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

“這般快?不能再拖些時日?”

“山之將傾,豈人力可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韓岡的回答,讓蘇昞沉默下去。

蘇昞管理的橫渠書院的重要性用什麼樣的褒獎都不爲過,天然的就是雍秦集團裡的最重要成員之一,他蘇昞有份參與集團內部的一切戰略規劃,當然知道韓岡的話中之意。

一聲嘆息,蘇昞不再提相關的話題,繼續陪着韓岡參觀書院內部的幾處工廠和實驗室。

關西諸路,人口總計一千三百萬,其中四百萬在十五歲以下。醫療衛生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影響,從人口比例的變化上表現得清晰鮮明。

這四百萬,排除不到學齡的幼兒,排除蒙學或小學後放棄讀書的少兒,排除絕大部分女性——由於現實原因,女子學校雖然一直在發展,但如今依然不到學校總數的十分之一,而且以蒙學小學居多,中學只有三所——剩下的在學人數有一百萬。這一百萬中,有意願並有能力在中學畢業之後繼續求學的,近三年內,平均每年都有三萬人。每年三萬名中學畢業生,就是橫渠書院的根基。

橫渠書院在關西各州州城中,都設有規模不一的預科。接受爲期一年的預科學習,並通過考覈之後,其中的十分之一,便能夠來到橫渠書院的本院繼續求學。關西士子對橫渠書院趨之若鶩,以至於各地縣學州學的用處,竟止於給學生掛名。

在橫渠鎮南,大振谷口的橫渠書院中,彙集的就是關西百萬學子中的佼佼者。理所當然的,書院內貢生便層出不窮。

明理、治事兩大分院的畢業生,佔據了關西各路進士科八成和諸科九成的貢生名額。除此之外,橫渠書院自身也有選拔貢生的資格,每年都分別有二十名進士科、一百名諸科的貢生名額。

能單獨擁有發解試資格的私家書院,並不止橫渠書院一家。章惇在福建開設的石山書院有着同樣數量的名額。南京應天書院,潭州嶽麓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甚至洛陽的嵩陽書院,一干國內有名的大書院,同樣也有,只是名額稍減——韓岡和章惇給書院貢舉名額,本是充滿了私心,但表面上還是要做得好看一點,吃相不能太難看。

不過這些書院,沒有一家能夠與橫渠書院一般,走出去的貢生可以在省試諸科的黃榜中佔去一半。之所以沒有拿到更多,完全是因爲分配給關西的貢生名額太少的緣故。

最早的時候,看到關西士子諸科金榜題名的數量如此之多,不是沒有人出來喊作弊。不過數理和工科方面的差距表現在試卷上顯而易見,遠比文科更加容易分辨。這些怨憤的呼聲,在試卷貼出來後,很快就消失了。

之後一位關西出身的明算科省元放言道,如果沒有貢舉名額的限制,關西出去的士子,能讓明法科之外明工科、明算科、明醫科等諸科進士盡作陝音,如果有明農科的話,結果不會有區別——當然,農科是各科必修,即使是進士科,如果不能把《農政全書》最新版倒背如流的話,至少會在省試時丟掉卷面上的七八分。短時間內朝廷也沒必要專門設立一個明農科。

這番言論肯定是很招人恨的。沒有引發更大風浪的原因,主要還是當時在進士科中,關西進士的數量依然比不上開封府和福建路,在天下各路中,勉強排進前五。

雖然說民風變動,新時代已經到來。蒸汽機驅動的列車車輪,碾過了一切想要螳臂當車的不合時宜者。可過去的習慣依然是將進士科放在第一位,對諸科並不如何看重。能夠成爲宰輔的只有進士,諸科的前途有限,遠比不上進士科更容易飛黃騰達。

但韓岡看中的依然是諸科。時代在高速發展中,半部論語治天下早已是百年前的奇聞軼事。熟讀經史可以安治地方,也不過是書呆子的夢囈。

朝廷治理郡縣,脫離不了大批量擁有真材實料的技術官僚。礦山勘探開採、橋道建築維修、醫療厚生建設、工廠製造輸送、工商稅率計算,進士爬得再高再快,真正做事的還是下面的官吏。

如果有效掌握住政權的底層、中層,那麼只要一個念頭,隨時都可以掀翻掉看不順眼的高層。

有這個認識的並不只有一個韓岡,章惇同樣看得很清楚,石山書院就是他的應對。但他的努力,卻遇上了只想考進士的福建路。

關西平均每科出不了三個進士的窘境,反倒讓關西人對進士沒有那麼執着,進士不成,諸科也可。然後因爲關西士子們在諸科考上的優良表現,反過來更促進了關西士子對諸科的重視。

加之諸科考試的內容,除去明法科之外,基本上都能在橫渠書院的教學課程中找到。考綱不脫離課綱,考試題目也沒有脫離老師的教導。既然如此,自然不會有太多人會放棄通衢一般的諸科,而選取獨木窄橋的進士科。

福建的情況正好相反,福建士子對諸科的熱情,遠遠比不上進士科。參加諸科的士子越發減少,進士科成績則越發出色,進士科成績出色,參加諸科的士子也越發減少,一年年下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謂矛盾,就在此處。即使權如宰相,也改變不了人心大勢。

待到二十年後,關西士子、橫渠學生,充斥在國家各處關鍵崗位上,朝廷中的進士們,除了依仗橫渠學子們的匡助,還能有什麼辦法?那麼多的派系,那麼多的鄉黨,當真以爲他們能夠聯合起來,共同排擠橫渠學子?

自從把自家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投入到關西諸路的基礎教育中,並由此帶動了很大一部商會成員的慷慨解囊,夯實了未來的根基,韓岡再不會擔心關西將來的發展。儘管資源貧乏,儘管土地貧瘠,儘管沒有南洋那樣安全肥沃交通便捷的後方,儘管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有着一個遠遠超過任何競爭對手的教育體系,有疑慮的只是眼前。

走在學院中林蔭道上,道路兩側是一間間商鋪,校舍與商業、民居混雜一處,在京城是大逆不道,在關西,也是橫渠書院獨有的魅力。

茶鋪,書鋪,酒肆,雜貨,各色小店的店家,沒有其他去處的商鋪一般,時時刻刻都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吆喝,他們總是衣着整齊地站在門口,或坐在櫃檯內,等着客人登門。

一隻三花狸貓,蹲在陽光照耀下的酒鋪櫃檯上眯着眼睛;一本本打折的書刊,堆在書店門口的桌子上。走進酒鋪的年輕人不忘伸手撓撓貓咪的下巴;站在書堆前的兩名書生,專注地翻着手上的書卷。茶社窗內,三位友人圍坐桌邊輕聲的談笑,其中一名年輕人,親自提起茶壺,給朋友們斟滿茶盅。

路上,沒有人高聲喧譁。就連路中心的車馬,也是徐緩而安靜。整條街上,滿是祥和的氛圍。

韓岡偏頭看着沉默了許久的蘇昞,橫渠書院能有如今的局面,教化能夠連商鋪的氣質都一起塑造,都是蘇昞的功勞。

小小一處書院容易改變,天下呢?

人心大勢,章惇違逆不了,韓岡又何獨能外?

生產力發展造成的尖銳矛盾,聖人喊着一輩子克己復禮都沒用,何況如今更加激烈的變化,更加尖銳的矛盾?

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六)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四)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議(二十九)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五)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四)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七)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變故(十)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四)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四章 流水(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一)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九)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上)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七)
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六)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四)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議(二十九)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五)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四)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七)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變故(十)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四)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四章 流水(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一)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九)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上)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