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

自江州一別,魏延便領着上萬大軍,沿着墊水兩岸行軍,耗時一月有餘,終於抵達了涪縣境內。

走陸路原因有二,一是墊水河道狹窄,不似長江那樣寬闊,三萬大軍一擁而上,很容易造成河道堵塞。

二是魏延不想坐船,現在的水文、船隻可不像現代,船無時無刻不在搖晃,輕則讓你睡不着覺,重則讓你上吐下瀉,痛苦不堪。

爲了身心健康着想,魏延主動請纓,和黃忠一起領兵走陸路,劉備略微一思索,便應允了,魏延走陸路也好,免得整天和法正吵來吵去,將他們分開冷靜一下,不失爲上上之選。

在抵達涪縣後,同早已等待多時的劉備、法正等人合兵一處,合計三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會盟之地而去,而主人公劉璋,早已等待多時了。

在抵達涪城後,劉備便與法正等人分開駐紮,從歸屬上來說,劉備只有一萬五千兵馬,其餘的兵馬在法正、孟達麾下,名義上聽從劉璋的命令,至於真實情況如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

在抵達涪城後,雙方便互派信使,約定好見面的時間、地點,最後經過商議,約定在涪城外的一座小山崗上,搭建結寨會面。

或許是覺得會面地點離劉備大營較近,劉璋便將結寨任務交給劉備,而劉備投桃報李,又將任務交給法正,以示友好。

不管衆人有何心思,但至少從明面上看,雙方相處的還算融洽。

可魏延不這麼認爲,蜀中那麼多文武,如隨劉璋而來的李嚴、王甫、吳懿等,怎麼算也輪不到法正啊,沒有鬼,誰信吶。

爲防止令仇者快,親者恨的事情發生,魏延向黃忠借了把刀,單人單騎便上山尋找法正,打算和他好好的談一談。

來到山崗上,遠遠就看到法正俯在案前,對着圖上指指點點,而圍攏在四周的將校們,則止不住的點頭。

“咳!咳~!”

魏延走上前,咳嗽了兩聲,引起了衆人的注意。

“我等見過軍師”

“無需多禮,我與孝直有要事相商,爾等可先行退下歇息,有什麼事,可等我離開後,再來與之相商”

衆將校相視一眼,然後又看了看法正,有點躊躇,這兩人的關係人盡皆知,而且從來不帶兵器的魏延,今日竟然帶了把刀,這讓他們怎敢擅自離開。

“下去吧”

“諾”

得,當事人都發話了,他們還擔心什麼,只能先告退離去,趕緊去通知主公。

“梆!!”

待衆人離去後,魏延抽出腰間長刀,狠狠的插在地圖上,刀尖正好在涪城上。

“魏延,你要幹什麼!!”

法正嚇了個激靈,往後退了一大步,他甚至忘了,自己腰間還掛着一把長劍,當然,也有可能攝於魏延的武力,不敢拔罷了。

“法孝直,你爲何冥頑不靈,一定要殺劉璋,在江州時,我的話說得還不明白麼,劉璋可以死,但不是現在。

你真以爲將劉璋誅殺,益州就能唾手可得,你不過是被別人利用罷了,掌握益州大權的東州派,他們會甘願交出權利嗎?。

虎據中原的曹操,難道就沒在益州安插暗子嗎?。

一旦發生衝突,主公爲鶴,劉璋爲蚌,而曹操則爲漁翁,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樣淺顯的道理,你怎麼看不明白呢”

魏延有點惱怒法正的行爲,從軍略圖上不難看出,

他正打算在寨中埋下伏兵,然後摔杯爲號,先誅殺劉璋,再脅迫衆臣,以達到全取蜀中的目的。

可李嚴等人何其精明,他們一直反對劉備入蜀抗曹,劉璋非但不聽,如今更要以身涉險,除非李嚴等人腦子有問題,纔會跟着他一起赴約。

所以,魏延敢斷定,會面之日李嚴一定不會相伴劉璋左右,最多就是王甫、張鬆等,親劉之人來赴約,法正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

“孝直,做事不要急躁,應該循序漸進,不然步子邁大了,最後會讓自己收不了場。

主公自涿縣起兵,一步步走到今天屬實不易,就算如此,實力同曹操、孫權相比,仍遜色很多,所以我們行事,更應該謹小慎微,切不可操之過急”

益州勢力錯綜複雜,掌權的東洲派,與被壓制的益州本土派,劉璋的親信,再加上渾水摸魚的中立派,讓魏延腦殼疼。

……

東州派在劉焉、劉璋父子的支持下,在長達十餘年的鬥爭中,將益州本土派打得節節敗退,從能影響一州軍政大事的政治集團,到現在,只能影響益州邊緣郡縣,這怎能讓他們甘心。

所以,既然本身實力不足,無法反扭轉敵強我弱的窘境,益州本土派就動了心思,不如引入外部勢力,充做第三方來攪局,讓他們獲得喘息之機,或者乾脆換一個大老闆。

而身負賢名, 背後又無世家支持的劉備,無疑成了最佳選擇,只要再推動劉備圖謀益州,必定會與支持劉璋的東洲派產生衝突,不管最後兩人誰勝誰負,他們都能從中獲益,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本次引劉備入蜀,背後就是益州本土派推動的,目的就是反擊日益壯大的東州派,而東洲派出身,卻又被排擠的法正,無疑是最佳的聯絡人。

不然僅憑法正一人,他哪來的自信,能在殺死劉璋後,快速的讓益州諸郡平定。

所以,法正如此焦急行事,定是背後的本土派,利用法正立功心切的心理,意圖挑起雙方爭鬥,至於劉備的利益,他們纔不在乎呢。

當然,關於本土派和東州派的愛恨情仇,可不是魏延想到的,他還沒這麼大的本事呢。

這是魏延在離開江陵時,諸葛亮面授機宜,讓他一定要好好利用雙方的衝突,從中爲劉備謀取最大的利益。

身居草廬,卻知天下事,諸葛亮果然不一般,常人遠遠不及也。

面對道理和武力,法正陷入良久沉默,最後無奈的說道:

“在下多日操勞,又感風寒,身體欠佳,督造營寨一事,還請文長代爲操勞,在下不勝感激”

最終法正還是服軟了,不服不行啊,明晃晃的刀劍在前,他可不敢賭。

幾個月相處下來,不知道爲什麼,他總覺得魏延有勇無謀,是個莽夫,萬一他腦子突然一熱,給自己一刀,他連後悔的地方都沒有。

當意見達成一致後,兩人緊張的關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癒合。

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二章 入獄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章 魏延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十章 安排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章 釘子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七章 囑託
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二章 入獄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章 魏延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十章 安排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章 釘子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七章 囑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