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
“一個完全的坎尼會戰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要完成這樣的會戰,一方面需要一位漢尼拔,另一方面需要一個法羅(剛愎無能的羅馬軍團統帥)。”
——德軍參謀總長施利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突然的,既不是美國與中國宣戰,儘管當時中國已經佔據了美國西部大片的國土;也不是英國和俄國宣戰,俄國人像餓狼一樣緊緊咬住了印度的北部五個邦;也不是巴爾幹半島矛盾引發的,儘管在真正的歷史上,巴爾幹纔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
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德國的一枚炮彈,這枚280米的炮彈穿越了105裡的路程,由德國直接打到了法國,然後高傲敏感的法國人就想憤怒的公牛一樣,瘋狂的開始向宿敵德國進攻。
一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1899年6月2,英國、德國、奧匈帝國(協約國)正式向法國美國俄國(同盟國)宣戰,西班牙、意大利經過考慮之後宣佈參加到同盟國一方。
在德國參謀部,參謀總長施利芬正在詳細地講解自己的作戰計劃(1833-1913德意志帝國時代的第三任陸軍參謀總長,1883年至任職參謀本部,並於1891年起出任參謀
作爲參謀總長,施利芬還從未實際指揮過戰爭,但是這並不能抹煞他的軍事天賦。在最近幾年他一直致力於戰爭地研究與戰略的推演。經過他地苦心演練,那份鼎鼎有名的以迅速消滅法國爲目的的“施利芬計劃”終於出臺了。
在參謀總部。馬克斯.霍夫曼,萊茵哈特.舍爾,雷托夫-福爾貝克,馮.魯登道夫這些經過戰火的軍人已經成爲德國軍部的寵兒,魯登道夫已經成爲中將,而其他人則成爲少將,在德國陸軍總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看着這些精英。施利芬開始講解自己地雄偉計劃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戰爭一旦爆發,我國必定面臨兩線作戰。相對於總體上擁有巨大人力物力資源的同盟國,德國更難以忍受可怕的長期消耗,兩線作戰就是墳墓。
因此,德國要想取勝,必須在戰爭初期即集中全力,先行結束一側的戰事,消滅法國或俄國。然後才能從容地調兵遣將,應付剩下來的強敵。如此,德國方有最終勝利的可能。
所以,我認爲。我們必須遵守或者被迫遵守以下原則
1、大戰中,德國必定兩面作戰;
2戰爭應以東守西攻的方式進行;
3西線主力集結於右翼;
4德軍必須假道比利時,即破壞其中立國地位。
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想要獲勝就必須做到以下要求
1、在行動時對於目的和兵力都必須儘量保持集中;
2在行動時必須採取最大速度。
我的計劃地最大特色在於兵力分配方面。通過最準確的計算,我準備把東線方面的兵力徹底減弱,漸弱到只能保持最低程度的防禦而不被敵人擊潰。
東西兩線德軍兵力比爲1:8,而在西線左右兩翼地兵力這樣,在西線德軍將採取“左守右攻”的戰略:在地理狀況利守不利攻的左側,以1/8軍力吸引並抵擋法軍一半地攻勢,而在相對平坦的右側。集結絕大多數的軍力進行以巴黎爲目標的迂迴攻擊。“
.魯登道夫暗暗點頭,作爲一個戰略軍事家,施利芬的計劃的要點在於
:通過比利時中部做一大迂迴運動,兵鋒指向巴黎西側。德軍兵力的右端從里爾附近突入法國,迫使法軍主力向東南撤退,而德軍則從其側背進攻以殲滅法軍,並且攻佔巴黎。同時完成了兩個戰略重心:佔領法國首都巴黎,消滅法軍有生力量。
久經沙場地.魯登道夫對這個計劃有極高的評價,認爲這是類似旋轉門一樣的動作,法軍在德軍左翼越深入,越用力向前推旋轉中的一扇門,則另一扇門——德軍右翼的迴旋軍力打擊在法軍背部的力量也越大。
從計劃中可以看出鮮明的德國人特色——大帝所慣用的“打鐵戰術”,又稱“錘砧戰術”,即以一部分兵力當做鐵砧,再以另一部分兵力(通常是最精銳的部隊)當做鐵錘,狠狠敲打敵人的側背,於是敵軍在夾擊之下粉碎。
шωш¤ttKan¤C○
施利芬計劃就是當時盛行的“攻勢崇拜”和歷史上的“坎尼模式”的結合物,異常的宏大、雄偉,如果能一絲不差地落實的話,法國將如二戰一樣在六個星期內被毀滅,歷史將被改寫。
但是,.魯登道夫在欽佩之餘也有些擔心,按照這個作戰方法,不光德國人需要嚴謹的如同一部機器,就連法國人也要按照施利芬的腳步去跳舞,把戰鬥的結果寄託給不確定的敵人,這個當真是可以的嗎?
“總參謀長,我認爲這樣的計劃有風險,我們不能確保法國人也按照我們的計劃去做。雖然上次我們做得很好,但是我們不可能兩次站在同一條河流上,法國人比起三十年前專業的多。”
施利芬滿意的點點頭,對於這樣的問題他早就想過很多次,自然是張嘴就來:
“我的假想是法軍的第一步戰略一定是先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爲這兩個地方在普法戰爭中被割讓給了我國,法國人一直耿耿於懷,必會傾其全力將其奪回,這樣我軍就可以以一定的軍隊左翼牽制法軍,而強大的右翼則可以借道低地國家,即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從而一舉拿下巴黎。”
參謀總長的手,有力的砸了下來!就在這一天,法國人果然越過邊境,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