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

通往崇政殿的走廊上,呂惠卿與判太常禮院的常秩迎面碰上。隨口問了幾句,便各自拱手別過。

太常禮院的主官地位不高,難得有機會去崇政殿奏事,今天是爲了三皇子趙俊的生母宋婕妤的金冊而來。

四月初一,宋才人爲天子誕下皇三子,賜名爲俊。近日,宋才人因此而晉爲婕妤。名位高了一級,自然要以金冊冊封。

天子有後,乃是大宋的喜事,羣臣皆上賀表。但呂惠卿還記得四月初羣臣朝賀的時候,在上的天子笑得開懷。而在下面的雍王趙顥則笑得極爲勉強。

天子既然已經有了親骨肉,做兄弟的不論之前有什麼心思,現在都可以收一收了。

不過兩個月前,天子笑得開心,但現在,應該就沒有什麼笑容了。

呂惠卿腳步沉重,已經六月末了,天氣依然酷熱難耐。走在宮廷中,雖然沒有蟬鳴讓人心浮氣躁,但迎面吹來的穿堂風都是熱烘烘的。

天上的一點雲翳都不見,熱辣辣的陽光毫無遮擋地直曬到地面上,從殿閣頂上的琉璃瓦反射下了的陽光,眩得兩眼發花。

前幾天王安石領着衆宰輔去東郊祈雨可以說是白費了工夫。

今年氣候乾旱。尤其是京東京西還有河北,都接連上報旱情。

中原一帶,今冬就沒怎麼下雪,幸好春天的幾場透雨讓地裡的莊稼不至於絕收。不過夏收之後,雨水又沒了,兩個月滴雨未見,莫說陂塘湖泊幹得底朝天,就是汴河水都低得只有一尺餘。

爲了此事,上上下下都已經緊張了起來。唯一可以慶幸的,就是夏糧早就收入倉中,至少不會擔心今年中原、河北會有太重的饑荒。

前日天子接連下詔,“凡河上諸水磑、碾、碓有妨灌溉民田者,以違制論,官司縱容亦如之”,爲了灌溉田地,一點水都不能再浪費了,連水力驅動的石磨。碾子和水碓都不給使用。否則就是違制——違逆聖旨,這個罪名可足夠重了——而且官員若是縱容不理,亦是同罪。

同時爲了讓汴河保持通航,汴口兩月內開放了八次,涌進來的黃河水不僅讓汴河水位恢復到六尺定深,同時涌進來的泥沙,也順便將河口到東京的這一段河牀又擡高了半尺。汴河中行駛的綱船竟比兩岸的屋頂高,這屋上行船的情況越發的變得嚴重。

汴河還是小事,只要加高堤壩,保持通航,就不會有太大問題。最讓人的頭疼的,就是旱災之後的災情。自來旱蝗併發,夏季大旱,下半年多半會有蝗災。就算不是今年,明年也會有。到時候,饑荒恐怕就難免了,就不知常平倉能不能有所準備。

呂惠卿越發地覺得從裡到外都是讓人煩躁。

京東京西好辦,因爲靠着京城,常平倉的情況由中書一手掌握,三五日就是遣人去檢查一次。爲了能保證京城糧食的穩定供給,沒有人敢疏忽大意。但河北東西二路,就很棘手了,舊黨盤踞的河北,青苗法本來就推行不利,今夏旱情,河北的告急奏疏又是來得最勤快的,王安石都已經在考慮着是不是要派得力之人去兩路進行察訪,以防其中有人藉此生事。

正思忖着,呂惠卿腳步一停,已經到了崇政殿的殿門前,讓閣門官入內稟報了,就在門前等着通傳。

趙頊此時正看着河北東路轉運判官汪輔之的奏章,聽到呂惠卿受招而來。命其入殿後,便拿着這份奏章對他問道:“呂卿,汪輔之的這份奏章,但言文彥博至大名之後,只知邀客飲宴,公事從無一顧,不知你說該如何處置?”

在趙頊身邊久了,雖然天子只是拿着奏章來詢問,呂惠卿還是聽出了他話語中的傾向。明白了趙頊的心意,他就知道該如何回答。拱手回道:“回陛下的話,以臣之愚見。元老重臣,不當以瑣事拘之。若以汪輔之奏疏爲是,恐有失陛下優待前朝元老之本意。”

呂惠卿的回答,趙頊很是滿意。不以政見有別而籍故傾軋,能秉公直論,這纔是純臣。

“正是此理,汪輔之不知朕意,掇拾元老細故,不可留於原任。”親提硃筆,在奏章上幾筆寫下判語:“以司空舊德,故煩臥護北門,細務不必勞心。輔之小臣,敢爾無禮,將別有處置。”

轉過來,呂惠卿卻又幫着汪輔之說起話來,“不過汪輔之也是忠於國事,雖不明陛下之苦心,也不便責之過甚。”

“自是如此,着中書將其擇地遷轉便是。”

優待元老歸優待元老,趙頊知道從道理和法規上,汪輔之做得並沒有錯。要是嚴加懲罰,日後誰還敢監督那些老傢伙?將汪輔之調離而不是貶官,也能讓元老重臣們明白,國事不是由着他們亂來的。天子可以優撫他們,但他們也得自重纔是。

將汪輔之的奏章放下來,趙頊問着呂惠卿:“呂卿,祈雨之事可定下了?”

