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

馮從義回關西了,韓岡和李信剛剛去送了他。

馮從義在開封盤桓了多日,將京中的事情一一理順,而順豐行、平安號和雍秦商會下一步的發展,也跟韓岡商議妥當。到了這時候,也不能再多留了,趁着暑熱消退,天氣轉涼,便上路返鄉。

韓岡與李信從城外回來時,在路上碰到了李定。新任的御史中丞,從西十字大街上一路穿行而過。幾十人的隊伍,比不得宰執,卻也讓大街上的行人車馬紛紛避讓道邊。

韓岡是輕車簡從,只帶了幾名隨從,加上李信這位表兄。他也不怕什麼刺客,身邊的這些都是在韓岡身邊做了不短時間的護衛,看起來是隨意一站,但直接就把靠近韓岡的幾條路都給擋住了。

看到李定經過,韓岡沒有上去打招呼,也沒有擋在路上不讓道,反而讓到了路邊上。

李定看着有急事,喝道吆喝得急,人馬走得也急,急匆匆就過去了,看起來並沒有注意到路邊上的韓岡。

望着李定匆匆遠去的背影,韓岡倒是想起了同時抵京的蘇軾。

李定爲官清廉,又曾經拿蘇軾立威,在御史臺中威望很高。在御史臺風雨飄搖之際臨危受命,對御史臺意義不言而喻。而且他不同於之前的李清臣,是正牌子的新黨,對朝堂上的中間派是個極有分量的威懾力量。

而蘇軾被貶謫後的這幾年,文章和詩詞的水平日高,在士林中名氣越發的大了,聲望日隆。這一次回到京城,並不僅僅是章惇提議,也是他本身有了那個資格。但蘇軾是中書舍人,確切點說是直舍人院,權知制誥。負責是草擬外製,與內製翰林學士並稱兩制的清貴官。褒貶官員就在他的筆鋒之中,以蘇軾的水平,在敇文中藏些噁心人的詞句,真的不是什麼難事。以他和李定之間的仇怨,保不準什麼時候就會鬥上了。

若說曾經跟李定過不去的,其實有蘇頌一個。蘇頌舊年擔任中書舍人的時候,曾經拒絕爲李定的晉升草詔。不過那是因爲王安石對李定的提拔不合規矩,剛剛轉官的低品京官照常例是不能直接入御史臺,想要成爲御史,至少要一任知縣之後方可。這是公事公辦,並非私仇。

不過蘇軾那邊就可算是私仇了。對李定不爲生母服喪之事的大肆宣揚,甚至召集詩友一同爲一名孝子寫詩。李定在士林中的名聲那麼壞,也多虧了蘇軾的汗馬之功。之後又有烏臺詩案,李定終是報復了回去。你來我往的,這個樑子結得就深了。

蘇軾不是壞人,可太過隨性了,依韓岡前生看過的說法是一肚皮不合時宜,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捅出婁子。章惇這一回可是給自己弄了個丟不掉的大包袱回來。

雖然沒能看見蘇李二人同時下船的情形,讓人很有幾分遺憾。但從今往後,李定和蘇軾日日在朝堂上相見,肯定會有熱鬧可以看。

韓岡是個旁觀者的心態,蘇軾和李定都不是宰輔,打起來都影響不了國政。儘管如今韓岡也的確盼着朝堂上能夠穩定一點,但一點波瀾都沒有可就太沒趣了。

回城後,韓岡並沒有與李信一起回府,而是去了火器局。

在一炮轟塌了郭太尉府正堂之後,火器局試炮的地方就轉移到了城外。不過現在最新出來的虎蹲炮,倒暫時不必往城外送。

“這是虎蹲炮?”

短短的炮管,薄薄的炮壁,下面裝了個撐腳,炮管外部還箍了三道鐵環。還不到膝蓋高。這就是李信面前的新型火炮。

李信已經見識過之前兩門試作品,那是重達千斤的青銅火炮,一看就是分量十足,試炮的時候,站得稍近,更是感覺着地動山搖。而眼前的火炮,四十斤還不到,差得未免也太遠了。

“不是虎蹲炮還能是什麼?”韓岡反問。

比起野戰炮來,虎蹲炮製造起來更容易一些,不過威力不足,只能是步兵的補充。爲了一下子就將人給震住,纔會先選擇野戰炮。不然拿着這虎蹲炮說能勝過八牛弩、霹靂砲,那未免就太可笑了,誰會相信?就是松木炮都更能取信於人。

其實從野戰炮、城防炮這邊排下來,虎蹲炮命名做步人炮其實更合適一點。但韓岡當時隨口就給了名字,現在也不好改了。反正對名字的問題,他也沒注意過,連給兒子起名都是隨心所欲,這火炮也沒什麼多講究的。倒是換做是趙頊在位的時候,肯定會起個好名字。

