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王府相婿

第444章 王府相婿

宮門落下之前,崔澈與楊家姐妹一同走出晉陽宮,楊麗華提醒道:

“獾兒還在姑母府上,夫君莫要忘了將他接回來。”

崔澈頷首道:

“我正要再去探望姑母。”

他在晉陽宮外與楊家姐妹分別,來到裴秀府上,先行拜謁崔昭容。

見崔昭容比先前自己探望時氣色要好了許多,精神頭也不錯,崔澈由衷歡喜,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陪伴崔昭容用過晚膳,崔澈惦記着楊麗華還在家中等候,於是在抱過了崔獾兒後,匆匆告辭。

而楊麗華掛念孫兒,也確實是在王府外望眼欲穿。

回到燕王府,楊麗華迫不及待的從崔澈懷中接過襁褓,才逗弄了一小會,就聽崔澈說道:

“明日除夕,我要在王府大宴賓客,到時讓繡兒瞧一瞧沈光。”

當日在汜水城下,崔澈曾許諾要招沈光爲婿,這件事自然不能食言,明天夜裡,既是要宴賓客,也是讓女兒相婿。

第三女崔文繡與第四女崔文娟如今都已經到了婚嫁的年紀。

崔澈打算先讓崔文繡看一看,若是不入眼,再讓第四女崔文娟瞧一瞧,假若崔文娟也不願嫁,就只能在宗族中收個義女嫁去沈家。

楊麗華答應一聲,隨即抱了孫兒去尋崔文繡的生母尉遲熾繁。

永昌元年,臘月除夕。

黃昏時分,燕王府就已經點亮了燈火,晉陽權貴們陸續登門。

崔相國能讓小皇帝與文武百官在朝會之時等待自己,但賓客們可不敢延誤了開宴的時間。

沈光與其父沈君道帶着請帖來到燕王府,沈君道由奴僕引路,去往正廳入座。

而沈光卻被帶到了一間廂房。

也許是武將的本能,沈光敏銳的感覺到漆黑的屏風後面,有人在暗暗打量他。

聯想到此前燕王要招自己爲婿,沈光也清楚如今在屏風後面觀察自己的,要不就是燕王的妻妾,要不就是燕王之女。

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直到有奴僕推開門,引他去往正廳。

沈光走出屋門,不自覺地長舒一口氣。

方纔在廂房時,他極力維持表面的平靜,但內心卻緊張不已。

沈光前腳剛走,後腳,崔澈就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他步入廂房,此時尉遲熾繁與崔文繡母女二人已經走出了屏風。

一進門,崔澈就看見崔文繡紅着臉,略顯羞澀地低下頭。

瞧她這模樣,崔澈心底已經有了數。

無需再去追問,崔澈讓崔文繡先去後廳,等女兒離開了,他將尉遲熾繁擁入懷中,問道:

“如何,那沈光可還入眼?”

尉遲熾繁笑道:

“那少年儀表堂堂,繡兒倒是滿意得很,但在妾身看來,哪能比得上大王少年時的模樣。”

聽她這般說,崔澈又回憶起當初自己韋孝寬被押往長安,孤身一人,幸虧有楊堅將尉遲熾繁送來,二人相依爲命的時光。

那時尉遲熾繁剛出尼寺,還是個光頭的模樣。

崔澈來了興致,與尉遲熾繁附耳道:

“你那身尼衣,我還一直留着,酒宴後我再讓人給你送去,今夜你就穿回那身尼衣。”

尉遲熾繁嘴上嘟囔着:

“女兒都要嫁人了,夫君還這般不正經。”

但看臉上的笑容,顯然是爲崔澈今夜要在她的屋裡留宿而喜悅。

二人走出廂房,尉遲熾繁去了王府女眷們聚集的後廳,而崔澈則趕往正廳,宴飲賓客。

悅耳的管絃之音奏響,舞女們在殿內翩翩起舞,婀娜的軀體扭動,盡顯曼妙舞姿。

崔澈看着坐立不安的沈光,也知道他滿懷心事,沒有興致欣賞歌舞。

啪啪兩聲,衆人見是崔澈拍手,賓客停杯,歌舞暫歇。

全場安靜下來,只見崔澈朗聲道:

