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評論》(四十七)

中卷:帝制時期"易學"評論

第三篇:晉代"易學"評論

第一章:東晉幹寶象數釋《周易》的繼承

幹寶(約282年―351年)字令升。

幹寶的易學著作今皆已散佚, 其易注主要散見於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陸德明《經典釋文》中。

《周易注》(包括今本《周易》與《易傳》)是他的易學代表作,也是魏晉時期象數派易學的重要著作。書中解易重取象,採取孟喜、京房以來的卦氣說、納甲說、八宮說、五行生成說,排斥王弼的注《易》方法。並且註釋《周易》時,又是多用殷紂、文王、武王、周公及後世史事比附卦爻辭。

幹寶在《周易》研究方面,他承繼了漢代以來的象數易,以象數爲注《易》的基礎,在此之上加入歷史事件來對《易》進行解釋,進一步揭示《周易》的微言大義。

幹寶既重象數,又雜以歷史,將二者結合起來,對《周易》加以註釋,從總體上說,是對《易傳》和漢象數易的闡發而已。

我們從《周易集解》裡來看所收錄幹寶註釋《周易》的內容。

如對今本《周易·乾》卦裡六爻所做的解釋。

“初九:潛龍勿用

幹寶曰:位始,故稱初。陽重,故稱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幹寶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幹寶曰: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乾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覆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理其政之日也。凡無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無咎矣。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幹寶曰:陽在九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四虛中也。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飛於天也。四,以初爲應。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爲之,故其辭疑矣。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幹寶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五在天位,故曰飛龍。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睹,故曰利見大人矣。

上九:亢龍有悔。

幹寶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和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於"悔"。案:以人事明之,若桀放於南巢,湯有慚德,斯類是也。”

通過以上幹寶對《乾》裡六個爻的註釋,我們來評說其註釋方法。

在對今本《周易·乾》卦裡的所謂第一爻內容進行的解釋來看。先從卦符號的陰陽爻位說起,並加之漢代"象數"中的卦氣、月令、干支說之,而引申出所表達的歷史上的聖德與聖人做爻理論來。這確實是注經上的"微言大義",從“初九:潛龍勿用”,卻闡發出儒家的大道理來。

對《乾》的第二爻解釋“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的這說法,恐怕人們會百思而不得其解。人們會問這說法哪跟哪能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聯繫上呢?可幹寶就是按他的解釋認爲給聯體上了。他已然是通過漢象數說中的卦氣月令來附會他的解說。

“ 陽在九二”說法好理解,《乾》卦第二爻同是稱陽爻,陽爻用數字"九"排稱。

“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這說法,已然是從《乾》卦符號並結合漢"象數"卦氣說中的十二月卦來的說法。

《臨》卦名稱及卦符號代表了十二月卦中的農曆十二月。因十二月天氣很寒冷,通過《臨》卦符號下面兩爻符號爲陽爻,認爲雖冬十二月,但在地面下,二陽初生 ,已經開始變得溫暖,冰凍的水分解凍了,土壤變得溼潤;於是,地面上,則可用坤卦來代表,而地面下,用兌卦來描述了。因《臨》卦符號裡上爲坤(八卦裡坤卦符號),下爲兌(八卦裡兌卦符寫)。坤卦取象爲地,兌卦取家爲澤。用《臨》卦陰陽符號和八卦取象來附會十二月份的月令物候。

故“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的說法都是有來歷的。

通過陰陽卦氣說法,最後引申到對“利見大人”解釋成“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這解釋,說的好聽些,叫牽強附會,說的不好聽叫胡說八道。

對第三爻解釋所出現的“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說法。同樣是來自於漢"象數"學說裡的卦氣十二月卦中說法,這說法猶如詩歌起興方式,最終引向所說的內容。通過"九三"的爻象說(猶如起興),轉到對“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解釋上,再引申出一番歷史上文王聖德之理。

若是問如何能從"九三"爻看出"正月之時,自泰來也"呢?這是從《乾》卦符號初爻看起,初爻爲陽畫,而"十二月卦"排序初爻爲陽畫的爲十一月的卦,有《復》卦代表。而初和第二爻均爲陽畫的,爲《臨》卦代表十二月份。那麼看到《乾》裡的排前三的爻畫,均是陽畫,就是十二月卦裡的《泰》卦來代表正月了。這就是"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說法的來歷。

對《乾》第四爻解釋出現說的“陽在九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同樣由《乾》符號初爻畫以此類推出《大壯》代表二月。不過對此爻辭的解釋最終引向周武王的聖德上。

