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焦芳的執着

周重與王守仁的交談十分愉快,兩人對於軍校的建設都有着各自的見地,其中周重擁有後世的一些現成經驗,而王守仁則對大明現在的武備情況十分熟悉,因此兩各自將自己所知的都講了出來,很快就對軍校形成一個大概的構思。

一直到了晚上時,周重又將王守仁留下吃了頓晚飯,這才親自送對方離開了總督府。不過就在送走王守仁,周重回到書房後,卻發現年老的焦芳正坐在椅子上等着他。對於焦芳的到來,周重並不驚訝,甚至他之前已經聽下人稟報過了,之前王守仁剛到,焦芳就已經來了,而且就在周重與王守仁談話時,焦芳就站在窗外傾聽他們的談話。

“恭喜大人又得到一個強力的助手,有王守仁相助,大人對於我大明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焦芳看到周重進來,當下坐在椅子上拱了拱手道,他年紀大了,所以對於一些俗禮也就可以不必在意,甚至在皇帝面前都可以免禮,沒有人會因此而怪罪。

只見周重進到書房中隨意的找個地方坐下來,然後這才笑道:“伯安兄的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助手,不過他還是有些太年輕了,在官場上的經驗也稍有不足,日後焦閣老若是有時間的,倒是可以指點一下他,雖然他是南方人,不過爲了大明的未來,焦閣老就不必太過爲難他了!”

聽到周重的話,焦芳卻是呵呵一笑,然後有些悲哀的道:“大人實在太小看老朽了。雖然我不喜歡南方人。但卻分的清大勢。大人對於大明未來的佈局實在是太龐大,龐大到這根本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羣才華橫溢之輩爲之努力奮鬥,雖然老朽也很加入到大人你們的隊伍中,但我實在太老了,所以只能在旁邊幫助大人尋找一些可用的人才,這個王守仁性格沉穩,但爲人卻又機辨多智。特別是他在儒學上的成就,連老夫都是甘敗下風,這樣的人就算是找遍了整個大明,恐怕也找不出來幾個,現在這個人能夠真心的幫助大人,老夫只會感到高興,日後也會多多提攜,所以還請大人儘管放心。”

焦芳之所以表現的有些哀傷,並不是因爲周重的讓他不要爲難王守仁的話,而是因爲他在爲自己的年紀而感到悲傷。畢竟他已經八十歲了,雖然精神還十分不錯。但天知道會在哪裡閉上眼睛就再也醒不過來了,所以他雖然明知道周重對大明的佈局影響深遠,同時也需要不少的人蔘與進來,但是他卻已經沒有時間了。

對於焦芳的心思,周重也十分明白,當下他也是嘆了口氣,然後強笑着安慰道:“焦閣老不必擔心,雖然您年事已高,但卻老當益壯,現在是周某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助手,相信在您的幫助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南洋的佈局,這樣一來,日後史書在書寫這段歷史時,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您的功勞,另外黃中兄也是一時才俊,在南洋也是乾的有聲有色,日後肯定可以繼承閣老之志,幫在下完成以後的事!”

焦芳的兒子焦黃中也是一個人才,之前因爲劉謹的事,放棄自己侍中的職位與父親回到老家,這才逃過一劫,現在也與焦芳一起來到了總督府任職,不過他卻主動要求去南洋那裡歷練一番,現在在舊港治下擔任一縣的縣令,等到任期滿了之後,周重也打算調到他總督府重用。

聽到周重提起自己最得意的一個兒子,焦芳也是轉憂爲喜,當下也不再談公事,而是聊起兒子焦黃中給他信中提到的南洋趣事,比如那裡中午時根本不必燒火,拿個鐵鍋放在太陽底下,把雞蛋打進去就能燒熟,另外那裡竟然使用大象耕田等等,反正都是南洋的一些風土人情,這些在焦芳看來都十分有趣,甚至還表露出想要去南洋轉一轉的想法。

不過對於焦芳想去南洋的想法,周重卻根本不敢同意,畢竟焦芳的年紀實在太老了,身體適應環境的機能也在下降,而且他又是一個北方人,最受不了炎熱的天氣,周重估計若是把焦芳帶到南洋,恐怕沒幾天就會因水土不服大病一場,甚至連老命都可能丟在南洋。