“今日除夕佳節,本王要與諸位分享一件喜事。”

隨即,崔澈便當衆宣佈沈光與崔文繡的婚事。

沈光在衆人羨慕的眼神中起身,激動地來到場間,向崔澈叩首謝恩。

後廳之中,崔文繡架不住姐姐妹妹們的取笑,通紅着一張臉跑回了閨房。

而崔文娟之母張麗華,則在後廳偷偷打量着赴宴的年輕俊彥們,顯然也是爲自己女兒的婚事着急。

酒過三巡,崔澈記着與尉遲熾繁的約定,自然不會貪杯,於是裝醉離席,留下衆人繼續歡飲。

崔澈在與尉遲熾繁的纏綿中,迎來了新年。

先前新君登基,小皇帝已經改了年號,故而這一年便是貞元元年(公元606年)。

新年伊始,隨着重立商稅與年前的一系列人事任命公之於衆,也引得晉陽士民議論紛紛。

普通百姓自然是關心商稅設立,畢竟朝堂上的人事變動距離他們太過遙遠,而商稅則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由於崔澈言明不會重複收取過稅,同時對住稅,也就是交易稅有了明確規定,二者相交,百分之五的稅率還是能夠被民衆接受。

而滿朝文武則欣喜於崔澈將權力歸還朝廷,而不是繼續以相國府獨掌大權。

雖然隨着崔澈一系列人事調動,使得朝堂上的緊要職位,大部分都是崔澈的親信所把持。

但也有豆盧毓高居中書令,薛道衡官拜尚書右僕射。

對於楊諒舊臣與河東士族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崔澈不再是專權的態度,轉而開始接納他們。

東隋朝堂喜迎新年,西隋君臣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自崔澈舉兵以來,楊廣接連受挫,眼睜睜看着崔澈佔據了關東。

這讓心高氣傲的楊廣如何咽得下這口氣。

楊廣召集大臣,包括班師回朝的楊素,以及逃回大興的宇文述,甚至在蘇威的建議下,就連賦閒在家的高熲也被請了過來。

高熲因爲曾經支持楊勇,而與楊廣結有舊怨,但他無論如何也不願見到自己辛苦輔佐楊堅建立的大隋朝,卻被崔澈所篡奪。

更何況崔澈起兵之初,曾僞作一封書信。

聲稱朝廷要重新起用高熲,由他接替自己,率領燕地將士征討高句麗,從而激起將士們的不滿。

這件事也讓高熲耿耿於懷。

(本章完)

還要晚一點第307章 接任宗主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好消息與壞消息第88章 私兵國有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50章 回饋宗族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561章 受禪讓詔第454章 開誠佈公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615章 消息泄露第74章 懲治罪惡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609章 假戲真做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42章 行差踏錯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69章 晉王設宴第454章 開誠佈公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411章 加官進爵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141章 劉焯師徒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11章 近春雅會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86章 佳人邀見第64章 再別長安請假一天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215章 重瞳快腿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609章 假戲真做第101章 青州總管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608章 拖延時間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623章 再往邙山第105章 取而代之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411章 加官進爵請假一天第248章 妄人妄語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26章 希望落空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461章 淨身修行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95章 天子賜婚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597章 壯士斷腕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98章 新婦奉茶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239章 再遇蘭陵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92章 可汗夜遁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535章 重回關中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111章 離開前夕
還要晚一點第307章 接任宗主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好消息與壞消息第88章 私兵國有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50章 回饋宗族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561章 受禪讓詔第454章 開誠佈公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615章 消息泄露第74章 懲治罪惡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609章 假戲真做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42章 行差踏錯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69章 晉王設宴第454章 開誠佈公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411章 加官進爵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141章 劉焯師徒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11章 近春雅會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86章 佳人邀見第64章 再別長安請假一天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215章 重瞳快腿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609章 假戲真做第101章 青州總管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608章 拖延時間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623章 再往邙山第105章 取而代之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411章 加官進爵請假一天第248章 妄人妄語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26章 希望落空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461章 淨身修行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95章 天子賜婚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597章 壯士斷腕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98章 新婦奉茶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239章 再遇蘭陵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92章 可汗夜遁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535章 重回關中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111章 離開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