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遊說(下)

高原點了點頭,道:“從理論上來說,是這樣的。

雖然淳于博是第一次聽到“從理論上來說” 這樣的句式,但也聽得出來,高原是在贊同他的說法,因此又道:“大人應該承認,而現在有能力統一天下,唯有秦國。而且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己有百年,歷經了六世,內部一直國泰民安,縱然小有動亂,但也無損大局,而外部征戰,屢戰屢勝,就算是偶有敗戰,但也不損國體,不喪一寸土地。”

高原道:“先生在公孑嘉府裡,就曽引用荀子之言,說明秦國之治,遠勝于山東六國,我現在還記得,而且我也認爲,荀孑之言無虛,秦國之治,確實要比山東六國要強得多。”

淳于鍾秀又道:“而現在的秦王政,英明剛毅,剛一親政,就迅速的平定了嫪毐之亂,執掌秦國的大權,收諫逐客令,可見其從諫如流,不以王禮苛求頓弱,可見其禮賢下士,請問大人,東方六國之中,可有如此英明之主。”

高原搖了搖頭,道:“現在的六國之君,不是昏庸無道,就是碌碌無爲,目光短淺,都難有大作爲,和秦王政相比,就如努馬比麒麟,望塵莫及。”

淳于博呵呵一笑,道:“我父女這近十年以來,遊歷天下各國,觀莫各國君臣,只有秦國國力強盛,上有英明之主,下有羣英彙集,不出十年,就可以統一天下,從此就可以消除戰亂,使天下恢復太平,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

淳于鍾秀道:“我們父女並非秦國,也不是爲秦國說客,只是希望大人能夠以天下爲念,順時而動,投效秦國,如果大人能夠說動武安君,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也可以使天下統一的過程少一些戰爭,少一些傷亡,而且以大人和武安君之材,在秦國必然可以受到重用,將來爲秦國統一天下建功立業,而天下太平,也有你們的一份力量,同樣可以名垂千古。請大人三思。”

高原也沉默了半響,無論這一對父女是不是爲秦國作說客,但他們的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天下統一之後,就可以天下太平”這個論點,在這個時代也不算新鮮,因爲天下分裂的局面己經維持了數百年,各國之間確實一直都是戰爭不斷,百姓的生活安穩的時候很少,因此有不少有識之士都認爲,只有天下重新統一,各國合併成一國,才能夠消除戰爭,而沒有了戰爭,百姓們自然也就能夠安居樂業。這個論點,從道理上也是說得通。

而現在秦國確實俱備了統一天下的各種條件,經過了六代國君的治理,秦國己經積累了強大的國力,獎歷軍功的政策也使秦軍的戰鬥力異常強悍,而且現在秦國的國君秦王政,正當盛年,也表現出卓越的政治和治國才能,親政十餘年的所做所爲,用雄材大略來形容,也決不過份,因此淳于博、淳于鍾秀父女希望由秦國來統一全國,結束亂世,給天下帶來安定,也並不算不對。而遊說自己投奔秦國,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是剛來到這個時代,高原也許會接受淳于父女的建議,真的投奔到秦國去。但現在高原並不在是一個人,在趙國有着太多的牽掛,除非是李牧也投奔到秦國,否則高原也不可能扔下李牧和李瑛鴻,還有趙軍的其他同伴,自己一個人投奔到秦國去。

另外高原也知道,統一了六國,從秦王政進升爲秦始皇之後,也志得意滿,日益驕奢,在一片歌功頌德之中,秦始皇的性格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由英武聰穎變成了自以爲事,由性情剛烈變成驕橫跋扈,由明察秋毫變成疑忌苛察,由處事果斷變成剛愎自用,由重視法制變成濫施刑法,由銳意進取變成好大喜功,不可一世,濫用權力,大興土木,驕奢、暴虜之行比比皆是。

而天下也並沒有因爲統一起來而變得太平,百姓不但沒有能夠安居樂業,相反在不少的地方,百姓的生活比統一之前更爲困苦。而且高原並不認爲,自己到了秦國之後,就可以改變秦始皇,因此也對是不是要投奔到秦國去,也非常糾結。只不過這些話高原是沒法說出來的。

當然在現在這個時候,高原更不可能投奔到秦國去。因此高原也點了點頭,道:“兩位的來意,我己經明白了,但恕我不能同意兩位的建議。如果武安君不降秦國,我也決不會投奔秦國。”

淳于博的臉色微變,但還不動聲色,他當然知道,想要說服李牧投秦,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淳于鍾秀卻有些不高興了,道:“大人爲何還要如此執迷不悟呢?現在秦國統一天下,仍是大勢所趨,大人難到一定就要逆天而行嗎?而不顧天下百姓的安危嗎?”

