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麻太公

呂、麻交談之間,火堆旁的人叫道:“肉成,請唐叔分食!”

兩隻野兔聽上去不少,三十人一分,每人其實沒多少;更爲困難的是,本來每人就沒多少,還要分得均勻,讓每人都能吃到大小差不多的一塊,骨肉均停。這事就讓唐叔給辦成了。唐叔用小匕,三五下就神奇地將兩隻野兔分成了三十份,挑不出好壞來,每人都平等地得到一小塊,連說兔肉難吃的芒公子也挑了一份放到口裡,香甜地嚼起來,再不提姜梅的事,讓一衆唐氏對他很有改觀。

藉着取肉的機會,呂伯靠近麻三坐下,繼續剛纔的話題道:“吾觀令尊於鄉里得衆望。”

麻三道:“家父雖得衆望,實不及尤父;而鄉里最得望者,太公也。太公年最長,壽六旬,而耳聰目明。事有疑難,多以諮之。”

呂伯道:“夜觀座中一壽者,長鬚飄然,發盡白,默然少語,莫非太公乎?”

麻三道:“然也。言雖少,所言必中,深得衆望。夜來得金,衆長老皆不敢自專,共聚太公室而議定之,莫敢不從。”

呂伯道:“所議者何?”

麻三道:“此長老者所議,非鄙人所敢知也。”

呂伯道:“少時往拜,麻兄可引薦乎?”

麻三道:“此易事耳,又何敢辭!”

呂伯起身,又分別約了唐叔、曹包、芒須二公子,以及郭先生,少時同往拜太公;又請呂仲、鄭安平引餘衆整頓器械、糧水等事,朝食畢,即往華陽城中。衆人應喏。

一小塊兔肉雖還不夠塞牙縫,但衆人也吃得心滿意足。把手用衣襟擦了擦,呂伯一行即由麻三引領,往農舍而去。至舍前,麻三叫住一個小孩,問道:“太公覺否?”

小孩道:“正在堂上高坐。”

麻三道:“往言麻三引衆客來拜。”

小孩蹦跳着進了一個柴門,呂伯一行在門外停下。少時,一名老者在一名壯年的攙扶下從室內出來,口中說道:“貴客光臨,小老兒幸何如之!”

呂伯連忙上前見禮。太公將呂伯一行引進門內,道:“鄙野茅舍,甚陋,難待貴客。小老兒簡慢,請貴客在庭中安坐。”先進去的那個小孩抱出一大張草蓆,鋪在庭內地上,太公即請衆人入坐。自己隨手從檐下取過一張草蓆,自己坐下。那名壯年人立於老人身後。

坐定,呂伯開言道:“攪擾太公,心甚不安!”

太公回道:“鄙野陋室,怠慢貴客。若非三兒,如何得貴客上門。”

呂伯道:“太公容稟,鄙意請貴鄉支糧車若干,不敢催促,敢能完備。”

太公道:“此事昨日裡長等亦曾議過……”回頭對那壯年道:“汝口齒伶俐,可詳言之。”

那壯年道:“貴客以一金告糶與賃,裡中不敢有誤。夜來里長即與衆長老聚於太公室,議得一金可當春秋二祭有餘,遂定各家以入祭者給貴客,家各十石,鄙裡十八家,共百八十石。裡中有牛者三家,及其親戚,可得輜車八乘,乘二夫,計十六人。連草秸,正好八乘。”

呂伯一聽,知道了衆長老算計着要將利益歸於自己,不欲與他人分潤,也不說破,道:“太公與里長等好畫籌。裡中不過十餘室,卻得糧百八十石,車八乘,正所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者也。”

壯年道:“忠信誠不敢當,貴客差使,不敢不盡力。”隨轉向麻三道:“三兄名下十石,公議由祖廟共承,以報三兄之德。”

麻三從席中坐起,道:“子孫何德,敢勞祖廟承擔!”

