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

已經進入了冬天,十一月的關西早已經連黃河都凍上了,雪層也會就此覆蓋荒涼的黃土高坡,但廣西的冬天一點也不見寒冷,流水潺潺、草木青青,甚至還有新芽野花點綴在路旁,彷彿北方的陽春三月。

和煦的陽光從高廣無垠的碧空中散射下來,沒有陰溼的空氣,沒有擾人的蚊蠅,一時天高雲淡。連到了廣西之後,始終難以適應的西軍將士,這一下子都精神了起來。

“相公在信中怎麼說?”章惇問着與他並轡而行的韓岡。

在兩人的身前身後,是數以千計的西軍精銳。他們是早上從歸仁鋪出發,到現在已經走了快二十里,而韓岡則是天還沒亮的時候,親自去歸仁鋪迎接大軍的到來,順便還從鋪兵的手上收到了王安石和家人寄來的信箋。

韓岡一手攬着繮繩,一手將剛剛收到的私信遞給身邊的章惇,“只是說天子看到了降表就丟到了地上,說交趾欺人太甚,定要打破升龍府,將交趾君臣全數拘上京去問罪。又說讓我們不要着急,謀劃妥當再行出兵。”

章惇一目十行地看了王安石寫給韓岡的信函,跟韓岡說的並無二致。擡頭與韓岡對視一眼,兩人一齊搖頭苦笑了起來。

王安石就是這麼說纔有問題。如果朝堂上一片平穩,沒有任何的反對之聲,他根本就不該多提什麼“謀劃妥當再行出兵”。肯定是有人建言天子納下交趾的降表,就此偃旗息鼓,所以王安石才擔心章惇、韓岡心急,急着去攻打交趾,以至於犯下難以挽回的錯誤。

會如此勸諫天子的是究竟哪幾位,韓岡也能猜得出來。不過天子的反應讓兩人可以鬆下一口氣,至少兩三個月內不用擔心後方有問題。

“關鍵是軍中該怎麼辦?”

章惇的帥旗就高高舉在兩人的馬前,被暖風拂起的旗尾撩到了韓岡的耳邊。

身前身後的士兵們,正昂首挺胸地高舉着旗幟和刀槍走在官道上。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睥睨當世,顧盼自豪。已經完全不見了一個月前,籠罩在全軍上下的病懨懨的模樣。

但這五千西軍將士他們是爲了擊敗交趾而來,爲了封妻廕子的功勞而來。只是這一束掛在一衆驢子眼前的鮮嫩多汁的草料,僅僅是針對武將而言。對於最下層的士兵來說,就算沒有與交趾戰鬥過,也不過是少一點賞賜罷了。如果朝廷接受了降表,他們不僅是更早一步離開廣西這個鬼地方,還能免去了去更南方的交趾受罪。

現在的這副氣派只是因爲沒有聽說交趾獻上降表,只要目標投降的消息在他們中間傳開了,求戰的氛圍肯定大打折扣。

“兵不厭詐,瞞是肯定瞞不過,只能砌詞騙過去了。”章惇一下又搖起了頭,“也不能說是騙,交趾人本也不是真心投降。只有自縛出城才叫投降,只肯獻上降表那就是假的,只是想混過去而已。”

“光這些可不夠。”韓岡並不覺得有多少說服力。在這個時代,獻上降表已經可以算是投降了。即便拿出太祖皇帝的臥榻之論,也不能壓住所有的異論。

“那就只有升龍府了。”章惇毫不猶豫將交趾王都丟出來當作賞賜。

“開城大掠嗎?”韓岡只能選擇搖頭,“一旦放開來劫掠,我們身邊還能剩幾人?到時候若是城中一個反擊,我們可就麻煩了。隋煬帝二徵高句麗,隋軍已經渡海打進了平壤城,就是因爲大軍散開來劫掠,才被打個全軍覆沒。”

“玉昆可有良策?”

“良策倒是沒有,不過周毖有個建議。他家裡面開了幾間質庫,在財計上有些長才。”韓岡現在是儘量地考驗和鍛鍊他的幾名幕僚,能交給他們的工作就儘量依靠他們,也經常讓其出謀劃策。關於如何保證軍中士氣,韓岡雖然沒有向幕僚們詢問過,但關於如何劃分戰利品,才能讓軍中上下能基本上都認同,倒是當作課題考過李復、周毖等四人。

章惇對韓岡的這位幕僚有點印象,前段時間被韓岡留在桂州檢查漕司賬目的,“他怎麼說?”章惇問道。

“按周毖的提議,最好是事先約定好如何分賬,將校的、士兵的,事先定好規矩,等到開城後,斬獲全都拿到手後照比例劃分,不僅僅是官庫,所有的收穫都如此。”

章惇皺眉想了一想,要保證入城搜刮民財的軍隊沒有私心有些麻煩,即便派人搜身也免不了私藏,但這個策略已經勉強算是可堪一用,“不算最好,也只能這樣了。是五五還是四六?”