高原聽了,心裡也有些不大舒服,但還是忍了下來,並沒有說話。

這時淳于博道:“大人是念及與武安君的情誼,那麼爲什麼不勸武安君也一併投奔秦國呢,秦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武安君若是到了秦國,必會重用,豈不比留在趙國,受趙王遷的氣好。”

高原苦笑了一聲,道:“先生好意,我都知道,但我也有一些難言之隱,無法說出口,因此只能辜負先生這一番好意了。”

淳于鍾秀卻是非常不高興了,在她看來,高原這完全是一番推託之辭,因此道:“武安君確實待大人有知遇之恩,而且我也知道,武安君打算把女兒許配給大人,但大人與武安君之情,仍是私情,而順應大勢,扶助秦國統一天下,仍然爲天下之公,大人爲何要以私而廢公,難道大人不覺得只爲自己一己之私,而要多少生靈圖碳,多少無辜的百姓身死。鍾秀一直以爲大人是將星臨世,就理應爲天下蒼生造福,卻沒有想到大人只爲私情,而不顧天下。”

淳于博也覺得淳于鍾秀說得太有些過份了,忍不住道:“鍾秀。”

而這時高原也確實非常生氣,因爲他最不喜歡的就是拿大帽子壓人,淳于鍾秀也未免太有些自以爲事了,因此高原的眉尖一挑,道:“淳于小姐,剛纔小姐口口聲聲都是爲了天下百姓,難道說只有聽從小姐之言,纔是爲了天下百姓,而不尊小姐之言,就是不顧天下蒼生,試問小姐憑什麼以爲,自己可以代表天下呢?”

淳于鍾秀的臉也一下子漲得通紅,也沒有想到高原的詞鋒會這麼尖銳,不過她從十餘歲起,就跟着淳于博遊歷天下,什麼樣的人沒有見過,什麼樣的場面沒有經歷過,立刻道:“鍾秀當然不敢代表天下,但就事論事,秦國統一天下大勢,大人剛纔也是承認的。”

高原搖了搖頭,道:“第一,我從來沒有承認,秦國就一定能夠統一天下,只能說秦國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最大,但其他各國,也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只是比秦國小,因此其他各國沒有道理無條件的投降秦國。這不是爲不爲了百姓的事情。小姐爲什麼不勸秦王,爲了天下百姓的利益,投降其他國家呢?不是一樣嗎?”

淳于鍾秀道:“大人剛纔明明承認,秦王的才智遠勝於六國之君,只有賢明之君才能爲天下之主,那有賢明之君投降昏庸之君的道理。”

高原道:“人都是會變的,現在的秦王政是賢眀之君不錯,但誰能保證,他以後也還是賢明之君,紂王未成天孑之前,也是賢名素著,而賢如周公,也有恐拒流言之日,如果當時身死,那麼事非功過,又該怎樣評說。”

淳于鍾秀雖然覺得高原的分辯是在強詞奪理,但自己卻偏偏找不到反駁他的語言,因爲高原說的並不是事實,而只是局勢發展的一種可能性,淳于鍾秀當然無法證明,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高原接着又道:“而且就算統一天下,也並不表示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因爲現在一國不好,百姓還可以另投他國,而天下一統之後,如果遇到一個無道之君,視百姓爲魚肉,百姓又何處投奔,只能任由庸君欺壓,未必好過現在各國分據,淳于小姐總不會認爲,所有國君都是聰穎賢明的吧。”

淳于鍾秀張了張嘴,但還是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這時淳于博道:“那麼大人以爲,天下如何才能太平呢?”

