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來而不往非禮也

清政府腐敗無能,其實根子都出在上面,甚至大部分很有能力的。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某滿腔熱血,是爲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

…“我中華地廣人多,崇尚氣節。俊彥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來,從不屈膝異族。外夷縱然一時疆界逞快,日後定被逐,那時元氣大傷,悔之不及。”

中華何曾缺了好男兒,文碩丟官抗命,佔先隻身迎敵,升泰百般斡旋,爾豐率軍平藏,心中未必忠於那個狗賊和老婊子,胸中的熱血也是爲中華百姓而灑。

然而,不論趙爾豐有多大才幹,但是在西藏這個世界屋脊面前,還是很難處理的。趙剛最近的補給處,距離西藏邊界也有三千里之遙,要想把物資送到,恐怕是無法做到。

但是如果只使用一個小分隊的話,又要面對至少三千人以上的印度部隊,面對兩難選擇,趙剛第一次覺得自己很沒有力量。

最後,趙剛還是決定,“定失千軍,不是寸土”,力排衆議,決定將軍彙總最精銳的飛熊軍、飛虎軍在精400,馬家軍在精選成了500的定西軍,出發平定西藏。

但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趙剛竟然要親自帶隊,衆人苦諫不已,但是趙剛不爲所動,毅然出發。

面對印度。趙剛帶領找這支小部隊執行一向瘋狂的行軍,也只有趙剛。才能激勵起自己部下必勝地信心。從四川南下,經過雲南,轉而西行通過緬甸,直接進入了印度境內。

你既然敢來打我,那我的反擊也不會限制在一定地範圍內,你的任何領土都可能成爲我的戰場。這就是趙剛的想法,而實際上印度之所以敢於侵略中華的領土。可以說是清朝的不作爲造成的,印度兵地實力並不強。

1897年9月3日~全面崩潰。定西軍迅速的將因帕爾的糧倉燒光,然後將金銀財寶洗掠一空之後揚長而去。令趙剛十分高興地是,倉庫裡面竟然有幾門迫擊炮,連包裝都沒有拆開。拆開包裝之後,趙剛‘驚喜’地發現,這些竟然是本溪兵工廠出品的。看來北中國的內部出了問題。

95日,定西軍攻克西爾吉爾,6日西爾赫特,8前鋒又出現在吉少兒甘傑。兵鋒直逼孟加拉邦首府達卡。達卡總督莫沃爾達辛惶惶不可終日,急忙下令迪斯布爾等地軍隊來源。

趙剛已經帶好了隊伍,悄悄的埋伏在迪斯布爾通往達卡的要道上,向老虎一樣準備給迪斯布爾援軍以致命一擊。

清晨。一隻六千人的軍隊出現在遠方,印度人特有的啤酒肚軍隊開了過來。

趙剛放下望遠鏡看了看身邊地馬步芳,問道:

“看來有不少人,你覺得我們會打贏嗎?”

爲了籠絡西北馬家,馬步芳十分幸運的成爲了趙剛的二夫人。這次打仗,馬步芳死活也要跟來,趙剛屢勸不聽。也只好隨她。不過一路過來,馬步芳不但沒有成爲累贅,反而在很多地方幫了大忙。

聽見趙剛問話,馬步芳好像有些羞澀,將頭低了下去

“那些印度兵,軍姿不整,而且毫無鬥志,不過一羣烏合之衆罷了。”

馬步芳的話,實際上成爲了最後地結論,定西軍十分純熟的將印度人送到如來那裡報到。而印度兵在幾次衝鋒之後,損失了將近半數的士兵。定西軍的士兵雖少,但是個個都是神槍手,槍響後必然有一個印度兵倒下。當最後迫擊炮加入戰場之後,印度軍隊如同沸水潑雪一樣潰散開來。

錫龍之戰,印度損失兩千八百人,定西軍無一人受傷,堪稱是現代戰爭中最不成比例地戰鬥。

打完錫龍之戰後,定西軍又一次消失了。

此時的達卡已經被上百萬的難民擠滿了,因爲傳說定西軍殺人如麻,就連邊遠山區的印度人都千里迢迢來到達卡。達卡很快就擠滿了難民,垃圾糞便將這個美麗的城市變成了一個醜八怪。