“官中難道不要佔一份?一點不沾,下面的士兵反而不會相信,四三三才對!”韓岡很熟練地說着:“士兵們佔四成,將校三成,最後三成沒入官中。”

兩名強盜首領討論着如何分贓,臉上也是一點也不見有半分愧色,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理直氣壯。他們準備做的,就跟交趾人在邕、欽、廉一樣。只是討論之後,互相一看,又都搖頭苦笑,臉皮都還不夠厚,至少心中也不可能將這等事當成理所當然。

就像要將所有交趾男丁處刑,韓岡、章惇都是心意已定,不會更改,也不會有半點猶豫,但整件事,他們也是準備儘量交給三十六峒蠻部去做,因爲那將是蠻部的奴隸。

“糧秣是否都已經齊備?”章惇轉移話題,避過繼續討論讓他們尷尬的問題。

“不可能不齊備吧,豐州可是幫了大忙。”韓岡笑着,語氣中帶着諷刺的辛辣,“人馬少了一多半,吃喝當然也少得多了。我這個隨軍轉運,可是再輕鬆不過。”

章惇也跟着笑了一聲,“安南行營何嘗不是。”擡頭遠望走在隊伍最前的燕達,“我和燕逢辰,可算是領軍最少的總管和副總管。”

整個安南行營下轄的官軍兵力,加起來才一萬兩千人,其中近一半還是新兵,派不上多少用場。唯一的好處就是在兵力減少的同時,後勤上的壓力大大減輕。韓岡並不需要爲三十六峒蠻部和廣源軍籌劃糧草,只要顧着自己人就夠了,現在反倒是軍中使用的牲畜,比人吃的要多得多。

“藥材也備齊了。”韓岡又補充道,“防暑、避瘴的藥物一車一車地從北方運來,而且最多的還是用來薰衣驅蚊的艾草。本來是足夠給三萬人一年支用,現在才一萬出頭,用上兩三年都沒問題。”

章惇點着頭,突然就直起了腰,“該進城了。”

邕州城快要到了,避讓到道路兩邊的行人,也漸漸的多了起來。大部分人的眼神都是在好奇中帶着興奮,看着傳聞已久的精銳之師,只是隱隱地也有着些畏懼。

韓岡擡頭看了看天色。冬日的邕州,天上看不到一絲雲翳。已經有半個多月沒有下雨,不過沒多少灰塵,陽光也是正好。

旌旗招展,五千馬步禁軍排列整齊行進在官道上。

就在進城之前,他們全都換上了晶晶閃亮的鐵甲。在桂州休整的二十天裡,關西將士們閒下來,就是打磨身上的甲冑、和手中的刀槍,磨得不見一點鏽色之後,再抹上薄薄一層防鏽的牛油。現在無論刀槍還是甲冑,都在陽光下,閃爍着懾人的寒光。

三十六峒諸部、只要還在邕州的洞主們,此時全都聚集在城外,迎接大軍的到來。

數以千計全身鐵甲的精兵,讓一個個將皮甲藏在家裡當成寶貝的蠻部洞主,看得心驚膽寒。

“那麼多鐵甲……”

“竟然人人都有!”

“聽說北方的六十萬禁軍,全都有鐵甲。只有南方的官軍怕鐵甲生鏽,才只配了皮甲。”

“三十年前,狄相公來平儂智高的時候,也沒說人人都有鐵甲。”

“都過去三十年,當時生的小子,連孫子都能有了!”

“你們難道沒聽說?外面可都傳遍了。現在官軍穿得甲冑,是轉運韓相公所造,比舊時鐵甲容易打造一百倍,所以能一造數十萬領。年紀輕輕都做到相公,都是攢功勞來的。”

同時一柄柄高舉在手中的斬馬刀,也讓洞主們心頭寒氣直冒。

“一柄刀就用那麼多鐵。少說也能打造十條長槍!”

“沒看到鋒刃嗎?看顏色就知道哪裡是鐵,根本是精鋼啊!”

“難怪說他們比荊南軍強上十倍,全都是錢堆出來的了。”

“也只有朝廷才這般有錢,換做是交趾,窮得跟猴子一樣。”

可隨着官軍越來越近,慢慢地就沒有人說話了,只看着炫花了雙眼的鐵甲,還有一柄柄似乎能連人帶馬一齊斬斷的長刀,每一名洞主的身子都在顫抖。

千軍萬馬整列行軍,腳步聲漸漸地匯合成一個聲音,如同夏日午後深黑色的雷雲,沉沉地壓向所有人的心頭。

原本的一千五百從荊南調來的軍隊,已經讓十萬交趾兵大敗而逃,現在又來了五千據說比起荊南軍強上十倍的西軍,滅掉交趾豈不是易如反掌?

幸好投了官軍!這樣的想法充斥在每一名蠻部洞主的心中。

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五)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上)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上)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六)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七)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八)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下)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三)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一)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
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五)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上)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上)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六)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七)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八)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下)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三)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一)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