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兩個爆點

鮑恂無奈退下。劉三吾走上前來,行禮說道:“殿下,”允熥忙回禮道:“劉先生。”劉三吾教過允熥,允熥必須尊敬一點。

“這分封天下,乃取亂之道啊。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只有宋代無有番鎮,終無內部叛亂。分封得再遠,也擋不住野心;如有藩王不臣,特別是如果封國邊遠,那封國難以進中原,我中央政權也難以進邊遠滅之,那麼兵禍連年,非社稷和百姓之福啊!殿下以爲如何?”

好吧,允熥得承認,這一點允熥在事先的準備中並沒有想到,看在場諸人的表現,恐怕沒想到的人還不少,連老朱都像沒想到的樣子。這絕對是一個思維誤區,在之前的討論中,大家都考慮的是如何避免中央沒事削藩,消耗國力,而沒有反向考慮,封國憑着死不了的優勢不斷騷擾怎麼辦。

允熥這回是真沒話說了,封國的策略出了這麼大一個bug,肯定是有問題了。允熥自己是沒什麼,封國不願意稱臣就和他平等交流唄,實在不行對於表面上的認輸也無所謂,等以後實力強了以後再讓它認回來就行了,但是大明的整體氛圍是,可以允許地盤被蠻夷佔領,但不能容忍自己人叛亂自立還不服軟。

允熥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來補救方案,又不能楞在這兒,所以只能是回答:“劉先生考慮極是,是我思慮不周了。”

現場的文臣頓時高興起來,雖然沒有人當場表現出來。其實對於一般的文官來說,其實不關心幾百年以後什麼樣,那根自己有什麼關係?所以窮兵黷武什麼的只是因爲儒家思想有屬於政治正確纔不得不反對。就是大明二世而亡了,換個國家不還是當官?死掉的倒黴蛋畢竟是少數。

所以羣臣主要目的就是抵制分封,一分封文官的地位絕對下降,大一統就是打仗在初代皇帝之後也多半以文御武。

但是他們的反應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朱元璋作爲一個從小受到貪官污吏欺壓的人,對文官集團天然的有一種不信任,這在中國的皇帝裡也是獨一份。空印案和郭桓案之所以都牽連甚廣,臣下有一點點貪污行爲都是死罪,就是因爲這種不信任。

本來已經有點反對分封的朱元璋在注意到文官們的高興的情緒之後,從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自己手底下的文官的朱元璋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文官們的所思所想,頓時生起氣來,但現在也沒法泄,只不過他的傾向又偏回去了。

接下來又有人提了提意見,也各有道理,不過都不如這個意見直接有效;親王這邊因爲朱元璋一直教導他們團結友愛,所以沒人當着文官的面兒提反對意見,支持的意見又反駁不了劉三吾提的問題,所以也就一片沉默。

最後吳沉做了總結言,因爲對那個**ug允熥實在想不出辦法,只能拱手稱是。老朱最後還是沒有言,就讓大家散了。

老朱不公開表意見很正常,大家沒覺得有什麼不對,所以文官們出來脫離老朱的視線後一個個喜形於色,紛紛圍在劉三吾周圍,各種讚美之語魚貫而出,就是孔子在世怕也得不到他們如此的稱讚。

劉三吾雖然因爲當世大儒的涵養面兒上不顯,但內心也是極得意的,既得意於自己的聰明,更得意於成功反駁了有可能危及以後儒家地位的觀點,儒家還能在大明屹立不倒!

表面上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允熥雖然憑藉出人意料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引起了衆多武將的欣喜,但被指出了一個**ug後,封國的事沒有人說了,仗因爲一直在打,也好似跟允熥的觀點沒什麼關係,至於開本土,現在人不多,似乎也不要緊。所以允熥的觀點就這樣沉寂了。不過老朱心中已有定計。

============================================================

又過了些時日,已經分封的各位王爺66續續回封地了;允炆的身體也養好了,允熥的打卡簽到不再是他的困擾了;呂妃也安生呆着,李側妃仍然按兵不動。

八月十六日,早朝。昨日,朱元璋接到振武州知州密報,五月時,振武州生水災,現水災已退,但朝廷說要劃撥的救濟糧仍未到,現州里的糧倉即使是一人一天只供應一碗稀粥,也不夠十日之需,已派人向府裡,省裡求救。

今天早朝,朱元璋拿出振武州知州的奏摺,當場責問戶部尚書趙勉是怎麼回事。趙勉的臉色還算正常,但下邊的兩個侍郎都要尿褲子了。雖然他們兩個確定自己一分錢,一斤糧食都沒有貪污,但是真要查出下面有人貪污,他倆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以失察之罪流放。

趙勉之所以鎮定,完全是因爲自己前兩天剛關注過這件事。他拿出準備好的資料,說明是怎麼一回事沒有按時到,並保證兩日內必到。

底下的兩位侍郎剛鬆了一口氣,誰想到朱元璋突然說道:“此事你戶部竟然不是由侍郎或主事來奏報,可見左右御史失職。”隨即下旨,以左侍郎李林年老,允其致仕;右侍郎茹太素遷右僉都御史,原右僉都御史鮑恂升任浙越左布政使。

大家恍然大悟,原來老朱的目的是去掉兩個侍郎,看來是有看好的人要安插。

趙勉也就配合的問道:“那麼戶部空出了兩個侍郎之職,戶部本就事物繁多,爲六部之手,陛下當再任命兩名侍郎。”

老朱說道:“改任兵部右侍郎傅友文爲戶部左侍郎,”老朱的下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瞠目結舌,因爲他說“今皇孫朱允炆,年已十七(虛歲),朕特派其暫代侍郎之職。”所有人才現今天的真正爆點在這裡!

