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華陽城

中國古稱華夏,漢族最古的源頭即爲華族和夏族。據考證,華山最早是指今天的嵩山,以華族得名,後隨華族西遷,今陝西境內最東邊的高山被稱爲華山。但嵩山周邊,仍有許多以“華”爲名的古邑,華陽即爲其一,史稱其爲華國之都,其名亙古未變,沿用至今。

呂氏兄弟一行沿大道急行一日,至晚到了華陽。華陽城縱橫不過裡許,四面牆都築有馬面,四門有防護牆曲折維護,只是一個軍事堡壘,並無平民居住,尋常人等也不進城,只在城外建起一排排坊舍,或住或商。四野微有起伏,均開發爲農田,其間疏落地散佈着大大小小的農舍。

麻三引着衆人拐向一條小道,進入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聚落中。從平坦的田野中走來諾大一羣人,自然引人注目,聚落中的男人們早早地迎出來。麻三走在最前面,親熱地打着招呼:“仲叔,叔公,二憨……”於是衆人都露出笑臉,轟然一下圍了上來。呂氏、唐氏、諸公子、武卒人等,也都以庶民之禮,一一打躬作揖。麻三也不及一一介紹,衆人也不在乎他們是誰,只知道是麻三的人,就熱情地往裡迎。

各人從家裡取來草蓆,一衆人等就在農舍前打穀場一角,席地而坐。各人又從各自家中端來各色泥陶碗,盛水上來。呂氏一行則解下糧袋,客氣地道:“借貴家的火。”開始農家們還不允,定要自己請客,呂氏等再三不安,農家們才把糧袋帶回各家,讓自家的女人升火煮飯,並囑咐把自家的菜蔬也拿出來,一併做了端出來。男人們則同樣坐在場地中,聽着長者與客人交談,偶爾怯生生地搭上句話,惟恐漏了短,惹人笑話。孩子們也被大人放出來“長見識”,歡樂地在一邊玩耍。熱鬧、和諧的氣氛甚至引來周圍幾個聚落的人來探問,這自然讓麻三的同族多出一分自豪感。

直到月上樹梢時,飯菜才端上來,近三十副几案幾乎就是這裡農家几案的全部,包括了各種形制、材質、顏色,個個都久歷歲月,有着厚厚的包漿,有的甚至殘破。呂氏一行邀請麻三的同族一起進食,他們均推脫說已經吃過了。於是在呂氏兄弟的帶領下,每個在座的男人都被塞了兩個飯糰,說是送給女人和孩子,一衆客人才動手吃起來。農家缺鹽少醬,只有生硬的菜蔬,大家也吃得不多,到大家停下嘴時,簋中還剩下不少粟米。呂氏兄弟提議,讓孩子們各自端回家吃。客人的豪爽,顯然又爲他們增添了不少好感。長老指着麻三道:“賊三,少時賊兮兮,不意還能交結如此豪傑。”麻三兩眼放光,呵呵直樂,道:“汝等不曉,吾等還爲信陵君幹事!”嚇得呂氏面色發白,急看周圍,似無人意識到信陵君是誰,長老也不過有口無心地應道:“好好……”,才稍稍放下心。

麻三又道:“客商至啓封運貨,欲庸幾十乘牛車,路上有二餐,到地取值。人要妥當。”

長老道:“四門外牛車鋪裡可有百乘,明日去庸,料也不妨。”

呂氏道:“太公好知,吾等事急,若四行車乘不足,還要另爲籌措。此四行與太公者何有厚交,願星夜往訪,訂妥方佳。”

長老道:“這卻不妨。爾等孰與四行交情,敢爲一往。”

一名壯漢站起來,道:“吾常與四行馭車取值,敢請一往。”

長老對衆客道:“二牛,身頗壯,不能閒。常傭與四行,行走四方,有些見識。”

呂伯起身揖道:“有勞牛兄。車日值十錢,夫日二食,可乎?”

二牛道:“食可盡飽,便無所憾。”

呂伯道:“日二斗半,可得盡飽?”