太公道:“非三兒,何得以金祭祖乎!祖先得金祭,必祐家族兒孫滿堂,衣食無憂。”

麻三一臉感恩,再三謝禮方坐下。

呂伯又道:“糧車勞太公下賜,不知何時可得。”

壯年道:“鄙裡之車乘,即時可備;親戚者,食後即往告——皆是長老至親,當不賁事。至於糧草,可待車至,一言可定,不勞慮也。”

呂伯從懷中掏出一塊一兩許的小金餅,遞到太公手中,道:“小子攪擾,春秋兩祭,願以禱祝。”

太公推辭道:“何以當得!夜來得先生所賜,已爲有愧……”

呂伯硬將小金餅塞進太公手中,道:“告於社稷,福壽年康,願太公勿辭。所求糧車,再三致意,必擇於忠厚之家。”

太公將金餅納入懷中,道:“得先生厚賜,必禱於社稷,神必福焉。糧車之事,願先生勿慮,必安妥善貼。”又轉向身邊的壯年,道:“狗兒,賃車的事,爾與三兒商議妥貼,必得忠厚之家。”壯年人躬身應喏。坐中的麻三再次坐起,高聲應喏。

呂伯見邑中之事再無障礙,閒談幾句,起身告辭,只留下麻三與狗兒等籌措糧車。

回到草房前的場地,一衆人等已經從周邊的農舍裡借來三隻陶釜,就於溝中取水,開始早炊。呂伯讓人將麻三的糧袋送到太公那裡去,讓麻三就太公的火。狗兒道:“早炊而已,何以三兄爲多,必得兄之糧!”幾個推託一番,終於收下。事畢,數人按十人一夥,分別於各自的火堆邊坐定。釜內不過是囊中的餱糧,加水煮軟,再加些鹽梅末,拌勻了,各取小匕,就於釜中舀食。食雖不精,好在熱乎,人人吃得微微汗出,晚秋的寒意一掃而光,整個人都精神起來。

食畢,呂伯分派了差事。武卒及郭、芒三人留草房休整,協助麻三整備糧車;呂氏兄弟領鄭、須、曹及諸唐,同往華陽。今天最重要的事情,要在華陽城下辦妥:百乘輜車以及華陽尉;三百石糧,麻邑雖已得百八十石,餘下百二十石還需在城下籌措。

於路,諸人計劃了整個過程:與車行打交道,由呂氏及唐叔爲主;與華陽尉打交道,則以呂氏和須伯岸爲主——畢竟,須家是魏王的王商,地位崇高,與官家打交道藉助較多;鄭、曹二人作爲隨衛跟隨;而其餘諸唐,則分散於集市,打聽消息和行情。分派既定,議定聯絡方式,衆人依計而行。至遠遠望見華陽城時,諸唐即與呂氏等分開,或入華陽,或入集市。呂氏兄弟、唐叔、須伯岸、鄭安平、曹包一行六人,由呂仲引路,直往白家車行而來。

第270章 賞罰第130章 烤肉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12章 張輒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7章 點兵第104章 夜訪第126章 傭車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9章 有刺客第178章 驚訊第54章 賣王第147章 尉氏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333章 積竹柲第215 歃血爲誓第45章 回朝第104章 夜訪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59章 拜將第24章 調兵第262章 傷營第345章 除夕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261章 秦箭第51章 棄民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45章 回朝第237章 圖秦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27章 降服第137章 軍市第238章 議兵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71章 信用第77章 聚兵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243章 伐兵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22章 善後第13章 芒家父子第327章 夜守125章 洛陽白氏第209章 乘其隙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99章 義士曹包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63章 商賈第37章 點兵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8章 列陣(一)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35章 打探第77章 聚兵第8章 管城第369章 賜婚第132章 晉見第121章 豪強第66章 濮陽呂氏第84章 侯嬴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98章 敵乎友乎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215 歃血爲誓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78章 帳議第50章 防民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章 祭旗出征第39章 列陣(二)第260章 議連衡第222章 善後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363章 韓警第235章 貴公子第156章 過橋第229章 初戰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22章 俠客
第270章 賞罰第130章 烤肉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12章 張輒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7章 點兵第104章 夜訪第126章 傭車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9章 有刺客第178章 驚訊第54章 賣王第147章 尉氏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333章 積竹柲第215 歃血爲誓第45章 回朝第104章 夜訪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59章 拜將第24章 調兵第262章 傷營第345章 除夕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261章 秦箭第51章 棄民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45章 回朝第237章 圖秦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27章 降服第137章 軍市第238章 議兵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71章 信用第77章 聚兵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243章 伐兵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22章 善後第13章 芒家父子第327章 夜守125章 洛陽白氏第209章 乘其隙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99章 義士曹包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63章 商賈第37章 點兵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8章 列陣(一)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35章 打探第77章 聚兵第8章 管城第369章 賜婚第132章 晉見第121章 豪強第66章 濮陽呂氏第84章 侯嬴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98章 敵乎友乎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215 歃血爲誓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78章 帳議第50章 防民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章 祭旗出征第39章 列陣(二)第260章 議連衡第222章 善後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363章 韓警第235章 貴公子第156章 過橋第229章 初戰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22章 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