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 主僕相疑

.,最快更新貞觀大閒人最新章節!

慶州城破,唐軍徹夜未眠,他們忙着肅清城內的殘餘守軍。

攻破一座城池,善後收尾的工作往往很繁瑣,要做的事情絕對不僅僅只是貼幾張安民告示那麼簡單,尤其佔領的還是敵國的城池,城中殘餘守軍和百姓幾乎對唐軍都是仇視態度,想要完全控制這座城池,唐軍將士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是肅敵,全城的青壯全部篩一遍,從中找出隱藏的守軍殘餘,其次便是宵禁,約束全城百姓不得出門,不得串聯,不得有任何疑似反抗唐軍的舉動,稍有風吹草動,必然被唐軍毫不留情地殺戮。

這一晚,慶州城內註定天翻地覆,控制了城內軍政署衙後,唐軍將士挨家挨戶踹開了百姓家的門,對城中民戶進行地毯式的甄別和威懾,威懾伴隨而來的,還有許多無法見光的血腥暴力,唐軍的軍紀向來不錯,可是佔領敵國的城池後,往往難以約束,雖說李績已下令不準屠城,不過下面的將士們能遵守多少便全看個人自覺了,明面上不敢做的事,不見得私底下不敢。

所以這一晚,慶州城的百姓仍有許多人家倒了大黴,唐軍肅敵之餘,往往順帶着搶掠姦淫,甚至還有屠殺,許多無辜的百姓人家就這樣滿門被屠,全城的財富也大半落入了唐軍將士的囊中。

李素很清楚這幫府兵是什麼德行,不過他沒吱聲,水至清則無魚,有些違了軍紀的現象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輕輕放過,只要別太過分,不要演變成大規模的屠殺便好。

城內官衙已被李績徵用爲臨時的帥帳,將士們肅敵之時,李績與諸將在帥帳內大肆慶祝了一番,非常時期,沒人敢飲酒,大家圍在一起痛痛快快吃了一頓烤肉便心滿意足離開。

李素被安排住在官衙後院的廂房內,回到廂房後,李素掏出昨日鄭小樓送的小半囊烈酒,拔開塞子,朝嘴裡猛灌了一口,哈哈笑了一聲,舉起酒囊,朝西面遙遙一敬,算是慶賀過自己生女之喜了。

帶着幾分興奮的微醺,李素從行李中拿出地圖,在桌案上展開,湊着屋內昏暗的燭光,擰眉凝目注視着地圖上的溝壑山脈道路和城池,目光久久不曾移開。

慶州破了,糧草危機解了,但任務並未完成,此時離攻破慶州城已有兩個多時辰,過不了多久,大行城駐紮的泉蓋蘇文便會收到消息,接下來是進是退,如何安排部署,選擇進攻還是後撤,全看泉蓋蘇文的決定了。

這個時候的李素可以高枕無憂,因爲他的戰略本就是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亂動,收到慶州城破的消息後,最傷腦筋的應該是泉蓋蘇文。

跟李世民當初面臨的選擇一樣,泉蓋蘇文也即將面臨分不分兵的選擇,不同的是,李世民面臨的選擇是主動的,是戰略性的,而泉蓋蘇文面臨的卻是被動的,李素用實際行動直接告訴他,慶州城被我打下了,你救不救?若是救,你分不分兵,若是分兵,無論追擊唐國皇帝還是攻慶州城,兩頭都能揍得你找不着北,若是不分兵,則只能在追擊唐國皇帝和收復慶州城之間選一樣。

李素現在要做的,便是分析泉蓋蘇文的心理,預測他下一步可能會做出的選擇,提前想好應對的方法。

對李素來說,前景並不明朗,甚至還很危急,一步走錯便有全軍覆沒的可能,不過李素的心情卻出奇的好。

不知爲何,自從李世民撤兵之後,無論李素面對的局勢多麼惡劣艱困,李素都有一種脫籠而飛的感覺,心境似乎自由開闊多了,儘管局勢再惡劣,李素也有信心繼續走下去,甚至有把握用手裡的兩萬兵馬牽着十五萬敵軍的鼻子走。