二牛高興得直點頭。呂伯道:“事不宜遲。唐兄與鄭兄可隨牛兄前往,吾弟願輔之。”

唐叔和鄭安平都坐起,道:“敢不從命!”呂仲也從席上起,四下環作一揖,四人一齊離開場地,沿小道走向大道。

呂仲問二牛道:“城週四行何氏?”

二牛道:“城北最近,白氏;城南最遠,巴氏;城東陳氏,城西呂氏。”

呂仲一震,問道:“還有呂氏?”

二牛道:“呂氏新到不過三年,從王氏接手。有何不妥?”

呂仲道:“呂氏正是賤家。”

二牛道:“原來是呂先生本家,那就更好說了。吾等何不先往呂家?”

呂仲道:“呂氏是本族,到家必長敘,豈不誤事?吾等且由近及遠,最後訪呂家。兄等如見晚,可先歸家。”

見其他人沒有別的意見,二牛道:“就依先生。”

沿大道前行不久,就到了華陽北門外。鄭安平見眼前這座華陽城比管氏居住的小城,大小差不多,但防禦力量卻明顯不在同一層次,心中起了很大波動:爲什麼同樣規模的城池,有些固若金湯,有些卻不堪一擊?如果小城主能下定決心堅守,會給信陵君造成多大的麻煩呢?或者不過是信陵君樹立自身威望的祭品?

於是他問了二牛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城裡有卒多少?”

這句直接了當的問話引得呂伯和唐叔大皺眉頭,二牛不出所料的回道:“城裡大夫的事,草庶何以知之!”

唐叔可能是有些同情鄭安平,怕他秘密負有調查軍情的任務,卻不知如何完成,就接着問道:“城內士卒牛兄熟識否?”

二牛挺挺胸,回答道:“這麼多年了,城內的士卒哪能不混個熟。四行當傢俱與華陽大夫相識,吾等雜夥即與守城士卒相識,也算相應。有時找大夫也不定能行的事,找幾個弟兄可能就行得。吾亦行之。”衆人聽得此言,俱鬨笑起來。二牛道:“前面可不是白氏車鋪的!”

順着二牛的手指望去,道旁一座院落,門前有一排栓馬樁,門前臺階側放着一隻車輪。燈籠不亮,隱隱可以認出“白”字。空氣中傳來牛氣味,混在田野四處散發的各種動物糞便的氣味中,不仔細分辨還不太注意。偶爾傳來幾聲牛叫,提示這裡的確養着牛。

第113章 計糧第178章 驚訊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79章 掌兵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356章 訪圃田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75章 和議第43章 等待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46章 入國第8章 管城第230章 司勝第131章 麻太公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75章 陳留司士第3章 祭旗出征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0章 麻三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65章 破臉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75章 和議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50章 防民第113章 計糧第63章 商賈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345章 除夕第49章 庭議第12章 張輒第38章 列陣(一)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206章 洗塵第344章 神蹟第365章 執帚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92章 書名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21章 豪強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369章 賜婚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50章 防民第302章 報喪第372章 巴姊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234章 旦夕評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59章 拜將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7章 降服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144章 訪老第55章 段子幹第31章 陷城(二)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318章 退兵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171章 信用第157章 交糧第158章 女閭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45章 回朝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98章 敵乎友乎第30章 陷城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5章 夜行第145章 曾季第45章 回朝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43章 等待第173章 夜議第235章 貴公子
第113章 計糧第178章 驚訊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79章 掌兵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356章 訪圃田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75章 和議第43章 等待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46章 入國第8章 管城第230章 司勝第131章 麻太公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75章 陳留司士第3章 祭旗出征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0章 麻三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65章 破臉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75章 和議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50章 防民第113章 計糧第63章 商賈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345章 除夕第49章 庭議第12章 張輒第38章 列陣(一)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206章 洗塵第344章 神蹟第365章 執帚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92章 書名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21章 豪強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369章 賜婚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50章 防民第302章 報喪第372章 巴姊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234章 旦夕評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59章 拜將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7章 降服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144章 訪老第55章 段子幹第31章 陷城(二)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318章 退兵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171章 信用第157章 交糧第158章 女閭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45章 回朝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98章 敵乎友乎第30章 陷城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5章 夜行第145章 曾季第45章 回朝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43章 等待第173章 夜議第235章 貴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