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絕望的鏖戰

看到大淩河騎兵冒死送來的戰報,不管是滿桂還是張春,都不敢置信。

一戰擊潰建奴萬人,斬首六千級,這樣的戰果實在太驚人!

仔細盤問了戰鬥的詳情,才知是遼南派了精銳沿着河道水路夾擊,和祖大壽三萬軍民內外夾擊方纔獲得如此戰果。

“有平遼將軍派出的五千精銳,又有着上百門的大炮,兵力加起來是建奴三倍,能取得如此戰果也可理解啊。”滿桂嘆道。

這一年多來,遼南軍面對建奴接連取得勝利,現在有王業泰的人蔘加,能取得這樣的勝利滿桂還是信服的。

“我看是因爲咱們大軍的挺進牽制了建奴大部分兵力,以至於建奴在大淩河城兵力空虛,祖大壽和遼南軍才能獲得如此勝利。”

監軍道張春則道,話語裡充滿着豔羨還有絲絲的檸檬氣息。

“不管如何,祖大壽他們是打贏了,現在祖大壽率領軍民撤出了大淩河,大淩河城之圍算是解了,咱們得想想下一步的舉動了。”滿桂道。

“祖大壽得到的軍令是駐守大淩河城,他現在雖然打贏了,卻竟然拋棄城池撤退,是誰給他的膽子,敢違背督師大人的軍令!”張春眉頭緊皺,言語中滿是憤怒。

大家辛辛苦苦前來給祖大壽解圍,結果祖大壽自己趁着建奴主力被吸引自己逃跑了,這讓人心中怎麼舒服。

“祖大壽此人臨陣脫逃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有這樣的舉動本帥也不覺得意外。”滿桂搖頭道,他對祖大壽一系的遼西軍完全沒有好感。

“等到戰爭結束,我必然上疏朝廷彈劾!”張春怒道。

在祖大壽問題上,張春和滿桂竟然難得的態度一致了起來。

然後對該退還是繼續戰,兩人的態度竟再一次一致了。

“祖大壽不過一萬多久困力疲之兵,尚且能打出如此勝利,現在建奴遭遇大敗,士氣必然動搖,正是擊潰他們的好時機!”監軍道張春神情振奮的道。

明軍有四萬多,都是遼西的精銳,這兩天的作戰也證明了完全有能力抵禦建奴的攻擊。既然如此,張春心中便生出了野心,便是一戰擊敗建奴,獲得前所未有的大勝!

若是能在此戰擊敗建奴的主力,不僅能一雪去年被建奴攻到北京城下之恥辱,而大明對建奴從此將會轉守爲攻,建奴將不再是大明致命的威脅。

而作爲此戰的主將之一,憑藉此戰將會給張春帶來無上的威望,直入朝堂乃至入閣拜相都不是不可能。

想想獲勝後將獲得的巨大利益,張春不由得精神振奮了起來,滿滿的都是激動。

“確實,現在是建奴最爲虛弱的時候,”滿桂也點頭道,“咱們軍隊雖然只有四萬餘,卻足以抵擋建奴進攻,而外面還有祖大壽和周遇吉的遼南軍,加起來也有兩萬人,兩面夾擊之下,有很大的希望擊敗建奴。”

滿桂一直是個主戰派,哪怕當初在北京時只有數千戰敗之師,也敢出城和建奴硬戰,現在他手中有四萬餘精銳明軍,自然不願錯過這個擊敗建奴的機會。

主將和監軍意見一致,繼續作戰便成了定局。

不過接下來怎麼打還需考慮。

按照張春的意思,大軍應該繼續前進,主動向建奴展開進攻。

滿桂仔細考慮後拒絕了張春的提議。

“現在祖大壽帶着軍民已經撤離了大淩河城,咱們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前進。咱們大部分軍隊是車陣步兵,行軍緩慢不說,遇到建奴攻擊變陣困難,所以最好便是再次就地結陣,等待建奴前來進攻。”滿桂道。

張春道:“若是建奴逃跑了怎麼辦?祖大壽逃離了大淩河城,建奴殲滅祖大壽的機會已經沒了,又損兵數千,他們說不定會撤退回老巢。”

“建奴若是想逃,咱們無論怎麼做都沒有辦法阻止,因爲他們有着太多戰馬,機動力遠遠高於咱們。”滿桂道。

“但是,我不認爲建奴會逃。”

“建奴此次出征的目的,阻止大淩河建城是假,殲滅我遼西軍有生力量纔是真,所以才圍困大淩河城一個多月之久,打的便是圍城打援的主意。

現在建奴偷雞不成蝕把米,我軍的實力沒有折損多少,他們反倒損失了六千多人,若是在加上王業泰偷襲建奴老巢時的殺傷,只此一個多月,建奴便損兵超過一萬!