趙頊所問,正是呂惠卿近日來此的目的:“前日輔臣祈雨,至今雨水未至。以故制,當遣輔臣於東郊築壇,再行祈雨。”

“不需朕親自來?”

今年春時,雨水不定,田間小麥急需灌溉。所以在三月三,趙頊親自至後苑華景亭粉壇祈雨。而從第二天的三月初四傍晚開始,便連着兩天下了一場透雨。趙頊有了此番成功,也對自己信心大增,今次也想大展一番身手。

可呂惠卿從來不信天人感應一說,不過是董仲舒弄出來騙皇帝的招數。雖然在《尚書》和《春秋》中,也有提及,但正經儒門中人都知道,這不過是一件用來震懾天子不可胡作非爲的工具而已。當然,有需要時,也是用來攻擊佔據高位的政敵的好武器。可有幾個會當真相信的?

天子如今要親自祈雨,一次撞上大運,不代表兩次三次還能撞上,還是悠着一點爲好:“伏旱雖重,幸而不在農時。若是秋來待耕時節還未有雨,那時陛下再禱於上天不遲。”

呂惠卿如此回覆,趙頊想了想也便做罷。夏天的田裡雖然還有些作物,但畢竟不如作爲主糧的小麥那般重要。現在去祈雨的確有些不合適,如果到了入秋後還是沒有雨,再去不遲。

此事放到一邊,先等着下面宰輔們求雨的結果,趙頊順道問起另一樁事:“經義局的情況如何?”

“已經漸有所成,十月之前,當有回報。”呂惠卿胸有成竹地回道,《詩》《書》《禮》三經新義,其實早在經義局成立前就已經編寫了大半,現在只是在修改而已,但話不能照實回覆,“這也是陛下重視此事的結果。如餘中等新科及第的進士,被陛下置入經義局後,都不敢怠慢,爲此而竭心盡力。”

今科進士中以狀元餘中爲首的前六名,都給趙頊調進了經義局中,想要借用他們的文才,同時也是有着讓其學習的用意在。

“他們都已經從鄉中回來了?”趙頊驚訝地問着。進士參加過瓊林苑之後,基本上都要衣錦還鄉。家鄉離得越遠,回京越遲。而據趙頊所知,餘中等六人中,可是有福建人在內。

“餘中、邵剛、練亨甫都已經到了。”

“他們倒是勤勉。”趙頊點頭讚了兩句,任憑哪位天子,都會喜歡看到用心於國事的臣僚。“……那韓岡可曾有消息?”

呂惠卿搖了搖頭,“尚無。”

趙頊微感失望,但又問道:“韓岡的差遣,不知中書可有什麼想法?”

韓岡的本官品級跟章惇同列,只比自己稍低,這樣怎麼安排。呂惠卿不想爲此頭疼,推說道:“韓岡品階太高,而資望不足,實在難以決定,還是等其入朝後再議不遲。”

……

韓岡對自己的差事並不關心,也沒有趕着回朝的想法。每天還是讀書習字爲主,有時還學着寫些詩詞,不過遠遠比不上家學淵源的王旖,而閒時還帶着父母妻兒,到了城外的莊上修養了半個月。比起隴西城中的賓客盈門,還是在自家的莊子上,過得輕鬆自在。

這一休息,就一直到了八月初。算起來在家中已經差不多待了有三個月。外面的暑熱漸漸地消散,陽光也不再如之前的兩個月那般熾烈。

馮從義那邊有了好消息,經過一番友好而坦誠的交流,蕃物行會終於在七月底成立。行首總共有六家,韓、王、高三家的代言人,佔了其中的半壁江山。有了行會,團結起來的力量也便容易在京城打開局面,等八月中下旬棉花開始收穫,整個行會都會繞着此事而開始運作。

終於到了離鄉的時候,韓岡帶着四名伴當先行返京,等到任職的地方定下來,再將王旖她們接過去不遲。

辭別了父母,辭別了雙目含淚的妻妾,別過酣睡中的兒女,韓岡翻身上馬,一行五人,離開了隴西。

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九)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雲(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上)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八)第一百零八章 微雨(十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三)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一)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七)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一)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四)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
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九)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雲(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上)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八)第一百零八章 微雨(十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三)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一)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七)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一)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四)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