但當所有人都以爲事情到此爲止的時候,老朱又道:“皇孫允熥,年已十六,特派其暫代兵部右侍郎之職。”所有人等到老朱不說話了,才確定,老朱圈定了允炆和允熥爲儲君候選人,這是要根據二人的表現來最後確定了。

老朱之所以選擇戶部和兵部讓他倆歷練,也是仔細考慮過的。戶部事多,又不涉及太機密的東西,正好適合允炆;而選兵部歷練允熥是因爲允熥的母親是常遇春的女兒,看他會不會做事公正,或有傾向,畢竟,老朱已經下定決心要除掉藍玉。同時兵部的事也不少,看他處理問題如何。“就看最後的這一次了。”朱元璋想着。

下了朝,所有官員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再一次沒有心情工作了,其實很多人在早朝的後半段就如同夢遊。並且這回的事比上回還大得多,這可是選儲君那!

文武百官都議論紛紛,文官大多數都是支持允炆的,武將多數都是支持允熥的,感覺很像是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前,文要降,武要戰,各執一詞。不過在這個年代,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左右不了儲君的人選。

旨意很快傳到了文華殿。允炆這邊,呂妃頓時覺得允炆優勢很大: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逝,所以允炆一直以長孫的身份與東宮官員打交道,東宮官員與允炆關係也好,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

而允熥前幾年一直不喜讀書,沒有文官可以幫助他。並且呂妃也看出來了,這些年開國功臣越殺越少,允熥要是尋求常府的幫助,工作是容易開展了,但恐怕也會被朱元璋徹底排除出候選人名單。

但有一點,呂妃沒考慮進去,那就是現在的允熥是穿越者啊!所以允熥自己感到非常高興。作爲一個混過軍事論壇,被各路軍迷,特別是古代軍迷普及過軍事知識的人,覺得兵部簡直是太順手了,自己有很多軍事方面的改革觀點正愁沒有合適的時機獻上去,真是瞌睡了給送枕頭啊。

另外,終於可以出宮了,天天就宮裡這麼小塊地方早看膩了,自己早就想知道這時的普通老百姓到底是過的什麼日子了。所以允熥激動的一宿沒睡,第二天要不是王進和王喜冒着生命危險叫醒他,恐怕他就要上班第一天曠工了。

第894章 現在就要開始爲下一次大戰做輿論準備了第10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危急的局勢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673章 三日後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464章 光榮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48章 徐家四姐妹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328章 侍衛們的話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1371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下)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1378章 禮物第311章 楊栽735章 兩方說話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1526章 剝奪股份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1290章 誰中了舉人第775章 醒來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00章 後續第339章 舉薦與偶遇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1463章 大典編纂完畢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918章 對戰程朱理學——結束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260章 鍊鐵第495章 殿試第340章 繼續與下棋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347章 目的與新舊發明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058章 最終決戰——真正的目的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565章 道理第196章 新問題第208章 用方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1163章 蒙古謀劃——機會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3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二十一日第1124章 傅安(一)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522章 回賜第156章 兩家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573章 巧合敵襲番外13:大辯論上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1103章 伊吾慶功宴——朝鮮扶桑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1458章 求封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第1487章 路遇色目——不要西傳第996章 玉佩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1020章 救援第1217章 接媳婦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364章 逃亡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1741章 偉大的航行——終於驗證第1435章 如何團結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969章 計算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後記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
第894章 現在就要開始爲下一次大戰做輿論準備了第10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危急的局勢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673章 三日後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464章 光榮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48章 徐家四姐妹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328章 侍衛們的話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1371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下)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1378章 禮物第311章 楊栽735章 兩方說話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1526章 剝奪股份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1290章 誰中了舉人第775章 醒來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00章 後續第339章 舉薦與偶遇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1463章 大典編纂完畢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918章 對戰程朱理學——結束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260章 鍊鐵第495章 殿試第340章 繼續與下棋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347章 目的與新舊發明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058章 最終決戰——真正的目的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565章 道理第196章 新問題第208章 用方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1163章 蒙古謀劃——機會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3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二十一日第1124章 傅安(一)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522章 回賜第156章 兩家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573章 巧合敵襲番外13:大辯論上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1103章 伊吾慶功宴——朝鮮扶桑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1458章 求封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第1487章 路遇色目——不要西傳第996章 玉佩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1020章 救援第1217章 接媳婦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364章 逃亡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1741章 偉大的航行——終於驗證第1435章 如何團結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969章 計算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後記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