印度北方軍馬上將薩姆齊的守軍抽調了一萬八千人,南方軍抽調了三萬五千人,星夜前往達卡,援助“孤立無援”的一萬六千打卡守軍。根據最保守地達卡長官估計,有大約十幾萬南中國軍隊越境攻擊了。而且據有關人士的親眼所見,大約還有幾十萬大軍正在邊境,準備再次入侵印度。

薩姆齊的北方軍經過半個月戰戰兢兢的行軍之後,終於到了達卡。這時整個印度都被謠言所籠罩,有人在西拉姆聲稱,自己看見了一百二十萬大軍,個個騎着高大的白駱駝,手執鋒利的彎刀,這正好是西拉姆民兵的最高裝備。幾天之後,這支軍隊的人數和裝備變成了,三百萬軍隊,兩萬個戰象連隊,當然這個謠言出自於盛產大象的博帕爾。

總之,印度每天都會有人宣稱,南中國的軍隊襲擊了他們,但是等到最後,總是發現,根本就沒有人來到過這裡,印度的士兵疲於奔命,三百多年來,印度在英國的庇護下沒有收到過外敵的侵略,阿育王時代留下來的勇武精神已經被消耗殆盡,面對在戰爭中崛起的北中國精銳,他們顯得是那樣的脆弱。

此時的西藏已經出現轉機,北中國政府由甘肅派出由軍事特使李仲蓮、軍事參謀朱繡率領的代表團進藏直接同達賴聯繫。絕大部分藏人都是仇英的,藏人的毒誓也沒有過期。這次北中國的代表過來,大昭支持藏族同胞抗英地旗號。得到了藏人的支持。

達賴也是被趙爾豐殺破了膽,所以當中央政府派出代表一番安撫下。達賴也表現出愛國愛藏地一面,雙方取得諒解,“朱繡等出藏回甘,瀕行之際,達賴設筵俎餞。聲言餘親英非出本心,因

迫過甚,不得已而爲之。此次貴代表等來藏。餘甚趙大總統從速派全權代表,解決懸案。餘誓傾心內向,同謀五族幸福。至西姆拉會議草案,亦可修改。”

使中央政府同西藏的關係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善。英人柏爾(英駐錫金長官)也承認“這是自1870年中國[;.)僅有的事件,也是英藏關係倒退的一個表現。”

爲了阻撓中央政府同西藏關係的發展,柏爾等人於1897年8月份到達拉薩。他帶來了20馱軍械,並允諾再借給西藏5000快槍。“西藏要維護她的獨立”,“取決於增加和改進她地軍隊。”

並向達賴提出了對寺廟、貴族增稅的辦法。這但這一方案傳到社會上以後。遭到廣大藏胞的強烈反對。1897年9月初,三大寺參加傳昭大法會的兩萬多喇嘛情緒激昂,提出懲處奸賊、趕走洋人。達賴正感緊張之際,柏爾獻策說:你“擁有六千大軍。”“比較容易使幾個大寺廟安分守己。”

達賴喇嘛即調藏軍彈壓。哲蚌寺五千喇嘛準備下山,進攻拉薩,驅逐英人。達賴派藏軍三千包圍哲蚌寺,解除了喇嘛的武裝。但藏胞反英的情緒未減。柏爾的住所門外常發現“速行離藏,免傷性命”的字條,使他十分恐懼。

其後,達賴喇嘛向柏爾表示,“藏人仇視已深,若不速行,不能復任保護之責。”離藏返印。這樣。英國促使西藏擴軍、增稅的企圖,未能全部實現。英國失敗後,又通過親英噶倫擦絨達桑佔堆在西藏興辦警察,企圖以此控制西藏人民地言行。

由於深感英國在西藏的野心,同時對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曾帶給西藏的災難(古格王國就是這樣滅亡地)也深以爲戒,達賴喇嘛開始漸漸的疏遠英國和親英的西藏官吏,開始改善同中央政府的關係。1897年地擦絨事件,也是達賴喇嘛發現英國的滲入已經開始危急他的統治,從而進一步堅定他排斥英國的決心。

