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軍則絲毫不管北京城的動向,這個時候一邊繼續鞏固祁口的防禦,一邊四處出兵,頻頻的騷擾和襲擊當地的清軍,等到三月底的時候,中華軍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天津、滄州、靜海一帶了,這些城池有很多都被中華軍拿下了,但是中華軍並沒有選擇繼續佔據城池,而是主動放棄它們,將它們當做一個誘餌,誘使清軍派兵進來,然後再反過身來繼續攻打,時間一長,清軍也看出了中華軍的意圖,那就是要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
清軍於是也就不再去管這些城市了,雙方互相爭奪告一段落,不過清軍面臨的窘境卻日趨明顯。
在滄州城北中華軍襲擾了幾次三番之後,清軍再也不敢將它當做是運輸糧草的中轉站了,因此不得不改道採用更遠的保定、冀州這一條線路,這樣的話,運糧的隊伍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抵達山東的運河,不僅時間大爲延長,而且運輸的效率也大大降低,這對南京城的鰲拜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而更對鰲拜不利的是,因爲有一支中華軍繞後,來到了威脅京師的地方,而朝廷幾次下令讓他調集大軍前去驅趕這支中華軍,鰲拜都沒有同意,因爲在他看來,中華軍擁有絕對的海上優勢,因此即便時自己率軍將這支中華軍攆走了,他們依然可︾▽,以選擇在其他的地方登陸,照樣可以威脅到北京城,而自己的軍隊卻不能一直呆在北方不下來,因爲這樣的話南方的中華軍的主力部隊就守不住了,對於清廷來說,一萬敵軍的威脅顯然是沒有前線的十數萬軍隊的威脅大。
這一點雖然是這麼說,但是這個時候皇帝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朝中的大臣的人身安全一樣沒有絲毫的保證,試想誰還會對你鰲拜有好臉色,大家就算是爲自己考慮,也會在心中記恨鰲拜,恨他拿着大局來壓人,卻根本不顧及朝臣和皇帝的安危。
康熙心裡知道鰲拜這樣做恐怕也是迫不得已。他的三十多萬軍隊看上去十分的強大,但是這個時候恐怕也是騎虎難下,根本就難以從江北撤回來,因爲中華軍這個時候又集結了大量的資源,雖然不能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一旦清軍開始後撤,他們至少能夠死死的在後面咬着清軍,如此一來撤退很有可能會變成潰敗,一旦這三十萬大軍潰敗了。那麼大清朝可就是真的迴天乏力了。
不過眼下的局面實在是太難處理了,這個時候還好祁口鎮的中華軍並沒有大局佔領周圍州府的打算,這至少表明他們確實是因爲兵力不足不想將自己的戰線拉得太長,可是如果等到他們的援軍到了,或者說中華軍的主力部隊悄悄的從海上乘船來到了直隸,那麼豈不是直接繞過了南方的鰲拜大軍的防線,直接就能對北京城發動進攻了?
這樣的想法自己能夠想到,對方的主將絕對是也能想到的。所以,康熙心裡隱隱有一種不好的感覺。那就是對方很有可能還會繼續增兵。
而他目前的依仗就是要等蒙古的軍隊以及東北的軍隊什麼時候能夠抵達北京,要是清廷的軍隊能夠在中華軍的援軍之前抵達,那麼只需要將祁口的這一萬人趕走,就能緩解北京城的壓力,就算是不能趕在中華軍的援軍之前抵達,只要他們能夠及時趕到。北京城的防守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五月初,從關外和蒙古的十萬軍隊終於抵達了北京城,這些軍隊都是騎兵,十萬人的騎兵在城外一站,給人帶來的視覺震撼遠不是相同數量甚至是幾倍數量的步兵能夠相提並論的。
而手中有了這十萬騎兵之後。康熙皇帝的心中終於是放下來了,他片刻也等不了,在援軍抵達之後的第二天,就親帥着十萬大軍抵達了天津,準備對盤踞在祁口的中華軍發動進攻。
而事實上項玉不是沒有想過向祁口部署更多的軍隊,只不過因爲路途遙遠,所以要是維持更多的軍隊的話,對海上的補給要求就會很高,不僅是糧食物資,武器彈藥大量需要,而這個時候除了老舊的木質帆船之外,新式的戰艦需要配合南京和長江一帶的戰事,而且這種不是專門設計爲運輸任務的戰艦的運載能力也不強,用他們來搞運輸確實有點不太適合,而木質的帆船即便是從最近的崇明島出發,依然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往返一次,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因此,面對清軍的大舉進攻,中華軍並不需要一定堅守下去,放棄祁口鎮也沒多大的問題,而且憑藉着中華軍的強大海軍實力,隨便在任何一個地方拿下一個海邊小城是很簡單的。
所以等到清軍勞師動衆的從天津出兵,抵達祁口之後,這才知道了中華軍已經撤軍了。
康熙皇帝十分高興,認爲是自己的天威嚇跑了敵軍,既然敵軍已經跑了,那就將敵軍修建的那些東西全都摧毀了,然後咱就班師回朝吧,畢竟十萬騎兵的糧草消耗數量太大,朝廷很有點吃不消。
可是等他們剛剛返回天津,還不等他們回到北京城,中華軍又從海上回來了,再一次的拿下了祁口鎮,儘管鎮上的很多防禦設施都被清軍破壞了,但是中華軍絲毫不以爲意,繼續修建,對於中華軍而言,這些東西無非就是他們作戰訓練之中的土木工事而已,反正也不需要太多的時間。
這一下子康熙皇帝大怒,哪有這樣打仗的,這豈不是耍賴嗎?這個時候還沒有游擊戰這種戰術,十六字方針更是沒有出現,像中華軍的這種戰法確實是極少見的。
康熙帝氣沖沖的帶着他的大軍再一次返回到了祁口鎮,中華軍問訊再一次選擇了撤退,還是隻留下了一座空城給清軍,康熙不想在這裡駐軍,因爲很難守住,可是他也不想繼續被中華軍牽制,於是下令乾脆一把火將祁口鎮燒掉算了。
可憐一個有兩千多戶百姓的小鎮,就這樣被付之一炬了。
不過這樣也不能解決問題,清軍一走,中華軍又回來了,只不過這一次選擇了在祁口鎮更南邊的海豐鎮落腳,當地只有幾十名府兵,見到中華軍到來嚇得立刻逃走,中華軍在此奪下了一個海邊的據點。
康熙皇帝十分聰明,他很快就意識到了中華軍的意圖,對方能夠憑藉着自己的海上優勢,選擇任意的一個地方登陸,而自己則必須被動的迎敵,要是派去的軍隊人數少了,對方能夠輕易的對付掉,要是派去的軍隊多了,對方眼看不敵還能迅速的撤退,這讓自己很難處理他們,可是如果放任他們不管的話,敵軍很有可能控制住這個據點,然後源源不斷的輸送更多的軍隊前來,這樣的話將來就會尾大不掉。
康熙早先雖然支持海軍的建設,甚至不惜投入巨資,但是他卻始終不知道海軍的用途有多廣,直到這個時候被中華軍的海軍牽扯的精疲力盡的時候,他才意識到一個強大的海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多麼重要,清軍的海防措施是修建大量的炮臺,但是除掉一些關鍵的位置之外,這種耗時耗力且造價昂貴的防禦性設施,遠不能應付來自海上敵人的威脅。
康熙暗暗下定決心,只要能夠度過眼前這一個難關,他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來保衛國家的海疆,並且還要將這一點寫進對後代的教導之中,讓後代也牢牢記住,不能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