其實焦芳也知道,兒子給自己的信中雖然說的輕鬆,但是以南洋那邊的氣候,恐怕他也受了不少的苦,所以焦芳雖然對南洋有幾分嚮往,但卻並沒有堅持要去南洋走一走,畢竟他不是王守仁,對方可以將總督府治下的土地轉一遍,但是對他來說,這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也僅僅只是一提,並沒有堅持去南洋。

聊完了私事後,周重又與焦芳商討起將治所遷移到松江的事,對這件事焦芳也是舉雙手贊成,他之前就已經看出張彩建議將治所遷到臺灣是另有它意,所以這纔沒有同意,而且他與王守仁一樣,都覺得總督府的治所不能離開大明沿海,否則肯定會引來朝廷的猜疑,至於松江府那裡,他也與周重一樣,覺得那個地方大有可爲。

至於軍校的事,焦芳這樣的老狐狸自然也是一眼看的通透,甚至他比王守仁看到的還要深遠。不過他非但沒有反對,反而還十分支持周重大膽去做,特別是一定要請皇帝陛下擔任軍校的校長,這樣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若有必要的話,他甚至可以舍下自己這張老臉,拉起一幫北方的官員爲軍校造勢。

對於焦芳如此強硬的支持軍校,周重開始時有些想不明白,不過當他看到焦芳臉上流露出的恨意時,腦子中忽然靈光一閃,終於明白了焦芳這麼做的原因,其實說白了還是官場上的南北之爭。

之前就已經提過,大明官場上的南北官員之爭由來已久,而且總的來說,一直都是南方官員佔着上風,比如當初孝宗之時,內閣三賢相分別是謝遷、劉健和李東陽,但是在這三人之中,卻只有劉健是北方人,謝遷和李東陽卻都是南方人,而且這對於北方官員來說,已經算是一種不錯的形勢了。

也正是因爲如此,官場上的北方人出身的官員其實是很吃虧的,特別是南方官員不但在數量上比他們多,職位上大多比他們高,所以北方官員在官場上時常受到南方官員的欺壓,有什麼樣的好事都輪不到他們,比如像焦芳,年輕時就受到不少南方人出身的上司欺壓,這才造成了他對南方官員十分仇視的態度。

後來焦芳與同爲北方人的劉謹聯手起來,一舉奪得了朝中的大權,焦芳也成爲內閣首輔,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官員才徹底的翻身,而且焦芳也藉着職務之便,對南方官員也是大肆打壓,這才總算爲北方官員出了口惡氣,別看現在焦芳在官場上的名聲不好,但那主要是南方的官員對他詆譭污衊,事實上在北方官員之中,焦芳卻是有着德高望重之稱。

但是很可惜的是,以焦芳爲代表的北方官員翻身並沒有太久,隨着焦芳與劉謹發生矛盾,焦芳不得不告老還鄉,南方人李東陽再次掌權,後來劉謹身死,使得朝堂上徹底成爲南方官員的一言堂,現在不少當初跟隨焦芳的北方官員都被清算,朝堂上的南方官員佔據了各個重要的職位,而剩下的少數北方官員也只能守着一些清水衙門,根本毫無做爲,可以經此一役,現在的北方官員在官場上已經落到了谷底。

另外更加糟糕的是,現任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已經將同樣是南方人出身的楊廷和選爲首輔的接班人,也就是說,等到李東陽退下來後,朝堂上依然是南方官員說了算,若是以後內閣首輔都是南方官員,那對於北方官員來說,簡直是毫無希望可言。

搞清楚了現在官場上的形勢,再加上對焦芳這個人的瞭解,周重也就很容易猜到他支持軍校的原因的,無非也就是焦芳看到現在官場上全都是南方官員的天下,這讓他是憤憤不平,雖然他在總督府重新爲官,但想要再次回到大明的權力中心簡直是不可能。

焦芳的性格在其它方面都很好,表現的也極有理智,但是隻要一涉及到南北之爭,他就會變得十分偏激,比如像現在南方人掌握着朝堂上的大權,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北方官員恐怕都沒有翻身的可能,於是在焦芳看來,既然自己這些北方官員無法掌握朝堂的大權,那就乾脆誰也別想獨自掌握,不如讓軍校成長起來,然後武將們再次崛起,與文官們再次展開權力的爭奪,甚至說不定在這種爭奪中,北方官員還能從中得利。

