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聚議

公共租界,洪字會館二樓深處,張元濟雙目微閉,似在養神。全然不計周圍切切嘈嘈的低聲議論。樓梯口處,依舊不斷有人疾步上樓,很快被安排在一處坐下。

張元濟神思悠遠,在想着四個月前,這一切的源起之時。

六月時節,煙雨江南。上海一片朦朧,朱丘忽然而至。

“四月廣州的事情,筱公可知道嗎?”朱丘站在檐下,伸出手去,接着那紛紛落雨。

“聽說是慘烈無比,同盟會精英,喪於一旦!”張元濟也是無比嘆息。

朱丘忽然舉步走入雨中,仰頭看向高空,天似穹廬,雨如垂絲,擊在臉上,卻似是舊遊的熱淚。

“滿清已是必亡了,”朱丘側過頭來,看向張元濟,臉上水跡斑駁,“先是皇族內閣,繼而鐵路國有,滿清收束政權財權於親貴之手,自絕於漢人士子百姓,這清朝,氣數已盡了!”

張元濟一聲長嘆,默默無語。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自己當年滿腔熱血,參與戊戌年的變法,一心想要國富民強。結果呢?碰的頭破血流,險些性命不保。這幾年,滿清又把戊戌年的變法搬了出來,本來衆人還有點希望,可是5月8日皇族內閣一出,寒了所有漢人士子的心。滿清君主立憲,終究不過是一個鬧劇罷了。

“你要如何?”張元濟問向站立雨中的朱丘。

“我要先去廣州,祭一祭死去的烈士們。”朱丘的聲音有些寂寞,“我風聞各地均有保護鐵路之意,祭奠完畢,我便從廣州出發,沿着粵漢、川漢兩條鐵路北上,沿路策應,最多三月,必會讓南國沸騰,之後我便趁機起事,興軍光復中華。”

張元濟默默的聽着,經過了夏威夷之事,他倒不會懷疑朱丘的能爲,“你來見我,是想我做什麼?”

“我想請筱公助我一臂之力!”

“但講無妨。”

“此時中華紛亂,民智未開,士子們大多不懂西學真義;而黨人精英又在廣州一戰而歿,剩下的,多是書生或幫衆,也不濟事。我只擔心,彼時我義旗一舉,反做了陳勝吳廣,讓那六國貴族趁機而起,割據地方,互相征伐。倘若世事到了那般地步,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列強窺伺,只怕重演唐末五代戰禍之事!那時國之不國,我倒反成了中華千古的罪人!”

聽到朱丘的這一番話,張元濟有些動容。他自入漢留一脈的這數年,消息靈通,素知各地皆有本地黨人秘密結社,綱領也大不相同。同盟會雖號稱全國社團之大聯合,其實紀律渙散,總部毫無權威。若真是各地紛紛舉起義旗,興漢滅滿,只怕相互之間,誰也不會甘居人下。朱丘所慮,倒不是空穴來風。

“不錯,你所慮極是!”張元濟說道,“可有什麼應對之策?”

雖然此時不過細雨紛飛,可說話間,朱丘的衣服,還是漸漸溼了一片。

“如果此行一切均如所料,我會在武昌舉義,”朱丘靜靜說道,雙眼望向西方遠處,“之後三日拿下武漢三鎮,整頓兵馬七日,十日之後,我將兵分三路,一路沿京漢鐵路北上,在武勝關擋住清軍;一路沿長江東向,借光復會之力,掃平東南;另一路南下,蕩平西南與湖廣。我將傾盡全力,兩月之內,光復南國,以避免藩鎮之禍。”

“可是要我籌措軍費?”張元濟問道。

“軍事一途,筱公無須多慮。我已經謀劃多年,不會有甚意外。”朱丘搖搖頭:“我需筱公做的,是另一件大事。”

“現如今,我中華財政操於英法兩國之手,德美俄日又虎視在側,戰事不宜遷延過久。我意在光復南國之後,便請南北議和,創制中華憲法,改革政制,下放政權於民。筱公在士子之間,素有聲望,這聯絡各地士子,創制憲法之事,還請筱公一力擔之!”