此時擦絨是藏軍的總司令,是絕對的親英派。西藏的制度很特殊,地方土司和寺廟都擁有大量地準軍事力量,所以在軍事上並不依附這個總司令的軍隊,同時擦絨看是手握軍權,其實政治地位很低,在傳統上並沒有參加討論西藏政務會議的資格。而英國人認爲擦絨是可以代表他們利益的人,所以支持擦絨取代現任的噶廈,並利用軍隊控制達賴。

1897年10年,r:沒有軍隊代表參加爲由,派人到會上鬧事,要求推行英國的政治制度。在今天看來這種會議確實應該有軍隊代表參加,但是在政教合一的西藏,達賴和高層僧侶把持着會議,這種行爲無疑是要動搖達賴的統治了。

達賴馬上意識到這是軍事政變的前兆,果斷的調集哲蚌、色拉兩寺僧兵保護會場,擦絨也派兵圍攻會場,雙方形勢一觸即發,達賴最終憑着自己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控制了藏軍,撤銷了擦絨的職務,嚴懲了參與事變的親英軍官。

緊接着他先後停辦了江孜的英人學校,明令禁止藏族官民穿西裝,還拆掉親英分子在羅布林卡爲他修建的一座西式洋房。與此同時,他加強了與中央政府的聯繫,派貢覺仲尼赴京接替雍和宮堪布羅桑策殿之職。這實際上是達賴喇嘛和廈的駐京代表。

說到西藏,還要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班禪。在歷次外敵入侵的事件中,班禪一直比達賴顯得有骨氣,其實就是說的這位班禪,英軍兵至日喀則,要求九世班禪赴印度。“班禪當即回稱:我往印度不難,但須稟陳欽憲,奏知大皇帝殊批照準,方可起程,否則難以從命。

該英員即稱,該國有信,不去不行,請細思之等語。”英軍就以佔日喀則和憶什倫布寺爲由進行威脅。在此情況下,九世班禪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1012離日喀則去印度。九世班禪到印度後見英皇太子時,英國人要班禪跪拜,“班禪未從,當稱我只在大皇帝前跪拜,其餘不行。仍行執手常禮。”

從達賴解決擦絨事件時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位達賴的對於權利的把握是很有慾望的,從英國回來以後,達賴就一直想掌握班禪控制地區的行政,任命基宗(後藏長官)試圖接手班禪坐鎮的後藏的權利,這就嚴重侵犯了班禪的利益。此後這師徒倆的關係就不斷惡化(十三世達賴是九世班禪的師傅)

其後兩年,達賴未經審判把班禪派出幾位僧官抓進監獄,估計也有擦絨的關係,危機時刻,達賴不得不防班禪一手。班禪又認爲這是達賴要對他下手的前兆,但又不能跟達賴打一仗,只好在11月15與貼身的1個侍從連夜出逃,翻越唐古拉山,半年以後到達蘭州。從此就一直在北京呆了四年,纔回到西藏。

班禪出逃一方面是達賴在西藏一統山河,另一方面他影響力在短時間內也是不可磨滅的,班禪依附中央政府,客觀上也是西藏同中央政府的聯繫加強了。

此後的幾年裡,客觀的講,達賴一方面努力在撇出英國在西藏的勢力,一方面在口頭上親近中國,但是不論如何,西藏在現在在將來都是中華民族的領土!

其後,發生了一場可以說意義深遠的戰鬥,戰鬥的規模不大,而且持續的時間不過兩天,但是正像趙剛說的那樣“”一戰打出二十年西藏和平,一戰打出個大好藏南!