高原道:“天下太平,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而是存在着多種可能性,不能一概而論,先生和小姐有你們的想法,而我有我的想法,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毎一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致於事非功過,只能讓歷史來評說吧。”

淳于博沉呤了半響,終於點了點頭,笑道:“大人的見識確實與衆不同,而且言辭鋒利,在下確實受教了,這一次是我們父女魯莽,還請大人見諒。”

對方己經認輸了,高原也不能不依不僥,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其實是在狡辯,因此也忙道:“不敢。”

淳于博起身,道:“既然是這樣,在下父女就向大人告辭,以後有機會,再向大人請教,鍾秀,我們走吧。”

淳于鍾秀也起身,狠狠得瞪了高原一眼,這才轉身跟着父親一起離開。

第445章 水淹大梁(一)第944章 重返咸陽第65章 趙嘉府邸第803章 合縱初成(上)第490章 閱軍(五)第193章 使命第187章 地方豪強(下)第一章第129章 追擊秦軍(上)第547章 自立更生(上)第928章 大局已定第740章 切斷供應(下)第450章 船隊到達(上)第862章 漢秦結盟(二)第372章 入城(上)第332章 稷下學宮(六)第833章 分進合擊第223章 商機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151章 匈奴(上)第223章 商機第六章第428章 再回大梁(下)第918章 趁勝進擊(一)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696章 不速之客第321章 商鋪開業(五)第699章 不速之客(四)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211章 拒絕講和(上)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434章 大梁攻防(五)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758章 勸進(下)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232章 初戰匈奴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663章 入城風波(五)第719章 匈奴大軍逼近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154章 撤離第176章 吉兆(上)第867章 邯鄲之變(四)第346章 迴歸代郡第373章 入城(下)第509章 卜筮吉凶第636章 密議第630章 三國合縱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846章 改道邯鄲(下)第935章 桑青緹的經歷(上)第137章 恐懼的感覺第644章 匈奴來襲(上)第117章 突襲仇由(上)第721章 墨家(二)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148章 吸收異能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521章 燕國使臣第191章 秦國春祭(上)第5章 ,日月谷之戰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624章 進駐井陘第551章 拒絕燕國第391章 渡河之戰(一)第938章 改朝換代第633章 三國合縱(四)第565章 會戰(七)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748章 擊殺(上)第318章 商鋪開業(二)第922章 趁勝進擊(五)第739章 切斷供應(上)第251章 突襲陰山三第770章 求親(上)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334章 襲擊(下)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251章 突襲陰山三第918章 趁勝進擊(一)第748章 擊殺(上)第488章 閱軍(三)另一個結局第847章 漢軍出擊(上)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145章 蚩尤的力量第587章 攻與防(六)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842章 雷擊車發威(下)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107章 對策第196章 連盟第490章 閱軍(五)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69章 辯論(下)第479章 白靈族的幫助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634章 三國合縱(五)
第445章 水淹大梁(一)第944章 重返咸陽第65章 趙嘉府邸第803章 合縱初成(上)第490章 閱軍(五)第193章 使命第187章 地方豪強(下)第一章第129章 追擊秦軍(上)第547章 自立更生(上)第928章 大局已定第740章 切斷供應(下)第450章 船隊到達(上)第862章 漢秦結盟(二)第372章 入城(上)第332章 稷下學宮(六)第833章 分進合擊第223章 商機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151章 匈奴(上)第223章 商機第六章第428章 再回大梁(下)第918章 趁勝進擊(一)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696章 不速之客第321章 商鋪開業(五)第699章 不速之客(四)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211章 拒絕講和(上)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434章 大梁攻防(五)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758章 勸進(下)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232章 初戰匈奴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663章 入城風波(五)第719章 匈奴大軍逼近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154章 撤離第176章 吉兆(上)第867章 邯鄲之變(四)第346章 迴歸代郡第373章 入城(下)第509章 卜筮吉凶第636章 密議第630章 三國合縱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846章 改道邯鄲(下)第935章 桑青緹的經歷(上)第137章 恐懼的感覺第644章 匈奴來襲(上)第117章 突襲仇由(上)第721章 墨家(二)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148章 吸收異能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521章 燕國使臣第191章 秦國春祭(上)第5章 ,日月谷之戰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624章 進駐井陘第551章 拒絕燕國第391章 渡河之戰(一)第938章 改朝換代第633章 三國合縱(四)第565章 會戰(七)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748章 擊殺(上)第318章 商鋪開業(二)第922章 趁勝進擊(五)第739章 切斷供應(上)第251章 突襲陰山三第770章 求親(上)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334章 襲擊(下)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251章 突襲陰山三第918章 趁勝進擊(一)第748章 擊殺(上)第488章 閱軍(三)另一個結局第847章 漢軍出擊(上)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145章 蚩尤的力量第587章 攻與防(六)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842章 雷擊車發威(下)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107章 對策第196章 連盟第490章 閱軍(五)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69章 辯論(下)第479章 白靈族的幫助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634章 三國合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