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孩兒與金國使者商談旬日,達成了贖回燕雲的議案,請父皇過目。”
說着,趙桓恭恭敬敬地把文本遞了上去。
趙佶面帶笑容地接過,打開了來看。
趙桓與耶律淳都是全權代表,然而條款最終生效,還要兩個皇帝的點頭同意並用印。
也就是說,趙桓要說服趙佶,耶律淳要說服耶律延禧,任何一方變卦,那麼他們錙銖必較的辛苦,都會付諸流水。
“嗯,百萬緡一州?”趙佶驚呼一聲,問道:“何故這麼貴?”
趙桓解釋道:“爹,這錢不止是贖回各州的錢,還有支持遼國抵抗金國因素在。”
趙佶沉思片刻,道:“只是千萬貫,朝廷拿不出來。”
對待遼金,父子兩曾經多次談過,初期支持有限度地支持遼國抗擊金國,待本國積蓄了足夠的實力,挨個幹翻。
只是計劃比不上變化,沒想到趙桓居然談成贖回。
對此,趙佶也是興奮莫名。
收回燕雲,超越列祖列宗,成爲趙宋最偉大的皇帝,就在眼前啊!
然而,千三百萬貫的贖地費,朝廷真的拿不出來。
可笑吧?
就是這麼可笑!
年入過億,居然拿不出一千三百萬貫。
但這就是現實。
這固然有趙佶奢侈無度的原因,也是因爲家大業大的,花銷也大,確實是攢不下錢。
便如宋太祖,爲了贖回幽雲,還特地設了封樁庫用來攢錢。
好在,趙桓對此十分明白。
“孩兒與耶律淳商量好了,分期付款,我們給一百萬,遼國交付一州,後面都有記載。”趙桓解釋道。
趙佶快速翻到後面,看了一陣,問道:“爲何首先交割道州?”
“不止是道州,還包括燕山以南,屬於上京道的地方,文本最後有堪輿圖,爹爹一看便知。”趙桓補充道。
翻到後面看了,趙佶面露狡黠,道:“大郎有什麼打算,不妨一併說出來。”
遼國分五道,分別爲上京、中京、南京、東京、西京五道。
道州便屬於南京道,也就是後世的灤縣周圍。
其地北依燕山,東靠大海,其內水系縱橫,山丘遍佈。
這樣的地方,其實不是一個好的經營之地,卻不利於騎兵進攻,反而有利於防守。
但是,道州與國內並不接壤,哪怕拿回來,也是一塊飛地。
而且,道州還與遼東接壤,也就是最壞的情況,道州可能同時遭受金遼兩國的圍攻。
“爹,拿下了道州,便同時控制了榆關和灤河口兩處關隘。
控制此兩處,女真若想南下,只能繼續往北千里,哪裡還是遼國境內,與我無憂。
反之,我等若想北上,卻是方便了許多。
至於遼國,一個金國便讓他們疲於應付,即便想反悔,想來也是有心無力,起碼短期內不會有動作。”
說了軍事上的防備,趙桓繼續道:“幽雲遠離華夏二百年,其地百姓早不以國朝爲念。
先拿下一州,正好嘗試收服民心,訓練官吏,爲後來收服各州做準備。”
“大郎顧慮有理,只是守衛道州,軍兵調撥、糧草物資運輸如何解決?”趙佶問道。
“爹想必忘了,原來金明池上的開封水軍。”趙桓笑道。
“走海路!”趙佶恍然,又問道:“海路可行?”
“完全可行,比漕運更加快捷便宜。”趙桓道。
要是海運不行,趙桓就不會要道州了。
當初談的時候,耶律淳可不願意給道州的。
這地方給了宋國是飛地,與遼國而言卻是後方,萬一趙桓失言,那麼遼國的菊花就要被捅了。
更可怕的是,道州的宋軍發難,直接就和金國連成了一片,完全可以相互配合。
所以,耶律淳只願意先期交割易州、蔚州、應州、朔州這四州之一。
只是趙桓堅持要,並且允諾先期滿額支付一百萬,耶律淳才答應了下來。
遼國真的缺錢。
而且換個角度想,萬一宋金兩國翻臉,豈非立刻就可以打生打死?
當然,宋國和金國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翻臉。
耶律淳卻有把握,讓金國和宋國翻臉。
聽了其間的詳情,趙佶不無擔憂地問道:“萬一女真人興兵來攻,又當如何應對?”
“爹,當初朝廷上下皆要聯金滅遼,如何未曾擔憂金國翻臉?”
趙桓的反問,趙佶無言以對。
當時是盲目樂觀了,沒看到自己是鶸。
“只要守好榆關和灤河口,金國不足爲慮。”趙桓保證道。
“那麼,何人可爲經略使,又需軍兵錢糧幾何?”趙佶又問道。
趙桓回道:“孩兒以爲,張所可爲道州經略安撫使,至於軍兵,當不少於五萬。
錢糧嘛,只用於供養軍兵官吏,需要三百萬緡。”
“這麼多?”趙佶不願意了。
窮啊!
對此,趙桓不做回答。
哪怕是打仗收回來,耗費也不會比這個低。
當然,打回來的好處是可以搜刮戰利品填補一部分空缺。
不過不會太多。
因爲這是收服故土,不能三光,收穫不會太多。
“罷了,說說其他打算。”趙佶鬱鬱不樂地說道。
趙桓並不出言寬慰,只道:“孩兒以爲,金國總攻遼國之期就在三兩年內,彼時道州定然已經穩固。
到時候,女真人於燕山以北往西打,我國從河北、山西、道州三路同時出兵,一舉收回幽雲各州。”
什麼?說好了贖回的,怎麼能背盟用兵呢?
別天真了!
能用兵武力收回的,爲何要花錢買?
之所以先買道州,不過是需要一個落腳點,並且積累治理經驗罷了。
至於花費的一百萬,趙桓是不打算給錢的。
大宗的糧食、兵器、甲冑、布帛,都是可以抵現的。
講真,若非希望遼國多支持一段時間,趙桓只需要派人去遼國走一趟,肯定能夠以龍泉酒與香皂抵賬。
耶律延禧,可是喜歡這些東西的緊。
不止遼帝,遼國貴族大多也是這般。
“你計劃不錯,朕也不能要求更好了。”趙佶斟酌着說道:“具體如何實施,還要政事堂各位再行商議。”
“全憑爹爹定奪,若有用到孩兒處,在所不辭。”趙桓道。
從始至終,父子兩都表現的很和睦,完全不見趙佶有換儲的心思。
趙桓之所以如此努力,還是因爲這個天下遲早是他的,現在積攢一分戰略優勢,後期就省一分力氣。
現今他能做的都已經做了,結果好不好,就看趙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