也正是抱着自己得不到,也絕對不會讓對方好過的心態,所以焦芳纔會那麼積極的支持周重的軍校建設,想到這裡,周重也不禁苦笑一聲,沒想到焦芳都已經八十歲了,卻還是對官場上的南北之爭如此執着,看來自己日後若是身份公開回到京城的話,倒是要小心注意這一點了。

第360章 張銳的經歷(中)第42章 暴打兇徒第307章 港口利益第158章 打人的深意第359章 張銳的經歷(上)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130章 送行(上)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236章 開始談正事第38章 無罪有功第58章 千戶所與走私港第299章 馬六甲城第97章 甲板突變第394章 不靠譜的正德第314章 周海沒死第447章 巧合第519章 年輕的蘇萊曼大帝第337章 受到夾擊的朝鮮第475章 十四家錢莊主第508章 李安良的報復第48章 形勢逆轉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243章 以功奪職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281章 周重的功勞第192章 歐洲人的殺傷力第66章 新鮮出爐的少東家第160章 王倫與唐伯虎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367章 出城訪友第74章 又見販賣人口第10章 少女靈芸第166章 吳山的答覆(下)第424章 兵發江戶第518章 大明使團第289章 送大禮第247章 神英的幫助第140章 做廣告第321章 底艙中的吳石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532章 軍隊之弊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18章 知交好友(上)第345章 強佔城山浦第365章 故友來訪第224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上)第338章 援助朝鮮第270章 慢軍之罪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151章 焦炭與木炭之爭第43章 不告而別第82章 潛在的威脅第24章 旺財、富貴、白球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376章 收買人心第426章 以利誘人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110章 弘治三賢相第163章 宣旨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55章 一個秘密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79章 茶樓改革的構想第463章 困守總督府(上)第516章 重新打通蘇伊士運河第407章 王守仁發威第284章 亡命天涯的齊彥名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225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中)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535章 清江浦之亂(下)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60章 王倫與唐伯虎第77章 港口見聞第308章 三保山的漢人聚居地第314章 周海沒死第205章 瓦倫船第206章 瑾萱的誤會第464章 困守總督府(下)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247章 神英的幫助第528章 可怕的教育第432章 石見銀礦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44章 花巷別院第467章 極度飢餓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262章 楊虎造反(上)第364章 倭國的悲哀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259章 敲定味精生意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435章 正德與江彬的相遇第483章 拖延第257章 遊泰山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
第360章 張銳的經歷(中)第42章 暴打兇徒第307章 港口利益第158章 打人的深意第359章 張銳的經歷(上)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130章 送行(上)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236章 開始談正事第38章 無罪有功第58章 千戶所與走私港第299章 馬六甲城第97章 甲板突變第394章 不靠譜的正德第314章 周海沒死第447章 巧合第519章 年輕的蘇萊曼大帝第337章 受到夾擊的朝鮮第475章 十四家錢莊主第508章 李安良的報復第48章 形勢逆轉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243章 以功奪職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281章 周重的功勞第192章 歐洲人的殺傷力第66章 新鮮出爐的少東家第160章 王倫與唐伯虎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367章 出城訪友第74章 又見販賣人口第10章 少女靈芸第166章 吳山的答覆(下)第424章 兵發江戶第518章 大明使團第289章 送大禮第247章 神英的幫助第140章 做廣告第321章 底艙中的吳石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532章 軍隊之弊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18章 知交好友(上)第345章 強佔城山浦第365章 故友來訪第224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上)第338章 援助朝鮮第270章 慢軍之罪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151章 焦炭與木炭之爭第43章 不告而別第82章 潛在的威脅第24章 旺財、富貴、白球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376章 收買人心第426章 以利誘人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110章 弘治三賢相第163章 宣旨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55章 一個秘密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79章 茶樓改革的構想第463章 困守總督府(上)第516章 重新打通蘇伊士運河第407章 王守仁發威第284章 亡命天涯的齊彥名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225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中)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535章 清江浦之亂(下)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60章 王倫與唐伯虎第77章 港口見聞第308章 三保山的漢人聚居地第314章 周海沒死第205章 瓦倫船第206章 瑾萱的誤會第464章 困守總督府(下)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247章 神英的幫助第528章 可怕的教育第432章 石見銀礦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44章 花巷別院第467章 極度飢餓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262章 楊虎造反(上)第364章 倭國的悲哀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259章 敲定味精生意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435章 正德與江彬的相遇第483章 拖延第257章 遊泰山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