這一戰,史稱西里古裡之戰,又因爲殺人太多,被稱爲紅血古之戰。

第63節 關貿組織第72節 奪取皇冠明珠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24節 扶不上牆的小三第60節 經濟危機(五)第46章 要和平不要內戰第62節 經濟危機(七)第36節 困獸猶鬥上第10節 僵局第7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二)第106章 氫彈第31節 黃雀會議第10節 控鶴之鎖鏈第21節 兩手都要硬(下)第5節 英帝國的衰敗第74節 新年新石油第13節 風雪交加大點兵第85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六)第28節 白人間的信任(上)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28節 血戰 精銳對精銳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下)第43章 杯弓蛇影第56節 英德談判(上)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7節 上樹抽梯(上)第31節 三戰(上)第24節 北洋閱兵(上)第2章 手談(下)第90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十一)第95節 搶灘登陸戰(下)第22節 北大荒(下)第2節 危機大結局中華一統第19節 潛艇奇襲(下)第93節 搶灘登陸戰(上)第24節 香港論策(中)第103章 原子彈(中)第63節 鐵流(二)第23節 閃電戰(下)第33節 鉅艦(中)第13節 激戰定西第12節 奇襲布里奇伯特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上)第2節 酒樓英雄會第16節 趙爾豐第64節 鐵流(三)第81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少將(二)第72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四)第6節 突襲(一)第21節 前鋒的交戰第9節 明大勢總統放權第13節 以假亂真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24節 北洋閱兵(上)第8節 天水易手第35節 美國戰敗第14節 空襲(上)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24節 扶不上牆的小三第8節 四海華人皆兄弟第71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三)第58章 潛龍第26節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下(完)第20節 大海戰前夜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28節 空襲第12節 俄東密約第19節 兵貴神速(五)第56節 空戰伐心第3節 北京條約第8節 輕工業第27節 御前會議第16節 特混艦隊的威力第38節 特戰雄兵(五)第79節 技術決定成敗第31節 盤古計劃第49節 大白艦隊(上)第7節 論勢第32節 拼將熱血灑山河第68節 泰坦尼克號下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42節 水庫三日談(六)第32節 審訊第13章 種族清洗第2節 瘟疫退散第20節 北疆坦克之海(一)第12節 突襲(七)第9節 吾將上下而求索第42章 奪帥第78節 圈套(下)第13節 真理不辯不明(下)第28節 對日的最後一戰第49節 大白艦隊(上)第106章 氫彈第1節 劈日第一刀第51節 巴拿馬運河(上)
第63節 關貿組織第72節 奪取皇冠明珠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24節 扶不上牆的小三第60節 經濟危機(五)第46章 要和平不要內戰第62節 經濟危機(七)第36節 困獸猶鬥上第10節 僵局第7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二)第106章 氫彈第31節 黃雀會議第10節 控鶴之鎖鏈第21節 兩手都要硬(下)第5節 英帝國的衰敗第74節 新年新石油第13節 風雪交加大點兵第85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六)第28節 白人間的信任(上)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28節 血戰 精銳對精銳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下)第43章 杯弓蛇影第56節 英德談判(上)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7節 上樹抽梯(上)第31節 三戰(上)第24節 北洋閱兵(上)第2章 手談(下)第90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十一)第95節 搶灘登陸戰(下)第22節 北大荒(下)第2節 危機大結局中華一統第19節 潛艇奇襲(下)第93節 搶灘登陸戰(上)第24節 香港論策(中)第103章 原子彈(中)第63節 鐵流(二)第23節 閃電戰(下)第33節 鉅艦(中)第13節 激戰定西第12節 奇襲布里奇伯特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上)第2節 酒樓英雄會第16節 趙爾豐第64節 鐵流(三)第81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少將(二)第72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四)第6節 突襲(一)第21節 前鋒的交戰第9節 明大勢總統放權第13節 以假亂真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24節 北洋閱兵(上)第8節 天水易手第35節 美國戰敗第14節 空襲(上)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24節 扶不上牆的小三第8節 四海華人皆兄弟第71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三)第58章 潛龍第26節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下(完)第20節 大海戰前夜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28節 空襲第12節 俄東密約第19節 兵貴神速(五)第56節 空戰伐心第3節 北京條約第8節 輕工業第27節 御前會議第16節 特混艦隊的威力第38節 特戰雄兵(五)第79節 技術決定成敗第31節 盤古計劃第49節 大白艦隊(上)第7節 論勢第32節 拼將熱血灑山河第68節 泰坦尼克號下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42節 水庫三日談(六)第32節 審訊第13章 種族清洗第2節 瘟疫退散第20節 北疆坦克之海(一)第12節 突襲(七)第9節 吾將上下而求索第42章 奪帥第78節 圈套(下)第13節 真理不辯不明(下)第28節 對日的最後一戰第49節 大白艦隊(上)第106章 氫彈第1節 劈日第一刀第51節 巴拿馬運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