建奴部落所有的男丁加起來纔有多少?損失這麼大已經是難言之痛。若是其不能重創我遼西軍主力的話,今後他們在我軍面前士氣便會陡然降一大截,而且便是蒙古人也不會臣服與他們。

失去尖牙的頭狼如何還能讓狼羣庸服?

所以,爲了挽回顏面也好,爲了繼續保持對我大明壓迫之勢也罷,他們都不得不打這一仗!”

滿桂仔細的分析着,和建奴交戰多年,他對大明和建奴之間的局勢非常瞭解。

可惜啊,按說現在最好的策略便是退兵回到錦州,如此才能把勝利果實保留住。可是這場大勝並不是自己所打啊!滿桂心中暗暗嘆息着。

從大局來看,此戰既然取得如此戰果,收兵不打纔是最好,建奴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再想有去年那樣攻打到北京的舉動已經不可能,以後慢慢和他們玩便是,憑藉大明的國力,耗死建奴沒什麼難的。

可是不管是對滿桂還是張春來說,此戰都不得不打,因爲他們不想落一個畏懼敵人的名聲!

遼南王業泰以一萬多軍隊便能橫行建奴腹地,祖大壽和周遇吉不到兩萬軍隊便能斬首六千,現在二人坐擁四萬精銳之師,若是一戰不打便撤退的話,從此以後哪裡還有前途可言!

張春是讀書人出身,玩弄人心的本事不差,很容易便明白了滿桂的意思。

既然建奴不得不打這一仗,己方卻是不用急迫,布好車陣以逸待勞等待建奴來攻就是。

兩人意見一致,滿桂便立即傳下將令,就在這裡就地列陣,等待建奴來攻。

而與此同時,滿桂修書一封,命騎兵繞過建奴軍隊給祖大壽送去,請祖大壽帶着部下趕往戰場,和自己配合夾擊建奴。

......

正如滿桂分析的,皇太極此時已經坐在了火山上,沒有了別的選擇。他不得不繼續向着明軍進攻。

獲知明軍停下了腳步就地列陣時,皇太極當即傳令建奴大軍向着明軍進逼。

這次他沒有選擇急攻,而是命手下蒙古騎兵向着吳襄部騎兵攻去,然後大部分建奴八旗兵都選擇下馬,列陣步陣向着明軍車陣緩緩逼近。

在戰場的側翼,吳襄所部騎兵和蒙古騎兵鏖戰在一起,一時殺得難分難解。

戰場的中央,兩萬餘八旗兵在各旗旗主梅勒額真牛錄們的統領下列成陣勢,分爲左右兩翼嚮明軍車車緩緩逼近。而皇太極自帶兩黃旗精銳在後面壓陣作爲預備隊。

建奴八旗兵面對明軍從來不是靠着騎兵取勝,而是靠着強大的步戰能力。以步兵鑿穿明軍陣型,然後再以騎兵突破追殺,這便是建奴一貫採取的作戰方式。

然而現在,面對明軍堅固的車陣,和戰車上數量衆多的火器,建奴步戰的威力竟然也無法發揮。

建奴中雖然裝備着數量衆多的火銃和弓箭,但是明軍躲在戰車後面,對射時建奴絲毫不佔便宜。而即便冒着明軍箭雨彈幕逼近車陣,從下而上攻打戰車猶如攻城一樣,劣勢實在太明顯。

所以,皇太極這次沒有選擇強攻,在距離明軍還有二百多步時,建奴步陣便緩緩停了下來。

兩百多步的距離,半里還要多,不管是火銃還是弓箭,都遠在射程以外。

建奴不再向前進攻了?指揮車上的滿桂愣了,忙舉起千里鏡仔細觀察建奴的動靜,然後他便發現在建奴的步陣之後,數十輛馬車正向着戰場緩緩行來,每輛馬車後面都好像拖拽着一門火炮。

難道建奴想以大炮攻破車陣?可是建奴哪裡來的那麼多大炮啊?滿桂震驚的想着。

在大明和建奴之間,靠着數量衆多的火炮,明軍對建奴才勉強彌補戰力的不足。紅夷大炮是朝廷從佛郎機那裡購買,或者仿製而來,建奴根本沒有獲得的渠道。

然而在千里鏡中,那數十門被拖拽着的火炮確實是紅夷大炮的模樣。

“給吳襄傳令,命令他率領騎兵攻擊建奴後路紅夷大炮。”滿桂厲聲命令道。

戰車已經布成,兩軍即將短兵相接,這個時候後退根本不可能。可首位相連的車陣也根本不方便移動,現在滿桂能指望的只有吳襄,希望吳襄能夠突破蒙古人的攔截,破壞正在向着戰場移動的建奴火炮。