總之,幹寶對《乾》六爻的解釋,皆通過漢卦氣說中的十二月卦來解釋"爻辭",而引申到周初的歷史人物與道德說法。這也是以漢象數解釋《周易》義理的一種,由此而知早在晉代,已把《周易》當成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

當然了幹寶對其它卦爻畫及卦爻辭的解釋並不全是用卦氣中的十二月卦來解釋的。

如對今本《周易·坤》卦裡的一些解釋。

“( )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幹寶曰: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亨。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坤,陰類,故稱利牝馬之貞矣。

初六:履霜,堅冰至。

幹寶曰: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佔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有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幹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蓋甯戚、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無咎。功業不建,故無譽也。

六五:黃裳,元吉。

幹寶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也。剝者,反常道也。黃,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黃,上美爲元,下美則裳。陰登於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總已,專斷萬機,雖情體信順,而貌近僣疑,周公其猶病諸。言必忠信,行必篤敬,然後可以取信於神明,無尤於四海也。故曰『黃裳,元吉』也

上六:龍戰於野,

幹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用六:利永貞。

幹寶曰:陰體其順,臣守其柔。所以秉義之和,履貞之幹。唯有推變,終歸於正。是周公始於負扆南面,以光王道,卒於復子明辟,以終臣節,故曰利永貞也。”

我們看幹寶對《坤》裡的所謂卦畫與辭解釋,首先以陰陽之說,以《坤》符號爲陰而聯繫到"婦德之常,故稱元"的說法。又以《易傳·繫辭》裡"陰陽合德"之說,引出“與乾合德,故稱亨”的說法。再通過陰陽、取象之說,對"利牝馬之貞"進行一番解釋。雖然看似幹寶對《坤》裡的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進行了一番有理有據的解釋,但那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恐怕通過其解釋也不會明白。

幹寶在對《坤》卦初爻及爻辭的解釋,是個以簡變繁的說法。本沒那麼繁雜的一句話,就是一句喻意,可幹寶解釋的如此複雜,讓讀者不是便於讀懂,而是更加玄虛神秘了。

此解釋裡說的“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佔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是通過《坤》符號全爲陰畫上的說法,並引經據典(《繫辭傳》)來說明陰陽符號的用法來歷,即"九·六"和《乾》卦用陽(一),《坤》卦用陰(二)的說法。

而此處解釋所出現的“剛柔相推,故生變。佔變,故有爻”說法,無疑說明幹寶是把"卦爻"當成占筮之說了,雖然幹寶主要以象數去附會今本《周易》的義理,但此處說法,無疑說明幹寶對今本《周易》做爲占筮一項之功用的認可,也說明所繼承漢象數易學者,無疑又是亦筮亦理地看待今本《周易》,並不以象數義理去釋《周易》,就排除他們不把今本《周易》當卜筮之書看待了,那樣認爲就錯了。

而對《坤》卦初爻所解釋中的後段說法已然是通過"十二月卦"裡的《姤》卦代表月份的說法,而對"履霜,堅冰至"這所謂爻辭的一番附會。

而幹寶對《坤》卦裡其它爻辭諸說,也就不必再解讀與評說,由讀者自已閱讀欣賞了。

我們還是再看幹寶對今本《周易》筮術觀點認識。

看幹寶對《比》卦的卦與辭的解釋:“( )比、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幹寶曰:比者,坤之歸魂也。亦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已。去陰居陽,承乾之命,義與師同也。原,卜也。《周禮》三卜,一曰原兆。坤德變化,反歸其所,四方既同,萬國既親,故曰“比吉”。考之蓍龜,以謀王業,大相東土,卜惟洛食,遂乃定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德善長於兆民,戩祿永於被業,故曰“原筮元永貞”。逆取順守。居安如危,故曰“無咎”。天下歸德,不唯一方,故曰“不寧方來”。後服之夫,違夭失人,必災其身故曰“後夫兇”也。”

這裡的"比者,坤之歸魂也。亦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已"之說,是用之於八卦納甲筮術上的說法。有遊魂與歸魂卦之說。歸魂卦爲各宮之第八卦。如乾宮中之火天《大有》",坤宮中之水地《比》。"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已"之說,同是納甲裡"世應"與"消息月令干支"之說。如此複雜實難讓人知道其意,這就是古人的注經"學問"。