信心來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危機四伏的險境,全軍處境更危險,可李素偏偏信心十足,這種信心跟李世民有着莫大的關係,一朝沒了掣肘,李素的思維彷彿都活了起來,用一己之心力,與敵人鬥智鬥勇,只要沒有綁住他的手腳,他相信自己與泉蓋蘇文的博弈結果至少不會輸得太慘。

當然,泉蓋蘇文也不可能真的那麼沒用,至少李素現在很傷腦筋,戰爭說到本質,其實便是雙方主帥互相算計心理的過程,棋差一着不小心被敵人主帥算中了,這場戰爭也就輸定了。

良久,李素放棄地嘆了口氣,目光從地圖上移開,一手託着下巴。

“如果泉蓋蘇文在行軍途中突然得了急病暴斃了,那該多好啊……或者中風,腦癱,精神分裂,羊癲瘋,這麼多倒黴事,總能攤上一樁吧?”李素喃喃嘆氣,另一隻手在桌案上不停畫着圈圈,似乎在施展大詛咒術……

*****

國都,長安。

李世民東征半年多了,晉王李治一直留守長安監國,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兩位宰相左右輔佐,半年多以來,李治的表現縱然稱不上可圈可點,但也算是四平八穩。

政局能“穩”,其實已經足夠了,能做得到“風平浪靜”四個字,對李治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成功,畢竟在此之前,李治只不過是個經常逃課曠課到處遊玩打獵的紈絝皇子,學問不算高深,爲人處世也算不得精明練達,唯獨只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脾氣好,性格溫和。

這半年以來,李治監國的表現無功亦無過,縱然長孫無忌對李治可能成爲東宮太子的事實有些不滿,但好在李治在他面前態度謙遜恭敬,縱有政見相左亦從不與他爭吵,往往主動退讓,以長孫無忌的意見爲主,這樣的表現看在長孫無忌眼裡,心中縱然再不滿,終歸還是有幾分舒服的。

不過李治這半年多留守監國的滋味委實不大好受,首先出宮玩樂這種事基本不可能有了,整日除了睡覺和讀書,便是在兩儀殿內陪着兩位宰相批閱奏疏,所謂的批閱奏疏,可不僅僅是用硃砂筆在臣子的奏疏上隨便寫幾句評語,對政治國事完全不懂的小白李治來說,他不僅要認真看奏疏,而且還要勤於發問,幾乎每一份奏疏閱覽過後,都要擺出虛心謙恭的態度,求教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兩位宰相,此處爲何如此處置,此事爲何要批覆這個數目的銀錢,此人爲何要從這個位置調任到那個位置等等……

李治是小輩,留守長安監國其實也沒有任何名分,名不正言不順的,由不得他擺出任何驕縱的態度,幸好李治一直都是溫文爾雅的好性格,性子甚至可以稱得上軟弱,所以李治但有所疑,房玄齡總是不吝口舌向他詳細解釋,偶爾碰到長孫無忌心情好的時候,也會和顏悅色跟他上一堂政治課,告訴他一些治國治軍的道理,一問一答間,舅甥倆人的冰冷關係竟也緩和了不少。一位監國皇子,兩位宰相,這半年多來的相處竟然出奇的和諧融洽,委實不容易。

深夜,李治的晉王府。

監國這半年,李治時常忙到深夜,跟當初李承乾當太子時不一樣的是,李承乾在李世民北征薛延陀時也是奉旨監國,不過李承乾的日子過得可滋潤多了,東宮內夜夜笙歌,沉迷酒色,放了大假一般終日享樂嘻玩,國事一股腦全扔給了房玄齡,相比之下,李治比李承乾盡職多了,酒色根本不沾,每日都工作到深夜,這種認真勤勉的態度也令兩位宰相頗爲滿意。