“這幾門炮看起來不起眼,可就是翰林學士想來看,也是看不到。”

韓岡說的是沈括。沈括雖說是翰林學士,但沒有與軍器監有關的職司,現在根本接觸不到最新式的武器,只能看着韓岡畫出來的圖樣。軍器監的管理還是比較正規化的。韓岡並不想爲沈括破例,也不打算讓沈括參與進來。韓岡希望沈括做的,是天文曆法,這是沈括擅長的領域。

而李信不一樣。樞密院已經準備新設一軍,暫調三個指揮過來,裝備上火炮,專門用來實驗新的戰術。守衛即將搬出城外的火器局分部,也同時由這一新軍負責。而統領這一軍的,內定的便是李信。

韓岡指着炮對李信說着:“別看這虎蹲炮小,二三十步內,這樣的一門炮,至少當得起十張弩了。而且火炮跟弩不一樣,給弩上弦要耗氣力,有上弦機纔好點,但也只有守城時才能用上。火炮呢?”

韓岡拿起定裝的火藥包顛了顛,還不到一斤重。

李信明白韓岡的意思,只要冷卻解決,火炮連續發射不是問題。不像強弩,連續上弦誰也吃不住,萬一箭陣給衝散了,連跑路的力氣都不剩了,而用火炮,能剩下不少。

韓岡丟下火藥包,比了個手勢,火器局的士兵便上來試射火炮。

四門試做的虎蹲炮並排放置,炮聲連環,將鉛彈發射到二十步外,一排橫列放置的鐵甲,在彈雨中被打得支離破碎。就是最結實的前胸部位,也是一個個凹陷破口。

火炮射擊的頻率,剛開始時與神臂弓發射相當,之後就穩定維持着,不像弩弓急射過後,速度就不得不慢下來。清膛、裝藥、上彈、點火,熟練了之後,三四人操作一門虎蹲炮很輕鬆。

李信沉默地點着頭,火炮的好處他看得出來。只是他一向不喜歡多說話,如今更是沉默寡言。

“只要表哥你能將兵練好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將練兵紀要做好,編出火炮的操典來。炮兵該如何練,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要窮究到清膛、澆水、保養這樣的細節,每一步都要寫明白。這都是表哥你的課題。一旦《炮兵操典》完成,後人可以根據操典來訓練炮兵,不必自己琢磨研究了。”韓岡嘆了一聲,“這件事,別人都做不到,也就表哥你可以。《易州會戰本末》寫得很好,小弟拿着給章子厚樞密看了,他也說表哥你寫得很好。”

“只是敗軍之將想知道怎麼輸的。”李信慢慢地說道。

“這樣的理由已經足夠充分了。”韓岡正容道,“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總結得失,下次纔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韓岡喜歡寫作戰記錄,也督促着李信、王舜臣和趙隆去寫。在河東的時候,甚至讓手下的武將都要寫營中日誌。會戰每到一個階段,都會召集衆將依照記錄和日誌,討論之前作戰得失。

對於這樣的苦差事,王舜臣每次都是叫苦連天,但趙隆和李信都會老老實實地做好。尤其是李信,寫作戰記錄、行軍日誌,就是平常的練兵也會做記錄,而且都是自己親自動筆,從最早滿篇狗爬的白字,到現在一筆流暢的行草,整整過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李信寫下的文字早已超過百萬。以李信現在的文化水平,要不是他對詩賦沒任何興趣,早就會被鼓吹爲一名儒將了。

李信默然點頭,比過去還要沉默。易州之敗,給了他太大的打擊,一方面是因爲領軍慘敗,而另一方面,手臂上的傷勢,更是毀了他名震天下的擲矛之術。

韓岡看在眼裡,想了一下,道:“不知道表哥你想沒想過,小弟爲什麼設火器局,而不是火炮局?”

“還有其他火器?”李信剎那間便反應過來。

“沒錯。”韓岡點頭,“火器不僅僅是取代霹靂砲和八牛弩的火炮,日後還會有拿在手中的火器,取代弓弩和長槍。現在雖還沒有造出來,不過也不會太久了。到時候,舊日戰法全得作廢,必須重新編練新軍。表哥你現在開始,日後也不可能選他人來統領。”

“啊!”李信驚訝地望着他的表弟,這件事他從來沒聽過。

韓岡笑道:“這些話,小弟從來沒有對外人說過。表哥切勿外傳,心裡明白就是了。”

“要多久?”李信追問着。

韓岡想了想,道:“十年。”

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下)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八)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三)第一百零八章 微雨(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六)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中)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權相(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六)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議(十五)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六十三章 宴火(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議(二十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三)
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下)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八)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三)第一百零八章 微雨(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六)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中)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權相(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六)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議(十五)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六十三章 宴火(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議(二十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