國聯制裁日本,號召國民救助災區。

中國**發表聲明嚴厲譴責日軍暴行,重申全黨全軍的抗戰決心,主動提出遷移災民前往張掖、綏遠根據地安置。命令黃淮平原地區的新四軍各部一邊抗擊日寇進攻一邊組織民衆向西轉移。**駐河南開封、洛陽、湖北武漢、陝西西安的代表、新四軍地方工作部人員立即深入災區,救助災民。

新四軍皖北粟裕部、豫東高敬亭部、皖中羅炳輝部、傅秋濤部趁敵立足未穩收攏**潰兵數萬,撿拾武器數萬。半年多時間裡引導數百萬拖家帶口、缺少食物的難民經洛陽、西安、天水、蘭州、武威前往張掖,經洛陽、潼關、延安、榆林前往包頭。大部分安置在黑河、黃河兩岸灌區從事農業生產,一小部分進入工程兵部隊參加工業建設。

在兩地民主政府的傾力組織下,這數百萬人有了自己的簡易住房、分到了宜耕荒地和農具,解決了基本溫飽,通過史沫特萊、斯諾、範長江等各路記者的宣傳報道,樹立了**地方政府勤政愛民、救助窮苦的良好形象,在國際紅十字會的監督協調下得到了國內外大量捐助物資。

同時引來更多的難民前來求生,由於戰事緊張國民政府無力組織、救助這些戰爭的犧牲品,有限的物資也被層層剋扣。許多自發逃到武漢、西安的難民得不到政府的救助、飢寒交迫、不得不偷摸度日,引發很多社會矛盾。聽說**仁義,這些生命頑強的難民再次千里跋涉,穿越黃土高原、戈壁荒漠投奔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隨着難民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已經超過了兩地的承載能力,在國民政府、民主政府的協調下一百多萬人進入人少地多的青海,一百萬人進入寧夏銀川平原,極大提高了兩地農業產量和經濟發展,同時也極大改善了兩地的民族結構。

經陳海松的反覆分析,讓斯大林認識到接受難民在新疆屯墾對中國抗日事業和偉大蘇聯的經濟建設、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事業的重要作用。在斯大林的過問下仰蘇聯人鼻息的盛世才被迫接受兩百萬難民進入新疆。

這些在張掖、酒泉生活了一年的難民按照張掖民主政府的安置計劃和新疆當局的劃定安置區域,組成新疆生產建設集團,集中落戶在天山南北的各個綠洲,五六十萬青壯勞力在塔里木河、伊犁河、開都河、孔雀河、瑪納斯河沿岸新建村鎮2000多個,開墾荒地六百萬畝,種植小麥、棉花、油料作物。在各集中安置點幹部的組織下利用農閒時節從事軍事訓練,儼然是一支屯墾大軍。

第370章 國籍問題第195章 第八師團第21章 壽一來了第279章 海陸衝突第305章 蔣先生的煩惱第83章 瘋狂計劃第547章 尋求逆轉第4章 鄧文山第348章 對策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208章 116師團第150章 岡村的建議第196章 柴世榮伏擊軍列第135章 敲打黃維第48章 戰後大勢第76章 亂中取勝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244章 第二軍瓦解第6章 夜襲第403章 民衆楷模第154章 74軍來了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416章 國軍也要地雷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17章 繁忙的一天(1)第66章 永合村外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第520章 可憐的猶太人第548章 難得開心一回第72章 政委的權威第176章 還得靠他第383章 調虎離山第99章 星星峽2第597章 依法處置第153章 炮火連天戰九江第262章 蔣先生的擔心第73章 日軍的準備一百零三章 廬山5第131章 再戰山地恆第1章 延安會友3第624章 洗雪恥辱第64章 部隊編制3第296章 軍政分離第104章 八二無坐力炮第663章 老大不情願第100章 廬山2第635章 海軍搖籃第231章 抗登陸部署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國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79章 駐屯馬鞍山第600章 核心問題第291章 抵達重慶第193章 進入惠陽第250章 優勢不再第433章 整肅風暴第617章 注目海疆第40章 衝突第376章 掉進陷阱第116章 漫天血雨第28章 牽牛進山第82章 張掖城裡第61章 徐州撤退第151章 英王府第83章 瘋狂計劃第6章 阜新煤礦第386章 可怕的判斷第248章 第十戰區第59章 殺個回馬槍第673章 斯大林的煩惱第300章 痛斥投降派第651章 脫離接觸第53章 劍指晉綏2第562章 衢州機場第303章 受領任務第66章 拿下包頭第38章 帝國浪人第1章 進入凌源第63章 今非昔比第470章 果斷出擊第633章 海軍職責第523章 秘密協議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24章 迎接考驗第97章 土匪逞兇第112章 搬不動的兵工廠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389章 空中遇險第351章 將星雲集第46章 主持決戰第538章 窩囊透了第193章 進入惠陽第38章 準備2第2 百六十八章 路線的爭論第583章 周邊狀況第73章 日軍的準備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
第370章 國籍問題第195章 第八師團第21章 壽一來了第279章 海陸衝突第305章 蔣先生的煩惱第83章 瘋狂計劃第547章 尋求逆轉第4章 鄧文山第348章 對策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208章 116師團第150章 岡村的建議第196章 柴世榮伏擊軍列第135章 敲打黃維第48章 戰後大勢第76章 亂中取勝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244章 第二軍瓦解第6章 夜襲第403章 民衆楷模第154章 74軍來了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416章 國軍也要地雷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17章 繁忙的一天(1)第66章 永合村外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第520章 可憐的猶太人第548章 難得開心一回第72章 政委的權威第176章 還得靠他第383章 調虎離山第99章 星星峽2第597章 依法處置第153章 炮火連天戰九江第262章 蔣先生的擔心第73章 日軍的準備一百零三章 廬山5第131章 再戰山地恆第1章 延安會友3第624章 洗雪恥辱第64章 部隊編制3第296章 軍政分離第104章 八二無坐力炮第663章 老大不情願第100章 廬山2第635章 海軍搖籃第231章 抗登陸部署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國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79章 駐屯馬鞍山第600章 核心問題第291章 抵達重慶第193章 進入惠陽第250章 優勢不再第433章 整肅風暴第617章 注目海疆第40章 衝突第376章 掉進陷阱第116章 漫天血雨第28章 牽牛進山第82章 張掖城裡第61章 徐州撤退第151章 英王府第83章 瘋狂計劃第6章 阜新煤礦第386章 可怕的判斷第248章 第十戰區第59章 殺個回馬槍第673章 斯大林的煩惱第300章 痛斥投降派第651章 脫離接觸第53章 劍指晉綏2第562章 衢州機場第303章 受領任務第66章 拿下包頭第38章 帝國浪人第1章 進入凌源第63章 今非昔比第470章 果斷出擊第633章 海軍職責第523章 秘密協議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24章 迎接考驗第97章 土匪逞兇第112章 搬不動的兵工廠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389章 空中遇險第351章 將星雲集第46章 主持決戰第538章 窩囊透了第193章 進入惠陽第38章 準備2第2 百六十八章 路線的爭論第583章 周邊狀況第73章 日軍的準備第114章 第四飛行團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