王府偏殿內點了幾盞宮燈,李治坐在桌案前,擰眉注視着面前的奏疏,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李治提起筆,似乎想在奏疏上寫幾句話,可筆停懸在奏疏上方,卻久久不曾落下,許久之後,又將筆擱下,揉着臉嘆了口氣。

靜謐的深夜裡,殿外傳來輕碎的腳步聲,腳步很緩慢,而且似乎刻意發出輕悄的聲音,李治擡眼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一雙只着足衣的玲瓏小腳,再往上,一襲綠色高腰宮裙恰到好處地束襯出女子窈窕勻稱的身材,最後李治看到的,卻是武氏那張俏麗的臉龐。

“殿下,夜已深了,該歇息了,國事無日不休,殿下的身子要緊。”武氏站在李治面前輕聲勸道。

李治皺了皺眉。

這話有些逾越了,本不該由她來說的,無名無分的,只掛着一個王府女管事的名頭,此刻卻像一個關心丈夫身體的妻子,這種怪異的感覺令李治有些不舒服,下意識便抗拒起來。

“武姑娘的好意心領了,你早些去歇息吧。”李治仍看着奏疏,頭也不擡地道。

武氏神情一黯,接着又堆起了笑臉:“殿下自監國以來,每日勤勉於國事,常常夙夜勞累,長久下去,對殿下身子不利,請殿下聽奴婢一聲勸,快歇息去吧。”

“不必了,何時歇息我自有分寸。”李治淡淡地道,語氣有些冷意。

武氏嘆了口氣,道:“奴婢當初投奔殿下,便是想爲殿下分憂,殿下何必拒奴婢千里之外?”

李治擡起頭看着她,嘴角露出一絲冷笑:“我年紀雖比你小,但你莫欺我不通世故,你我不妨把話說明白,你投奔我的目的並非爲我分憂,你想要的是權勢,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權勢,既然今夜把窗戶紙捅破了,我也不妨直言,想要權勢,可以,但要看你的表現,如今你在我王府裡任管事,府中大小事被你打理得井井有條,但這還不夠,武姑娘,當初子正兄跟我說過,你心中有天地經緯,你的本事不在家宅後院,而在天下,我雖不明白子正兄爲何如此高看你,但他的話我從不懷疑,既然你有這般本事,便痛痛快快拿出來,莫在我面前耍弄小聰明。”

武氏眼睛一亮,壓抑着激動道:“李公爺……當真如此評價奴婢麼?”

李治好笑地看着她:“你覺得子正兄的評價是好話還是壞話?”

武氏恢復了平靜,垂頭輕聲道:“奴婢只是奴婢,殿下認爲奴婢好,那便是好,殿下若覺得奴婢壞,奴婢自然是壞的。”

李治深深看着她,心中有些猶豫。

從內心來說,李治對武氏是沒有好感的,武氏進王府這麼久了,李治一直對她不冷不熱,從來不曾主動差她辦過任何事,只因爲李治很討厭事二主之人,當初武氏決絕地從李素府上出來,轉投到他的麾下,雖說武氏與李素是好聚好散的主僕,但在李治的心裡,主就是主,僕就是僕,只有捨棄僕人的主人,沒有僕人捨棄主人的道理,從綱常來說,武氏便犯了李治的忌。

可偏偏武氏這個女人心思聰慧縝密,辦事能力也極其優秀,王府由她管事,近一年來被她打理得週週到到,從未出過差錯,人才確實是人才,可偏偏忠誠度太低,李治想用她,又不敢用她,心情很矛盾。

“你……退下吧,我奉旨監國,每日如履薄冰,唯恐父皇對我失望,你若有心,便待父皇得勝回朝之後,幫我謀劃一下如何當上東宮太子。”李治朝她揮了揮手。

武氏櫻脣一抿,遲疑片刻後,卻做出一個很意外的動作,蓮足輕移走到李治面前,將桌案上那份李治許久無法落筆批閱的奏疏拿了起來,鳳目微微一眯,飛快上下掃了一眼,然後笑了。

“嗯,農學將真臘稻種改良試種後,畝產頗豐,少監李義府請求將稻種推行天下……殿下深夜無寐,便是因爲這樁事麼?”