聽完朱丘的話,張元濟只覺一座大山壓了過來,自己有些喘不過氣來。自從戊戌年變法維新失敗,他便自絕於政治一途,這些年只是埋首於蒐集典籍,整理典籍,出版典籍,從來不想,自己有再回仕途的一天。

“公子只怕高看我了,”張元濟苦笑一下,“我並不是一個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豪傑之屬……”

“筱公覺得,我還有其他人所託嗎?”朱丘不等張元濟說完,便插言問道。

張元濟愣了一下,還未答話,朱丘又幽幽說道:“國勢如此,筱公以爲,你我還有退路嗎?”

“你我還有退路嗎?”朱丘這句話,不斷的響在張元濟的耳邊,他微微閉着雙眼,其實心裡已經堅如磐石。這時,沈縵雲走到張元濟身旁,輕輕說道:“筱齋,人已經到的差不多了。”

張元濟點點頭,睜開眼睛,站起身來,見這時偌大的洪字會館二樓,已經是座無虛席,席間個人有老有少,既有拖着辮子的老儒,也有俊逸短髮的青年,卻大多都有功名在身。張元濟衝着各位來客,拱手施禮。

本來有些嘈雜的人聲,突然靜了下來。悄悄的,恐怕連頭髮落在地上,都能聽的真真的。

“我知道各位所來,究竟何事。”張元濟肅聲說道:“元濟在這裡,以我張家數百年的清譽作保,你們書中所見,千真萬確,那譯書的朱方生,的的確確是朱明後裔,他的先祖,便是當年的建文皇帝!”

張元濟寥寥幾句,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巨石,水浪翻起,人聲鼎沸。

“諸位,請安靜一下,”一個白髮老者站了起來,本來嘈雜的洪字會館二樓,一見他站起來,又瞬間安靜了下來,“筱齋,我問你,你刊印朱明後裔的譯作,究竟想要做些什麼?難道你也想要與那會黨暴徒一般,反清復明嗎?”

張元濟看去,卻是張謇。“季直兄,你可知道,如今武漢三鎮,已經落入這譯書的朱崇禎之手嗎?”

張謇一愣,不但他愣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張元濟吐出的這個消息,實在是要比剛纔的朱明後裔,更加的震動人心。

“筱齋,武漢失陷,你從何處得來的消息?”張謇究竟見多識廣,不過一瞬,便緩了過來,緊緊問道。

還未等張元濟答話,二樓西側忽然站起一個三十許的瘦弱男子,他大聲說道:“晚生便是人證!晚生剛從武漢回到上海,八月十九日夜,朱崇禎帶着武昌新軍舉義,如今已經光復了武漢三鎮,此刻正在武昌整兵備武,準備北伐中原!”

座中有認得的,大聲說道:“他是同盟會的田梓琴!”

張謇卻仍是有些難以相信,他雖早已收到風聲,但仍是不敢相信。張謇正在猶疑之間,田桐已從懷中將朱崇禎擬的電文取了出來,大步走到張元濟身前,遞給張元濟,他來上海之時,朱崇禎便告訴他,上海必會有人接應,只是田桐沒有想到,竟是昔日維新變法的張元濟。

張元濟展開電文,見上面墨跡森然,果然是朱丘的親筆。

“嗟爾清朝,氣數已盡!帝制須死,民國當立!”張元濟大聲念道。

“帝制須死,民國當立!”張謇聽到這八個字,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曾三次領隊入京,向清朝請願,設立國會,卻三次失望而歸,對這滿清,雖然還有些留戀,但不過是慣性罷了。內心深處,早已經漸漸絕望。

“這麼說,那朱崇禎,不是來複闢他朱明一朝的了?”張謇問道。

“當然不是,”田桐搶着說道,“朱公子已經在武昌設立立法會,正在創設鄂州州法,明言要以美利堅爲藍本,創立共和民國,哪裡會復辟帝制呢?”