這裡所引幹寶對《比》卦辭的註釋,關鍵是要說明幹寶用筮術觀點對今本《周易·比》的解釋。

即對"原筮元永貞"這幾個字如是說:“原,卜也。《周禮》三卜,一曰原兆。坤德變化,反歸其所,四方既同,萬國既親,故曰“比吉”。考之蓍龜,以謀王業,大相東土,卜惟洛食,遂乃定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德善長於兆民,戩祿永於被業,故曰“原筮元永貞”。”

把"原"解釋爲占卜,並引用《周禮》裡“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的說法,引申出《比》卦符號裡的下三爻畫爲八卦裡的《坤》卦取象,而解釋出“坤德變化,反歸其所,四方既同,萬國既親,故曰比吉”說法。

最後說的“考之蓍龜,以謀王業,大相東土,卜惟洛食,遂乃定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德善長於兆民,戩祿永於被業,故曰"原筮元永貞"”。是通過《西周書》裡記載周公用龜占卜東部洛邑事情之說。這說明幹寶以筮術觀點去解釋《周易》的體現,雖然以占卜觀引向周初的道德觀,但以佔解《周易》,說明幹寶對今本《周易》並不否定其卜筮性質。

由東晉幹寶的《易》學觀,其一說明自漢始創的"漢象數易學",是個歷久彌堅。不因王弼的"義理易學"所掃漢象數易,而會消融掉"漢象數易學"的繼承現象。因王弼的"義理易學"(同樣用象數)及對今本《周易》的"言、象、意"論述的理論化,不可能消除漢易學裡"象數"說《周易》方法,這是王弼後以漢象數學說去註釋《周易》者爲證。其二說明承漢象數易學者也沒有擺脫《易傳·繫辭》亦筮亦理對今本《周易》認識觀。

《“易學”評論》(七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二)《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二十八《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十)《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一)《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二十五)《周易大發現》(三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五)《周易大發現》(六十六)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三十一)《“易學”評論》(二十七)《周易大發現》(三十八)《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三篇(二)《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十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一篇(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十九)《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七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八《周易大發現》(三十一)《天下第一哲學》(十一)《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一篇(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二十九《天下第一哲學》(三十四)《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九)《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九)《周易大發現》(四十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天下第一哲學》(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四十六)《“易學”評論》(十九)《周易大發現》(十八)《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五)《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八)《“易學”評論》(五十七)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六十六)《周易大發現》(二十四)《周易大發現》(五十七)《周易大發現》(四十三)《左傳》與《周易》(五)附錄二:《周易》春秋文本(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四十七)《周易大發現》(八十三)《周易大發現》(六十)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五)《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五《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六)《“易學”評論》(七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四)《“易學”評論》(六十八)《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五《周易》詩性智慧解讀(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八)《天下第一哲學》(三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九)《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二)《周易大發現》(八十一)附錄一:《周易》原初文本(一)《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十六)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解說(五十一)《周易大發現》(三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附錄三:今本《周易》文本(一)《“易學”評論》(七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九)《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二十六)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二十三)《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八)《“易學”評論》(十四)《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六)《天下第一哲學》(二十)《天下第一哲學》(五十一)《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九《周易大發現》(七十五)
《“易學”評論》(七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二)《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二十八《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十)《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一)《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二十五)《周易大發現》(三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五)《周易大發現》(六十六)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三十一)《“易學”評論》(二十七)《周易大發現》(三十八)《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三篇(二)《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十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一篇(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十九)《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七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八《周易大發現》(三十一)《天下第一哲學》(十一)《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一篇(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二十九《天下第一哲學》(三十四)《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九)《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九)《周易大發現》(四十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天下第一哲學》(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四十六)《“易學”評論》(十九)《周易大發現》(十八)《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五)《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八)《“易學”評論》(五十七)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六十六)《周易大發現》(二十四)《周易大發現》(五十七)《周易大發現》(四十三)《左傳》與《周易》(五)附錄二:《周易》春秋文本(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四十七)《周易大發現》(八十三)《周易大發現》(六十)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五)《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五《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六)《“易學”評論》(七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四)《“易學”評論》(六十八)《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五《周易》詩性智慧解讀(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八)《天下第一哲學》(三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九)《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二)《周易大發現》(八十一)附錄一:《周易》原初文本(一)《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十六)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解說(五十一)《周易大發現》(三十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附錄三:今本《周易》文本(一)《“易學”評論》(七十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九)《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二十六)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二十三)《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八)《“易學”評論》(十四)《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六)《天下第一哲學》(二十)《天下第一哲學》(五十一)《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九《周易大發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