李治眉頭越皺越深,武氏問都不問便徑自查閱奏疏,這個動作無疑是非常失禮而且犯忌的,李治此刻已是滿腔怒火,正待開口狠狠訓斥,卻聽武氏忽然道:“殿下先息怒,奴婢當初投奔殿下時便說過,願爲殿下身邊的幕僚門客,爲殿下分憂,殿下猶而未決之事,正是奴婢效力之處,殿下與奴婢是主僕也好,君臣也好,奴婢爲殿下籌謀正是應有之義,君臣主僕上下一心,事方可成,殿下若覺得奴婢此舉不當,奴婢這便退出去,日後絕不爲殿下獻一策。”

李治呆了一下,將武氏的話暗自咀嚼了一番,終於還是壓下心中不悅,淡淡道:“既然你已看了奏疏,便說說你的看法吧。”

武氏見李治的態度已然有些鬆動,眼中不由飛快閃過一絲喜色,臉色卻仍如往常般古井不波,緩緩道:“奴婢想先聽聽殿下的看法。”

李治想了想,道:“父皇東征未歸,這一仗不知要打到什麼時候,但稻種之推行卻是迫在眉睫,如今已是冬末,眼看便快開春了,開春之後大唐的農戶們便要春播,如今有了改良的新稻種,正應火速推行到各州府,趕在春播之前讓農戶們種上,若因猶豫遲疑而誤了農時,我大唐百姓又要白白再等上一年……”

武氏眨了眨眼:“殿下的意思,是不經陛下批覆,馬上通過尚書省和農學將稻種推行下去?”

李治遲疑了一下,點點頭:“不錯,我確是這麼想的。”

武氏沉默一陣,又問道:“殿下可曾問過兩位宰相的意思?”

李治嘆了口氣:“問了,兩位宰相似乎並不同意,只推說此事太倉促,今年斷不可爲。”

“兩位宰相都說了不可爲,爲何殿下認爲它可爲呢?”

“改良的稻種是現成的,農戶春播即在眼前,一紙公文下去,下面的官府必然不敢懈怠,定然傾力推行,我看不出這件事裡有什麼阻礙,農戶們能拿到新稻種,明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父皇因東征高句麗而掏空了國庫錢糧,咱們可以大大縮短恢復國庫元氣的時間,明明能做到的事,爲何不做?”

武氏深深地注視着他,道:“殿下似乎還有未盡之言,或者說,殿下還對奴婢有所保留?”

李治一滯,有些羞怒了:“我保留了什麼?”

武氏悠悠道:“殿下決定推行新稻種,不僅僅是爲了天下百姓和國庫吧?您是否心裡也存着立功的心思?陛下揮師遠征,殿下留守長安監國,眼看陛下快回來了,而您這半年多來卻在國事政務方面毫無建樹,終日只能瞻二位宰相之馬首,您害怕陛下回來後聽說了您的表現,會對您失望,從而影響陛下心中東宮太子的人選,所以您迫切需要在陛下回朝之前,立下一樁朝野讚頌的功勞,如此陛下定然龍顏大悅,殿下的東宮太子之位便是鐵定的事了,奴婢猜得對不對?”

李治越聽臉色越陰沉,冷冷道:“你說對了,武姑娘若是男兒身,入朝爲官一定是個能吏,幹吏,但是,你這樣的臣子一定不會討皇帝的歡喜。”

武氏掩嘴咯咯一笑,露出一絲女兒的嬌媚之色,道:“奴婢正是因爲認了殿下爲明主,無論僕人也好,臣子也好,首先要對明主坦誠,若是君臣相疑,互相猜忌,諸事皆廢矣,還談什麼東宮太子之位?”