“姥姥的,老子是三頭六臂嗎?”接到滿桂的軍令,吳襄怒道。

光是眼前蒙古騎兵的糾纏便讓他頭疼不已,他部下也就萬餘騎兵,根本分不出精力。

“父親,讓我帶着一隊兄弟前去吧!”十八歲的吳三桂主動請令道。

“不行,太危險了。”吳襄看向英武的兒子,斷然拒絕,“那可是萬軍之中,稍有不慎便回不來了。”

“大丈夫爲國征戰,自當馬革裹屍!”吳三桂叫道,說着竟然帶着手下百十家丁打馬便走,向着戰場縱深殺去。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還很年輕,沒到“衝冠一怒爲紅顏”的年紀,也沒有擔負着數萬部下十多萬家屬的生死,考慮的沒有那麼多。

“小王八蛋!”吳襄無法阻止兒子,只能怒罵着。

出生在軍人之家,父親是總兵,舅舅祖大壽更是遼西軍門的頭號人物,吳三桂的武力還是很強悍的,他手下百十個家丁更都是驍勇善戰之輩。

一百餘騎衝入戰場,頃刻間便殺透了蒙古騎兵的戰陣,破陣而出,自己的損失不過寥寥幾人。

仔細辨認了戰場的方向,吳三桂向着建奴步陣後面衝去。

建奴後陣,皇太極已經注意到了這支透陣而出的小股明軍,觀察其進攻防線,便明白他們是衝着紅衣大炮來的。

皇太極便命令身旁的長子豪格率領五百白甲護軍迎擊。

白甲護軍是皇太極麾下最精銳的部隊,二十二歲的豪格更是戰力最強悍的年紀,在皇太極看來,殲滅那支明軍騎兵自然沒有問題。

而事實也是如此,吳三桂手下雖然都是最精銳的家丁,但論戰力還是無法和皇太極身邊的護軍相比。

兩軍相互衝擊,僅僅一輪衝殺,吳三桂震驚的發現,跟在身邊的家丁騎兵只剩下二十多騎。

“少將軍,退吧!”家丁隊長在吳三桂身後拼命的勸道。

看着身後不遠處正在圈馬掉頭的建奴騎兵,吳三桂臉色鐵青,卻知道再打下去只能全軍覆沒。便怒吼一聲,帶着部下斜着跑了。

建奴的紅衣大炮終於趕到了戰場,在兩裡遠的距離,四十門大炮一字排開,炮口對準了明軍車陣,漢軍旗都統佟養性帶着漢軍旗炮手忙活着。

“轟轟轟”震耳欲聾的炮聲陸續響起,其響聲傳遍十多裡寬的戰場。

在明軍士兵驚恐的目光下,數以十計的炮彈從天而降,向着車陣落來。

紅衣大炮炮彈的重量達十多斤二十斤,落下來的威力極爲驚人,而明軍車陣聚集在一起,簡直是無可躲閃。

有炮彈落在戰車上,堅固的戰車竟然如同泥偶一般被擊打的四分五裂,上面的明軍士兵慘叫着從戰車掉落。

有士兵恰好被炮彈擊中,連叫都沒有叫一聲便倒在地上,骨斷筋折血肉模糊簡直沒法看。

便是有士兵被落地再彈起的炮彈擦身過去,往往也落得個肢體斷裂重傷的下場。

事實上建奴的紅衣大炮只有四十門,哪怕每一炮都能擊中,對數量多大四萬的大軍造成的損失也是微乎其微。

奈何紅衣大炮發射這種威勢實在驚人,被炮彈擊中後的慘狀讓所有士兵都感到心驚。光捱打不能還手的滋味更是讓大多數士兵絕望。

建奴的紅衣大炮轟擊了不到半個時辰,明軍車陣的士氣已經下降到了極點。

而車陣也在炮彈的轟擊下破裂出來了無數的口子,完整的防線已經殘破無比。

當皇太極命令停止炮擊,兩萬多建奴步兵吶喊着撲過來時,便是滿桂也已經絕望了起來。

第41章 出發第165章 李邦華的要求第一百三十六章 決戰(1)第34章 王業泰被彈劾了第147章 瀋陽城下箭如雨第155章 大封賞第157章 入京第9章 賭資第163章 大婚第174章 吏考(第二章)第166章 分工第84章 水泥(第一更)第15章 李邦華的肯定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49章 暗地裡的陰謀第46章 東江詳情第31章 想欠老子的賭債門都沒有!第80章 東江商隊第101章 忙逃離第24章 出城援救滿桂第20章 奪回遵化第15章 李邦華的肯定第11章 一百家丁第158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86章 無私的孫元化(第三更)第124章 殘破的遼陽第117章 諜戰第94章 戰後第177章 皇太極的決定第68章 嫌隙第63章 落入陷阱第119章 攻打鎮江堡第98章 廣鹿島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10章 賺大了第169章 炮轟登州水城第80章 東江商隊第120章 戰爭是最發財的生意(第三更)第102章 背鍋俠毛承祿第54章 建制第92章 圍殺第2章 破家爲國王業泰第94章 戰後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12章 見上司第114章 朝廷議增援第65章 勝局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159章 皇帝的家宴第134章 血戰大淩河(六千多字更新)第143章 歷史的慣性第53章 招賢令(新書求收藏)第142章 開心大笑的王業泰第114章 