聽到田桐的話,張謇仍是面無表情,兩隻眼睛,仍然盯着張元濟,顯然田桐的話,他並不十分相信。

張元濟輕輕一笑,說道:“季直兄,難道沒有看我商務館最新刊發的譯作嗎?譯書是美利堅人馬科斯•法蘭德所著的《1787年聯邦制憲會議記錄彙編》。此時我與朱崇禎印出這本書來,其心如何,難道季直兄還不明瞭嗎?政權下放,已經是時代風潮,不可阻擋,不論是大清,還是朱明,都已經是昨日黃花了。”

張謇點點頭,“不錯,筱齋這句話,說的極是。不過這終究是你們一面之詞,武漢之事究竟如何,我還要再行查證。”

張謇的話,顯然仍是不信兩人,張元濟也未表態,旁邊田桐已經惱了,他雖然尊張謇是狀元及第,又是年老德馨,但武昌舉義之時新軍士兵們的血,卻不容人懷疑,他本來已經在自己的位上坐下,此時騰的又站了起來,剛想說話,樓梯口噔噔噔急匆匆上來一人,剛露出頭,便大聲叫道:“湖廣總督瑞徵逃到了上海,武昌果然已經被會黨佔領了!”

張謇回頭看去,見是自己的好友江謙,欲言又止,終是心中一嘆,緩緩的坐了下來。

有了江謙的話,衆人都不再懷疑,宋教仁站起身來,大聲說道:“帝制須死,民國當立!武昌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我江滬之地也不能落於人後,我提議,現在就籌議光復上海之事!”

第五十三節 秣陵第五節 夜話第十三節 送葬第七節 養士第一節 禍至第二十三節 別離第四十八節 一丘第五節 變色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十三節 送葬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二節 議策第三十二節 爭功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三十五節 救死第五節 變色第十七節 父子第五節 風物第十二節 書院第十一節 踏歌第四節 賭劍第十八節 匕見第一節 來島第二節 湛盧第三十四節 衝陣第一節 聆訊第十八節 唐策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三節 悶鬥第五十一節 項劉第二十節 亂平第一節 故地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十一節 聚議第四十三節 之巔第六十節 憲成第二十一節 銅爐第十六節 螳螂第四節 內禍第四節 死活第四節 內禍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六十節 憲成第十八節 唐策第三節 畏難第八節 功罪第一節 禍至第十三節 傳檄第二十七節 同船第二十四節 結業第十九節 火烹第八節 功罪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一節 故地第十七節 民變第十三節 送葬第十節 百部第一節 聆訊第四十八節 一丘第七節 厲兵第十八節 匕見第十三節 出草第十六節 雪色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五十四節 歸葬第七節 許諾第六十節 憲成第三十八節 盛名第五十五節 誅陳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三節 後繼第十三節 出草第二節 陳詞第三節 悶鬥第六十四節 去國第十六節 志大第二節 陳詞第五十四節 歸葬第五節 風物第十三節 送葬第四節 解惑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九節 傳訊第十九節 火烹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六節 景命第二十一節 銅爐第六節 日僑第十四節 截江第二十節 亂平第五節 吾往第一節 聆訊第十節 百部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二十三節 首鼠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四十七節 清華
第五十三節 秣陵第五節 夜話第十三節 送葬第七節 養士第一節 禍至第二十三節 別離第四十八節 一丘第五節 變色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十三節 送葬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二節 議策第三十二節 爭功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三十五節 救死第五節 變色第十七節 父子第五節 風物第十二節 書院第十一節 踏歌第四節 賭劍第十八節 匕見第一節 來島第二節 湛盧第三十四節 衝陣第一節 聆訊第十八節 唐策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三節 悶鬥第五十一節 項劉第二十節 亂平第一節 故地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十一節 聚議第四十三節 之巔第六十節 憲成第二十一節 銅爐第十六節 螳螂第四節 內禍第四節 死活第四節 內禍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六十節 憲成第十八節 唐策第三節 畏難第八節 功罪第一節 禍至第十三節 傳檄第二十七節 同船第二十四節 結業第十九節 火烹第八節 功罪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一節 故地第十七節 民變第十三節 送葬第十節 百部第一節 聆訊第四十八節 一丘第七節 厲兵第十八節 匕見第十三節 出草第十六節 雪色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五十四節 歸葬第七節 許諾第六十節 憲成第三十八節 盛名第五十五節 誅陳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三節 後繼第十三節 出草第二節 陳詞第三節 悶鬥第六十四節 去國第十六節 志大第二節 陳詞第五十四節 歸葬第五節 風物第十三節 送葬第四節 解惑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九節 傳訊第十九節 火烹第二十九節 恩仇第六節 景命第二十一節 銅爐第六節 日僑第十四節 截江第二十節 亂平第五節 吾往第一節 聆訊第十節 百部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二十三節 首鼠第四十六節 塞翁第四十七節 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