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一)

bookmark

屋外,堂吏來往奔走,偏偏腳下片塵不驚。

當宰輔們濟濟一堂,經過門前時,堂吏們就連大氣也不敢喘。

不過有幾分是深怕驚擾到屋中的宰輔,有幾分是擔心氣喘粗了,聽不見裡面的爭論,這還真說不準。

熊本倒是可以確定,現在至少有二十對耳朵朝着這間公廳豎着。

將注意力從屋外轉回屋內,熊本就見鄧潤甫指着那片紙,質問上首處的韓岡,“敢問相公,何爲童生?”

所謂童生,如果只是顧名思義,那就是小學生。這是誰都能明白的。但與進士歸爲一類,那肯定就不一樣了。就像是秀才,尋常稱呼讀書人的,現在同樣與進士寫在一處,誰也不會還覺得是尋常的稱呼。

“蒙學畢業,便是童生。”

當太后留下韓岡的時候,熊本就知道他們會怎麼做。

想要讓太后繼續垂簾,第一就要收買人心。若韓岡不說,過了今晚,熊本也要上書。之前在殿上一同請太后繼續垂簾,有幾分算是形勢所迫,可既然上了賊船,又跳不下去,也只能從賊了。

計議出了什麼對策,還得儘快頒佈,至少是得儘快宣傳出去,要不然,今天在內東門小殿中的一番話傳揚開,宰輔們少不了爲人詬病。儘管理由光明正大,大部分朝臣還是會站在他們一邊,可身上揹負的罵名難道不是越少越好。

不過這套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的玩意兒,熊本事前還真沒想到。

蒙學的畢業考是由縣中主持,算是官方的考試,過去按照通過人數多寡,蒙學的主辦者,以及當地的知縣、教諭還有更高層的學政都會得到相應的處罰和獎賞。而蒙學畢業的學生,過去並沒有太注重,只是希望由此減少文盲數量——韓岡創造的這個詞可謂是精到——實現有教無類的夢想。

但現在看來,韓岡怕是已經計劃很久了,用以更進一步地收買人心。

“做了童生有什麼好處?”

熊本能想到的東西,鄧潤甫也不可能想不到。

“好處?自然是丁稅。”

“免徵?!”

“蒙學的學生數目可不少。”

鄧潤甫和曾孝寬先後說道。

兩人不是反對,而是想知道韓岡怎麼解決。

韓岡道:“商稅增加的數目,足以抵得上人丁稅了。”

先不說讀書人有多少,丁稅數量本也不多,多的是附在丁稅之後的折變。

丁稅本身一般在兩三百文之間,有地方少至百文,但也有地方多到四五百文,開國初年,甚至曾經有七百文的情況。如果是納糧,則是三五斗不等,多的時候也曾達到一石的。

如果是在京師,四五百文最多也就半月苦工的收入。而貧困之地,丁稅的數額一般也不會高。七百文、一石米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出自江南的魚米之鄉,而且是開國初年,延續了吳越、南唐的稅收額度纔會如此之高。

最重要的,是朝廷經常免去某個地方的丁稅。因爲天災,因爲戰亂,都會減免丁稅。相比起夏秋兩稅來,丁稅的數量並不算多,減免一部分並不會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太多。

“從此之後,怕是人人都要讓自家的兒子去上學了。”鄧潤甫嘆道。

家中子弟去讀書,只要通過縣中組織的考試,就能拿到童生的資格。名額沒有限制,達到標準就可以。只要三年,讓七八歲的小孩子上三年學,這麼簡單就能免去日後幾十年的丁稅,有幾個人算不過這筆賬?

韓岡怡然頷首,而曾孝寬卻又嘆道,“日後作弊者必多如牛毛,無法禁絕。”

“有學政在,讓學政去管。”韓岡毫無責任心地說着。

怎麼杜絕作弊,還有在作弊之後怎麼查出來,辦法都是人想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嘛。

“時日一長,丁稅怕就是再也收不上來了。”

“丁稅本就行之無據。”章惇突然說道,“本朝稅制,上承唐之兩稅,而兩稅法,本就是將舊制租庸調歸併爲夏秋二稅,身丁錢亦納入其中。晚唐五代,天下戰亂頻頻,爲軍資故,各地復徵身丁錢,尤其以南方爲重。而本朝開國之後,相因承襲,並未恢復舊制。”

“免行錢怎麼辦?”熊本問道。

這是免除伕役要繳納的稅收,說起來也算是人頭稅的一種,而且數量還不少,並不下於丁稅。

“做了秀才便可免除,而且成爲秀才之後,便可以遊學天下,不需要地方開具的路引。”

方便做生意嗎?熊本暗自搖頭。韓岡看樣子就是想要做到兩全其美,一方面收買人心,一方面還要爲氣學張目,打得一手好算盤。

“秀才的資格是小學畢業?”曾孝寬問道。

“當然。”

“舉人呢?解試?”