李治臉色稍緩,沒好氣地哼了一聲,不再說話了。

武氏笑容漸斂,神情變得嚴肅,道:“恕奴婢放肆,殿下若真是這麼想,您恐怕會離太子之位越來越遠,陛下回到長安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你從太子人選中排除出去。”

李治一驚,急忙道:“父皇爲何如此?我做錯了什麼嗎?”

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二拒婚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宮奏對第一百二十三章 奉旨回京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五十四章 終脫險境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九百二十八章 君臣決戰 下第八百六十三章 艱苦行軍第八章 妖孽橫生第四百八十七章 封官入省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五百八十六章 普度衆生第五百五十一章 失望寒心第二十章 地主新貴第八十一章 水落石出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所必爲第六百六十五章 所思所謀第五百零五章 斯文打劫第八百四十五章 責問訓斥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灞橋折柳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七百七十六章 義伸援手第八百九十章 城外激戰第六百三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八百三十九章 借得東風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七百六十六章 衆將登門 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第六百零二章 晉陽生變 上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二百八十四章 塵緣難斷第四百九十四章 綢繆先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君臣相見第二百七十一章 打通關節第二百五十二章 魏王問因第九百五十二章 初入東宮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六百五十六章 獻計除敵 下第三十五章 憨直權貴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八百六十一章 臨別餞宴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七百五十九章 復官晉爵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八百二十一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章 後顧有憂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六百八十一章 宮闈密奏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二百五十八章 驟變前夜第八百六十章 在外而安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三百一十四章 灞橋折柳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賜功臣 下第十六章 李素辭官第九百四十章 流年不利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第八百六十二章 大軍開拔第二百二十五章 流言四起第三百七十六章 貶謫原由 下第八百一十五章 開誠佈公 上第八百四十六章 故人遠來第七百三十三章 威逼妥協第一百八十五章 勾兌利益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兵歸宿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五十一章 脫困求生 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新章節 三百九十三章 在審覈第七百四十一章 迎刃而解第六百一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三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八百二十五章 置之死地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第三十一章 程府夜宴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四百七十二章 才人武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丈人境況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九百五十八章 臨別衷腸
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二拒婚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宮奏對第一百二十三章 奉旨回京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五十四章 終脫險境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九百二十八章 君臣決戰 下第八百六十三章 艱苦行軍第八章 妖孽橫生第四百八十七章 封官入省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五百八十六章 普度衆生第五百五十一章 失望寒心第二十章 地主新貴第八十一章 水落石出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所必爲第六百六十五章 所思所謀第五百零五章 斯文打劫第八百四十五章 責問訓斥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灞橋折柳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七百七十六章 義伸援手第八百九十章 城外激戰第六百三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八百三十九章 借得東風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七百六十六章 衆將登門 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第六百零二章 晉陽生變 上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二百八十四章 塵緣難斷第四百九十四章 綢繆先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君臣相見第二百七十一章 打通關節第二百五十二章 魏王問因第九百五十二章 初入東宮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六百五十六章 獻計除敵 下第三十五章 憨直權貴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八百六十一章 臨別餞宴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七百五十九章 復官晉爵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八百二十一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章 後顧有憂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六百八十一章 宮闈密奏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二百五十八章 驟變前夜第八百六十章 在外而安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三百一十四章 灞橋折柳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賜功臣 下第十六章 李素辭官第九百四十章 流年不利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第八百六十二章 大軍開拔第二百二十五章 流言四起第三百七十六章 貶謫原由 下第八百一十五章 開誠佈公 上第八百四十六章 故人遠來第七百三十三章 威逼妥協第一百八十五章 勾兌利益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兵歸宿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五十一章 脫困求生 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新章節 三百九十三章 在審覈第七百四十一章 迎刃而解第六百一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三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八百二十五章 置之死地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第三十一章 程府夜宴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四百七十二章 才人武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丈人境況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九百五十八章 臨別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