朝廷議增援第4章 王業泰的退兵之策第102章 背鍋俠毛承祿第116章 表演的時刻到了第116章 表演的時刻到了第84章 水泥(第一更)第109章 錦州第53章 招賢令(新書求收藏)第6章 一幫寄生蟲第30章 崇禎跌宕起伏的一日第121章 交戰第126章 海州之戰第110章 皇太極的野望第69章 李彥直入幕第167章 旅順第56章 建奴攻來第25章 漢陽造步槍初展威第20章 奪回遵化第90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08章 大淩河之戰的開幕第44章 登州李彥直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92章 圍殺第100章 人心亂第46章 東江詳情第124章 殘破的遼陽第180章 克復遼東全境第173章 收復蓋、復、海三州(第一更)第28章 救出滿桂第106章 火炮(第二更)第113章 祖大壽的憂慮(第三更)第147章 瀋陽城下箭如雨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103章 一統東江第51章 平定叛亂第146章 方正化的見聞第153章 王業泰很有錢第161章 王業泰論弊制第179章 誰都指望不上第86章 無私的孫元化(第三更)第170章 平定登萊第134章 血戰大淩河(六千多字更新)第162章 最好的辦法是推倒重來第145章 議封侯、李彥直的決定第76章 腳踩兩隻船(第二更)第83章 大連灣
第41章 出發第165章 李邦華的要求第一百三十六章 決戰(1)第34章 王業泰被彈劾了第147章 瀋陽城下箭如雨第155章 大封賞第157章 入京第9章 賭資第163章 大婚第174章 吏考(第二章)第166章 分工第84章 水泥(第一更)第15章 李邦華的肯定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49章 暗地裡的陰謀第46章 東江詳情第31章 想欠老子的賭債門都沒有!第80章 東江商隊第101章 忙逃離第24章 出城援救滿桂第20章 奪回遵化第15章 李邦華的肯定第11章 一百家丁第158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86章 無私的孫元化(第三更)第124章 殘破的遼陽第117章 諜戰第94章 戰後第177章 皇太極的決定第68章 嫌隙第63章 落入陷阱第119章 攻打鎮江堡第98章 廣鹿島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10章 賺大了第169章 炮轟登州水城第80章 東江商隊第120章 戰爭是最發財的生意(第三更)第102章 背鍋俠毛承祿第54章 建制第92章 圍殺第2章 破家爲國王業泰第94章 戰後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12章 見上司第114章 朝廷議增援第65章 勝局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159章 皇帝的家宴第134章 血戰大淩河(六千多字更新)第143章 歷史的慣性第53章 招賢令(新書求收藏)第142章 開心大笑的王業泰第114章 朝廷議增援第4章 王業泰的退兵之策第102章 背鍋俠毛承祿第116章 表演的時刻到了第116章 表演的時刻到了第84章 水泥(第一更)第109章 錦州第53章 招賢令(新書求收藏)第6章 一幫寄生蟲第30章 崇禎跌宕起伏的一日第121章 交戰第126章 海州之戰第110章 皇太極的野望第69章 李彥直入幕第167章 旅順第56章 建奴攻來第25章 漢陽造步槍初展威第20章 奪回遵化第90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08章 大淩河之戰的開幕第44章 登州李彥直第118章 兵抵鴨綠江第92章 圍殺第100章 人心亂第46章 東江詳情第124章 殘破的遼陽第180章 克復遼東全境第173章 收復蓋、復、海三州(第一更)第28章 救出滿桂第106章 火炮(第二更)第113章 祖大壽的憂慮(第三更)第147章 瀋陽城下箭如雨第132章 謹慎的戰鬥第103章 一統東江第51章 平定叛亂第146章 方正化的見聞第153章 王業泰很有錢第161章 王業泰論弊制第179章 誰都指望不上第86章 無私的孫元化(第三更)第170章 平定登萊第134章 血戰大淩河(六千多字更新)第162章 最好的辦法是推倒重來第145章 議封侯、李彥直的決定第76章 腳踩兩隻船(第二更)第83章 大連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