“不過通過了發解試便是舉人,那日後是不是都可以上京趕考了?”

韓岡笑道:“方纔太后還有子厚兄都這麼問過韓岡,溫伯不必擔心。”

鄧潤甫搖頭,“潤甫擔心什麼,要是有了舉人資格,就能上京趕考,受益最多的就是福建、江西了。”

宋代地方上的解試,與明清不同,就是在於通過解試,卻沒考中進士,下次還得從解試開始。

福建、江西文風昌盛,不知有多少一榜不中然後回頭再考的士子,要不是朝廷控制福建、江西各州每年取解的名額,說不定三分之一的進士名額都能給他們給拿去。就現在,平均每科都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進士數量。

韓岡要是讓那些通過了一次解試的士子,從此不用再過解試一關,那麼南方、尤其是福建、江西兩地的士子,怕是能佔據朝堂的半壁江山。

韓岡當然不會這麼做。

“想要趕考,當然還是依照舊制,有發解資格才能上京參加禮部試。但考中一次之後,就是舉人。”

“舉人的好處呢?”鄧潤甫順理成章地推斷,“不會是免徵田賦吧?”

“田賦不能免,家中如果有工坊,工坊稅收可減半。”

“相公這是要鼓勵世人去開辦工坊了?”

韓岡道:“一畝田一個人都養不了,但面積一畝的工坊,養上十幾人都沒問題。有恆產者有恆心,能吃飽穿暖,就不會跟着人去造反了。”

“相公是意在諸科吧?”熊本直言不諱。

韓岡理直氣壯地點頭,“諸科貢生當然也會有相同的權力。”

除去進士科外,明法、明算、明工諸科,也都有舉試。韓岡怎麼可能會忘掉自己的基本盤?

“相公的打算當不止於此吧?”

有能力開辦工坊的士人可並不多。光是這一個稅收打折的好處,吸引不了所有人。

“另有邊地賜地三頃,只要願意去邊境,登時就是一個地主。”

曾孝寬搖頭,“恐怕不會有多少人願意去。”

“會直接發給授田券,允許其轉讓。”

授田券變成可以流通的有價證券,這也算是成爲舉人的好處。給錢,給待遇,至於參政議政之權,那就要靠他們自己去爭取。

“會有人買?”

就連熊本都覺得有幾分不靠譜。

“多少是筆錢。”

韓岡無意向同僚解釋太多,讓事實告訴他們就行了。

“此外舉人還可爲官,總不能讓地方庶務操縱於吏員之手。既然吏員也有俸祿,其實官吏也無甚大分別了。縣中六曹,都可以讓舉人去做。雖無品級,並不入流,但終究還是有積勞入流的機會。同樣是士人,就不必像約束胥吏那般,一年才幾十人釋褐入官。”

“只怕讀書人無人甘願操持賤役。”

“只要有好處,遲早有人願意去幹的。先從一個地方試點,然後慢慢推行。”

舉人與現今貢生之間的差別,就是身份固定。就算考中之後什麼都不幹,舉人還是舉人。而貢生卻是一次性的,除非接連五六次不過,那才能當一個免解貢生。但在政治上,與其他讀書人沒有任何待遇上的區別。

舉人可以做很多事了,不論是開工廠,還是去開荒,又或是去參與吏職,都是受到政府鼓勵。

尤其是諸科舉人,數量日後還在進士科舉人之上,當進士科的舉人皓首窮經的時候,他們也就有機會去把持地方庶務了。地方穩固,那麼朝堂上也會有所反應。

“那麼官宦子弟呢?”曾孝寬關心地問着。

照常規,官宦子弟或是官員本身,都要另外安排發解試,名爲別頭試,鎖廳試。名義上是避免他們與寒門士人相爭,實際上取中的比例遠高於地方州郡舉行的發解試,是徹頭徹尾的優待。

“自然是一如既往。該鎖廳的鎖廳,該別頭的別頭。”

這是在示好天下士子,同時也不會侵犯宦門子弟的權益,想要去考進士,還是要通過當科的解試,官宦子弟在解試上的優遇依然能夠保持,同時一個舉人的身份也比其他人更加容易獲得。

熊本心中暗歎。

古語曾言,小惠未至,民弗從也。如今韓岡欲普惠天下,民……從也不從?

熊本不知道,但他知道,呂惠卿這次是輸定了。

看來沒有押錯莊。

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八)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九)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四)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八)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三)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五)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七)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六章 徵近伐遠方寸間(上)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阻卜(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八)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三)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
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八)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九)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四)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八)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三)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五)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七)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六章 徵近伐遠方寸間(上)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阻卜(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八)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三)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